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

提示:一紅策劃,免費策劃,說到做到。

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民族品牌,尤其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有很多都已經被我們老百姓認可,比如中華牙膏、雲南白藥、王老吉、大寶、哈爾濱啤酒、小護士等等。

而在飲料市場當中,我們現在還比較熟悉的有蒙牛、伊利、三元、娃哈哈、匯源果汁等等企業,如果年齡稍微長一點的人,可能會知道更多民族品牌,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受到國外企業的衝擊,很多民族品牌因為各種的原因,要麼消失了,要麼一蹶不振,還有的甚至被外資企業雪藏了。

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

有這麼3個曾經的民族飲料品牌就遭遇了這種事情,其中2個在與外資合作後出現問題,品牌幾近消失,1個因各種原因未能與外資合作,如今也是困難重重。

首先來說說樂百氏,這家企業是由何伯權創辦的,1992年,該公司的產值就達到了8000萬,1993年就做到了中國第一大乳酸奶。

之後,何伯權花1000萬從體育英雄馬俊仁手中購得所謂的“配方”,開發了名叫“生命核能”的飲料,估值達到10億元,並開始於當時的飲料巨頭娃哈哈開戰。

但是娃哈哈畢竟是老牌企業,宗慶後也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商人,何伯權的樂百氏沒能幹過娃哈哈。

1999年樂百氏的商標到期,2000年,何伯權與法國達能成立合資公司,達能佔股92%,何伯權等其他5位創始人佔股僅3%。2001年,達能控股的樂百氏銷售額接近10億,但是娃哈哈當時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60億了。達能認為何伯權等人經營不善,意欲換人,何伯權在內的5位創始人就此決定集體辭職。

至此,樂百氏幾近消亡了。

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

第二家是“北冰洋汽水”,這是一個更為悲劇的民族品牌。

北冰洋汽水本是一個在本土發展很好的飲料品牌,1994年前後,恰好是中國經濟改革,大力引進外資的時候,很多企業被外資控股,品牌被雪藏,由此退出了市場。北冰洋汽水就是這樣的結局。

1994年北冰洋與百事可樂合資成立4家公司,其中有3家很快就倒閉了,另外1家持有了“北冰洋汽水”的品牌,而這唯一留存下來的一家,卻將這一品牌雪藏,公司緊緊被百事可樂當做引進產品的渠道。

據悉,後來有北冰洋的人說,當時的北冰洋經營非常好,根本不需要跟別人合資開公司,但是有領導指示,公司硬抗了幾年,但抗不過才選擇合資的。

北冰洋被雪藏10年後,2007年,一輕食品集團和百事集團談判,要求收回“北冰洋品牌”,但是百事集團提出的條件是四年內不得以此品牌生產碳酸飲料,其中意味可見一斑。

4年過後,北冰洋在北京周邊重新上市,雖然價格還比較高,但是也讓人找回了一些記憶中的味道。

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

第三家是如今還在苦苦支撐的娃哈哈。娃哈哈的業績自2014年便持續下滑,其2013年收入782.8億元,2017年的收入僅為456億元,5年縮水了近300億元。

娃哈哈這一老牌民族品牌,如今正面臨著產品過時、品牌老化及缺乏爆款新品的多重困難,而娃哈哈的宗慶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些年也多次推出新產品,探索新業務,來尋找新的增長點,如今的娃哈哈業務已經擴展到了奶粉、印刷、零食、機械等領域。

近日娃哈哈還成立了一家智能機器人公司,宗慶後出任了董事長,公司業務包括智能機器人、機器設備及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等。

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

3個民族飲料品牌,1個幾近消亡,1個被雪藏,還有1個仍在苦苦支撐,民族品牌並不一定幹不過外資品牌,而外資品牌當初的合資出發點可能也僅僅是為了推廣自己的品牌,佔有市場而已,由此造成了很多原先的民族品牌的消亡,除了以上列的兩個外,還有諸如天府可樂、八王寺汽水、嶗山可樂、山海關汽水、武漢二廣汽水等等。

近日,有消息稱,樂百氏將會再次發售,樂百氏的礦泉水將會在成都、重慶地方上架,產品仍然是熟悉的綠色包裝,在時隔30年的今天,面對新型的90後、00後消費者,樂百氏是否能復活成功?朋友們是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提示:一紅策劃作為一家全國專業的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免費給企業和個人提供諮詢策劃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