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方笔和圆笔的用笔方法真的是泾渭分明,不可调和吗?

千千千里马


书法的用笔,无外乎方圆。书法讲究方圆并用。

“圆”即起笔、收笔处不露锋铩,藏头护尾,灭迹隐端,以转为主,以表现婉转圆润,含蓄蕴藉,浑厚丰腴,灵和融畅。


“方”即起止、转折、钩挑、波捺处有棱角,以折为主,以表现峻利沉着,雄强端严,清劲峭拔,骨力凝重。

圆笔出自篆法中锋,方笔出自隶法侧锋。圆笔便于作草,方笔便于作楷,而行书则方圆并用。


以方笔为主者,兼用转法,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势。以圆笔为主者,兼用折法,草书无方笔叫无雄强之神。

所以说,方笔和圆笔是书法的两种笔法,缺一不可,都必须掌握。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不见得,书法的方笔和圆笔是可以一起使用的,有代表的就是题主发的张裕钊,张是晚清官员,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其一个转折就方笔和圆笔并用,外方内圆。如图。



圆笔指运笔圆转,行笔圆润,转折处也都圆滑,多使用篆籀和绞转笔法,如篆书隶书多圆笔。 方笔相对圆笔,多直接笔尖入纸,然后调锋,在转折处多调峰另起方向书写。如一个人掌握了方笔用笔又掌握了篆籀绞转是可以融合起来的。

再看这幅字,是不是方圆并用?而的上半部分转折方,一横中又有圆,笔锋有轻微绞转,下半部分也是方圆并用呢?


蝉山写书法


书法笔法,起笔分两种,一种是以篆书为代表的圆笔,一种是以隶书为代表的方笔。

如想了解笔法的方圆使用,应该先简单了解一下书法史。

看看历史上的书法家,是怎样发展和融合笔法的。


其实方笔圆笔的用法是互补的,自从有了毛笔这个工具之后就是如此,因为笔尖是尖的,笔肚是圆的,所以只要涉及到用锋书写,就一定会有方圆之变。

现在最早的墨迹是春秋战国时的大篆和没有成型的隶书,已经是方圆兼备了。

至于早一点的金文大篆,晚一点的李斯小篆,都是以圆笔为主。

直到汉朝启用了“隶书”,也就是先秦时的用字,所以又回到方圆兼备,但是以方笔为主,也就是露锋,折笔较多。而篆书是藏锋,转笔较多。


钟繇由隶书变楷书,多折少转,张芝由章草变今草,起笔多露少藏,行笔少折多转,这二者是调和的状态,也是方圆融合的非常合理。(所以一直到现在,写草书也是以能“使转”为用笔要求,像以折为主的草书,千年来也只有一个张瑞图)

然后到王羲之继承钟张,发展了楷行草,方笔多于圆笔,也就是露锋多于藏锋,折多于转,奠定了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


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唐代草书大家张旭(这个界定不严谨,因为期间笔法是有传承发展的)

到张旭则草书上融入了篆籀笔法,传给了中年的颜真卿,这个时候颜真卿书风大变,尤其是楷书,开始融入篆籀笔法。

把篆籀的笔法融入到楷书,也就是圆笔比方笔多。

所以你们就可以知道为几千年来只有一个颜真卿能和王羲之并立称为两大高峰。



书法笔法最简单可以到“方圆”,楷行草方笔为主的是王羲之,圆笔为主的是颜真卿,这就是二者对书法的贡献,后世大家均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这就得说到清朝邓石如,算是在篆书上贡献最大的人,也是开启了“清篆”独特风格的人,以前的篆书是藏锋,多转。到了邓石如,开发成了藏露锋并用,多转,但是转中有折的韵味,这就是邓石如的贡献。


历代,一流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都是对笔法有发展贡献的。

字好的人多了去,为何有些人的地位不可撼动?

原因就在这。


书法的方圆,不是你学方就不可学圆,相反这二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

当然这不是书法家的规定。

因为无论如何,写到什么程度,最后都要归结到书写工具上。

锋是尖的,肚是圆的。

只要你用毛笔,写出来的一定是方圆兼备的,只不过其中比例是根据个人习惯和审美来选择而已。


所以学书法,想要学好,五体都得沾一点。没有一个人是只写一辈子楷书能写成楷书大家的,不存在这个事儿,不符合笔法的发展规律。

王羲之、颜真卿以后,杨凝式结合了二人优点,才为后世笔法融合打下了基础。

学书法,此二人绕不开。


梁宇航


书法的笔法之中,有方笔和圆笔之分,这是大部分人熟知的常识。要回答清楚楼主的问题,那先得了解何为方笔,何为圆笔。

笔法中的方笔和圆笔,都与不同时代的字体有关。这里要赘述点书法史的知识。

最早的文字,见之于青铜器之上,字体为籀书,如有名的《散氏盘》。见下图一所示,散氏盘的字是西周时的篆籀,字的笔法以圆笔为主,不过可以注意图一里的田字,可以看到字里面的空白处形成的角是尖角,而外部是圆转的线条,这便是方圆结合的典范。



