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小猴紫在此


民以食为天。

皇帝至高无上,吃的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特别到了清朝奢靡之风达到极点,据说每餐有108种不重样的饭菜上桌,这么多菜肴自然吃不完,那么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古代皇帝用膳每样菜最多不过吃三筷,吃剩的膳食倒掉,一是可惜,二为不敬,所以全部倒掉是不可能的。

有书君认为主要有四种处理方式:一是作为恩典,赏赐给嫔妃皇子公主功臣们吃;二是太监谋利,卖给宫外的人;三是重新装盘,用做下一餐的摆设;四是晒干做小宠物的粮食。

一、作为恩典,赏赐给嫔妃皇子公主功臣们吃

《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里便记载了皇上恩典食盒给嫔妃、皇子、公主、功臣们。

《膳底档》记载皇帝吃饭摆上几十种饭菜,一旁有试吃太监和夹菜太监侍候,皇上眼睛一瞥某种菜,夹菜的太监便心领神会,把菜盘端近,皇上一般只吃一筷,再合胃口也不超过三筷,为的是不让人知晓皇上喜好,给别有用心者毒害之机。

用完膳后,如果功臣在侧,且皇上心情大好,便会赏赐给功臣,功臣恭恭敬敬谢过皇上,在一侧喜不自胜地站着吃完,谢过隆恩。

皇上用完膳后有时也会想起各宫的嫔妃,各府的皇子,公主把吃剩的菜赏赐给他们,用食盒装着让太监提过去。如若他们再吃不完就分发给家里的奴婢们。

这种殊遇可是很高规格的赏赐,既代表着皇上的宠爱,也代表着地位的稳固。

二、太监谋利,卖给宫外的人

皇上用膳后的剩菜往往是由太监辙盘。而太监又是一个过惯了苦日子的群体,自然想从中牟利。

他们和宫外的饭馆的老板勾结,利用出宫办差的机会,把辙盘时剩下的菜分类装好,干湿分开,不同品相的菜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群。几个人形成一个输送链,最后卖到的银两进行分赃。

三、重新装盘,用做下一餐的摆设

皇帝用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餐前点心,各种凉碟,正菜配菜,不一而足,有些菜从没动过筷子,品相又好,那些太监为了从中牟利,便把没有吃过的点心、凉碟等重新装盘,用下一餐的辅食,并且放在离皇上比较远的地方。

这样做既可以上报买食材的花费银两,从中中饱私囊,又可以省去做这些菜的花费的功夫。

四、把剩下的饭菜晒干做小宠物的粮食

宫中嫔妃众多,各宫都养着不同的小宠物,小鹦鹉、小鸽子、鸡、鹅、鹰鹞,小猫、小狗、羊、猴子、蟋蟀、锦鲤……

这些小动物也需要吃东西的,皇上吃剩的食物,在辙盘后,有的太监便把这些食物送到专门饲养宫里宠物的宫女那儿,把一些食物做成丸子晒干,成为这些小宠物的食物,然后再分发到各宫的奴婢手中,用来给这些小动物吃,却说是从宫外买来的小动物的食物,从中又可以捞取一些银两。

皇帝吃剩的食物,也有用来养猪的,比如说赵匡胤就在皇宫中养猪,看来他吃剩的饭菜用做泔水了。

皇帝吃剩的饭菜应该都派上用场了,有的变成了皇上恩赐的御膳,有的变成了太监手中的银两,有的变成了小动物口中的粮食,可谓是物尽其用!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菜肴,解决百姓的口腹温饱,有钱人家会在菜肴上进行色、香、味的讲究,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皇帝吃的“饭”,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讲的是排场。皇宫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美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搜罗到宫中为皇帝吃饭提供强大的排场。

清朝皇帝最讲排场

从周朝开始,皇宫就有“食官”这个职业,专门研究和指导皇帝的饮食,其类似现在的营养师。明朝时,皇帝吃饭的排场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于是在他当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须有肉,一桌菜肴最丰富也不过十几种。之后的皇帝们看个人口味,变换不同花样,在菜的数量上基本保持这个标准。

