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齡青年“混混”心態形成及其原因探析

農村學齡青年“混混”心態形成及其原因探析——以蘇北農村兩鄉鎮中學田野調研為例

摘 要:中西部農村及鄉鎮中學調研發現,不少學齡青年存在“混混”心態,表現為沉迷遊戲被動學習、拉幫結派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功利主義混世心態、消費主義娛樂心態等多方面。文章從家庭教育的不過問邏輯、學校教育的不出事邏輯及村落教育的不得罪邏輯多重教育缺失分析農村學齡青年“混混”心態形成原因,並認為鄉鎮中學學齡青年群體的社會心理值得深入關注。

一、問題與進路

近年來,鄉村混混問題引起不少學者關注。漢語詞典對混混的定義較為寬泛,指社會上的流氓、無賴。陳柏峰根據田野調研經驗,對混混有過詳細界定。“混混”是指那些在普通民眾看來不務正業,以暴力或欺騙手段謀取利益,對人們構成某種心理強制,擾亂社會正常秩序的人群。他的界定中,混混的涵蓋範圍更廣,既包括那些無業而在街頭遊蕩滋事的小青年,也包括一些在業人員。總之,“混混”有其一貫的行為方式。本文中農村學齡青年的“混混”心態主要指在學校期間不以學習讀書為目的,喜歡打架鬥毆、拉幫結派的不良作風和心理狀態,這種心態在中西部地區農村普通鄉鎮中學中表現較為嚴重。

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和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相關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鄉村治理研究進路,賀雪峰認為,鄉村混混代表了鄉村治理的隱性基礎,這與鄉村治理中公開的正式制度和社會關係的顯性基礎,同樣不容忽視[1] 。李祖佩發現改革開放後三十年,鄉村混混逐漸實現從鄉村社會“邊緣人”向經濟精英的轉型,而這種轉型與鄉村組織援引混混等灰色勢力參與基層治理存在高度關聯[2] 。楊華引入區域比較的視角對混混本身的結構與分層進行細緻的分析,試圖通過對鄉村混混與村落、市場和國家的互動邏輯的展示,以論證鄉村性質決定了混混群體在與以上各方互動中表現出不同的群體特徵、行為邏輯和生命軌跡。他發現在湘南宗族型村落與戶族為代表的如魯西南、關中等地區以及以兩湖平原為代表的原子化地區,混混有不同的類型和行動邏輯。並將湘南的混混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慣偷,是村落裡的“三隻手”,另一類是在鎮上“打遇”的混混。發現,由於嚴格的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職業慣偷在當地村落並不多,整體的治安環境很好,村落比較平靜[3] 。

陳柏峰將混混研究與鄉村社會性質關聯起來,通過對兩湖地區鄉村混混行為邏輯、組織機制以及連接方式等各個方面的闡釋,通過混混與村莊生活的互動過程和機制的展演,指出當前中國農村的社會性質已經不是經典理論模型“熟人社會”所能概括;不同農村區域的相關實踐在現象層面可能有所不同,就其所重點研究的兩湖平原的情況來看,鄉村混混已經在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熟人社會的鄉土邏輯、權力關係和道德秩序機制;鄉村混混的橫暴性權力已經成為鄉村生活中的一種日常性權力,這使得當前中國農村進入了我們稱之為“灰色化”的社會狀態,導致這種鄉村社會性質變化的原因除了國家和社會轉型之外,從微觀上看,鄉村混混在其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4] 。陳柏峰在研究中還指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學校不良少年、留守少年、無業少年是一支向鄉村江湖補充下層混混的龐大生力軍。還有研究發現相當部分的農村留守兒童在鄉村社會的持續轉型當中,有發展成為鄉村“混混”的可能性。

國內教育心理學相關方面的研究主要伴隨近幾年中學校園欺凌事件頻發並不斷被媒體曝光,如江西永新校園欺凌事件、山東臨沂校園欺凌事件、江蘇連雲港校園欺凌事件等。由此,中學小混混與校園暴力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主要限於媒體報道,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還十分少見。總體而言,混混研究相對豐富,而對學齡青年的混混心態進行研究還屬空白,本文聚焦於這一群體,並在學校與村莊之間往返進行田野蹲點,本文案例的調研點為蘇北Y縣兩個中學,一個是職業中學,一個是鄉鎮初級中學。筆者在學校進行蹲點調研,訪談老師及青年學生,並深入學生所在村莊進行參與式觀察並進行無結構式訪談,獲得豐富的一手調研資料。本文重點對學齡青年混混心態的表現、特徵及形成原因進行分析,並指出其社會影響和對策建議。