由散氏盘可以看出,先祖写篆籀时就已经不自主地用上方圆结合的艺术手法了。

到了汉代,随着隶书的成熟,我们可以看到用方笔或是圆笔,都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隶书。如,圆笔为主的曹全碑,方笔为主的张迁碑,方圆结合的肥致碑。

看上面的肥致碑,就是典型的方圆结合笔法上的典范,这可比后来的楷书行书中的方圆笔法要早很多年。汉代以后,书法大家们都学会了在作品中灵活运用方圆两种笔法。可见书法本身就是需要在书写中贯彻“方圆结合”思想的一种东西。

楼主发的书法作品中,其实用了魏碑(北碑)里的笔法,但用到楷书的结体方式,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回到问题本身,显然书法中的方笔圆笔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使用的。实际书写时,为了表现字体的力度与硬度,可以让方笔多一些(起行收笔和转折使转),如赵孟頫的《三门记》。

为了表现楷书的秀美,赵孟頫也可以多用圆笔来表现作品,如《杭州福神观记》

而晚年赵孟頫所写的行书,早就是方圆结合,因字赋形随意书写了。如下面的这个帖《送瑛公主持隆教寺疏卷》

(注:左边原帖,右边笔者拙笔所临)

上面以赵孟頫的书帖为例,谈了点对方圆之笔的感受,不当之处,请方家赐教吧!


楚秋堂



不是的,还是第一次知道有这样的说法,除了篆书之外的书体都是方圆兼具的,亦或者以方笔为主如柳公权,亦或者以圆笔为主如颜真卿,更多的是方圆兼具的如欧阳询。仅就毛笔笔头非形状看,也是非常适合方圆兼具非书写的。


如果一味方笔,一味强调圆笔,都会造成点画线条的单调乏味。即是向象魏碑书法同样也需要圆笔造型的调和。方圆兼具也才能符合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或思想,所以才有至刚易折,上善若水的概念,方就是代表着刚的一面,水之柔则具有圆润柔和之意,方圆兼具,方得至道。这即是自然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书法从某种意义说,其点画线条形态形质、空间往往在以书法艺术的语音反映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所以,在中国的书法中点画线条的造型往往是方圆兼具的,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

至于说学会方笔就写不好圆笔之类言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毛笔工具的特性,同样是方圆兼具的,无需刻意为之,自然书写时,完全可以写出方圆兼具的点画线条。我们知道书法中方笔圆笔的技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折以见方,转以成圆,就是说方笔是通过折笔写出,圆笔是通过转笔写出。只要技法娴熟到位,或方或圆,是可以根据需要,完全由自己驾驭的。实际上,我们所临摹学习的各体书法基本上都是方圆兼具的,都是具有两种点画线条的造型的。除非自己刻意追求或方或圆,题主说的问题几乎不存在。



翰墨书道


方笔圆笔,在书法作品中时常用到,方折则有劲力,圆转则有流畅,无论是圆笔还是方笔,因书体不同,因书者个性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行笔特征,行书体上来看,柳公权的骨劲,属于方笔多于圆笔,而形成刚强健美之貌致,赵孟頫的行楷书行书体皆有圆笔大于方笔,形成了妍美温润之笔风。颜真卿的楷书具方圆皆得,浑厚遒劲之大象。

怀素自叙帖的园转多于转折之方笔。张旭狂草肥厚,方笔略少于圆笔。其两种狂草各有特点。

笔方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于媚,遒近于疏,媚则俗,疏则野。

其实对于书写时不必强求方圆之笔,顺其自然,则了解方圆的各体现的优点,知其掌握其刚柔相济,遒美与妍美是王羲之行书中的特点,故王羲之字中和书姿态,园转与方折善用之,实际是一种运笔中不自觉而涌现此景,最为关键的是运用笔法,只要讲究提按,运行顿挫,快或慢,以及挥洒的激情,都有方圆不同的出现。



两者虽有泾渭分明,而是可以转化,单一的实用某一种笔意,都有对作品的形貌有着固态,一阵风的感觉,对瘦金体,方笔中也有园柔之韵。因此书写不必要窠臼,只要笔锋有左有右,有阴阳,有进退,不是单一的提起按下,或许纵横凸现变化笔锋,绝有方圆笔画尽态。

推崇自然而然,强调圆笔方笔实际就是用笔的千变万化。方有姿态健美。


狂喜淡墨a


毛笔的书写过程始终是在运动中的,故方笔和圆笔之说不妥,古人有用笔方圆之说,一般而言,中锋取圆势,侧锋取方势,是指笔锋在运行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点画形态。因此,从书写角度来说,毛笔的方圆使转是受人掌控的,完全可以并用。但是作为书法作品而言,讲究气息和格调,对点画的形态有讲究,要服从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的审美要求。


陋石书艺


方圆结合是所有成功出法作品的要素,应该也是所有书家的共识。方笔力量外露,以峻其气;圆笔力量内敛,以蕴其神。仅以颜楷的转折为例,有时是直接圆转下行,转角成圆弧形,有时提顿折笔下行,转角呈方角形。无论怎么转它就是颜字,一点没有违和感。

用方用圆的多与少体现一个书家的审美追求,也依书体不同而有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