清朝时期,御膳的标准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时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这叫“全份儿”,乾隆爱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须有鸭肉、鹿肉和全国各地的时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这一桌的菜其实只有一半用来吃的,另一半是用来看的,因为满族有“祭神肉”的说法,即天天杀两端猪,切一盘白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饭不忘先人。

话说乾隆的一餐“全份儿”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着实让乾隆汗颜。据说慈禧每顿饭必须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样式就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清朝晚期衰落时出现这样的奢靡,确实让人痛心疾首。

皇帝吃饭要按祖宗定制的规矩来

古装宫廷剧中经常有这样的剧情,皇帝闲时到后宫,这个娘娘做做、那个嫔妃聊聊,谈到开心便留下来吃饭,嫔妃们也会给皇上献上一些点心。看正史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皇帝用膳也是根据祖宗定制的规矩来的,皇帝必须要遵守饮食礼仪且用餐时只能是一个人。

皇帝用膳时“吃菜不许过三匙”,无论多喜欢的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会立即被撤下。因为皇帝的饮食时国家机密,为了预防有人下毒谋害,皇帝的口味不能问也不能写。御膳房做这么多花样的菜,也是为了让人难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饮食偏好。

如此一来,皇帝吃剩的菜就会很多,会浪费。但这完全不用担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 赏后宫:根据宫廷御膳礼仪,皇帝用膳结束后,会将桌上的菜肴、主食、点心等赏赐给后宫的嫔妃、皇子们。如果嫔妃和皇子吃不完会再赏赐给太监和宫女。

  • 赏大臣:皇帝用膳时偶尔会赏赐大臣们一起吃,这是一种帝王权术,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因此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们,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会为皇帝肝脑涂地赴汤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没吃过的,还会允许打包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品尝,这也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特有面子。
  • 倒卖宫外:虽然皇帝把剩菜剩饭赏赐嫔妃、皇子、大臣,但即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的剩余。那些这些又如何处理呢?按照宫里流程,自然是运出宫外,于是一个宫廷管理漏洞就出现了,有人开始倒卖起了御膳,还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据野史记载,御膳的倒卖利润庞大,参与倒卖的人包括太监、宫女、小贩等最多时高达万人,可见御膳在民间的火爆程度。

运出来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 品相好的:会被倒卖京城高档的饭馆。饭馆的老板自然不会说这是宫里皇帝吃剩下的,但噱头还是要有的,于是便宣传请来了皇宫的御厨,客人觉得来这里吃饭等于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饭馆厨师便把这些御膳随便加工一下再摆弄下造型,民间这些土豪一个个抢着要。

  • 品相一般的: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怕卖不掉,这些剩菜会被卖给路边的“食摊”,小贩再进行加工后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楼的百姓可以到街边的“食摊”过过嘴瘾。这样的“食摊”类似现在的街边“大排档”,古时百姓也会纠集几个朋友一起在食摊来几份菜,喝两盅,因为是皇宫御厨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 品相较差的:而对这些品相破损的菜,处理的方法就简单粗暴了,小贩将那些乱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丢入大锅中,倒上热水熬煮。顾客只要交一个“大子儿”用长柄铁勺捞一下,捞出啥算啥,运气好的有半根鸡腿、运气差的可能就是跟鱼骨头。但这看起来有点恶心的大杂烩,也是穷苦人过瘾的一个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饱、味道也很不赖。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溥仪下台后才结束,那些御厨们没有点真本事哪能进得了皇宫,他们不仅把菜肴做成精品,而且还得好吃。直到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御膳房的御厨们被迫散伙,只能自己去谋生活,据说北海仿膳、颐和园听鹂馆都是当年离开紫荆城的御厨开的。


大国布衣


当我们想起“剩饭”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倒掉或者喂狗,喂猪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饭可就不是这样了,皇帝吃剩下的饭能叫剩饭吗?谁敢扔?扔皇帝吃过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则会被问罪处死的!再说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则三五十道多则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摆样凑数的,但每天依然会剩下大量的饭菜,这些饭菜都是名满天下的御厨做的,通常情况下一般人花钱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其最终结局一般是以下四种情况。