二、農村學齡青年混混心態表現及其特徵

農村學齡青年的混混心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沉迷遊戲被動學習、愛打架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功利主義混世心態、消費主義娛樂心態等。

1. 沉迷遊戲被動學習

隨著市場化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在鄉村社會不斷普及,網絡電視、電腦、手機成為常見物品甚至必需品。學齡青年父母多處於中年,其中常年在外務工的家庭佔53%,本地打工的佔30%,少部分在家附近從事其他職業併兼業種地。打工加上兼業使這些家庭有了一定的經濟積累,不少家庭都蓋好樓房,有的在縣、鎮買房。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孩子,父母多會想辦法將其送到縣城最好的中學讀書,這幾所中學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學生主要精力都放在考大學上,大多數服從管理。而成績一般和較差的學生,多數就讀於鄉鎮中學和職業中學,這些學校管理較松,沒有考試、考學的壓力,學生比較自由,父母定期匯錢,經濟也不緊張。從筆者調研的這兩所學校看,幾乎每個學生,尤其是職業中學的學生,都配備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也不少見。學生不僅課外玩遊戲看電視劇,上課期間也時不時掏出手機。

“上課都在玩遊戲、看電視劇,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喜歡玩遊戲,沒有辦法管,一節課45分鐘提醒10次都沒用,剛說過沒幾分鐘,學生又把手機掏出來了,沒收手機實行過一段時間,但也不行,弄丟了還得賠他們的,總不能一直沒收不給他們用。”(職業中學,李老師,男,33歲)

“上課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基礎課他們根本不願意學,因為沒什麼考試,這些學習都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學生就想學立竿見影的東西,馬上就能派上用場的才好。拿一張地圖,讓他們指出北京、上海在哪裡都不知道,上地理的第一節課告訴他們上海、北京在哪裡,學生還覺得新鮮,第二節課就又埋頭玩遊戲去了。”(職業中學,陳老師,女,28歲)

“很多學生懵懵懂懂,還什麼都不願意學,很著急,我以前是高中老師後來到這裡代課,剛到這個職中的時候,看他們整天就知道玩,著急上火,上課發了幾次脾氣,自己氣得要死,沒幾天學生就忘了。簡單舉個例子,就知道現在學生有多難管,上體育課,形體鍛鍊,叫他們下蹲都沒幾個願意下蹲的,要一個一個叫。後來我不發火了,他們聽就聽不聽就不聽。”(職業中學,王老師,女,35歲)

“我到這個職中上學是因為,當時招生時學校老師說畢業有去高鐵上工作的機會,我只想學關於高鐵的東西,其他東西我一概不想學,學了也沒用,兩年三年就畢業了可以工作了。”(學生程某,男,16歲)

“上課有什麼好聽的,老師講的一點兒意思也沒有,電腦上都能搜到,還不如看看電視劇,同學們都喜歡追劇。”(學生王某,女,16歲)

2. 愛打架校園欺凌事件頻發

校園欺凌事件一直都有,但以前的混混還在可控範圍內,數量不多行為也不會太過囂張。老師和學生一起制服校內、校外混混也十分常見。現在無論是職業中學還是鄉鎮的初中,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據調查,現在校園欺凌事件相比過去,主要有幾個特點:一是手段多樣且惡劣,除了拳打腳踢,還經常有用菸頭燙,剪頭髮,迫使脫衣服,喝辣椒水、洗衣粉水等凌辱行為。二是欺凌打架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因為搶男女朋友,有的只因為一句話或者只是看著不順眼。三是參與人數多,在升學率及管理較差的學校,過去老實學生可以不參與這些,現在不少老實學生也要找大哥尋求保護。四是老師不敢管,管了會遭到報復。五是不少欺凌事件遭到報復,事態惡化升級。

