赵孟頫和王羲之比如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钟爱赵孟頫


学习赵孟頫的书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他的书法作品大部分都是墨迹,还有很多作品都有真迹传世,不仅可以看字帖学习,有时候还可以去博物馆看到赵孟頫书法的本来面目,这对于学习赵孟頫的笔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区别就像自己吃糖和别人描述吃糖的感觉一样。

王羲之的作品已经没有一件真迹传世了,他的书法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刻帖,就是被刻在了枣木板子上,然后拷贝下来的,有一部分失真是肯定的。


另一部分则是后人的临摹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唐代的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虽然古代的摹帖技术可以做到“下真迹一等”,但和真迹还是有差距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格调上还差的远,赵孟頫只是王羲之“柔媚”风格的一个分支,他只是学习了王羲之书法的一部分。


确切的说,赵孟頫只学习了王羲之“柔美”的一面,并没有完全学习到王羲之的技法和变化,把王羲之险绝的字表达平淡了,这也是很多后来的人书法家批评赵孟頫的字“俗”的原因,他把字写的通俗了。

赵孟頫晚年行书《七绝》

赵孟頫的书法于我们今人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对于了解王羲之的笔法是有启发作用的,学习王羲之书法之前,可以参考学习一下赵孟頫的书法。


不二斋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人称“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赵孟頫,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自创“赵体”,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尚王,深得王羲之精髓,同时研百家之长,融晋韵,唐法,宋意。

王羲之行笔飘逸多变精到,笔法具篆隶遗韵,笔势委婉气贯,沉稳灵动,结体欹侧,遒美秀健,疏密有致。赵孟頫行笔端俊谨严精熟,平和自然,笔势飘洒自如,运笔如风,酣畅圆润。

我练习过王羲之和赵孟頫的字,感受特别深,只要有熟练《兰亭序》,你就会发现兰亭序每个字生动灵活,线条形态变化丰富,字势出奇,非常有灵动感,赵孟頫的字初观整篇随平和自然,用笔精妙。但相比《兰亭序》感觉千字一面,行笔平稳,行列均匀,有些字模仿王字但对比王子却显平淡略无奇,缺少关键线条的变化。

练习王羲之的字明显感觉其字险绝,有动感节奏,好像跃然纸上,总是很难得其神韵。而赵孟頫的字,练多了总感觉有很多字平淡无奇,中规中矩。

《兰亭序》代表书法最顶级水平、最顶尖境界,其艺术高度前无古人是定了,后应该无来着。孙过庭评价王羲之说:“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王羲之的每个字都在结构上给与我们很大启发,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后人书法字形结构变化几乎都跳不出《圣教序》。

王羲之的书法价值不仅在于其书法作品无人能及,更在于他开创了一代书风,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是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建立了后世书法法度,后世书法发展也是在其确立的书法轨道上发展,后世书法大家的字几乎都有王羲之的影子,跳不出其建立的书法框架。

总之,王羲之远非赵孟頫可比。




建军书法


这其实没有可比性。王羲之处在魏晋,一方面他继承蔡邕、钟繇、张芝等前辈书法,是古文字真篆隶草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王羲之,继往开来,汲取前人精华,创立了今文字书法,史称“二王”草书体,这种介于行草之间的书法,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影响至今,具有书法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无愧于书法万世宗师之称号。他创作的兰亭序书法,不仅是书法法则的楷模,其书法之外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人文和社会价值,已远远超越了书法艺术范畴。比王羲之晚千年的赵孟頫,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和书法的传承,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羲之真迹已荡然无存,书法古法几乎失传的情况下,赵孟頫举起复古风的大旗,身体力行,宗法“二王”,遍临古帖,他临的章草、六体千字文和兰亭序,难以计数;以他书坛领袖地位,带领和影响了整个元朝书法,向着复古发展,是为书法传承的忠诚捍卫者。同时,他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的革新思想,为他的书风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书法,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赵孟頫的书法结合前人的书法优点,注重形意结合,让书法有了自己的意韵。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行楷书,史称为“赵体”。赵孟頫的书法的不足,他成于复古,失亦为复古,创新思想不够,虽然在传承“二王”古法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但总体是保守的,不具开创性,这也是不足以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






陋石书艺


赵孟頫和王義之比如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赵孟頫是王羲之书法的坚定捍卫者。他对宋代尚意的书风十分不满。认为宋人之意,是以己意替代古意,非真尚古意。他坚持以王羲之的书法为书学正道。在临写的多幅《兰亭序》中,其形态神韵,是历代临写《兰亭序》者中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的一位。