1,赏赐给身边的人。通常情况下皇帝会将自己没有动过的菜赏赐给身边的大臣,嫔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时候兴致高了还会赏赐给宫女,太监,而得到赏赐的人不管饿不饿必须当着皇帝的面站着吃完,不管好不好吃,愿不愿吃,哪怕他不喜欢吃香菜而皇帝赏赐了他一盘香菜炒肉!都必须称赞饭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有时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卖给有钱人。是的,你没看错,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那时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爷洒下的圣水!不仅能治病还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这一点不夸张!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间是很有商机的,于是宫里的御膳房会和宫外一些比较高档的餐馆保持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宫里人会把菜样还保持较完整的剩菜打折卖给餐馆,餐馆则稍微加工一下后打出“御膳”的名义对外销售,于是那些“急于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钱的老百姓就争相来体验,这条产业链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已经非常的完整,据统计参与这条产业链的人员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可见“倒卖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没碰过的菜下次再上。像类似炖汤一类的菜,这种菜被御膳房的厨子做好后长期用小火煨在锅里,什么时候传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没有碰过的则拿回来重新煨到锅里,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时间想要吃点什么东西填填肚子,这时候也可以快速的传上来,而不会耽误皇帝饿肚子。否则皇帝饿的发怒了,真的会像饿极的老虎,得谁咬谁!

4,卖给普通百姓。可能有人问了,这跟第二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是的,不一样,一样的话我还会说两遍吗?第二条是针对有钱人的,而这一条是针对包括你我在内没钱的(开玩笑,各位朋友们肯定都比我有钱,哈哈)。



老北京有一个词叫“折箩”,不知道北京的朋友们有没有听过,根据《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么当皇帝吃剩下的饭菜经过前面三道筛选后,最后剩下的宫里人会把这些菜倒在一块儿,倒成“皇家折箩”,卖给宫外的普通人,当然价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卖半送,如此一来有钱人能品尝到皇帝的口水,没钱的人也能尝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这样。

所以经过以上四种方式的处理,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咸鱼闲聊


皇帝用膳少说也要二三十道菜,多的有百道菜。每道菜只吃二三口,剩下的菜当然不是倒进喂猪的泔水桶。皇帝一般会赐菜给各人,最后剩菜中的剩菜由御膳房的太监和宫女们吃了,甚至倒卖到宫外去。

1,末代皇帝溥仪的御膳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讲了一些御膳的事情。

宫中只用膳两次,早膳相当于午餐,晚膳相当于晚餐。如果早上或下午皇帝饿了,就吃些点心。

皇帝的每份菜都有一个银牌,是为了防砒霜的,古代的砒霜不纯,杂质可以让银牌变黑。御膳在送给皇帝之前,都要经过一个专门的太监“尝膳”,尝尝有没有毒,所以皇帝吃的都是太监的剩菜。

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每顿饭有百样菜,排场很大。

溥仪当皇帝时还是个小孩,所以他父亲就让他节省一点,每餐按例也有三十种菜左右。

溥仪记载了一次御膳房的早膳:

口蘑肥鸡 三鲜鸭子 五绺鸡丝 炖肉 炖肚肺 

肉片炖白菜 黄焖羊肉 羊肉炖菠菜豆腐 樱桃肉山药 炉肉炖白菜 

羊肉片川小萝卜 鸭条溜海参 鸭丁溜葛仙米 烧茨菇 肉片焖玉兰片 

羊肉丝焖跑跶丝 炸春卷 黄韭菜炒肉 熏肘花小肚 卤煮豆腐 

熏干丝 烹掐菜 花椒油炒白菜丝 五香干 祭神肉片汤 

白煮塞勒 烹白内

除了一道鸭条溜海参是山珍海味外,其他都是家常菜。

外界对皇帝的御膳过于想象,其实皇帝也是凡人,山珍海味每餐吃一样就行了,还只能吃三口。

皇帝吩咐一声传膳,十几个太监依次传声下去,一直到御膳房。声音还没落下,御膳房的几十个人已经端着菜来养心殿了。

这些菜早就在半天前准备好了,有些炖菜都是过夜菜一直在炉子上炖着。

这些菜端到皇帝面前,看着过夜菜实在是倒胃口。

不过溥仪是个小皇帝,皇太后和太妃们都宠他,另外做一些时新的御膳给溥仪吃。

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

(军机大臣、侍卫、高级太监等)连我们六口之家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

每日还要添菜,添的比分例还要多得多。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每月)添菜连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

皇帝和太后们、妃子们一个月消费的猪肉是3万多斤,算他们全家都是猪八戒也吃不完啊!