調查中,一些學生說現在之所以這些混混會使用種種惡劣手段,多是由社會上的混混傳入。大混混會到學校招兵買馬,從中培養小混混和接班人。當地這幾年放高利貸、賭博的事件比較多,陷入糾紛的人往往就被大混混帶到賓館百般凌辱,小混混將習得的這些不良行為帶到學校。從教多年的訪談對象葉老師教學經驗豐富且對學生認真負責,他提及這幾年師生關係不再像從前一樣,教師失去威信,學生難以管理。幾年前他還對調皮搗蛋的學生嚴加管教,有時甚至會體罰,現在卻怕遭到報復不敢管了。2000年前後,校外常有混混到校內鬧事,葉老師多次擺平這些混混,有一次還因為保護學生被戳了一刀。後來幾次晚上外出遭到報復,他看到刻苦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少,也就不願意再管。

“現在學生似乎男女不分,上課的時候這個拽拽那個頭髮,那個摸摸這個臉十分正常。這個不算什麼,打架的很多,我們班中途退學的同學差不多佔三分之一,主要就是太亂,沒有學習氛圍,學不下去,今年開學又有幾個同學想退學了,我開學後也不想去了,學校太亂了……”(職業中學,學生李某,女,17歲)

“打架很難管理,職業中學比普通的初中還要難管理,因為要哄著學生,學生一不樂意就可以輟學回家,中途退學的問題很嚴重,學校都怕他們退學,回家了我們老師還要去學生家裡做工作。這些學生多數家庭條件都普通,父母長期在外面打工。有的家庭條件比較好就是來混日子的,年齡不大在外面不放心。”(職業中學,張老師,男,40歲)

3. 功利主義混世心態

縣城房地產事業的開發以及三線城市的不斷髮展,村莊被捲入市場經濟浪潮,一些農民通過當包工頭承接建築、綠化、道路、裝潢裝修,或者尋得木材、建材、石料、瓷磚等各種生意項目等市場機會,抓住這些機會的人在幾年內迅速成為農民中一躍而出的精英,是農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有可效仿性。這些人要麼具有一技之長,要麼有人脈資本,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會混,吃得開,社會上有朋友。他們的圈子與讀書考大學畢業後回到縣城發展的同學圈如公務員、教師、醫生、地方企業等完全不同,他們跟市場、社會接觸更為頻繁,也更會運作關係,更懂得社會上那一套。青年邵星就說他跟朋友天天在一起吃飯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練酒量,不練酒量,飯桌上不會講話,生意就談不好,經過幾年鍛鍊以前見酒就醉現在半斤不倒。

“現在我們縣裡小青年混得好的都是承包工程的,開賭場的,還有開酒吧、KTV的,這些人都買了房子買了車,日子過得很瀟灑,動不動還有幾個小弟跟後面跑腿,打工拿死工資能有什麼頭緒?我本來成績很好的,很多人都說看我樣子都像考大學的,但我初二就不讀了,我家是開飯館的,我爸經常跟他們一起玩牌,接觸這些人多了,我也瞭解社會上的事了,更沒心思學了。跟著他們混還沒什麼頭緒,但也交了一些朋友。”(熊某,男,17歲,職業中學)

“現在讀書不如混社會,我們讀書成績又不好,沒有個三朋四友的,整天一個人能有什麼出息?不讀書了,悶家裡父母看都不順眼,不如出去跟朋友混。”(陳某,男,16歲,普通中學)

“本地方圓幾十里人都知道,前幾年我們這一個學生成績很好,全縣第一名考上的名校,現在工資才拿四五千塊,跟打工差不多。”(吳某,男,20歲,村裡青年)

4. 消費主義娛樂心態

打工經濟、地方發展主義以及電視網絡、廣告及流行節目都在宣揚消費主義文化,鄉村社會也陷入消費攀比和消費競爭中,消費主義價值觀也作為一種先進文化浸入農村青年一代認知結構。不少青年在心理和行為上都可以看到浮躁、盲目、急於賺錢急於消費的傾向。

“縣城裡開的最多的就是酒吧、酒店、KTV和賓館。現在大家都想賺活絡錢。經常跟朋友一起出來吃飯,我這個月跟朋友玩牌輸了一萬,玉哥一晚上輸三萬,他父母要是知道肯定氣死。”(張某,女,輟學一年,16歲)

