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方筆和圓筆的用筆方法真的是涇渭分明,不可調和嗎?

千千千里馬


書法的用筆,無外乎方圓。書法講究方圓並用。

“圓”即起筆、收筆處不露鋒鎩,藏頭護尾,滅跡隱端,以轉為主,以表現婉轉圓潤,含蓄蘊藉,渾厚豐腴,靈和融暢。


“方”即起止、轉折、鉤挑、波捺處有稜角,以折為主,以表現峻利沉著,雄強端嚴,清勁峭拔,骨力凝重。

圓筆出自篆法中鋒,方筆出自隸法側鋒。圓筆便於作草,方筆便於作楷,而行書則方圓並用。


以方筆為主者,兼用轉法,正書無圓筆則無蕩逸之勢。以圓筆為主者,兼用折法,草書無方筆叫無雄強之神。

所以說,方筆和圓筆是書法的兩種筆法,缺一不可,都必須掌握。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不見得,書法的方筆和圓筆是可以一起使用的,有代表的就是題主發的張裕釗,張是晚清官員,融北碑南貼於一爐,創造了影響晚清書壇百年之久的“張體”。其一個轉折就方筆和圓筆並用,外方內圓。如圖。



圓筆指運筆圓轉,行筆圓潤,轉折處也都圓滑,多使用篆籀和絞轉筆法,如篆書隸書多圓筆。 方筆相對圓筆,多直接筆尖入紙,然後調鋒,在轉折處多調峰另起方向書寫。如一個人掌握了方筆用筆又掌握了篆籀絞轉是可以融合起來的。

再看這幅字,是不是方圓並用?而的上半部分轉折方,一橫中又有圓,筆鋒有輕微絞轉,下半部分也是方圓並用呢?


蟬山寫書法


書法筆法,起筆分兩種,一種是以篆書為代表的圓筆,一種是以隸書為代表的方筆。

如想了解筆法的方圓使用,應該先簡單瞭解一下書法史。

看看歷史上的書法家,是怎樣發展和融合筆法的。


其實方筆圓筆的用法是互補的,自從有了毛筆這個工具之後就是如此,因為筆尖是尖的,筆肚是圓的,所以只要涉及到用鋒書寫,就一定會有方圓之變。

現在最早的墨跡是春秋戰國時的大篆和沒有成型的隸書,已經是方圓兼備了。

至於早一點的金文大篆,晚一點的李斯小篆,都是以圓筆為主。

直到漢朝啟用了“隸書”,也就是先秦時的用字,所以又回到方圓兼備,但是以方筆為主,也就是露鋒,折筆較多。而篆書是藏鋒,轉筆較多。


鍾繇由隸書變楷書,多折少轉,張芝由章草變今草,起筆多露少藏,行筆少折多轉,這二者是調和的狀態,也是方圓融合的非常合理。(所以一直到現在,寫草書也是以能“使轉”為用筆要求,像以折為主的草書,千年來也只有一個張瑞圖)

然後到王羲之繼承鍾張,發展了楷行草,方筆多於圓筆,也就是露鋒多於藏鋒,折多於轉,奠定了我們現在的書寫習慣。


這個習慣一直沿用唐代草書大家張旭(這個界定不嚴謹,因為期間筆法是有傳承發展的)

到張旭則草書上融入了篆籀筆法,傳給了中年的顏真卿,這個時候顏真卿書風大變,尤其是楷書,開始融入篆籀筆法。

把篆籀的筆法融入到楷書,也就是圓筆比方筆多。

所以你們就可以知道為幾千年來只有一個顏真卿能和王羲之並立稱為兩大高峰。



書法筆法最簡單可以到“方圓”,楷行草方筆為主的是王羲之,圓筆為主的是顏真卿,這就是二者對書法的貢獻,後世大家均沒有跳出這個框架。

這就得說到清朝鄧石如,算是在篆書上貢獻最大的人,也是開啟了“清篆”獨特風格的人,以前的篆書是藏鋒,多轉。到了鄧石如,開發成了藏露鋒並用,多轉,但是轉中有折的韻味,這就是鄧石如的貢獻。


歷代,一流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家,都是對筆法有發展貢獻的。

字好的人多了去,為何有些人的地位不可撼動?

原因就在這。


書法的方圓,不是你學方就不可學圓,相反這二者是互補的,缺一不可。

當然這不是書法家的規定。

因為無論如何,寫到什麼程度,最後都要歸結到書寫工具上。

鋒是尖的,肚是圓的。

只要你用毛筆,寫出來的一定是方圓兼備的,只不過其中比例是根據個人習慣和審美來選擇而已。


所以學書法,想要學好,五體都得沾一點。沒有一個人是隻寫一輩子楷書能寫成楷書大家的,不存在這個事兒,不符合筆法的發展規律。

王羲之、顏真卿以後,楊凝式結合了二人優點,才為後世筆法融合打下了基礎。

學書法,此二人繞不開。


梁宇航


書法的筆法之中,有方筆和圓筆之分,這是大部分人熟知的常識。要回答清楚樓主的問題,那先得了解何為方筆,何為圓筆。

筆法中的方筆和圓筆,都與不同時代的字體有關。這裡要贅述點書法史的知識。

最早的文字,見之於青銅器之上,字體為籀書,如有名的《散氏盤》。見下圖一所示,散氏盤的字是西周時的篆籀,字的筆法以圓筆為主,不過可以注意圖一里的田字,可以看到字裡面的空白處形成的角是尖角,而外部是圓轉的線條,這便是方圓結合的典範。



