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吴逖村长


在希特勒看来,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大城市和首都,德国将其占领后必然会实现重要的战略性和政治性目标。因此,德国为莫斯科制定了两套“钳形攻势”:1.由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在莫斯科以北打击加里宁方面军,目的是切断莫斯科到列宁格勒的铁路线;2.由第二装甲集团军在莫斯科以南对抗西方面军、同时第四集团军发动正面进攻。

进攻莫斯科的战斗从1941年9月30号正式打响;在经历了布良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小雅罗斯拉维茨战役(苏军在这些战役中都扮演的是防御者的角色)后,德军逐渐向首都莫斯科逼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当年10月底的时候,德军虽然在各个战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已精疲力竭。纵观当时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德军部队,其步兵师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用兵员、约百分之三十三的摩托车正常......

更要命的是,后勤补给的严重滞缓使德军缺少包括棉服在内的御寒物资,这也对不久后到来的冬季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泥泞的道路和缺少步兵协同,让希特勒不想冒险将自己的坦克草率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苏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略改变:提振士气的红场阅兵(这些受阅部队在经过克里姆林宫后直接开赴前线)、10万名兵员补充等,但苏军薄弱的防御线还是对德军没有绝对优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斯大林一意孤行在11月发动的反攻:苏军只在阿列克辛取得了胜利,而原因还是那里的德军缺乏武器。

到了11月中旬,寒冷的天气让路面结冰硬化,希特勒随即下令再次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经过几天的惨烈交战,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相继沦陷,苏军在此期间缓慢后撤并顽强阻击。但到了11月底,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最近出不到三十五公里,莫斯科城内的建筑物在德国军官的望远镜中已清晰可见......

但德军在莫斯科南北两侧发动的进攻却举步维艰:12月5号,德军的多轮进攻最终被苏军击退。而且这时当地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0度,甚至更低;这对于缺少冬季服装的德军而言实在难以忍受,机械车辆也因为低温频发运行故障......

对于德军围攻莫斯科的失败,其实从指挥官古德里安的日记中就能找到全面的答案:“......我们严重低估了苏军的优势、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国土面积和恶劣的天气;现在看来,我在12月5号下令停止进攻是明智的选择......”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可以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激烈的现场,德国有军事大脑的希特勒,利用闪电战术,已经攻下大半个欧洲,让人闻风丧胆。

意德日组成法西斯,在德军打到中途的时候,盟友意大利拖后腿,然后德军不得不掉头去支援,所以中途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错过了很多战场的有利时机,当德军回到现场,时间已经来到莫斯科的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季给德军带来战场的失败关键。苏联领土面积广大,战线拉长。苏联的领土可以说是最大的,所以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因为采用闪电战术,战线过长,闪电战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后勤的物资补充跟不上大部队,后勤运输已彻底瘫痪了,纵深大大扩展,由于苏军的玩命抵挡,把德军拉进了冬季,就是这场冬季可以说拯救了莫斯科的关键。

在莫斯科战役转折阶段的12月份,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没有得到一个新锐师的补充,而苏军则将30多个师的西伯利亚师运往了西线,其中绝大部分投入了莫斯科方向,等到苏军决定发起反攻时,兵力对比已经达到了1.5比1的优势。或许大家认为这点数量优势实在不算什么,德军经常在相差数倍的兵力劣势下仍能取得胜利,但是当时是在冬季,德军没有基本的冬季装备,补给非常差,连基本的弹药补给都非常困难,因此他们的素质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在这种正面的消耗战中,比的是谁的弹药更多,谁的补给更强。德军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用于莫斯科的攻势,直到他们精疲力竭,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但是苏军却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预备队,德军迟早都要被苏军越来越大的数量优势所压垮,因为德军没有预备队来补充前线的损耗,填补前线的缺口,所以德军最终必然会顶不住苏军的压力而选择撤退,而且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撤退。

在希特勒看来,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大城市和首都,德国将其占领后必然会实现重要的战略性和政治性目标。进攻莫斯科的战斗从1941年9月30号正式打响;在经历了布良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小雅罗斯拉维茨战后,德军逐渐向首都莫斯科逼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当年10月底的时候,德军虽然在各个战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已精疲力竭。纵观当时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德军部队,其步兵师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用兵员、约百分之三十三的摩托车正常……更要命的是,后勤补给的严重滞缓使德军缺少包括棉服在内的御寒物资,这也对不久后到来的冬季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泥泞的道路和缺少步兵协同,让希特勒不想冒险将自己的坦克草率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苏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略改变:提振士气的红场阅兵10万名兵员补充等。

