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樣式雷 ——用幾代人的智慧,將北京變成了北京城

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家建築世家——樣式雷。“樣式雷家族”創造了空前絕後的輝煌後,無聲無息地隱入了歷史之中。

十七世紀末,南方匠人雷發達應募來北京參加營造宮殿。因為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從這時候開始到清朝末年,大清朝主要的皇家建築如故宮、天壇、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避暑山莊……大量工程都是雷氏家族負責的。“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是人們對這個清代建築世家的最高讚譽。

江西樣式雷 ——用幾代人的智慧,將北京變成了北京城

圖片源於網絡

金殿上樑,開啟傳奇

據《樣式雷家世諸考》記述,樣式雷家族原籍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永修縣),先祖早在明初就開始從事木土建築行當。到了雷發達,這個傳奇建築世家的輝煌拉開了序幕。

雷發達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康熙元年(1662),他為躲避兵火差徭,率家眷遷居南京。1683年冬,他與堂弟雷發宣“以藝應募”來到當時的北京,帶著隨行的多名子女在北京海淀槐樹街安頓下來,並從此投入皇家宮苑的營造。

民間傳說,康熙重建紫禁城太和殿,要舉行上樑典禮。當日皇上親臨主持典禮,文武百官也都出席。但就在上樑的節骨眼上,脊檁怎麼也合不上,工部官員們驚慌失措。這時,一個官員急中生智,找到工匠雷發達,讓他穿上官服。只見雷發達身手伶俐地攀上樑架,咔咔幾斧,梁就落下去了。康熙目睹這一情景,十分欣賞,當場授予雷發達工部營造所掌班的頭銜。

雷金玉(1659-1729)是樣式雷的第二代傳人,他將樣式雷的家族事業推向了第一個高峰。康熙二十二年,24歲的雷金玉隨父親來到北京,和父親一道參加了皇家工程的營造。雷發達退休後,雷金玉很快脫穎而出。當時,正逢康熙帝著手營造清代第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據現存國家圖書館的《雷金玉碑記》記載,雷金玉因正殿上樑成功,得到皇帝的召見和詢問,並被欽賜內務府欽工處要職,賞七品官及俸祿。因此,真正上樑立功的是雷金玉,上樑地點是清代第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的正殿。

江西樣式雷 ——用幾代人的智慧,將北京變成了北京城

圖片源於網絡

雍正即位後,大規模擴建圓明園,年逾六旬的雷金玉,再次應召充任圓明園樣式房(清代宮廷建築的設計機構)掌案,主持修建圓明園。雷金玉將江南的圓潤秀美與北方的樸實簡潔融入圓明園三十景中,贏得了雍正的賞識。雷金玉七十大壽時,還得到了雍正皇帝特賜的“古稀”二字匾額。

雍正七年(1729)末,雷金玉去世,雍正除恩賞金銀外,還下旨令皇家驛站沿途照料運送靈柩返回南京安葬。作為雷家世代執掌樣式房、主持皇家建築設計事務的創始人,雷金玉被尊奉為雷氏家族遷居北京的始祖。

保護圓明園,雷家死傷慘烈

金玉去世後,雷氏家族史上一位至關重要的女性,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她便是雷金玉的第六位夫人張氏。

雷氏家族的第十代孫雷章寶告訴記者:“張氏自雷金玉去世後並沒有隨家族南遷,而是帶著三個月大的幼子獨自留在了京城。她懷抱幼子在工部泣訴,據理力爭,為雷家爭得幼子成年後重掌樣式房的資格。”為此,雷氏後人在同治年間為張氏撰寫碑誌,褒揚了她在家族史中不可磨滅的功德。雷章寶說:“我很小就看過張氏的碑文,我認為張氏確實是雷金玉之後,樣式雷家族中最值得尊敬的。沒有她,樣式雷傳到雷金玉就斷了。”

