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可以全面推廣嗎?你對“新高考”有什麼看法?

微風吹不散丶


新改問題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丟丟,3+2+1又好一點點,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為什麼一定要湊齊不相干不可比不科學不合理不公平的3門課程呢?

能否推廣可以先看下試點省份。試點省份暴露的問題解決了,再擴散到其他省份,強行推廣就是帶病推行啊。。。

那現在的新高考存在哪些問題呢?

1、科目無關聯,比如本來生化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湊齊3個不相干的科目呢?任意組合註定出不了大師

2、物理沒必考,工業科技類生源基數遠遠達不到80%的基本要求,另外物理作為素質訓練核心課程卻不必考,還談什麼素質教育呢

3、物理分值低,十年物理不如兩年背誦類副科好拿分,棄物理趨之若鶩

4、英語分值高,英語是孤立的工具科目,分值竟然比物理還高,全民苦背單詞佔用了太多素質訓練和實踐創新的時間

5、背誦類必考,一個優秀的理科生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在背誦類副科上才能不落選,這是人才不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

6、背誦分值大,文科類答題和評卷主觀影響大,少做個題不影響啥,少背段話就可能落榜啊,但是那些開卷百度都能查到的東西與能力有毛關係

7、選文比例高,晨讀加倍,大家都在朗朗背書,這哪是在搞素質教育,哪是在搞科教興國,洋人是不看你嘴皮子功夫的

8、兩考制問題,除非考滿分,不然都得兩考,負擔更重,且兩考試題沒有可比性,必然影響公平

9、賦分制問題,其實理科優秀文科不差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才,但是不行的。因為大家都背的很好,你的政治歷史地理雖優秀但只能按低分算,文科賦分會刷掉不少科學家啊

10、物理保障機制的侷限,年年保障,不對物理高標準嚴要求,反倒按最低水平算,理念有問題啊,這明顯是把科教興國廢棄了啊

11、自主招生,立法執法要分開,本可以在高考框架內通過優化高考科目組合和題型設計解決,而現狀高校自導自演,雖堂而皇之卻也暗藏貓膩。降分太大數量太多已嚴重破壞公平

12、綜合素質評價,素質除能力以外的部分根本無法客觀評價,現狀又由底層分散操作,必然導致堵不住的漏洞,一發不可收拾,嚴重破壞教育公平

思路錯了,就是南轅北轍。試點沒通過,莫如不改啊。。。

3+3既沒有科學性,還引入很多問題。其實高考科目組合多根本不是目的,更不是必需的。而危害最大的問題就是棄物理重文科、輕能力重記憶!

物理是最佳的素質訓練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新改去物理效果顯著。另外6選3科目間沒有任何關聯,投入產出價值也沒有可比性卻都是100分,顯然是不合理的,而大師之路也止步於此了。。。

我們天天在喊素質教育。素質包括品格和能力,品格是可以持續訓練的,但卻很難客觀評價。而能力即可以持續訓練,也可以客觀評價。

所以,素質教育之品格,訓練在平時,做足過程即可。而素質教育之能力,關注結果,需要考試。高考就是對素質之能力的客觀評價。

從科目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過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較強的溝通能力(語文)邏輯思維(數學)和科學素養(物理),又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如計算機、生化、政史哲地)有較強技能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長為大師,才能擔當重任。

最佳方案: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譯和藝術體育專業外,語文數學物理必考150,然後生化、計算機、政史哲地三選一,英語自由選擇僅對成績前10%的學生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統招按對口專業和規劃比例錄取!

*初高中全科教育加高考物理必考,這樣就從根本上實現了文理不分科,避免了傳統教育模式下的純文科偏科現象。有人可能會說,文科生考物理成績一定很差,是的,但是大家都不好,所以也就沒什麼了。但是如果哪個文科生物理成績也不錯那自然會有優勢,因為這說明他不僅僅會寫文章,更懂得如何科學地寫出一篇更有價值更禁得起推敲的文章。而對於那些理轉文的學生,這種跨界更是值得鼓勵的。。。

而3+3新改,首先初衷就有問題。理科生聽不懂政史的極少,文理分科的問題不是理科生不懂政史,而是多數文科生數理水平停留在初中甚至初中前階段,科學素養太差,培養的都是一堆偏才廢材。萬一這些人誇誇其談做了領導,就很可能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的阻礙。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文科課程退休了都能學,實際上相當比例的理科生最後都成了通才,但新改為了挽救文科生而去犧牲優秀理科生的受教育權利,愚蠢啊。。。