“進不了大城市的,起碼都要在小縣城,很多同學在縣城開出租車,不過工作都是換來換去,都是玩玩混混的狀態,不行了就跟家裡要錢,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掙到點錢。”(王某,男,18歲,輟學三年)

“我就是喜歡玩,我跟他們混以後想開酒吧,經常去朋友的酒吧裡玩,我無法忍受父母那種生活,如果找的對象不能給我提供好的生活我情願不結婚,我思想比較成熟,比我身邊同學都大。”(王某,女,17歲,初二輟學)

“這個圈子其實很亂,女孩也多數都不正經,整天跟男生混在一起玩,還喜歡喝酒,現在我們找對象不想找本縣城的,前任說不定還是自己的朋友,反正這個圈子裡的遲早都認識,認識了就特沒面子,大家背後都會指指點點的。”(謝某,男,20歲,輟學四年,無業青年)

總結來說,存在混混心態的學齡青年主要有幾個特徵,一是浮躁、盲目、迷惘;二是功利主義心理盛行,急功近利;其三是虛擬化想象、片面極端。農村學齡青年還處於義務教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這種心態必對其價值觀塑造帶來重大影響。

三、多重教育缺失:農村學齡青年混混心態形成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中的不過問邏輯

家庭教育中的不過問邏輯體現在多個層面。農村學齡青年多是留守兒童,自幼被放在家裡給爺爺奶奶帶,隔代教育的問題凸顯。他們受到的來自父母的關愛很少,爺爺奶奶要麼過於溺愛,要麼只是解決溫飽問題,缺乏全面的家庭教育。爺爺奶奶只是帶大孩子,其他方面他們管不了也沒能力管,他們的觀點是教育有學校有老師管就行了。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完整的社會化過程,心理健康、心理滿足、心理成長被完全忽視。中西部農村還有三成左右的農村底層家庭,父母受教育水平很低,有的還是文盲,甚至還有不良愛好,他們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只是給子女寄一些生活費。還有不少是單親家庭,自身處於遊離不定的狀態,子女教育更無暇顧及。

當然,農村家庭並非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多數農村家庭都知道只有一次機會的教育投資對家庭非常重要,然而,對於農村家庭而言,回報率低、高淘汰率和激烈的就業競爭,使教育投入風險被進一步放大。相比而言,外出打工似乎是更為實際的選擇。地方經濟高速發展帶來鄉村社會的不斷分化,農民家庭深深嵌入社會性競爭體系中,多數家庭都要精打細算以不至於被甩在後面。不少家庭甚至開始算計教育的機會成本和風險規避,雖然多數都有能力培養子女完成高等教育,但很多子女成績不好的父母更希望子女早點兒出來打工,中等家庭更不願因為教育投資失敗,而淪落為村莊底層。

青年人因為幾乎沒有務農體驗,很多人對村莊並不瞭解。他們的參照對象是城市和同齡群體,他們混跡的街角青年圈子中,有的是某些領導的親戚子女,他們因為有資源多是扮演大哥的身份,有的家裡辦了工廠,富家子弟在圈子中也往往扮演重要角色。這些人需要一些得力下手,也需要尋求保護。多數人都要從跑腿開始,跟對人或許就能獲得一些重要的機會。中年人因為多數人生已經基本定型,多數在農村種地同時兼業打工,還是農民心理,他們的希望就是子女改變農民身份,不再過這種打工種地的生活,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和攀比心理給青年人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多數年輕人都希望儘快擺脫農民身份。

相比過去一些農民家庭砸鍋賣鐵供子女上學,顯然成本太高,收益也有限。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機會的多樣性,使農民可以在本縣市做生意、學技術、做建築行業等等,或者外出打工收入也不低,這些都是短期低成本投資,回報高且快。這種情況下,不少在外打工的父母更加關注的是經濟狀況,對子女的教育關注則不足。另外,地方經濟的迅猛且不規範的發展,帶來社會秩序的重組和混亂,新興企業和先富群體需要混混這種橫暴式權力提供支持。