德军在莫斯科南北两侧发动的进攻却举步维艰:12月5号,德军的多轮进攻最终被苏军击退。而且这时当地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0度,甚至更低;这对于缺少冬季服装的德军而言实在难以忍受,机械车辆也因为低温频发运行故障……对于德军围攻莫斯科的失败,其实从指挥官古德里安的日记中就能找到全面的答案:“……我们严重低估了苏军的优势、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国土面积和恶劣的天气;现在看来,我在12月5号下令停止进攻是明智的选择……”


经常用了


莫斯科战役不同于以往的会战,德军丧失了最重要的机动能力,以往德军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作战能力总能寻找到苏军防御的薄弱点然后进行突破,然后迅速向后方挺进,在这种机动作战模式下,德军总能以较小的代价围歼大量的苏军兵力,但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却失去了机动作战的能力,变成了正面的强攻,他们只能缓慢的突破苏军一条又一条的防线,战争已经成为一场消耗战,谁拥有更多的预备队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莫斯科战役转折阶段的12月份,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没有得到一个新锐师的补充,而苏军则将30多个师的西伯利亚师运往了西线,其中绝大部分投入了莫斯科方向,等到苏军决定发起反攻时,兵力对比已经达到了1.5比1的优势。或许大家认为这点数量优势实在不算什么,德军经常在相差数倍的兵力劣势下仍能取得胜利,但是当时是在冬季,德军没有基本的冬季装备,补给非常差,连基本的弹药补给都非常困难,因此他们的素质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在这种正面的消耗战中,比的是谁的弹药更多,谁的补给更多。



莫斯科冬季的严寒将许多火车机车也冻坏,中央集团军群每天需要26列火车的物资补给,但是他们实际只能得到8列,最多10列。而且由于严寒和缺乏机库,德国空军大部分的运输机都无法从波兰和白俄罗斯的机场起飞。在莫斯科前线的德军,几乎是没有任何作战和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士兵由于缺乏冬装和良好的食物而造成四肢冻伤和肠胃病,损失已经远高于作战损失。由于没有防冻液和冬季润滑油,坦克和汽车的发动机都冻坏了,连机枪都不能保证正常的射击,还能要求这些德军面对优势的苏军有何超长的发挥呢?



德军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用于莫斯科的攻势,直到他们精疲力竭,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但是苏军却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预备队,德军迟早都要被苏军越来越大的数量优势所压垮,因为德军没有预备队来补充前线的损耗,填补前线的缺口,所以德军最终必然会顶不住苏军的压力而选择撤退,而且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撤退。


战略论


二战中,苏德战场可以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激烈的现场,德国有军事大脑的希特勒,德军的利用闪电战术,已经攻下大半个欧洲,让人闻风丧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当时的德国也想速战速决拿下莫斯科,那么为什么会失败了呢?


第一、神坑队友。意德日组成法西斯,在德军打到中途的时候,盟友意大利拖后腿,然后德军不得不掉头去支援,所以中途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错过了很多战场的有利时机,当德军回到现场,时间已经来到莫斯科的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季给德军带来战场的失败关键。日本在苏联已经快崩盘的时候,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为何不支援盟友德军,和德军组成左右夹击战术,而且日本当时有百万雄师,兵力雄厚,如果日本出师,他们就会遭到苏联的无情报复,日本就是就是想做渔翁之利,让苏军和德军狗咬狗,这样可以得到最大好处,而且当时美国也在一直监制日本,日本也不敢贸然出手,就是这样的心态错失主动权。



第二、苏联领土过大,战线拉长。苏联的领土可以说是最大的,所以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因为采用闪电战术,战线过长,闪电战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后勤的物资补充跟不上大部队,后勤运输已彻底瘫痪了,纵深大大扩展,由于苏军的玩命抵挡,把德军拉进了冬季,就是这场冬季可以说拯救了莫斯科的关键,莫斯科的那年的冬季,异常的寒冷,而德军没有准备冬季军用品,成千上万的德军被冻死冻伤。

第三、希特勒的骄傲。二战时期用闪电战术,攻下大半个欧洲,感觉欧洲现场已经没有了对手,在一战战败之后,他们赢得太多的胜利,觉得攻下莫斯科太容易了,谁也不知道苏军的玩命抵挡,竟然可以守住莫斯科,老牌的苏军还是很强大,低估对手的实力,高估自己的实力。

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苏军这三样都拥有了,所以他们成功了,正义总会战胜,只是来的晚一些。


风暴冰工厂


笔者认为,德军兵败莫斯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的行动!