傅山因赵孟頫的特殊身份,看不起赵孟頫。恶其人而鄙其书。但不得不承认赵孟頫的书法出自于王羲之的正脉。王羲之书法,在书法史上,是所有学习者视为正脉的书学之宗。他的书法以精妙绝伦的用笔,形态俊朗的结构,志气平和,不激不厉的书风,深得世人所爱。成为了传统书法中的美学标杆。赵孟頫是历代学习王羲之书法中的最好的一位。


在他们二人中,是不存在比较的。赵孟頫的书法,出自于王羲之。书法不同于其他艺能。书法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学习者很难超过被学习者。东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高的高峰。而王羲之又是站在这座高峰最顶尖上的一个人。唐宋元明清,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现代,几成荒芜之态。赵孟頫却独立在这个现像之外。虽然没有达到唐代时期的高度,却越过了宋代诸家。这便是他取法王羲之的正确学习之道。开创了前后五百年,纵横一万里赵氏书风。


子衿书法


赵孟頫的书法出自王羲之,与他的老师相比,就书法水平而言,"青没出于蓝,更不会胜于蓝"。

王羲之的书法是一座高峰,后人无可比肩,王羲之把晋人尚韵推上极致,成为代表人物,独领风骚。赵孟頫日书万字,字写的多了,便会过熟,熟则会俗。人们都讲赵孟頫的字俗,为什么会俗呢?就是因为他的字不会“熟后生"。现代人写字老想着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试想一下,如果这样去为艺,艺术的创造性又如何去体现呢?写字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写出的字达到了某种水平,又写得很"熟"的时侯,就会觉得“没意思了",要想继续进步,就要继续学习新的东西,往自己的字里加入新鲜的成份,让自己的书法或书写过程重新变得"有意思",这样书法水平才会上一个台阶。很显然,赵孟烦的字缺少的就是这种"熟后生",他的书法"熟更熟",熟透了的瓜,看着没劲,吃着乏味。而他的园子里,遍地都是这样的瓜,买瓜的自然不会光顾了!对于经常去光顾照顾赵孟頫生意的人,特别是现代人,只能这样说:你不懂瓜的好坏。如果你经常光顾王羲之的园子,你会发现他的园子里瓜的品类繁多,枝繁叶茂,长相各异,让人流恋忘返!








山西河东洗心斋书法


赵孟頫和王羲之比如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赵孟頫与王羲之比他唯一的优势是精熟。日书万字,四秒钟一个字也得写十个小时以上。不用去问王羲之,王肯定办不到。

我们试想书写练到这种功力和速度,没有固定的字形模式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说赵孟頫追随二王,功夫超过二王,然而他把书法基本写成了固定模式,殊不知书法应熟中有生才入艺道,否则过犹不及,所谓物极必反也如此意。所以说赵孟顺在书法的变术方面是远逊于王羲之的。

我说这些没有贬赵之意,只是和书圣相比显出他的不足。赵创的行楷为楷书的变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赵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也不会下赵那样的功夫。





榜书书法


本人才疏学浅,对书圣大家不敢妄论。

然而赵孟頫是南宋皇室后代,正值宋亡元兴的动荡年代。很多人对赵指责攻击,认为他叛亲投敌,品行不坚,连代他的书画作品受贬。其实非也,元兴之时,他蜇伏多年,,既没投敌,也没被俘。其间多次拒绝友:到朝做官。

只是后来大局已定,元朝已座稳江山,非常需要汉人的文化,汉人的礼仪等来稳固当朝的统治,于是派人去请赵孟煩进京,若抗旨,是要株连九族的。赵为了众多亲友学子的生命安危,才答应出山,实被逼无奈。他的一生坎坷憋屈,可惜了他的绝世才华。

他的书华作品在历史上有不可超越撼动的地位。


玄子151430176


没那么多形容词,简单说就是王羲之是晋人笔法,简单率真直抒胸臆,赵孟頫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写起来也容易上手,但是容易写俗气,赵孟頫赢人的地方在于他通篇的气韵,单字拿出来放大看就不行了


得闲舍传统文化工作室


赵先生比书圣作品,少骨力,少法度精纯,更少风流清远之意境。


大同王屹峰


放大看赵的洛神赋,线条非常优美,不过也就仅此而已,结体没有变化,看上一个可以想象到下一个字,可以心到手没到,缺乏灵气,为抄书而为,王羲之兰亭序则为表达心情性灵而写,猜不到他下一步怎么表达展现,灵动刚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