調查還發現,從2000年打工潮興起,很多農村父母就開始鼓勵讀中學的子女早日談戀愛早日結婚,這樣可以早日外出打工,父代對子代的支持可以最大化,子代也可以及時反饋父代,以實現家庭勞動力的最優配置。父代外出打工積累資本,給子代建房子、置辦彩禮等,同時給他們做一定的讀書投資,每部分都不會太多。子代學手藝、學徒、融入圈子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和金錢,這也由父輩支付。子代結婚後父代人生任務還沒算完成,他們還要給子代帶孩子,同時給他們一定的經濟支持,子代外出務工及時繼替父代完成人生任務及人生積累。這種家庭發展模式對農民而言是一種穩態模式。原本農村學生讀書以考上大學為目的,一旦這個預期被打破,讀書就變得沒意思。學生時代就以打工為預期,造成很多學生在讀書期間沒有心思學習,拉幫結派為走上社會做鋪墊。而一些原本就以混社會為目的的調皮搗蛋的學生更加飛揚跋扈、為所欲為。

2. 學校教育中的不出事邏輯

學校教育中的不出事邏輯是2000年之後才逐步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學校管理較為嚴格,老師普遍都很負責,多數學生都不敢跟老師作對,以班級為單位的管理還很有效。以M中學為例,2000年之前,學校還經常有嚴打教育活動,2000年之後,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打工經濟的滲透,地方混混勢力逐漸發展起來,影響到在校學生。學校打群架、小混混越來越多,對於一些經常打架鬥毆胡作非為的學生,學校的保衛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後來,一些學校成立了政教室,政教室主任對屢教不改膽大妄為的學生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讓男生女生互相扇耳光,互相撞頭,必須達到很深的印子才行。但沒幾年,這種方法就不頂用了,學生集結校外勢力打擊報復老師發生了好幾起。學校沒辦法只能找派出所,但對於未成年學生多數是關一晚上就放出來,出來後還是打架,沒有任何改變。一些富裕的家庭,父母常年做生意,孩子放任自流,這樣的學生更加我行我素不服管教,且願意花錢講哥們兒義氣,集結打架就是家常便飯。

另外,鄉村學校教師待遇低,教師的汙名化問題也非常嚴重。同時,教師的職業精神也大幅滑坡。一位年輕初中老師訪談中說,現在的學生跟她讀書時完全不同,學生經常跟她開玩笑:“老師,你一個月工資兩千塊錢不到,我現在出去打工也不止你這點兒工資,你這麼負責幹嗎?管好自己就行了……”師生關係相比過去發生了質的改變,現在師生之間感情較為淡薄,學生不尊重老師,老師也不願在學生身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在上述情況下,打架鬥毆現象層出不窮,學生拉幫結派擾亂學校教學與管理秩序,學校老師與領導層無力治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校都達成了一種默契,就是隻要不出事就行了。一些年輕的班主任為了跟學生搞好關係,想盡一切辦法,調查發現還有老師經常早晨到學生宿舍提供叫醒服務,並給每個男生都買肉包子。其他老師反映,這個班級的學生被他慣壞了,還讓其他班級也更加不好管理。

“女老師本身地位也岌岌可危,有個女老師上課管得嚴了些,被班級幾個學生,還是女生,逼到教室門後面。言語上、態度上都不能太嚴,男生女生都會作對。最好的方法就是經濟處罰,遲到罰幾塊錢,曠課罰幾塊錢,玩遊戲罰錢試過沒什麼用,有的學生跟老師討價還價,遲到、曠課能不能包月,包月一次性罰款。很多老師的方法就是遲到一次罰一塊錢,曠課罰兩塊,有的學生就說能不能一次性交30塊,都包了……”(班主任王老師,33歲,女)

“以前很怕班主任,那個班主任是學校政教處處長,他剛走到教室門口我們班同學就都緊張,經常讓同學互相打,他都不動手,說他動手了算違法,我們自己動手不算,有時候讓男生和女生互相扇耳光。他經常諷刺我們,說我們父母都是農民工,全校就我們班同學最聽話,男生都被他制服了,只有一個女生的男朋友是校外的,晚上約他(班主任)出去打過架。但後來他更兇了。後來他被調走了,就再也沒人能管住了……”(王某,女,16歲,普通中學學生)

