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历史沿革:为了加强渤海和黄海的海防力量,海军司令部分别在青岛、葫芦岛设立了海军基地,1950年8月3日,第十一军军直及直属队共6262人,在副军长郑国仲、参谋长杨国宇、政治部副主任胥治中率领下开赴青岛,组建青岛海军基地。随后在1953、1954年从华东海军抽调骨干充实青岛基地(外称“华东解放军海军支队”),1955年4月15日,中苏举行旅顺军港交接仪式,从4月16日起旅顺军港的防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掌管。由此基础组建旅顺海军基地。1960年8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还海军司令部的命令,海军直属青岛基地和旅顺基地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

海军直属青岛基地时期的主力军舰一览:

“07”型驱逐舰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鞍山”1936年9月15日开工,1939年4月6日下水,1954年10月26日成军

“抚顺”1936年5月5日开工,1940年4月29日下水,1954年10月26日成军

“长春”1939年下水,1955年6月28日成军

“吉林”/“太原”1936年8月23日开工,1939年9月29日下水,1955年6月28日成军

制 造 厂:

苏联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厂(负责船体分段)

苏联共青城阿穆尔河造船厂(负责最后舾装)

苏联海参崴达尔扎沃德修船厂(负责最后舾装)

1953年6月4日,为尽快提升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技术装备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签订《关于向中国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军舰建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该型军舰就是《六四协定》中向苏联订购的海军军舰,属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建造的“7”型舰队雷击舰,由苏联海军从其太平洋舰队的现役军舰中挑选出售给中国。1954年10月13日,第一批2艘由苏联海军人员驾驶,抵达山东青岛大港三号码头,原为苏联海军的“列考耳特内依”(Рекордный)、“列兹基”(Резкий),以两舰为装备基础,10月25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成为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驱逐舰部队,10月26日正式举行两舰的交接、命名典礼,分别更名“鞍山”“抚顺”,舷号“301”“302”。第二批两艘原为苏联海军的“列什切里内依”(Решительнвй)、“列齐威”(Ретивый),1955年6月28日由苏联海军驶抵青岛交付,7月6日命名为“长春”“太原”(原定为“吉林”),舷号“303”“304”,也编入驱逐舰大队。该型4舰入役后,1956年番号调整为驱逐舰51大队。由于战力较优,该型四舰是人民解放军海军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主力舰,被昵称为“四大金刚”,经常出现于重大军事演习、校阅等场合。四舰中,“抚顺”舰于1989年最先退役,出售拆解。“长春”舰于1990年8月退役,后作为山东省乳山市银滩风景区的观光物,退役之前在青岛参加了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拍摄,饰演“定远”等历史军舰。“太原”舰于1991年9月19日退役,被大连舰艇学院保留为泊港教学平台,更名“青岛”,停泊于大连老虎滩。“鞍山”舰于1992年4月24日退役,转交青岛中国海军博物馆作为纪念舰陈列。

排 水 量:1660/2040吨(标准/满载)

主 尺 度:112.8米×10.2米×4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GTZA-24透平蒸汽机、3座水管锅炉,48000马力

航 速:32节(最大)

续 航 力:2670海里/19节

武 备:苏制Б-13型130毫米单管舰炮4门,苏制Б-2ЛМ型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4座,39-Ю型533mm三联装鱼雷发射管2具,БМБ-2深水炸弹炮2具,深弹/水雷投放轨2条(接收时状态)。

