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了?

農民鵬飛


農村裡左鄰右舍都是熟悉的父老鄉親,很多都是同一家族的,不比城市可能住幾十年都不認識鄰居。農村串門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不過如今農村有些人已經不太喜歡串門了,尤其是年輕人,似乎人情味沒有以前濃了。



小時候最喜歡到左鄰右舍串門了,有時候在鄰居家能夠呆一整天。尤其是90年代剛普及電視機的時候,村裡只有兩戶人家有黑白電視,每天晚上吃過飯準時就到鄰居家去看電視了。如今農村串門的少了,這和人民之間的交往密切相關。


近些年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就說我們村裡留在村裡的人口不足總人口一半,而且大部分是老人小孩。長期的外出打工,造成村民之間聯繫減少,只有過年的時候大家才能見面,這就有了一種生疏感,因為彼此間熟悉才會去串門,而一旦生疏了當然會減少串門。


如今年輕人更願意自己玩手機,當然不喜歡串門了。再說串門聊天也要有共同話題,你家丈夫不在家,他家兒子兒女不在家,串門沒有共同話題,有時候也不方便。不過絕大部分老一輩農村人照樣串門,可是在家的老人又要照看小孩,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串門聊天,以至於串門越來越少了。


老實巴交鄉里人


怎麼說呢,以前的歲月,一個屯子,在東北來講叫屯子,幾十戶上百戶的人家。每天晚上,都要到比較好的朋友家去聊天,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娛樂方式,就是大家到一起閒談吧,講古論今說說那些笑話故事鬼怪神話。

可以說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再遠一些的60年代,在計劃經濟的時代,人們都在家裡,屯子的大人孩子都很多,根本就沒有外出去打工這一說,在家裡也沒什麼乾的,就是串門聊天,閒暇的時間都是這樣度過的。

那時候串門,還有人家可去,有比較好的朋友家可以去聊天。

再看看現在的農村,以我們這個屯子為例。我們村一共三個屯子,一共是七個生產隊,一二三生產隊是一個屯子,四五生產隊是一個屯子,六七生產隊是一個屯子。現在叫村民小組。就以我們屯為例,當時兩個生產隊是一百四五十戶人家,大約在五百人左右。現在我們這個屯兒在家的有五十戶左右,人口一百三四十人左右吧。

村裡的老弱病殘比較多,因為離的都遠了,住得比較分散,串門也不方便了。那些年輕人,每天在農忙時忙著地裡的活計,農閒時就去鎮上的麻將館打麻將,哪有時間去串門,多忙的年輕人。孩子們要去上學,週一早晨送到學校,一直到週五都在學校附近的小飯桌住宿吃飯。

家裡人都很忙,沒有時間串門,那些外出務工的人都在異地他鄉,忙著打工掙錢,每日奔波勞碌的都很辛苦。

現在過年回到家鄉,看著破敗的家鄉,真的是那種心酸的感覺,尤其是我們黑龍江的農村。


鶴城原上草


20年前,農村的經濟還不是很好,家裡沒有電腦、手機,人們的外出打工的也很少,業餘生活沒有現在這麼充實,人們喜歡串門,嘮嘮家常,說說心裡話。農村鄰里之間都很和睦,特別是夏天的晚上,那時候家裡只有電扇,沒有空調,人們喜歡在街上乘涼,村裡的大小老少會拿著蒲扇走到街上,大人在街上納涼、扯扯閒篇,孩子們在玩耍捉迷藏,還是很懷念無憂無慮的小時候。記得有一次,村裡放電影,家裡的大大小小拿著小板凳坐在一起看電影,嘻嘻哈哈,日子過的相當愜意。現在為什麼串門的少了?總結了下面三點:

1、20年前大家都很窮,貧富差距比較小,沒有窮人富人一說,現在農村貧富差距拉大了,感覺大家待不到一起了。\r2、現在年輕人都在努力賺錢,都外出打工去了,很少回家,有的甚至幾年不回一次家,村裡好多人都不認識了,有的朋友也變的生疏了,串門的自然少了。\r3、現在科技發達了,電視、電腦、手機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足不出戶就可以看世界了。沒事看看手機、玩玩電腦這一天就過去了。還有就是社交軟件非常發達,手機上就可聊天,就不用去串門了。





河北小賈


"20年前農村很流行竄門,為何如今竄門的越來越少了?"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春節臨近了,外出務工的村民也開始陸陸續續返鄉了,這使得寂靜了一年的村子又開始熱鬧起來。記得小的時候過春節,都是在大年初二的時候開始去外婆家竄門,感覺是新年裡最快樂的一天。當然了,快樂的來源多半是有壓歲錢拿。然而,回顧這幾年的春節,竄門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又是為何呢?



