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90年代末,在我生活的家属大院门口有一家经营了30年的面馆,小时候每个星期我都会去吃一次,直到我高中那年父亲病重。母亲在医院里日夜照顾父亲,年迈的奶奶在家中做饭,那时候我每天学画画晚上回来得很晚,有一天等我回家时,奶奶将我叫进房中,笑着很神秘地对我说:“大孙子!你过来看!”说着给我端来一个汤碗,上面还盖着父亲单位发的瓷碟,我揭开一看,是我最喜欢吃的牛肉拉面,奶奶看着我说:“快吃吧。”我看着面前热腾腾的面,想起自父亲住院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大院门口吃过牛肉面了,是奶奶心疼我,偷偷攒了钱想给我改善伙食,于是我连汤带面吃的一点都不剩,我知道,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 长大后,我越来越忘不掉儿时奶奶买给我的一碗面,是亲情让我们觉得食物仿佛有了记忆。现在,我将伴山面馆带进半边街,伴着山的日出日落,时节更替,我想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和重要的人一起,哪怕是一碗简单的面条,也能品尝出万千味道,食物最终带来的是陪伴。 ——许建国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外观

合肥蜀山脚下的半边街经设计师许建国改造之后,已然成为合肥最活跃的网红街区之一。这一条原生态文化街区自成为蜀山森林公园会客厅以来,备受广大市民喜爱,络绎不绝的原住民、游客,能够在这里通过一条街认识这座城市,寻找内心深处泛起的层层思乡涟漪。

设计师当初在设计半边街区时,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期许与设计理念熔铸在一起,半边街区的改造过程当中,他怀着对过往生活的情感执念,在半边街中心段人流熙攘的位置设计了一家面馆,将内心情感付诸于街区一花一草一木中。

面馆的原建筑在半边街施工阶段已由原建筑单位建好,入户台阶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整个店铺位置处于一排建筑的凹处,没有很好的入户空间,由于建筑本身的局限性,设计师许建国将建筑本身遗留的限制转化为契机,将场地现有的建筑条件转译为新的建筑构成。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基地现状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施工过程

基地原有建筑只有一层,空间垂直向上为人字型顶部,整体空间趋于方正感。设计师在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增加二层之余,又利用建筑独特的人字形顶增加了一个夹层作为休闲空间。空间设计运用黑色材质与墙面斑驳的水泥质感强调空间的利落性与现代性。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改造之前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设计SU方案

设计师通过减少空间的装饰堆砌,保留材料的原生性设计手法,利用钢板与水泥之间的碰撞延伸空间,使上下空间融为一体,整体建筑和谐统一,干净利索,富有现代感。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设计SU方案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改造后实景

设计师许建国通过钢板在原有建筑外立面增加一部分结构,通过建筑外檐的处理,不仅解决了原有建筑的不足之处,还使得面馆室内空间扩大,室外区域也无形中多出一部分休闲空间,可供人们停留、小憩。

面馆的入户楼梯处理手法运用登山的隐喻表达,参差不齐的台阶更像登山时脚下的凹凸不平,台阶中栽种的一棵老树仿佛人们在攀登途中遇到的自然风景。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设计SU方案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改造后实景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楼包厢改造后实景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玻璃材质外立面


设计师在面馆建筑外立面运用了很多玻璃材质的处理手法,保留了建筑的通透性,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透过绿色植物掩映下的玻璃窗,隐隐约约看见室内温暖柔和的灯光,哪怕夜色正浓,走进去,趁热吃一碗面,在安详的环境中稍作休息,继续脚下的路。

建筑内部的每一层空间划分都进行过严谨而合理的推敲,每一层都承担不同的功能。一层空间主要功能为后厨及开放性就餐空间;二层主要功能为有需求的顾客提供包厢就餐区域;三层作为二层延伸出来的夹层主要作为休闲空间使用。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窗边座位

一层开放性就餐空间围绕面馆后厨位置划分为两个区域,人们从入户位置进来一眼望见的便是通透性强烈的吧台区,食物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感兴趣的食物。开放性的就餐空间给不同的人们提供出多样化的选择,水磨石特制的长条形餐桌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出轻松惬意的就餐环境。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细节处理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细节处理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一层开放就餐区


二楼作为包厢空间设计师通过设置隔门等手段进行空间过渡,建立了空间的私密性。仅有的两个包厢功能较为灵动,既可以作为整体大包厢使用,又可以分离出两个不同的独立包厢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设计师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不同需求使用者之间的人性化,在大包厢区域处设计了一面电视墙,配以一条长形桌,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简单的会议讨论、接待等事项。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连接一层与二层楼梯区域|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入口|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吧台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过渡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细节处理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窗台座位

设计师通过钢板与水泥之间的融合搭配营造出整个面馆空间体系的灰黑色质感,搭配亲切柔和的木制家具,在暖黄的灯光氛围烘托下,刚柔并济凸显出空间的记忆性,人能够在这样的空间中静下来细细品味氛围的叙事性与记忆的悠长感。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包厢区墙面材质细节

三楼作为休闲空间,温暖宜人的灯光搭配木制家具,音箱中缓缓流出舒缓高雅的音乐,壁炉里升起袅袅的火苗,人们可以在像家一样的静谧氛围中进行沟通洽谈、聊天。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伴山面馆二层到三层台阶处理


伴山面馆,蜀山无二山相伴,却只守与山水情从未忘记。设计师许建国通过伴山面馆表达出对味蕾的尊重,是可食的记忆。设计者期望来往的人们,来伴山面馆坐坐,在喧嚣的城市生活背后中享受一份宁静。


合肥蜀山半边街伴山面馆


↑ 创作概念与过程

项目地点:安徽合肥蜀山半边街

主要材料:铁板、水磨石、水泥

主案设计:许建国

设计公司:合肥许建国建筑室内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完成时间: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