“C”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新中国11号”1943年建成,1954年成军

“新中国12号”1943年建成,1954年成军

“新中国13号”1947年建成,1955年成军

“新中国14号”1948年建成,1955年成军

制 造 厂:苏联波罗的海船厂

“C”型潜艇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又称为“斯大林”(Сталинец)型,西方译为“S”型。人民解放军海军创设初期,即对潜艇的建设发展非常重视,1951年与苏联海军合作,在旅顺由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旅顺基地潜艇支队帮助培训潜艇艇员,C型艇即是当时的教学艇之一。1954年6月18日,人民解放军海军受训的旅顺潜艇学习队结业,6月19日苏联方面决定在旅顺将2艘该型潜艇移交给中国,原为苏联海军的“C-52”“C-53”艇,属于“C”型中的IX型,被命名为“新中国11”和“新中国12”,同一天,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人民解放军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由此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部队的历史。“新中国11”“新中国12”于1954年6月24日在旅顺由人民海军部队接收,经过短暂的交接受训后,于当年6月28日离开旅顺,29日驶抵青岛海军潜水艇基地,正式成军。1955年7月6日,中国向苏联购买的第二批舰艇抵达青岛交付,其中包括有2艘该型潜艇,被命名为“新中国13”“新中国14”,原为苏联海军的“C-24”“C-25”艇,属于“C”型中的IX-2型。“新中国11”“新中国12”“新中国13”“新中国14”是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部队装备的第一型中型潜艇,服役后初定舷号为“401”“402”“403”“404”,后根据人民海军新的代号规则,改为“111”“112”“113”“114”,与同时服役的苏制M型潜艇共同构成了人民海军潜艇部队最早的阵容。

排 水 量:840/1090吨(水上/水下)

主 尺 度:77.75米×6.34米×4.04米(长、宽、吃水)

最大潜深:100米

动 力:2座1-Д型柴油机,4400马力;2座电动机,1100马力

航 速:15/10节(水上/水下最大航速)

续 航 力:9500海里/8.5节(水面)

148海里/3节(水下)

武 备:苏制Б-24II-2C型100毫米舰炮1门,21-K型45毫米速射炮1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

“M”型小型常规动力潜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国防21”“国防22”“国防23”“国防24” 1954年6月24日成军

制 造 厂:苏联波罗的海船厂

“M”型潜艇又称“婴儿”型(Baby),是苏联在20世纪4、50年代设计建造的小型潜艇,用于在近海活动。1954年10月26日,中国向苏联购买的首批舰艇抵达青岛交付,其中包括2艘该型潜艇,属于“M”型的后期型号,即XV型,被命名为“国防21”“国防22”,与当时已经服役的C级潜艇“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共同编在独立潜水艇大队。1955年7月6日,中国向苏联购买的第二批舰艇抵达青岛,其中包括2艘该型潜艇,接收后命名为“国防23”“国防24”,舷号“415”“416”“417”“418”。该型潜艇服役后,主要用于训练教学和执行港口警戒任务。

排 水 量:281/351吨(水上/水下)

主 尺 度:50米×4.9米×3.6米(长、宽、吃水)

最大潜深:70米

动 力:2座柴油机,1200马力;2座电动机,436马力

航 速:15/10节(水上/水下最大航速)

自 持 力:15昼夜

武 备:苏制21-K型45毫米速射炮1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122БИС”型反潜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德州”“胶州”“常州”“通州”“温州”“泰州”1954至1955年成军

制 造 厂:苏联泽列诺多尔斯克第340造船厂

该型军舰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大型反潜护卫艇,北约代号为“喀琅施塔得”级(Kronstadt),除具备发射深水炸弹等反潜作战能力外,还因火力较强、航速较高,可以执行近海巡逻、护渔等任务,属于一种多用途的巡防军舰。1953年,中国和苏联签订《六四协定》,引进生产该型军舰,即“6604”型。与此同时,中国另直接向苏联购买6艘该型军舰,1955年7月在青岛交付成军,分别命名“德州”“胶州”“常州”“通州”“温州”“泰州”,舷号“611”“612”“613”“614”“615”“616”,7月12日组建为驱潜舰大队(番号后改为猎潜艇71大队),是海军青岛基地装备的第一代猎潜艇(“德州”“常州”艇于1957年8月调入旅顺基地护卫舰7大队)。

排 水 量:325吨(满载)

主 尺 度:52.24米×6.48米×2.28米(全长、最大宽、吃水)

动 力:3座GM12-278A柴油机、3600马力

航 速:20节(最大)

续 航 力:3000海里/8.5节

武 备:苏制90-K85毫米炮1门,70-K37毫米炮2门,12.7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RBU-1200型五联装火箭深弹发射炮2座、大型深弹发射炮2座、深弹抛射架2座、水雷布设轨道2条。

“43吨”型炮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制 造 厂:海军青岛造船厂

1951年3月24日江南造船所设计、建造的42吨炮艇发生下水时倾覆事故后,海军司令部造船部命令改由海军直辖的海军青岛造船厂设计、制造40吨级炮艇,同年5月开工,7月即完成下水。此后,该型艇又陆续建造7艘,其中包括原型艇在内的前4艘装备海军青岛基地部队,后4艘则移交公安部门,充做鸭绿江边防巡逻艇。