然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科目。方向自選可以的,但是科目任選就是沒考慮科目間的關聯,所謂生化不分家,政史哲地不分家,你讓學生任選科目懂生不懂化,懂政不懂史,懂史不懂地,這選出來的都是啥?四不像的庸才。不利於大學的進一步培養,更別指望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做出新的發現,大師之路到此為止。

怎樣去設計一個好的高考方案?要從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的頂層考慮。

高中的目標是什麼?是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不要求多專,但不能偏科,不能是某個方向的白痴。就是說文理藝體啥都懂一些,這樣離校後不至於偏置,還可以繼續自學所有感興趣的領域。

大學的目標是什麼?是一個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和科學素養的學生,同時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有一定技能的學生。缺乏基本素養難堪大任,缺乏專業技能難做事情。

知識結構上看,物理是科學的代名詞,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本身就覆蓋了很多領域,配上計算機更可以如虎添翼。生化不分家,懂生不懂化藥水配不明白,懂化不懂生就不好評估化工對人的影響。政史哲地更是人文四傑,都通才能洞悉人文地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英語則是一個孤立的工具科目。

所以問題就很清楚了,語文數學物理150作為必選科目,考察一個學生的基本素養。計算機,生化,政史哲地是三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方向,考察一個學生的知識背景。而英語則可作為自由選擇科目,僅對成績前10%的學生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

現狀!!!物理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6選3後沒人考了。選考的人不說80%,60%都不到。還談什麼科教興國,素質教育呢。。。

十年物理、五年化學、三年生物、兩年地理啊,政治歷史看看新聞聯播三國演義覺悟就上來了,老了都能讀史記。而這些文理科目分值居然是一樣的?用腳趾頭想都不合理。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文科生”存在?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覺得物理難?這根本就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因為理工教育沒有從娃娃抓起,很多孩子小時候玩具都沒玩明白,就早早垮掉了啊。。。

末了,瞭解一下各國的STEM教育計劃,對比下現在的新高考。

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在國家實力的比較中,獲得STEM學位的人數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美國政府STEM計劃是一項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計劃,並不斷加大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投入,培養學生的科技理工素養。


火狐520



衡水名師大講堂


新高考是一項非常複雜和棘手的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所以,一定要深入研究,並先進行試點。我以為,先是科學的理念,而這個,我們就缺乏;其次,根據科學的理念,進行頂層設計;再次,根據頂層設計,進行具體的安排部署;第四,安排部署還是要先行試點,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最後,全國推廣。這個進程,至少是十年的時間。教育改革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萬萬不可輕率從事,而應慎重慎重再慎重,抱著高度高度高度負責的態度!


人本質地生活


新高考能否全面推廣?根據先前公佈的方案,從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18個省市成為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試點省份,不再實行文理分科,考試科目變為3+3(6選3)。然而,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試點的18個省份,除江蘇、河北、重慶、遼寧、福建、湖南、湖北以及廣東8個省市按原計劃啟動之外,其餘10個省份暫定推遲一年實施新高考選科“3+3”模式改革。 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試點省份從18個省減至8個。

“3+3”模式是什麼? 為何“3+3”模式會受阻?

3+3模式,第一個“3”,指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 第二個“3”,指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任意選擇三門,作為選考科目。 3+3模式下,選考科目有20個組合,與高考實行文理科相比,考生從文理2個選擇增至20個選擇,選擇難度增大。


“3+3”模式為何受阻? 來自上海政協委員施華《關於改進和完善目前“3+3”高考模式的建議》,通過分析上海、浙江在實施新高考“3+3”模式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很深刻的點出了“3+3”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 1.改革後,選擇物理專業的考生大幅下滑,不利於國家高端物理人才的培養。 2.等級制評分標準的不完善,使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比如,100個人考物理,95個尖子生考了90分以上,剩下的哪怕考89分也是E了。 3.文理學科區分不明顯,不利於國家不同方向人才的培養。 4.“3+3”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理工科人才的缺失,從而導致理工科專業的認知度降低,影響了理工類高校的整體實力。

面對已實施的“3+3”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在此背景下,業內又提出了“3+1+2”模式作為“3+3”模式的“升級”版。所謂“3+1+2”模式是指:“3”,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其中語文、數學各150分,外語120分;“1”,指在物理、歷史兩門科目中必選一門,採用卷面分數,計120分;“2”,指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門科目中任意選擇2門,每門科目100分。(也有消息說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選一門以外的或歷史或物理科目,五門科目中任意選擇2門。)

至此,“3+1+2”模式,在增強選擇性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定程度上彌補了“3+3”模式已暴露出的問題。 3+1+2模式較3+3模式的優點在於:

首先,物理、歷史作為必選科目,避免考生棄難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學素養的下降; 其次,解決了區分度不夠的問題; 再次,同科目因為難度不同導致原始分不可比的問題大為緩解。

“3+1+2”模式解決了選科問題,是否就意味著新高考改革能很快推廣?新高考改革還有哪些亟需解決的難題?