有比竄門更吸引人的活動

春節竄門,就是到親戚家,聊聊天,聯絡一下感情。要不然,雖是舅舅、大姨,卻沒見過幾次面,很容易就把這一脈給丟了。竄門是好事,應該大力宣傳,發揚。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很多新鮮的東西傳入農村,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開始尋找更多更好玩的事情,來活躍一下春節氣氛,過一個不一樣,全村一起熱熱鬧鬧的活動,比如辦晚會,打籃球賽等。

其中,打籃球賽是近幾年最熱鬧,最受歡迎的活動。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風頭蓋過了竄門。籃球賽舉辦的時間,正好是從初二開始,短的2~3天;長的也有5天時間。而這段時間正好是平時竄門的時間,衝突啦!怎麼辦?從最近這幾年來看,身邊很多人選擇看籃球,一天到晚待在籃球場,都不知道餓。自己不去竄門,親戚來竄門也找不到人。久而久之,竄門的也不來了,關係疏遠了。



村裡面的人越來越少了

隨著沿海城市的發展,吸引力絕大多數的農村勞動力前期務工。懂存錢的,十幾年過去了,娶老婆,生孩子之後,又在城市裡買了房子,定居城市了。春節的時候,由於要照顧老家,也要考慮老婆那一邊的,兩頭顧不過來。今年回老家陪父母,明年去老丈人家。以前是年年在家過,年年去親戚家竄門。現在隔年來,甚至覺得太累,2、3年才竄一回門。所以,就感覺竄門少了。 當然了,很多人出去定居之後,也很少回家了。偶爾3年回一次,有的舉家外出10多年不回家。所以,也會帶來回家竄門少的印象。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有點意思的事兒


問得好,以前小的時候,即使生活困難,但是那個時候人們很傳統也很樸實,家家的生活壓力都不是很大,只求能夠溫飽,不求大富大貴,所以思想很健康。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常來常往,幸福感滿滿的,因為人們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滿足。一直保持著那份幾千年以來的那份真誠和純真,

然而改革開放以後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質的跨越,人們的追求不再是精神上的滿足,而是物質上的需求,所以各忙各的,相互幫忙的人們已經被金錢和有償服務取代。滿腦子裡面都是錢錢錢,幫忙已經不再,而是付出就必須回報,這樣一直延續至今,幾十年間,人們已經適應了現實社會現象,從而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歲月,他們感受不到以前人們的無私和樸實,沒有經歷過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忙而不求回報的歲月,以為只要有錢就有了一切,所以社會是發展了,生活是富裕了,可是當今的人與人之間已經被金錢迷惑,從而失去了最可貴的東西,親情和友情,社會在進步,人卻在倒退。


一生隨緣142080307


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了?

在過去農村,串門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人們吃了飯,尤其是吃了晚飯後,今天到東家,明天到西家,大家湊在一起吃著花生秕子,喝著茶水,拉著家常,消磨時間。當時,大家都覺得很正常,可是現在串門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山村梅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


20年前的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家裡有臺收音機就很不錯了,人們消磨時間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串門,湊到一起說說話,吹吹牛、扯扯皮,鄰居家條件好有收音機的,來的人就比較多,可以聽一下評書連播。而且,過去人們除了種地一般有很多空閒時間,而如今農村人也都上班,那有時間串門。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電子產品的發展,家家都有電視,人人都有手機,電視節目特別豐富,人們在家裡看電視,就能很快打發時間。即便是有什麼事情要商量,人們通過電話、手機就可以直接溝通和交流。因此,現在串門的人越來越少了。


再說過去的人,都比較直率,比較坦誠,說話聊天一般不會有誤會,但是現在人們的思想變得複雜,說話都要思前想後,覺得千萬別惹人不高興,因此,還是少串門為妙。 以上是山村梅花的理解,如果你認為有道理請關注,如果有異議,歡迎留言。


山村梅花


平日不帶禮物,到親戚、朋友家裡去坐坐,叨嗑就這就是串門;鄰里之間沒事相互走走,喝杯茶,聊聊天,促進人之間相互瞭解,鄰里和睦,那也是串門。20年前的串門,其實在當時就是一種社交,是鄰里之間、親朋之間的交流方式。那麼現在的人為啥串門的越來越少呢?我認為,有這麼幾點:


一、為了生活,人們更忙了。

二十年前,正是我的大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那時候村子裡還有小學校,不用像現在孩子們上學都得去城鎮,(現在村裡都沒有學校了,去城鎮上學家長還得去陪讀)村子裡能打工的青壯年都出外去打工了,會做生意的也都出去做生意了,七八百口人的村子現在住在村子裡的沒有兩百口人了,尤其冬日農閒季節有一半的家庭都沒有人住,所以說你想串個門,都沒地去。

二、通訊業的發展,交流更便捷了。

隨著通訊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更便捷了,你可以坐在家裡通過網絡瞭解天下大事,還可以通過電話,微信於千里之外的家人或者朋友視頻、語音聊天,一個家,一條巷子,一個村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微信群,人們可以坐在家裡和親人或朋友暢所欲言,相互交流,網絡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卻讓人們變得有點生疏了---串門的人越來越少了!