很多朋友认为纳粹德军军力强大但是资源匮乏,其实不然。在取得西线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纳粹德国基本上控制了欧洲全部的工业企业地带和大部分资源地带,无论是人口还是战略资源总量和同时期的苏联相比基本上不相上下,甚至还略多。比如人口,纳粹德国当时控制的人口接近2亿,苏联人口略多,但是作为俄罗斯民族人口也就四五千万,其中16至40岁男性人口只有1500多万。

但是决定战斗力强弱不是简单的数量对比,而是战争机器,即军队与战争资源有机结合的结果。德军的失败恰恰在于没有结合好!

总结从苏德战争爆发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我们不难发现,德军的攻势是在不停地减弱,当然很多人认为天气是一方面,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不足以证明德军失败的原因在于此。

战争一开始,德军凭借出其不意的打击,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在短短十八天的时间里就消灭了苏军近80万人,数以万计的坦克飞机大炮这些武器装备。三路大军挺进苏联国土数百公里,占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

但是在之后的列宁格勒之战、斯摩棱斯克之战、基辅之战,德军的推进速度就开始大打折扣了。

北方集团军群百万大军在推进到列宁格勒后便一动不动了,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虽然在斯摩棱斯克、基辅包围歼灭了近百万苏军,但却耗时两个多月,德军也付出了40万人员损失和大量的装备损失。

在取得巨大战果的同时,上至希特勒下至德军各级指挥员,都充分认识到战前对苏联的侦察情报严重有误。他们原以为苏军主力部队全部集结在苏联西部边境,只需要一场快速突击就可以将其全部消灭,然后完成对苏联的占领,结束战争。于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德军认为结束战争仅仅需要7个月,大规模交战时间更短。

为几百万机械化部队提供全方位后勤补给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更何况是80年前?

因为情报有误,致使战争机器和战争资源的结合出现了断层。一开始,德军的后勤补给依靠火车,但是当他们很快发现苏联境内的铁轨居然和欧洲国家的不匹配,无奈之下只好从作战部队中抽人来改造铁路。铁路指望不上只好指望公路。苏联欧洲部分在战前的公路网十分原始,多半是土路,下雨一冲就成了泥浆,偏偏德军发动对莫斯科进攻的时间是在十月的深秋季节,正好赶上了秋雨,运输体系再次受到巨大影响。以燃料来说,不仅庞大的装甲部队需要海量的燃料,更重要的是后勤运输所用的汽车,仅仅中央集团军群就拥有超过70万辆军车。

因此,为了缓解后勤压力,德军军需部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对前线的供应主要集中在弹药和燃料,粮食、被服都一再压缩。这就是为什么当德军遇上严寒以后没有棉衣的缘故,不是没有,是运不过来!

反观苏联,随着战争动员运动在全国展开,在莫斯科战役中协助军队作战的军民,光妇女就有数十万人。莫斯科以西上百公里内的防御工事都是这几十万妇女顶着严寒和德军的轰炸夜以继日干出来的。莫斯科以东则是交通线路相对发达的地方,莫斯科前线的部队可以随时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补充。再加上苏军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在接近莫斯科的地方抵抗越是顽强。于是,德军前有数百万众志成城、坚决抵抗到底的苏联军民,后方则是一天比一天糟糕的后勤系统,德军这台战争机器在风雪交加的苏联大地逐渐缓慢,在距离莫斯科一箭之地的地方最终熄火了......


大将军威武K


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攻击到莫斯科的城下,实际上靠的就是闪击战的优势,当然苏联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就算是已经完成的几个方面的准备,也是为了进攻准备的,没有预料到德国会先动手。所以,苏联前期没有抵抗的住,但是到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就已经不同了。

图为德军的计划,三个重点分别是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德军最后就止步这三座城市,由北到南三大夺城战役德军全部战败。

图为莫斯科战役进行中,苏军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当时,全苏的老百姓都在上午的广播中听见了斯大林在红场发出的坚决击败德国的号召,他们充满了信心,鼓舞了士气。


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国使用的是集中使用装甲兵力,由航空兵配合攻击地面上的敌人重兵集团,然后打破放线后并不停留,直接推上去,后方的步兵集群再跟上清剿的闪击战的手段,该手段不但有利于快速发展进攻成果,把防线的缺口打开后马上就能扩大占领区,而且可以有效的绕过大城市,只是将其包围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并不进行集中的攻坚,使其自己崩溃。