由散氏盤可以看出,先祖寫篆籀時就已經不自主地用上方圓結合的藝術手法了。

到了漢代,隨著隸書的成熟,我們可以看到用方筆或是圓筆,都可以寫出不同風格的隸書。如,圓筆為主的曹全碑,方筆為主的張遷碑,方圓結合的肥致碑。

看上面的肥致碑,就是典型的方圓結合筆法上的典範,這可比後來的楷書行書中的方圓筆法要早很多年。漢代以後,書法大家們都學會了在作品中靈活運用方圓兩種筆法。可見書法本身就是需要在書寫中貫徹“方圓結合”思想的一種東西。

樓主發的書法作品中,其實用了魏碑(北碑)裡的筆法,但用到楷書的結體方式,這可以說是一種創新。

回到問題本身,顯然書法中的方筆圓筆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使用的。實際書寫時,為了表現字體的力度與硬度,可以讓方筆多一些(起行收筆和轉折使轉),如趙孟頫的《三門記》。

為了表現楷書的秀美,趙孟頫也可以多用圓筆來表現作品,如《杭州福神觀記》

而晚年趙孟頫所寫的行書,早就是方圓結合,因字賦形隨意書寫了。如下面的這個帖《送瑛公主持隆教寺疏卷》

(注:左邊原帖,右邊筆者拙筆所臨)

上面以趙孟頫的書帖為例,談了點對方圓之筆的感受,不當之處,請方家賜教吧!


楚秋堂



不是的,還是第一次知道有這樣的說法,除了篆書之外的書體都是方圓兼具的,亦或者以方筆為主如柳公權,亦或者以圓筆為主如顏真卿,更多的是方圓兼具的如歐陽詢。僅就毛筆筆頭非形狀看,也是非常適合方圓兼具非書寫的。


如果一味方筆,一味強調圓筆,都會造成點畫線條的單調乏味。即是向象魏碑書法同樣也需要圓筆造型的調和。方圓兼具也才能符合我國古代的審美情趣或思想,所以才有至剛易折,上善若水的概念,方就是代表著剛的一面,水之柔則具有圓潤柔和之意,方圓兼具,方得至道。這即是自然之道也是為人之道。書法從某種意義說,其點畫線條形態形質、空間往往在以書法藝術的語音反映著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所以,在中國的書法中點畫線條的造型往往是方圓兼具的,正所謂思想決定行為。

至於說學會方筆就寫不好圓筆之類言詞是沒有道理的,由於毛筆工具的特性,同樣是方圓兼具的,無需刻意為之,自然書寫時,完全可以寫出方圓兼具的點畫線條。我們知道書法中方筆圓筆的技法概括起來說就是折以見方,轉以成圓,就是說方筆是通過折筆寫出,圓筆是通過轉筆寫出。只要技法嫻熟到位,或方或圓,是可以根據需要,完全由自己駕馭的。實際上,我們所臨摹學習的各體書法基本上都是方圓兼具的,都是具有兩種點畫線條的造型的。除非自己刻意追求或方或圓,題主說的問題幾乎不存在。



翰墨書道


方筆圓筆,在書法作品中時常用到,方折則有勁力,圓轉則有流暢,無論是圓筆還是方筆,因書體不同,因書者個性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行筆特徵,行書體上來看,柳公權的骨勁,屬於方筆多於圓筆,而形成剛強健美之貌致,趙孟頫的行楷書行書體皆有圓筆大於方筆,形成了妍美溫潤之筆風。顏真卿的楷書具方圓皆得,渾厚遒勁之大象。

懷素自敘帖的園轉多於轉折之方筆。張旭狂草肥厚,方筆略少於圓筆。其兩種狂草各有特點。

筆方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無韻,筆圓而用方,謂之遒;體方而用圓;謂之逸,逸近於媚,遒近於疏,媚則俗,疏則野。

其實對於書寫時不必強求方圓之筆,順其自然,則瞭解方圓的各體現的優點,知其掌握其剛柔相濟,遒美與妍美是王羲之行書中的特點,故王羲之字中和書姿態,園轉與方折善用之,實際是一種運筆中不自覺而湧現此景,最為關鍵的是運用筆法,只要講究提按,運行頓挫,快或慢,以及揮灑的激情,都有方圓不同的出現。



兩者雖有涇渭分明,而是可以轉化,單一的實用某一種筆意,都有對作品的形貌有著固態,一陣風的感覺,對瘦金體,方筆中也有園柔之韻。因此書寫不必要窠臼,只要筆鋒有左有右,有陰陽,有進退,不是單一的提起按下,或許縱橫凸現變化筆鋒,絕有方圓筆畫盡態。

推崇自然而然,強調圓筆方筆實際就是用筆的千變萬化。方有姿態健美。


狂喜淡墨a


毛筆的書寫過程始終是在運動中的,故方筆和圓筆之說不妥,古人有用筆方圓之說,一般而言,中鋒取圓勢,側鋒取方勢,是指筆鋒在運行過程中的運動軌跡和點畫形態。因此,從書寫角度來說,毛筆的方圓使轉是受人掌控的,完全可以並用。但是作為書法作品而言,講究氣息和格調,對點畫的形態有講究,要服從字體結構和章法佈局的審美要求。


陋石書藝


方圓結合是所有成功出法作品的要素,應該也是所有書家的共識。方筆力量外露,以峻其氣;圓筆力量內斂,以蘊其神。僅以顏楷的轉折為例,有時是直接圓轉下行,轉角成圓弧形,有時提頓折筆下行,轉角呈方角形。無論怎麼轉它就是顏字,一點沒有違和感。

用方用圓的多與少體現一個書家的審美追求,也依書體不同而有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