绝大多数都剩下了。

2,皇宫中用膳的规矩

皇帝坐在那里用膳,当然不用起身来夹菜。都是传膳太监看皇帝的眼色,皇帝想吃那份菜,传膳太监就用调羹舀进碟子里呈给皇上,如果皇上满意点头,再舀一次,不能超过三次。

所以再好的东西,皇上也只能吃三口。

<strong>

清朝内廷的《膳底档》专门记录皇帝的进膳,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吃,什么菜,都记录下来。但是不会记录皇帝爱吃什么菜,怕有人下毒。

3,皇帝的剩菜处理一:赐菜

皇帝如果觉的那样菜好吃,或者好看,就赏赐给妃子、王子、大臣们。

<strong>

上进毕,赏舒妃等位祭神糕一品,包子一品,小饽饽一品,热锅一品,攒盒肉一品,菜三品。

4,皇帝的剩菜处理二:御膳房吃掉或卖掉

皇帝赏赐完了之后,御膳房就把剩菜剩饭撤下去。

这些剩菜剩饭,品相好的,御膳房的太监和宫女们就自己享用了。

如果还有剩下的,就有善于钻营的太监卖到宫外的餐馆去,说是御膳。这些餐馆再加加热,卖给那些想得到“真龙天子口水”的富人!

5,另外补充一点:清朝的皇帝是没有厕所的。

那帝要吃饭菜,还是要拉出来的。有专门的太监端着尿壶和便盆,跟随这皇帝,随时随地伺候皇帝出恭。

这是防止刺客在厕所里谋杀皇帝,狭窄厕所里一个皇帝蹲在马桶上,很容易被刺客干掉的。

如果皇帝正在用膳时内急怎么办?

皇帝就在餐桌不远处叫太监把便盆端上,直接处理出来!

太监宫女们还不能笑,笑出来就是大不敬!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以溥仪为例,作为满清的皇帝,还传承祖宗的规矩,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他吃饭的时候,菜分为两种。

一种纯属壮声势的,大概有几十道。

这些才都是平时就准备好的,有的一直都在炖着,吃的时候就端上来。

溥仪回忆:一般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锅、粥、汤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几品。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谁愿意吃呢?我吃饭的时候,御膳房做的这些菜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溥仪实际吃的,主要是自己的厨师以及太妃的厨师们,现做的菜,一般也有20多个,每天不同花样: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

溥仪的厨师按照今天来看,就是特一级厨师之霸,是全国最顶尖的厨师。至于食材也是因有尽有,每个月开销巨大。御膳房所用鸡、鸭、猪等肉类物品,主要由内务府支出四万两银购买

所以,溥仪每次吃的其实就是二十多个菜。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吃饭的时候,如果不是陪着太后,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坐着,其余哪怕是妃子或者大臣一起吃,也必须站着,这是规矩。

皇帝平时久居深宫,锻炼不足,加上常年锦衣玉食,通常食量很小。

一般来说,二十几道菜只是选几样略碰一下。

根据皇族的规,皇上对同一盘菜最多吃三筷子,多了就是失礼。

对于皇上吃剩的东西,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就是赏赐,赏赐给妃子、孩子、大臣等等。

但是,赏赐的菜绝对不是皇帝自己吃过的,而是没吃过的。

这不是处于卫生考虑,因为为皇帝的捡菜是太监,用的都是公筷,本来就很卫生。

这是处于皇家的严格保密规定。

大部分被害死的皇上,都是中毒。

所以皇帝吃的菜也是保密的,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

史料这么写:站立在皇帝身后的四名太监便是专门执行家规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皇帝用眼睛看哪个菜,侍膳太监便将那个菜朝皇帝身边挪近一点,然后用羹匙舀进布碟里。假如皇帝吃后说了句“这个菜不错”或是赞许点头,传膳太监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时将这个菜朝后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连舀三次连吃三口,那四个太监中为首的一个就会叫一声:“撤”其余太监便将这个菜撤下去,而且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见到这个菜了。宫中把这个规矩称作“传膳不劝膳”。