排 水 量:43吨

主 尺 度:21.73米×4.1米×1.1米(全长、宽、平均吃水)

动 力:3座通用GM-671柴油机,495马力(最后4艘艇采用海格力斯柴油机)

航 速:11.7节

武 备:日制96式25毫米机关炮1门,美制“厄立肯”20毫米机关炮1门,日制HO-103型12.7毫米机枪1挺。

“52甲”型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制 造 厂:海军青岛造船厂

1952年,在总结此前江南造船所设计建造的42吨炮艇,以及青岛造船厂试制的43吨炮艇基础上,海军司令部造船部通过华东军区海军,组织江南造船所改进炮艇设计,并以苏联海军的某型交通艇作为艇体的参考母型,完成了50吨炮艇的设计,即该型炮艇,定名“52甲”。

同年4月5日,海军司令部向中央军委申请建造30艘50吨型炮艇,25日获得批准,其中青岛海军造船厂建造6艘,装备海军青岛基地快艇大队。

排 水 量:50吨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长、最大宽、平均吃水)

动 力:3座通用柴油机,495马力

航 速:12节

武 备:苏制72-K型25毫米机关炮2门(部分艇为苏制70-K37毫米炮、苏制72-K25毫米或美制“厄利肯”20毫米机关炮各1门),12.7毫米机枪2挺。

“55甲”型高速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型炮艇是“52甲”“53甲”“54甲”等炮艇的替代型,鉴于当时人民解放军海军大量装备的50吨级炮艇在航速、火力方面尚无法对台湾地区海军装备的摩托化炮艇构成威胁,海军舰船修造部于1954年8月设计了该型炮艇,艇体线性参考了“6602”鱼雷快艇,设计代号“0102”,属于钢制近海巡防炮艇。该型首艇由沪东造船厂建造,1955年1月开工,5月9日下水,12月交船,定型为“55甲”型,又称75吨炮艇,航速、火力较此前的各型炮艇有较大提升。不过,尽管采取了类似鱼雷艇的滑行艇型,但该型艇的自重较大,配套的主机功率不足、航速不够,在试航时并无法实现高速滑行效果,是为该型的设计缺陷。在首制艇后,该型艇的批量建造交由求新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承担,其中大连造船厂建造的20艘就近装备青岛基地和旅顺基地的护卫艇大队。

排 水 量:73吨(正常)

主 尺 度:25.5米×6.06米×1.36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M50Ф1柴油机,2400马力;2座3Д6柴油机,300马力

部分为2座M50Ф1柴油机,2400马力;2座3Д12柴油机,600马力

航 速:22节(采用3Д12柴油机的型号)

续 航 力:500海里/11节

武 备:苏制B-11型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12.7毫米机枪2挺,深水炸弹10枚。

“0101”型高速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型炮艇是海军舰船修造部为了研制新艇,于1954年7月设计的另一型炮艇,设计代号“0101”,艇型、主尺度等与“55甲”炮艇基本一致,也是参考“6602”型鱼雷艇的线型,但是艇体的材质使用木质,有减轻自重的考量,实际建成后,该型艇也无法实现高速滑行,和“55甲”存在同样的设计缺陷。该型艇由青岛造船厂建造,共建造4艘,全部装备海军青岛基地。

排 水 量:75吨

主 尺 度:25.5米×6.06米×1.36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M50Ф1柴油机,2400马力;2座GM柴油机,495马力

航 速:21.3节(最大)

武 备:苏制B-11型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12.7毫米机枪2挺,深水炸弹10枚。

“0108”型高速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型是“大跃进”期间海军舰艇设计、建造权下方背景下的产物,由海军青岛基地联合301工厂设计、建造,仅建成1艘,又称“81炮艇”,装备青岛基地部队。

排 水 量:110吨

主 尺 度:长33.5米

动 力:2座M50Ф3柴油机,4800马力

航 速:30.4节

武 备:苏制B-11型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21M型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深水炸弹8枚。

海军直属旅顺基地时期的主力军舰一览:

