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山走出的“動姐”

“我們村出了一位漂亮的‘動姐’,村裡的人對這個職業的崇拜程度又上了一個臺階。去年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來我們村招生,很多父母動員孩子報考這個學校。”平善村委會主任楊寶迪說。

平善村村民曾經習以為常的火車變得不再平常,成了許多村民新的夢想和期盼。

“以前只是覺得鐵路工作很神氣,進來後才知道工作有多忙。”吳秋雙說。剛開始跑普速列車時,工作強度大,跑一趟車工作十餘個小時,整理乘客行李、打掃車廂衛生、清洗廁所,抵達終點站後更換數十床臥鋪床單被套……

“一年後,一起入職的同學只剩下十幾個,五年後,只剩下3個。”吳秋雙說,她也曾動過辭職的念頭。

吳秋雙的母親楊梅姑是個純樸的侗族婦女,不太會說普通話,但提及女兒的成長蛻變,她熱淚盈眶,而後又趕緊用手掌拂去臉上的淚珠。

自從女兒進入鐵路工作,楊梅姑就常常站在自家的木屋旁,像女兒小時候眺望列車一樣,看著女兒值乘的列車穿山而過。儘管只有幾秒鐘,儘管看不到車上的女兒,但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給女兒鼓舞和力量。

“雖然離得很遠,但我能看見,那就是我媽媽,站在我家的老房子旁邊”,吳秋雙說,“媽媽的守望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我要努力奮鬥,不辜負家鄉人民的期盼。”

2016年5月,三江南至廣州南“柳州三江號”動車組開行。因工作突出,吳秋雙被調到動車組,告別了焦柳鐵路。

母親仍經常站在山頭,雖然看不到新修的鐵路和飛馳而過的動車,但母親的心裡比以前踏實了。列車上的女兒,那個曾經溫婉可人的小姑娘,已經成長為穩重幹練的動車列車長。

如今,三江變樣了,動車開通了,山路修通了,許多村民住進了新房。吳秋雙家也從焦柳鐵路旁的吊腳木樓搬進了新房。

楊寶迪說,如今平善村已脫貧摘帽,返鄉創業的群眾越來越多,大家種植茶葉、養殖高山稻魚……村民們的生活日漸改善。吳秋雙說,在她小時候,村裡來了陌生人,孩子們都害怕得躲起來;而今,往來的人多了,孩子們也不怕生了。

飛馳的動車,改變了吳秋雙和三江侗族人民的生活。廣東等方向日益增長的客流帶旺了三江的旅遊發展。三江侗族自治縣旅遊局局長羅如芹說,動車開通後,三江每年的遊客量增長了100萬人次,“通過發展旅遊,開發伴手禮,拓寬了茶葉等土特產的銷路。”

吳秋雙家也有3畝茶林。每當在動車上看到乘客行李架上的茶葉,吳秋雙就倍感親切和欣慰,家鄉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終於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看到家鄉的變化越來越大,就感覺像動車一樣在飛速發展。”吳秋雙說。流動的列車,載著侗鄉人民的夢想奔跑前行。

“上班這5年多,除夕都是在車上,或者在去上班的路上過的。每當聽到車窗外的鞭炮聲,我就特別想家,特別想陪父母吃個團圓飯。但是轉念一想,我雖然不能在家陪父母,但是能把千千萬萬的旅客送回家,我感到更加欣慰。”如今已成為南寧客運段動車四隊列車長的吳秋雙更加成熟、穩重,臂膀上的徽章,讓她更多了一份信念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