《膳底档》是专门记录皇帝进膳情况的内廷资料,事无巨细,一点不漏均记录在案,但是皇帝爱吃什么菜则是万万不能记录上档的,皇帝也绝不会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或者今天想吃什么。侍膳的太监及宫内人员更不许随便谈论,这可是宫内的一大忌讳,随意谈论或泄露皇帝用膳情况的人,轻者杖责,重者砍头。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内,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饭。


所以一是御厨每天都要换花样,很少将一个菜烧多次。二是皇帝吃过的菜一般不赏赐给别人。

第二就是作为废料处理。

根据规矩,太监宫女是绝对不能吃皇帝剩饭剩菜的。

皇上吃剩的东西,只能作为泔水处理,丢掉或者喂猪。

到了溥仪时期,满清垮台,宫内一切都乱了。

一些太监在处理泔水时,竟然将溥仪的菜偷出去,卖给猎奇的食客,美其名曰御食。

自然,这是违规的,一旦被发现太监也就完了。

说白了,卖这种菜也转不了几个钱,可见太监视财如命的态度。


萨沙


以清朝皇帝为例,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倒掉,当然只是部分,二是运出宫贩卖,三是赏赐给王公大臣或者后宫嫔妃。

清朝皇帝每天只用膳两餐,分别是早餐和晚餐,早餐会选择在6点到8点,晚餐是在12点到14点,当然这是正餐,正餐之后还会增设小吃,时间不定,晚上还会有点心,若真是两餐夜晚岂不是要饿肚子。

其实看清朝皇帝每天的行程,不难发现,他们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下面是清朝皇帝的作息时间表;

似乎又很长一段时间都花在用膳上,御膳房有120人,宫女太监150人,这些人就是专门负责皇帝用膳的,皇帝每天的菜单也是由御膳房拟定,但是由内务府批准后才能制作。

尤其是清朝前期,皇帝的用膳标准简直惊人,每顿都是满汉全席,120道菜,三张大桌子,皇帝每天所需要的食材也让人瞠目结舌,如下图:

菜品多为满族菜,另外也有东北风味的特色菜以及苏杭菜,据说康熙和乾隆比较喜欢吃苏杭菜,利用这些食材制作出来的菜目繁多,几乎相声中的报菜名里,皇帝都吃过,如下图便是清朝皇帝菜目的一部分:

不过后来,清朝皇帝认为如此多的饭菜,根本吃不完,遂减少至64道菜,后咸丰比较节俭,又降至32道菜,慈禧再次减少到24道,很多人都说慈禧铺张浪费,确实如此,但是在用膳这方面慈禧花销不如乾隆,她比较注重养生,不过水果的花销就惊人了,这也是题外话。

那么面对如此多的饭菜,皇帝们自然是吃不完的,那么这些饭菜最终去了哪里?

皇帝用膳时并非全部都吃,而是每个菜只吃一点,清朝历史有记载,皇帝每道菜不能超过三口,当第三次夹同一道菜后,太监便会令人撤走,其中缘由大家也应该能猜个一二,只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不能让他人知道皇帝喜欢吃哪些菜。

有时吃的尽兴还会命大臣太监一起吃,但也只能站着吃,甚至想起某个嫔妃,将这些好吃的菜让太监送过去,既然是送,也不会做的太过分,几乎有地位的嫔妃都会有。

除此之外,皇帝吃不完的菜,根据剩余的多少或者是菜的品相,有的会直接倒掉,或者被御膳房的宫女太监拿去吃,品相好的就会送出宫外贩卖,有人说卖到宫外谁吃?