三、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了。

20年以前村子裡唱個大戲,放場電影,早早的村廣場就圍滿了人,附近的村子都會有好多人來看,那樣的戲和電影人們看著才有味,其實大人還有孩子們更喜歡的是那種熱鬧場景!那時候電視都還沒有普及,記得村委會買了個黑白電視,大冬天人們站在雪地裡看著電視,半夜十二點還捨不得回家。現如今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看到豐富的電視節目、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點播自己想看的各種各樣的節目,還可以去玩各種各樣的網絡遊戲。精神生活豐富了,沒有特殊的事情人們當然就不願意去串門了!


以上所說純屬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敬請留言批評指正!


農人老蘇


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了?

串門聊天是農村特有的一種交際活動,形成這種習慣的主要原因,是農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老街舊鄰比較親近,大家從小在一起長大,互相比較熟悉,有著共同的話題,所以才會經常湊到一起拉拉家常。那麼,為什麼如今串門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以晏子對農村的瞭解,大體是以下原因。

一,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口流行城市。以晏子村為例子,過去全村有百十戶,現在在村裡居住的只有五六十戶,這五六十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50歲以上的人口,這部分人口大部分並不是整戶在村裡居住的,一般情況下,50歲以上的婦女,都在城裡為子女看孩子去了,留下的只是五十歲以上的老爺們。而老爺們一般是沒有串門的習慣的,串門的主體一般是農村婦女。農村歲數老爺們農閒的主要活動,是在街頭曬太陽,侃大天,年輕一點的,往往聚集要商店等公共場所打撲克,打麻將,很少有串門的。

二,現在代的娛樂設施眾多,佔用了人們過多的時間。從電視普及千家萬戶以後,農村串門的現象就逐步減少。時至今日,電腦普及到戶,手機普及到農村每一位村民,五六十歲以下的村民,都會玩手機,聊球球,聊微信,這種新時代的業餘生活,佔用了人們的大部分休閒時間,串門聊大天的自然減少了。

三,快節奏的忙碌生活,使人們無暇顧及串門。現在人都比較勢力,農村人也互相攀比,都想把日子過得比別人好,所以,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帶孩子做家務,生活總是忙忙碌碌,到了天黑,一天的勞累,誰還有心思出去串門呀。何況現在的農村人,也都把希望押在孩子身上,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加之學校每天為孩子佈置作業,要家長幫著檢查作業,所以人們的精力,再也不能放到張家長李家短的閒談莫論了。

四、農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擠掉了人們串門的時間。在農村,大部分村莊建起文化大院,每個村都配備了文藝骨幹,健身舞,太極拳,扭秧歌,各種娛樂活動經常開展,吸引了不少農村婦女參加,人們集體活動比串門更加有意思,串門現象自然減少。

綜上所述,農村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已經有了太多的變化,在經濟社會的衝擊下,串門拉家常的現象越來越少,這裡面即有時代的進步,也有人情味兒的逐步淡化,有喜有憂,值得人們深思。


齊東晏子


農村現在串門越來越少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1.以前大家都窮,沒有什麼好分等級的,現在很多有錢的看不起家窮的,去了也是貼冷屁股,乾脆不去

2.心都比較高傲你不來我家玩我也不去你家

3.以前走動串門純屬聯絡感情,現在走動不是為了攀關係就是借錢或者有事求人,不再純粹

4.現在都只看手機,有手機看就不願意出門

5.自家人一起打打牌,喝喝酒,不願出去串門

6.過年走親戚成本高,紅包水果禮品少不了,送的不好還遭閒話

7.鄰居關係,親戚關係越來越冷淡


農村瀚寶


首先,20多年前我們的社會生活水平還不好,在農村,大家還是以前的小農意識,更關注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多數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外界瞭解的少,也缺少關心,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所以大家就更多的是鄰里間的家長裡短,互相串門,增加生活樂趣。

而經濟發展迅速的現在,人們更多注重錢,提高自我收入,在農村更多的人也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努力賺錢,所以很少人再串門;同時現在科技發達,網絡已經普及,人們瞭解的信息更多,見識更廣,思維更開闊,也有些人喜歡待在家裡上網,幹各種事,所以也出現少有人串門的現象。

最後,就拿做為90後的我來說,我小時候在農村,家裡也不富裕,大家的日子過得很普通,村裡人都和睦,鄰里關係也很好,經常串門;而現在,我每次回家都喜歡待在家裡,不願意再出去串門,也很少見有人互相串門的,大家都是各自幹自己的事,這或許是社會的發展帶來的一種效應吧。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歡迎大家留言互相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