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砀山县志》作为记录地方历史的方志,是了解砀山县历史沿革的重要史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县志序载:“惜砀故有志,不知废自何时”。自明隆庆六年(1572)起,《砀山县志》迄今已经九次纂修,本文就此做一个梳理,简述一下《砀山县志》各个版本的情况。

《砀山县志》于明隆庆六年知县王廷卿初修,明万历四十六年知县陈秉良再修,上两志现已不存。明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刘芳三修,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郭浩四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刘王瑷五修。民国18年(1929)修志局成立,因战乱志书未成,解放后志稿被毁。1961年砀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七修,油印成册。199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砀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八修,张明富总编。2014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九修,赵立亮总编。

在2000年至2001年,明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点简今译本与清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点简今译本相继出版,两志由山东省德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萧旭执笔点校。

《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清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点简今译本

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

明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刘芳与邑人汪用霖纂修《砀山县志》。该志分前、后两卷,残缺不全,但保存不少珍贵资料。刘芳字百子,石屏人,崇祯十二年任砀山知县。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沿革’载‘东汉梁国砀山县’,不知东汉时沛国亦分界其地。又云‘晋省归夏邑’,不知《南畿志》载‘晋下邑即砀地’,非省并也。又以‘下邑’作‘夏邑’,更误矣。又分门至四十二,率多冗杂。如既以‘水土’为一门,又以‘风俗’为一门;以‘古迹’为一门,又以‘八景’为一门,殊纷纭少绪也。”

本志常见版本有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本、砀山县志办公室点简今译本。

《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

清乾隆七年《砀山县志》

清乾隆七年(1742年)郭浩等纂修《砀山县志》,原藏浙江湖州归安陆氏守先阁,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郭浩,福建福清人,贡生,乾隆三年任砀山知县。

该志10卷,分元、亨、利、贞4册,纵24.7厘米,横16.7厘米。封面左上书“砀山县志”,右上题“元”字,右下有静嘉堂藏书票,中有“归安陆氏守先阁书籍禀请奏定立案归公不得盗卖盗买”朱方印。序首页1~2行下方盖“静嘉堂现藏”印,白口,上黑鱼尾。上书口镌“砀山县志”,中书口书卷次、标题,下书口标页次。单框,左右双边。框版纵20.1厘米,横14.5厘米。每半叶10行,行21字。卷一首页2行中题“砀山县知县郭浩重辑”。

该志平行设置篇目,记有建置沿革、星野、灾害、疆域、形胜、风俗、城池、店集、山川、桥梁、水利、田赋、物产、学校、秩祀、官署、秩官、古迹、冢墓、寺观、选举、人物、艺文等。以人物、艺文、水利为详。

其中记载砀山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以及当地官民的应对措施很有特色与史料价值。如概括砀山的总体气候特征:“风力疾劲,气候寒多,迅飚时至,拔木发屋,冬令甫届,霜陨霰零。”砀山自然灾害多水灾、旱灾、蝗灾以及地震。应对自然灾害,除恤赈、修水利外,还将历史上有功之人立为神,筑庙立祀。这既是对历史人物政绩的肯定与褒奖,又起到稳定人们心绪的作用。乾隆四年秋,当地发生蝗灾,“砀人震恐,罔所措,俄而大至,遮霄蔽汉,其声轰腾如风霆之驰骤也”。知县郭浩率官民至司御蝗螟的杨威侯神庙进行祭祀,“蝗不敢停,实惟神扞卫扫除之功”,并定“十二月六日为例行报祀之期”。(巴兆祥著《陆心源所藏方志流失日本考》)

假如日本静嘉堂没有收藏陆氏旧藏的此志,我们将无法了解其编纂原委、体例、内容及特色。原件就不用想了,真心期待能看到清乾隆七年《砀山县志》的扫描版。

《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版《砀山县志》,清刘王瑷纂修,十四卷。刘王瑷字谷峰,广西武缘(今武鸣)人,乾隆二十七年任砀山知县。

砀志创于隆庆,万历、崇祯凡三修。乾隆初虽经郭浩四纂,但纲目不分,事文简错。刘王瑷仿《后汉书》分纲列目,详加考订,定为十志,取其义相附丽者别为小类。书成于乾隆三十二年,约十五万字。实分舆地、河渠、建置、学校、赋役、职官、选举、祠祀、人物、艺文十志,含沿革、疆域、形势、山川、褒崇、位次、舞谱等七十七目。图载河沟、县城、舆地、河道、减水河、洪沟河、利民河、顺堤河等十三图。为砀山县现存古代体例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志书。

乾隆三十二年刘王瑷纂修县志,较乾隆初郭浩四纂县志,补物产、兵卫、褒崇、位次、乐章、舞谱等目。沿革、星野、列传与郭志有异;疆域、形胜、山川、古迹、黄河、堤防等详于郭志。

该志重舆地,特重河渠一门。河渠志载黄河(附堤闸)故道、今黄河、河流经流、变迁、河工筑堤等,是颇为可贵的历史自然地理和水利资料。艺文载制诰、记、序、传、揭、书、赞、颂、祝文、诗、赋等共二百余篇首,对研究砀山县历史、文物、古迹等颇有价值。

本志常见版本有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本、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砀山县志办公室点简今译本。

《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砀山县政公报 1929年 第三期》关于修志局的公函

民国《砀山县志稿》

民国18年(1929年),砀山县成立修志局,由王立庭(清举人)、王化兰(清廪生)、黄镇侯、王师曾、王瑞曾(皆系北京清华大学毕业生)、胡履贞(清秀才)等人负责征集资料,续修《砀山县志》,民国27年(1938年)5月砀城沦陷时,志书未就,胡履贞把资料运至砀城南胡庄家里,藏于地下,“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焚毁。

1961年《砀山县志》

1960年5月,砀山县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续修《砀山县志》,1961年12月完稿,刻写油印成册。全志设6章、32节、20多万字,自征集资料至完稿,费时一年多,由于急于成书,加之编写人员来自各部门,业务生疏,写作水平不等,文风不一,志书多有总结、报道等文体,质量不高,但却为20世纪80年代修志提供不少参考资料。

此油印本《砀山县志》暂未见实物,网上也检索不到。

《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1996年《砀山县志》

本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砀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修,总编张明富。记述内容上自1840年,下限定于1985年,本志由卷首、专志、卷末组成,全书设27章122节354目,卷末有附录。其内容顺序先自然后社会、先经济后政治。虽说此志上有些许错误之处,但仍算是一部专业的新时期地方志。

在“安徽地方志”网站可全本浏览该志。网上有一组广泛传播的彩色照片,即为此志的插图。

《砀山县志》的版本概况及历次纂修述略

2014年版《砀山县志(1986-2012)》

2014年版《砀山县志(1986-2012)》

《砀山县志(1986-2012)》是二轮新方志,是1996年出版的《砀山县志》的续志,由中共砀山县委、砀山县人民政府领导,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该志分上下两册、47章119节、172万余字,记述时间跨度27年,编目设计采用章节目小篇体。全面、系统地记述砀山县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是反映砀山地情、“资政、存史、教化”的地方综合资料性文献。

在这份县志下册的后衬页上,附送光盘一张,为《砀山县志(1986-2012)》的电子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