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人干过这事,民间有打着御膳房名号的饭馆,甚至称厨师也是宫廷御厨,他们就会购买皇帝剩下的饭菜,弄到店内再倒卖给民间百姓吃,其实民间百姓大多好奇皇帝吃的是什么,有钱人就会去尝试,这样也算是体验到了皇帝的待遇,有人吃过一次就足够吹嘘一辈子。

参考文献:《膳底档》


羽评郡主


说实在的,皇帝吃饭真的是件麻烦事,它有专门的机构叫“御膳房。皇上的用膳,可以用“大动干戈”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具体细节这里不做赘述,咱们就讲讲皇上吃不完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因为皇上用膳一次就得几十道菜,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完的!个人总结了两点如下:

一:赏赐给自己的嫔妃、皇子、公主、大臣、宫女、太监

首先,既然是赏赐,那就是偶尔,不是经常!皇上用膳除了菜的样式多,旁边伺候的人更多,有上菜的、试菜的、还有膳后伺候皇上洗漱的等等一大堆人。有时候皇上高兴了,会把剩下的膳食先赏赐给自己的嫔妃们、孩子们,有时候就连宫女太监们也能一起沾光!当然,对于接受皇上赏赐的这些人,吃之前必须感激涕零,然后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即便不饿、不想吃,也得乖乖的吃完,如果不吃那就是对皇上不敬,有可能连命都没了!



二:由太监贩卖到宫外

这可是件能赚大钱的工作,自然就会有很多太监去做了。这里我就以清朝为例子来简要说明,因为清朝时相当盛行!对于老百姓,能吃皇上吃过的饭菜也是一种福分,皇上都是被奉为真龙天子的,皇上的口水也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龙涎”!当然这些宫中剩下的御膳也分品相的好与坏,品相较好的先卖给一些饭庄,品相不好的那就卖给小贩子,任由他们自己处理。就这样皇上吃剩下的膳食就慢慢的被处理的干干净净,到最后没有浪费多少!


还有一个知识点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古代的生活习惯和现代有所不同,古人一天正餐只有两顿,皇上亦是如此!一个饭点是在早上七点钟左右,另一个饭点是在下午的一点钟左右,其他时间就是吃饭点心。


舞动的史者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自然是每天吃着“满汉全席”,菜品琳琅满目,一般人估计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其实,皇帝每天的生活也和我们平常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虽然有宫廷特一级厨师轮番伺候着,估计天天吃也就没什么滋味了。

以清朝皇帝为例,整个清朝,要说最会吃的皇帝,那还要属乾隆,乾隆是古代最幸福的帝王,壮年登基,国家繁荣,享受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据说乾隆爷每天的菜谱就有108道菜,那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菜,他自己肯定吃不完,那剩下的菜都会怎么处理呢?


1.当泔水倒掉

皇帝的饮食属于宫廷绝密,一般再合口的菜,皇帝也不会超过3口,因为这是礼仪,皇帝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印象,还有一点,就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皇帝的喜好,避免别人趁机下毒。皇帝吃完三口之后,伺候的太监就会喊一声“撤”,然后将这些菜直接倒掉,而且任何人不允许私自藏匿,避免讨论,违者会严惩不贷。

2.赏赐给嫔妃、大臣

皇帝在用膳时,没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用膳,包括皇后(太后除外),这是皇家的规矩,一切要按礼仪行事。而皇帝吃到高兴时,也许会突然想起自己的爱妃或心腹之人,就会命人将菜品赏赐给他们,赏赐的食物还必须是皇帝没有吃过的,因为我们之前说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


3.拿到宫外售卖

其实这种做法在宫廷之中是不允许的,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少宫女和太监会把品相还不错的剩菜偷偷藏起来,卖给宫外的酒楼。当时在宫廷之外,不少打着“宫廷御厨”的旗号,其实他们的厨师并不一定都是宫中出来的大厨,好多是购买了这种剩菜,自己稍微再一加工,加上打着皇帝的旗号,导致许多人趋之若鹜,毕竟是皇帝吃过的东西,谁不想尝尝皇帝的御膳呢?