德军不忍寒冷,纷纷向苏军投降。


比如乌克兰的基辅,在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初期几乎被全部歼灭后,德军已经打到了哈尔科夫以外,基辅与苏联的联系全面中段,苏军面临着极端困难的围困境地,在战争初期苏军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基辅守军只能投降失去了这座城市。但是到了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几个著名的大城市都没有像基辅那样投降,德军只是将其团团围困,却拿其没有办法,类似的还有列宁格勒市,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初期就被包围了,但是一直没有投降,坚持到战胜的时候。

另一方面,擅长冬天雪地作战的苏军,却在冬天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德军难以抵挡。


也就是说,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德军的主力已经不能再绕开大城市进攻了,德军面临的是北部集群,中央集群,南方集群都要围歼重大城市的局面,北部集群数十万兵力在围困着列宁格勒,苏军虽然艰苦,但是并没有放弃,吸引了德军北部集群的主力。而在南方,苏联的大量主力和德军在高加索区域激战正酣,德军在那里准备发动斯大林格勒攻势,政治价值也很大,德军也绕不开,苏军的各大主力也在那里进行准备。

在整个冬天,人们都能看到苏军在欢呼胜利,德军的装甲车丢弃在道路上,以及到处都在撤退的德军,人们此时已经知道德军陷入了漫长的大逃亡。


也就是说,德军已经无法集中有效的优势兵力去打开莫斯科的大门了,而且,德军无法绕过莫斯科继续向东进攻,必须要拔掉这座大城市,这是当时形势所迫,此时,战争陷入了双方防线犬牙交错,近距离接战勇者胜的阶段,保家卫国的苏军自然不会退让一步,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一大城市,以建国领袖列宁命名,自然不能丢;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就在那里坐镇指挥,更是不能丢;斯大林格勒是西南方面的门户,是苏联著名大城市,也是斯大林名字命名的,也不能丢。

苏联经过多年奋战才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三大城市保卫战,功不可没,此时回想起前期的基辅,丢的那么早,确实是可惜了。


于是,苏军和德军就在短时间内围绕三个点进行了争夺,而在莫斯科,由于大雪等自燃原因,因为德军补给线过长等客观原因,也因为苏军自身强大的原因,终于苏军第一次取得重大战役胜利,击退了德军,此时列宁格勒方面也顺势转入反攻击退了德军,斯大林格勒方向也稍后取得重大胜利,三大战役的结果让德国直接从优势转为巨大劣势,从此再也不能战胜苏联了。


海事先锋


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可以说苏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41年6月22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大举入侵苏联,由于德军准备充分,武器精良,战斗人员素质高,一路上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直指莫斯科,再次之前创造了一个不败的神话,但是神话止于莫斯科,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大败而归。

对于希特勒来说,莫斯科是势在必得。1941年9月30日到10月2日,德军纠结了77个师约200万兵力的部队,其中还包括1400架飞机,1700辆坦克,14000多门大炮,向莫斯科发动代号“台风”的战役,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然而让希特勒始料不及的是德军会败的那么惨。

1941年9月战争正式开始,德军先后夺取布良斯克,奥廖尔,此时莫斯科已经危在旦夕。1941年10月10日年被称为“救火队长”的朱可夫再次临危受命,斯大林任命他为西部方面军以及预备役方面军司令员。此时德军仍占据优势,局势对苏联同样不乐观。11月15日,德军再次扑向莫斯科,但是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不足,更可怕的是俄罗斯的严寒已经到来,对于对严寒准备不足的德军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战士这个时候穿的还是单衣,武器装备也没有防冻的措施,致使大量重型武器无法使用,导致士气低落,此时苏军方面恰恰相反,由于莫斯科地区是苏联人民生活的中心区域,因此护国心切,士气高涨,再加上对寒冬准备充分,因此战争的天平逐渐向苏联方面倾斜,而且由于诺门罕战役的胜利和苏联情报部门的工作,使得苏联不再担心远东地区,得以抽调了34个师紧急在数周内急行8000公里支援莫斯科。

1941年12月16日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希特勒不得不颁布“不许撤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战士”的死命令,但此时败局已定已经于事无补了。到了1942年1月初莫斯科城下疲惫不堪的德军终于无法再坚持,被迫撤离至莫斯科100到350公里的区域,最终莫斯科战役以苏联的胜利而结束,打破了德军不败的神话,同时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下了基础。


军武小咖


据我所知好像是 季节原因了吧。衣着单薄的德军再强大,也抵不过严寒的,将军的失误毁了德军。


慕榕1


左传«曹蕙论战»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狼159910324


史大林格勒战役抽走了2/3的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