張氏的兒子雷聲澂(音同澄)成年之後,奪回了樣式房掌案職位。當時,正趕上乾隆大興土木,對圓明園進行空前規模的擴建。這座曾經帶給父親雷金玉無限榮耀的園林,卻沒能讓雷聲澂有大的建樹。倒是雷聲澂的三個兒子雷家瑋、雷家璽和雷家瑞很有魄力,他們接過父親手裡的樣式房工作,將處於低潮的雷氏祖業重新發揚光大。

江西樣式雷 ——用幾代人的智慧,將北京變成了北京城

圖片源於網絡

據說,乾隆中後期的幾次南巡,三兄弟都隨駕同行。鍾情於江南園林的乾隆,讓樣式雷在圓明園內重現江南奇景。雷章寶稱:“皇帝去遊覽、遍訪民間,樣式雷的任務是一路看山水建築。他們回來後為乾隆設計了多處行宮,包括乾隆花園,海淀三山五園和擴建承德避暑山莊。”

嘉慶二十四年(1819),雷家璽的三子雷景修年滿16,開始秉承衣缽。重病中的雷家璽覺得兒子雖功力不俗,但難承擔重任。因此他立下遺囑,將樣式房掌班職位讓給外姓同行接管。儘管位居他人之下,雷景修依舊兢兢業業。

道光帝跟他的父輩一樣,熱衷修繕圓明園。雷景修很快受到道光的器重。道光二十九(1849)年,雷景修將告別24年的樣式房掌案爭回,成為樣式雷家族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然而,雷景修生不逢時。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凝聚著雷家幾代人心血的上千座殿閣亭榭一夜間付之一炬……這段國恥對樣式雷家族刻骨銘心。張寶章先生告訴記者,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雷家成員勇敢地迎上去,奮力揮刀抵抗。“雷景修的女兒燕雷氏和女婿都死於這場劫難。女婿被侵略強盜亂刀刺死,當街焚燒。燕雷氏帶領全家老幼共14口,集體自焚,殉難盡節。這是一段我們在以往歷史課本中都沒有被提及過的歷史。

江西樣式雷 ——用幾代人的智慧,將北京變成了北京城

圖片源於網絡

末世的榮光

兩百多年間,樣式雷家族除了設計宮殿、園林,還主持了從乾隆到宣統的所有帝后陵寢建築群。在眾多陵寢工程中,慈禧太后的陵寢是最難設計的,這一重擔落在了樣式雷第六代傳人、雷景修的長子雷思起身上。

雷思起出生於道光六年(1826),他曾隨父親參與昌西陵、慕東陵等工程,之後又主持了定陵、定東陵、惠陵和西苑及許多王公、貴胄的府邸、園林、陵寢等的建築設計。

同治五年,咸豐帝的定陵完工後,慈安、慈禧兩位太后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陵寢。她們派出精通風水的雷思起到東陵勘察,費勁周折,在咸豐帝的定陵東邊找到兩處風水佳穴。開工前,雷思起再次測量發現,兩處陵寢的志樁不平準,需做前後移動,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因為慈安和慈禧兩人處處攀比爭勝。為了讓兩宮太后滿意,雷思起幾次更改設計方案,耗盡心血。最終,雷思起因勞累過度,從定東陵工地扶病返京,不久離開人世。雷思起的長子、第七代傳人雷廷昌順利接過樣式房掌班的重任。

光緒五年,慈禧開始獨攬大權。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於慈安,她決心將已建好的陵寢全部拆除重修。雷廷昌奉旨和兒子雷獻彩一同參與重建。現在看來,慈禧陵的規制跟慈安陵在外觀上基本是一模一樣的,但具體用料、裝修及雕刻的圖案卻大有區別。這座歷時13年修建而成的奢華陵寢,令後人歎為觀止。但有誰知道,在輝煌與顯赫的背後,樣式雷家族付出過不為人知的無奈和辛酸。

為慶祝慈禧40大壽,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決定為慈禧太后重修圓明園。雷廷昌奉命擔綱設計,夜以繼日地趕製了數千件圖檔。然而,由於當時國力虛弱,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終於在反對聲中夭折。