學校對尋釁滋事的學生管不了,更無人去管被打的學生,這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打架的學生更加膽大妄為,而被打的學生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有的老實的學生常年擔驚受怕,讀不下去而輟學。有的學生產生報復心理,也加入一些幫派,開始混社會。小闖子是典型的後者,小闖子並非那種調皮的學生,相反他性格內向,比較老實,但自從有一次在學校被莫名其妙地欺負後,他就加入了村裡的一個混混群體,這個混混群體跟外面社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小闖子也不清楚,稀裡糊塗就加入了,加入時用菸頭在兩個胳膊都烙了印子,還發了毒誓。後來小闖子的穿著打扮就漸漸痞氣起來了,戴鏈子、染頭髮、穿奇怪圖案的T恤衫。訪談中,小闖子坦言,他加入這個群體時對用菸頭烙印子這種行為感到非常排斥,心理上還覺得很恐怖,不過他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雖然他內心並不想瞎混。小芹原本成績中上游,長得好看,有次說話不注意得罪了某個女生,就被這個女生叫了幾個人在操場上連打帶罵狠狠羞辱了一番,小芹不服氣,後來在上廁所時又被幾個女生打了一頓,衣服被扯破,頭髮被薅下來一大把,從此小芹成績一落千丈,整天想著報仇雪恨,人像變了一個人,整天跟一幫女混混瞎混。

可以看到,當成績好、考大學不能為多數學生提供一種認同感時,很多學生需要尋找新的自我認同方式,而加入混混群體成為農村青年獲得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從而,獲得更多的預期和安全感,在他們心目中,甚至比讀書考大學更有未來。當這種心理普遍的時候,學生就很難管理,那些又蠻橫又有背景的學生,老師乾脆不管不問,省得不必要的麻煩。一些過去很嚴厲的老教師,現在也改變策略了,只管那些偶爾搗蛋的學生。而老師群體因為收入微薄,從事第二副業也相當普遍,筆者所調查的兩所學校中,有的老師靠暑假招生增加收入,有的辦補習班,也有年輕老師開淘寶或者微店賺取額外收入。師生關係則越來越遠,不出事邏輯成為學校和老師的行為準則。

3. 村落教育中的不得罪邏輯

村落社會是農村青年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其重要性與學校相當。村落社會中“別人家的故事”是共同的秘密,生活其中的人們對此耳濡目染,村落青年在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時期,就始終浸泡其中。雖然“90後”青年與村莊的聯繫相對較少,但長輩、鄰家、同齡群體的行為、閒話都被共享並真切地感受得到,村落依舊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習得場所。20世紀90年代前,吵架糾紛事件發生時,總有長者到場評理,遊手好閒的農村小青年愛鬧事打架,但普遍講義氣也講道理。在青春躁動的年代愛出風頭,也做壞事,但遇到大事時是非問題上也能夠講是非。個別不講道理的人,會被村落的輿論評頭論足並加以排斥。現在,村落社會變為不講閒話、不講道理的場域,沒人願意出風頭,甚至打架時鄰居都裝作聽不見,更沒人願意去“管閒事”。傳統社會是講理的,有理走遍天下,現在講勢,沒錢沒勢被瞧不起。一些年輕混混看到老人直呼“老不死的”,還有小混混開著摩托車到老人身邊就加速度,呼哧一下過去,故意把老人嚇一跳。

村裡一個徐姓男人,常年在外靠騙、偷生活,村裡沒人與他來往,他也從不在本村逛。但近幾年,徐在村裡開始活躍起來了,不再覺得自己是個抬不起頭沒面子的人。徐靠著混混的本事,給全家(老母親、自己及弟弟一家)弄上了低保。村幹部都不敢得罪徐,怕遭報復。徐與村裡的幾個青年混混也似乎有了共同話題,經常廝混在一起,有小青年說過去覺得徐低人一等,現在覺得那也是徐的本事,徐會給他們講外面的世界。傳統社會鄉村語境中老實人是個褒義詞,提及混混則有不務正業的意思,市場經濟發展和鄉村社會的開發帶來農村社會秩序重組和農村市場機會增多,混成為一種獲得機會的本領,“會混”成為褒義詞,老實不僅失去其褒義,還有鄙夷的味道。

