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看抑郁型人格

四大名著是我们国家的传世经典,里面每一部著作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在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是鲜活的。像《西游记》中的七十二变孙悟空;像《三国演义》中的智冠天下诸葛亮;像《水浒传》中的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像《红楼梦》中的抑郁之美林黛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说一说抑郁型人格。

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看抑郁型人格

林黛玉

谈谈我眼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相信很多读者跟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即渴望爱情,又极度缺乏自信,即希望自己做的更好,又“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实际上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社交退缩的表现。主观上想与人搞好关系,想好好相处,但又不愿主动接触人,不喜欢社交活动,这样矛盾的性格,再加上家道中落的背景,不外乎大观园的姐姐妹妹们都去喜欢宝钗,而不去与黛玉妹妹玩耍了。

后来宝玉和宝钗结亲的现实如惊天一击般,砸的她悲痛欲绝,却又无处倾诉。只能整日呆坐窗前,以泪洗面,抑郁寡欢,茶饭无心, 心存死志,最后滴水不进,最终抑郁而亡。

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看抑郁型人格

病榻上的黛玉

纵观林黛玉的一生,虽抑郁之美让人印象深刻,但不争之能让人扼腕叹息。处处透露着抑郁型人格的特点。

抑郁型人格是常表现出悲观或至少是怀疑的态度。几乎从不谈论自己,周围的人也很难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抑郁性人格结构可以隐藏在一个表面上沉着冷静或稳重的假面具之后。除了这些抑郁严肃的类型外,也有较多的烦恼性抑郁,他们的悲观具有忿忿不平、挑剔及讽刺挖苦性特点。多数人即使付出努力并作出相应成绩,但仍很难成功。

这一特点在林黛玉身上表现的也很鲜明,作为金陵十二钗中才貌双全的并列第一,却因不愿与人接触,而得不到广泛的关注,或者说在关键时刻得不到贾府上下的广泛支持。这就是林黛玉的失败之处。

这一点有点像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情商低,会干活,但不会做人,一定事倍功半的。反观宝钗,明明没做什么却在大观园如鱼得水,深得众人喜爱。

抑郁型人格始于童年,与缺乏健康的童年生活有一定关系,这一点往往与父母创造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往往与父母有一定潜在的矛盾关系,但不一定外显。往往这样的人在变换环境到相对陌生的地方会明显缺乏安全感,对于自我成长或独立感到不安。这里与父母的矛盾关系不但以人格的形式表现,而且以后很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发病诱因之一,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童年负性事件的,可以影响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诱因之一。

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看抑郁型人格

童年负性事件

其实抑郁型人格虽然造成一定的社会适应障碍,但仍属于正常范畴,一些抑郁型人格因为沉默寡言,和多愁善感,被人赋予了忧郁的特质,人们也常常会将其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美,忧郁的美。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格特点仍然会出现很多牵绊,比方说缺乏自信,比方说多愁善感,比方说不喜社交活动,还有常常出现的回避行为,都会制约一个人的正常发展。

而且像林黛玉一样,抑郁型的人格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容易一蹶不振,被抑郁症状困扰,甚至像林黛玉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并发展为严重的抑郁障碍。

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看抑郁型人格

抑郁症

抑郁型人格不像抑郁症,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般人格特质在18岁成年后很难改变。所以童年父母的影响尤为重要,父母的呵护何时放手决定了孩子的冲突是否出现,如果父母过早放手,孩子会失去父母给与的安全感,所以会感到十分缺乏安全感;而且他们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父母在惩罚自己?

如果父母过晚放手,孩子已经非常依赖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父母对我这么好,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在伤害父母,但是如果继续依赖父母,就是伤害自己。

所以想杜绝不健康的人格,最好的伴发是给孩子一个健康且足够心理支持的童年,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包括哀伤),教会孩子分析自己的感受,并首先与孩子分享感受。

我们决定不了人格的走向,我们只能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适时指出孩子性格中的缺陷,并给予建设性意见,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黛玉虽好,可宝玉最后终归是娶了宝钗……

从林黛玉的抑郁之美,看抑郁型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