為了顧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顏面,大臣們又提出了修葺三海的建議。三海,即紫禁城南面的北海、中海、南海。這次工程中,貴重木料和所需各類物資的採辦均由雷家負責籌措。其間,三海的翻修工程因為同治帝的駕崩而中斷過。光緒十一年(1885),修葺三海重新納入慈禧的宮苑營建計劃,最大一項工程就是在中海西岸修建富麗堂皇的儀鸞殿。雷廷昌成為設計施工的主要人物。

在雷廷昌設計的畫樣中,儀鸞殿內每間房的大小、裝飾、連廊等都有詳盡標註。建成後,慈禧太后正式遷入居住,召見群臣,操縱朝政,成為清廷的實際政治中心。然而,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城,西苑三海遭到瘋狂掠奪,樣式雷耗費心血修葺的殿堂又一次在大火中瞬間化為瓦礫廢墟。

1902年1月7日,慈禧結束流亡生活回京,隨即下令在儀鸞殿的廢墟上重建一座西洋樓,雷廷昌和雷獻彩父子親自主持設計。此外,慈禧還下令在儀鸞殿原址上,按中國傳統宮殿式樣,建造一座她的寢宮,命名“佛照樓”。袁世凱執政時期,這裡被改名為“懷仁堂”,用於辦公。建國後,這裡成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舉行重大會議的地方。

積極宣傳“樣式雷”

江西,是“樣式雷”世家發樣之地,“樣式雷” 清宮建築,是中華古典建築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5處(故宮、天壇、清東陵與西陵、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簡稱“三山五園”,出自“樣式雷”世家之手。在《世界記憶名錄》中,以“樣式雷”為名稱的“建築圖檔”也成功入選,成為中國迄今為止的第五項世界記憶遺產項目。

“樣式雷”作為代表江西曆史成就的典型代表,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世代不墜的誠德家風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藝術、道德情操遺產,不失為治癒當下一些人身上浮躁病的一劑良藥,需要全社會的大力弘揚。

今年,是樣式雷始祖雷發達誕辰400週年,我館從去年開始即啟動了紀念活動。 2018年初,啟動了全國樣式雷徵聯活動,拉開了紀念活動的序幕,得到全國各地的聯家與楹聯愛好者積極參與,海外華人也熱心參與了此次活動,共收到徵聯作品2000餘幅。經過專家評審,共評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優秀獎20名,特邀知名聯家主題撰聯11幅。同時,邀請省內外知名書法家潑墨揮毫,聯墨同輝,創作成書法精品112幅,其內容為嘔歌祖國曆史功績及大好河山。為貫徹執行黨的十九大“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遺產宣傳工作“的有關政策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支撐“大國工匠、經典闡釋、極致綻放”,傳承與推廣中國樣式雷古典建築文化遺產,弘揚樣式雷建築藝術和人文藝術,開闢了先河。

“豐和杯”全國樣式雷楹聯書法作品巡迴展,第一回展在江西省永修縣人民政府大廳展出,第二回展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山藝術館展出,第三回展在浙江省東陽市橫店影視城展出,第四回展在北京市海淀區三山五園展覽館展出。

今年,我們將繼續開展《大國工匠,世遺垂青——全國當代名家美術作品展》、《“樣式雷杯”第五屆江西榜書大展》、《樣式雷繪畫長卷展》等系列活動,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在北京故宮舉辦“隆重紀念樣式雷始祖雷發達誕辰400週年座談會”,舉行50集電視連續劇《清宮巨匠樣式雷》拍攝籌備新聞發佈會,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樣式雷家喻戶曉。

“樣式雷”世家不僅對祖傳技藝,能一代一代繼承下來,而且繼承了明代的建築風格,甚至吸收西洋風格,足見他們對於建築技藝、建築風格非常重視,精雕細刻,不斷進取,精益求精。正因為這種精益求精不斷奮進的精神,才使這個家族在建築史上創造了宏偉的業績,登上藝術的頂峰。尤其在第四代兄弟合作,藝震京城,譽滿天下。第六代、第七代父子齊心,在國力衰敗的形勢下,竟然把“樣式雷”的聲譽提高到“朝官側目”的境界。沒有精益求精的奮進精神是達不到的。

二0一九年三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