4.宫人偷吃

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和第三种如出一辙,虽然不被允许,但私底下躲在角落里偷吃几口,这种事还是杜绝不了的。毕竟在宫中服役的下人,大部分处在最底层,平时吃的东西很多都难以下咽,面对美食的诱惑,谁都会垂涎三尺。但是千万不能被管事的太监抓住,要不然,轻则杖责,重则丢了小命,所以偷吃还是要冒着一定的风险的。


其实古代,皇帝生活的比较规律,他们受严格的家法管制,活的也是相当不自由。

寅时就要起床读书、问安。

卯时才能用早膳。

辰时就要上朝理政、接见大臣。

一直到午时才能用膳,稍微午休一会。

下午要继续处理国事,抽点功夫再读读史书。

到了晚上稍微吃点点心,然后就准备就寝。


一切都被安排的满满的,有祖宗的家法在,大部分的皇帝逃不出这套枷锁,稍有违反,就会被认为是“叛逆”,被史书大书特书,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节俭是美德。

皇帝也是具体的人,同时大部分皇帝也并不是刻意奢华浪费,天生是不珍惜民力的暴徒。客观来说,皇帝的素质是要大于普通人的。

明清时代,御膳房一般负责皇帝在宫廷的饮食,而且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标准。

如果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用膳,一顿饭其实也就是三五道菜,并非是制作一大桌子,每道菜尝一口,剩下的都扔了,这仅仅是不了解历史之人的想象。就拿清代皇帝来说,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比较节俭的。特别是清代初年,皇太极,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与雍正皇帝,都特别讨厌浪费粮食。

为了杜绝宫内的浪费,耿直勤劳的雍正皇帝,在登基后的第二年,还曾经下过一道谕旨:

凡粥饭及肴馔等类,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

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

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确,就是杜绝浪费。皇宫内的膳食,不要铺张。对于吃剩下的,如果宫内仆役可以吃,就留下来别仍。

实在是人吃不了,就给宫廷的宠物猫狗鸟雀来吃,不能随意就扔到了沟渠之内,浪费粮食。当然,并不是否认宫廷的铺张浪费之风。而是说在朝代中早期,皇帝还是比较朴实勤劳的,到了乾隆皇帝开始,宫廷的饮食标准和铺张浪费风气就越来越大,皇帝好大喜功,不珍惜民力,而宫廷的费用消耗越来越大,就成为百姓的负担。

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宫廷内制度层叠,有时候花不了太多钱,但是太监克扣太多,也加剧了宫廷膳食的成本。


秦右史


饕餮盛宴


先来说说所谓皇帝的饕餮盛宴,在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有这么句叙述,“大清没落时期,宫内为了省吃俭用节省了数倍的用度,虽然当时还是小孩子,但每月仅自己的消耗就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以及其他的山珍海味”。

从这叙述中可以得知,仅仅是“儿童套餐”都这么大阵仗了,那“成人套餐”还能了得?不过,皇帝也是人,如此多的饭菜肯定也是一人吃不下的,那么剩下的饭菜是如何处理的呢?

赏赐给后宫佳丽

根据古代饮食规矩,在皇帝用餐后,桌子上所吃不完剩下的饭菜,均会优先赏赐于后宫的妃子,在当时“男强女弱”的封建时代,被皇帝赏赐“剩菜”是凸显了对妃子的宠爱。

当然如果这些妃子们的胃口不好,或是吃不完也是有自主分发给下人们的权利。所以不存在浪费一说。

赏给大臣

有时候,皇帝吃饭一时兴起也会有赏赐给大臣的事情发生,作为“御赐之物”,大臣们都要感激流涕的将饭菜吃完,不论是没胃口或是已经吃过饭了,不然引起“龙心不悦”很可能以后再也不用吃饭的下场,伴君如伴虎!

喂养奇珍异兽

除了以上以层级划分给人吃的以外,对剩下的汤汁碎骨等,也可以用来喂养宫中的奇珍异兽。可以说能够入驻在宫廷中的动物,也是无比“高贵”的了!

倒卖宫外

当然,还有一些人为了生意上的火爆,从宫廷之中弄下御膳残羹到宫外售卖的现象,这也是有据可依的。


总之封建时期,皇帝作为最顶端的“生物”,普通人是无法比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