“48”号”、“49”号护卫舰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48号舰

该型军舰原属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建造的“丁”型海防舰,日本战败投降后,曾向苏联赔偿了“第48号”“第52号”“第76号”“第78号”“第102号”“第142号”“第196号”等七艘“丁”型海防舰,该型即属于其中的两艘“第142号”和“第76号”。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49号舰

“第142号”于1946年4月7竣工于播磨船所,“第76号”于1944年12月23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竣工。1955年,根据中苏两国的会商谈判,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一批苏联军队的武器装备在旅顺就地直接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移交给中国,该型两舰即在当时移交,列入人民解放军海军序列,当时称为CKP护卫舰,经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为“48”“49”号,编在旅顺基地所属护卫舰7大队,曾参加电影《甲午风云》的拍摄,在剧中饰演“定远”“镇远”等历史军舰。两舰舷号后分别改为“219”“220”,推测于70年代退役。

排 水 量:740吨(标准)

主 尺 度:69.5米×8.6米×3.05米(长、宽、吃水)

动 力:1座舰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机,2座零号乙15改型ホ号重油专烧水管锅炉,单轴推进,2500马力

航 速:17.5节

续 航 力:4500海里/14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高平两用舰炮2门,苏制70-K型37毫米机关炮6门(“48号”舰为美制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苏制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4座,深弹投放轨1条。

“50”号护卫舰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舰原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建成的“神岛”级敷设艇“神岛”号,1945年7月70日建成于日本佐世保海军工厂。日本战败后,于1947年10月3日赔偿给苏联,编入苏联海军,称为“卫旅”号布雷舰。1954年根据《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协定》,该舰在旅顺就地无偿移交给中国,编入人民解放军海军,隶属旅顺基地护卫舰7大队,命名为“50”号舰,一度作为护卫舰使用。该舰入役后,始终未有正式舰名,而是以舷号代舰名,根据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舷号规则的变化,该舰1961年改用“391”舷号,1974年则改为布雷舰,使用“800”舷号,俗称为800号舰,是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的第一艘专用布雷舰,服役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除役。该舰服役期间,曾参加以人民解放军海军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的历史为原型创作的电影《“赤峰”号》的拍摄,在片中饰演“赤峰”号。

排 水 量:766吨(标准)

主 尺 度:74.5米×7.85米×2.6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舰本式23号乙8型柴油机,1900马力

航 速:16.5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2门,苏制B-11型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3座,美制厄立肯20毫米机关炮1门,BMB-2型深弹发射炮2座,58式型反潜火箭发射架2座。

“延安”号炮舰(1955年从华东海军调入,具体数据见东海舰队前传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宜川”号炮舰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舰原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建立湖北地方舰队向日本订购的长江炮舰“楚同”号,为“江元”级的放大强化版,1905年11月5日在川崎神户造船所开工,1906年6月12日下水,9月24日竣工。由日方船员驾驶送往武昌交付,1909年清政府统编海军,该舰被编入长江舰队,辛亥革命爆发后,该舰在武汉同民军作战,后随清政府海军主力在九江归附革命,民国成立后,该舰长期列编第二舰队。抗战爆发后在长江中上游作战,侥幸存活到抗战胜利。随后编入江防舰队,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舰队起义时该舰不愿起义,试图向上海突围,但中途搁浅被解放军缴获,4月28日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不久即被解放军打捞送入江南造船所修复,1950年4月23日加入华东海军改名“宜川”,1955年随“延安”号一起调入旅顺基地充实该地防务。1959年退役后作为靶舰于6月12日用作C-2反舰导弹的靶舰,但未被击毁,随后舰体在“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拆毁回炉。

排水量:740吨

主尺度:60.96米×8.99米×2.43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三涨式立式蒸汽机,2座圆形水管锅炉,双轴推进,1350马力

航 速:13节(最大)

武 备:不详。

“43”号”、“45”号扫雷舰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型扫雷舰属于苏联海军的“254K”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考德国“M”型扫雷舰而研发的“254”型(西方称为“T43”级)的升级型,加装了导航雷达和新式扫雷具,于1948年定型。1954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协定》,苏联将其海军驻泊旅顺口的2艘“254K”型扫雷舰无偿移交给人民解放军海军,称“43”、“45”号,后被命名为“石家庄”“台儿庄”号,列编旅顺基地扫雷舰5大队(后调整至扫雷舰11大队)。