1.新高考對基礎教育的系統性改革要求非常之高。新高考以“兩依據一參考”為核心,在堅持立德樹人,聚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完全順應新時代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因此高考改革的目標和導向是不容置疑的。但與以往注重考試科目、高校招生的改革不同,新高考對基礎教育的系統性改革要求非常之高。

2.新高考實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學生在達成普通高中學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等科目中自主選擇三門科目進一步學習並參加等級性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這一制度既滿足了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與愛好,又延伸了高校的專業培養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但制度安排也帶來了高中教學組織的重大變革,延續數十年的班級授課制要轉型為選課走班制,各科目任課教師的配置因為學生對科目的選擇發生了變化,教室空間也因為學生選課走班而捉襟見肘,甚至編排不出新的課程表。


3.基礎教育的資源配置暫不完善。新高考實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學校要把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納入學校教育,覆蓋思想教育、學業指導、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全部內容與過程,並把學生的表現準確無誤地加以記錄。這就要求高中學校建立全員德育機制,全方位地關心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相比教學機制的完善,伴隨教學過程有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考試要求、試卷與成績評價等作為支撐,還有教務處、教務員等相應的管理體系支撐,然而素質培養卻往往停留在概念上,並無機制與配置的支持。要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教育就必須將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升學指導等內容完全納入學校的培養體系中,並重構滿足全面培養要求的學校教育管理體制與機制。

除此之外,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學校資源配置,甚至整個基礎教育的資源配置都提出了要求。然而,現實是我們的基礎教育還在為消除超大班額而努力,50平方米的教室擠進了六七十位學生,課桌上教材、教輔材料和試卷堆積如山,如此狹小的教育資源配置水平遠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需要,新高考所要求的選課走班、綜合素質培養等當然更無從談起。



另外,同一省份的基礎教育也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全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差距更大。

新高考改革再一次暴露出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提高資源配置水平,才能滿足新時代高考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新高考改革勢在必行,但改革實施所需的教育硬件資源和大量優質師資力量和管理機制等軟件資源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高考改革的進程。


果殼中的宇宙118


新高考方案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案探討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 部分省市實行的3+3或3+2+1或3+1+2方案至少存在三個嚴重問題。

1,不同學生考不同科目,分數含金量不同,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卻要在同一平臺上算總分,動搖和破壞了幾十年高考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基本考試製度,助長投機取巧,產生嚴重社會矛盾。

2,違背了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的基本邏輯規律,將培養出更多一知半解的半罐水學生,嚴重破壞和削弱了全民科學素養,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擾亂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增加了耗費社會資源。

二、 高考改革方案建議

(一)、英語不加入高考,象計算機那樣參加全國英語等級考試,從小學到高中都可參加全國英語等級考試,一級相當於初中畢業水平,二級相當於高中畢業水平(相當高考英語90分水平),三級相當高考英語120分水平或一本大學英語入學水平。一本大學錄取時,英語過三級是必要條件,二本大學錄取時,英語過二級是必要條件,大專、職業大學錄取時對英語不作要求。

(二)、其他科按以下方案二選一實施。

方案一,不分文理科。語文、數學各150分,理綜300分、政史(合併)200分,地理簡單常識內容作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不加入高考,但地理全面系統的內容編入大學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習。

方案二,分文理科。語文、數各150分,理綜、文綜各300分。

三、以上方案,知識全面系統,學習任務在中小學和大學合理分配,不同學生學習任務的輕重不同,學霸有前途,學渣也有出路。


user7127236647167


支持新高考改為3+1+2模式並將外語、物理、歷史都改為120分採用原始計分


zfhjhbnhuikhgffff


新高考中考物理、化學的人數大大減少了,說明我國基礎科學在退步,國家天天在喊培養技術人才。這樣培養嗎!


光一二


畢竟有很多地區現在不敢貿然加入3+3,我所在的內蒙地區今年依舊沒有公佈加入,想來有一些實際原因的,教師和教室數量普遍難以滿足這種自由選課的要求。

還有學生還不能更早的明白選課與大學專業的關係,還需提前滲透


嗜睡的精靈479


我對高考失去信心,我覺得這個國家目前,或者以後可能都不再有公平競爭的機會,與其累死累活的傻幹,不如尋求簡單快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