不得罪邏輯與村落本身的“灰色化”同步進行,並造成村莊進一步的“灰色化”。陳柏峰以混混為切入點深入探討過農村社會“灰色化”,認為鄉村社會性質正由傳統的熟人社會向“灰色化”的轉變,並指出其內在實質是鄉村社會內部的交往規則的變遷,即從沉澱上千年以人情、面子為基本規則的鄉土邏輯走向以力量和金錢為考核標準的交往規則體系。他認為,除了國家和社會宏觀背景的巨大轉型外,促成鄉村社會由鄉土邏輯向“灰色化”轉變的一個最關鍵的微觀角色是鄉村混混,正是鄉村混混這一特殊群體近三十年生長和活動歷程逐步改變著鄉村社會的一系列交往規則,激發鄉村社會的深刻變革[5] 。

這種灰色化還體現在婚姻、家庭、糾紛、財富觀念等等各個方面。以婚姻為例,近年來,無論是長者還是年輕人,婚外情、離婚的事件頻頻發生,某某女生在深圳打工做小姐發財了,某某是如何發家致富的諸如此類的消息在村莊像炸開鍋一樣瘋狂傳播。總之從事不正當職業錢就來得更快,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心理迅速蔓延。一個讀中專的青年小李經常說農村男人出去累死累活攢不到錢,如果他是女的,也出去當小姐一年掙十幾萬,大不了做幾年就洗手不幹。巧合的是小李父母給他在本鎮找了一個相親對象,前後給了3萬元定金及其他總共花了5萬左右。正準備結婚時,小李聽聞這個女生在東莞做過小姐,於是要求退定金和首飾,遭到女方拒絕,因為男方提出就不該退還,兩家人為此事互不相讓,鬧得不可開交。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氣人有笑人無的心理瀰漫,蠻橫、霸道、結幫成為村民的共同追求,這種村落氛圍無疑給農村青年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四、結語

“混混”心態無疑給農村學齡青年的身心健康、學習和校園文化都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混混”心態本身是惡性競爭的後果,同時又進一步加劇了惡性競爭,學齡青年群體中形成了一種扭曲的社會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瀰漫。傳統村落社會的競爭是多位一體的,是長期的甚至幾代人,有預期的,現在的競爭只一味強調金錢、地位,且只看一時一地,一刻也等不得。攀比競爭的氛圍給個體灌輸了一種理念,那就是,一定要混出個名堂,一定要混出個頭緒,不能叫別人看不起。貧窮、沒錢、農村、農民的字眼似乎是最可恥的。一方面一種瀰漫的“賤農主義”流行[6] ,離農的心理迫切;另一方面,流動的渠道有限,從而產生雙向擠壓的作用,為達目標無所不用其極。

青年群體正處於人生的上升階段,處於選擇路口,在激烈的社會性競爭條件下,他們對改變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有強烈的需求,但客觀條件無論是個人學識、機會條件還是家庭積累,都很難在短期內改變。他們可以選擇讀書改變命運,但很多事例已經告訴他們讀書很難迅速改變經濟收入狀況,且讀書之路太過漫長,功利主義的讀書心態十分普遍。外出打工也不是很好的選擇,打工生活一時新鮮。很多農村青年在蹉跎迷茫中走上了混混的道路。

當前,伴隨市場經濟和現代性對鄉土社會的全面滲透,市場化、城鎮化的話語不絕於耳,鄉土成為一種落後的代名詞,中產階級的消費觀念在農村新生代中不斷蔓延,對財富的偏頗追求從未如此強烈,慾望的溝壑取代傳統鄉土社會的價值堅守。無處不在的攀比和競爭給農村學齡青年群體帶來焦躁,難以安分。他們事實上已經脫離鄉土生活,也缺乏傳統鄉土社會農民的系列品質,如堅忍、勤勞、節儉、重世代積累。他們缺乏鄉土社會的人情網絡支持,同時對城市社會的理解和建構又片面而虛幻,很多青年由此走上一條從鄉村中學輟學再到城市打工,務工不順再走向混混的道路,並終而走向遊離在城市和鄉土之間無根的“鄉村江湖”之中,既脫嵌於傳統鄉土社會,又脫嵌於現代城市制度保障體系,承受城鄉社會的雙重邊緣化[7] 。農村學齡青年作為鄉土社會未來的發展力量,正處於價值觀形成、博弈、重塑的關鍵時期,在當下現代性對鄉村社會進行全面拓殖的背景下,學齡青年的情感追求、價值偏好及社會心態都值得深入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