排 水 量:569吨(满载)

主 尺 度:58米×8.5米×2.24米(全长、型宽、吃水)

动 力:2座9Д柴油机,双轴,2200马力

航 速:14节(最大)

武 备:苏制B-11型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双联装12.7毫米机枪4座,深弹发射炮2具。

“6604”型反潜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徐州”“梧州”1956年成军

制 造 厂:上海求新造船厂

大连造船厂驻广州404工程处

该型艇属于苏联海军122БИС型大型猎潜艇的授权生产型。1953年中苏两国签订的《六四协定》中约定苏联向中国转让该型艇的全套技术资料和部分装备,并派出专家团到中国具体培训、指导建造,1955年至1956年,由上海求新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驻广州404工程处分别建造,共建成14艘,其中的“徐州”“梧州”艇于1957年调入旅顺基地护卫舰7大队。

排 水 量:319.6吨(正常)

主 尺 度:49.5米×6.2米×2.2米(全长、最大宽、吃水)

动 力:3座9Д型柴油机、3300马力

航 速:18.8-19节(最大)

续 航 力:3000海里/12节

武 备:苏制90-K85毫米炮1门,70-K37毫米炮2门,12.7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RBU-1200型五联装火箭深弹发射炮2座、大型深弹发射炮2座、深弹抛射架2座、水雷布设轨道2条

“0105”型高速护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1958年,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将舰艇设计、制造权下放给各部队的装备部门,针对当时海军装备的“55甲”炮艇抗风能力差、火力偏弱、航速偏慢等问题,一些海军部队和院校纷纷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和产品,其各项指标接近,排水量均在100吨左右,又统称为一百吨高速炮艇。该型是当时几种一百吨高速炮艇中,由海军旅顺基地联合海军机械学校和海军401工厂设计、建造的型号,代号“0105”,同型共建造3艘,属于带有试验性的产物,仅装备旅顺基地部队。

排 水 量:110吨

主 尺 度:不详

动 力:2座M50Ф3柴油机,4800马力

航 速:30节

武 备:苏制B-11型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21M型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深水炸弹8枚。

123Б、123K型鱼雷快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型艇西方统称为P-4型鱼雷艇,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发、装备的高速鱼雷艇,采用滑行艇型,铝合金艇体,具体分为安装有平面搜索雷达的123K型,和无雷达的123Б型。1951年,苏联分两次向中国交付36艘该型鱼雷艇,其中16艘配置于青岛基地的快艇1大队和华北军区的快艇21大队。1955年苏联向中国移交旅顺防务时,以有偿形式在旅顺又移交了20艘“123K”、10艘“123Б”以及9艘“M123Б”型鱼雷艇。

排 水 量:20.74吨(123Б),21吨(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M50柴油机,2400马力

航 速:42节(最大)

续 航 力:400海里/13节

武 备: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2.7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123Б),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4.5毫米双联装机枪×1(123K)

LST型坦克登陆舰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该型军舰原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建造、装备的坦克登陆舰,简称为LST,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曾将大量该型军舰援助国民党政权,因采用“中”字开头的词组命名,称为“中”字舰。另有一批作为剩余物资,被国营招商局等中国航运商购得,人民解放军海军编成内的该型军舰,前身多为招商局等的商船。青岛海军基地的该型军舰多从华东海军调派而来。

排 水 量:1625/4080吨(轻载/满载)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机,双轴,1700马力

航 速:11节

“55”型登陆艇

北海舰队前传——海军青岛基地+海军旅顺基地主要舰艇综述

制 造 厂: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

本型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研发的第一型登陆艇,于1955年下达设计任务,因而称为“55型”。本型艇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制LCM登陆艇,运载能力为15吨级,可以搭载6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主要适合于近岸岛屿作战与运输补给,大量建造后主要服役于南海舰队、青岛基地、旅顺基地以及后来的北海舰队,现已全部退役。

排 水 量:68.6吨

主 尺 度:17.1米×4.47米×1米(全长、宽、吃水)

动 力:2座柴油机,双轴,600马力

航 速:8.5节

武 备:12.7毫米机枪2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