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为了时尚?

奥力芙


如果几百年后人们通过一些照片和影片了解现如今人们生活的时候,在他们看到一些白领穿着笔挺的西装、新娘穿着拖地的白纱裙时,他们会不会产生一种以为现代人全都是穿西装、婚纱的想法呢?


在了解不足够的情况下,我觉得未来的人还真可能会产生这种想法。

通过古代的一些画像,还有现代电视剧对古代人穿着的复原,大家或许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以为古代人穿的都是长得可以拖到地下、袖子宽广得导致伸展不便、结构复杂得难以穿着的衣服。


但实际上在古代大多数时候,人们的穿着和现如今是一样的,都呈现着极端的两极化。

像古代一些贵族、上流人士,他们在出行或者参与重要宴会、重要祭典的时候,有多复杂就会穿多复杂,因为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而像一些普通的老百姓,能穿的多简单就穿多简单,为的就是干活的时候方便一些。

不过这种穿着的两极化,是在战国之后才慢慢呈现出来的。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

在战国之前的时代,很多普通的百姓虽然穿着不如贵族那般华丽、复杂,但穿着衣服的样式也极其影响生活的便利。

那时候因为各种习惯、传统的影响,就连市井里生活的百姓们与军队中打仗的士兵们,穿的都是那种袖子很宽广、下摆很长的衣服。

在衣服的影响下,导致了那些时期的人们活动非常不方便。

后来,赵武灵王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他就在赵国内推行了胡服骑射,引进了胡人们简便快捷的穿着方式,大大改变了百姓们宽袍大袖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的胡人虽然生活状态粗鄙不堪,各种各样的技术文化都无法和中原地区的人们相比,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中原地区那么多礼法约束,因此穿的衣服是怎样随便怎样穿的,这点对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倒是先进了不止一点。

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在后来的各朝各代里,简便的穿着方式越发成为主流。

然后在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过后,历史中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穿着方式。

高山白雪和下里巴人

一种是上层人士的复杂穿着,他们手底下有一大帮人伺候着他们,因此穿着的复杂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他们走的路到处都有人帮他们收拾干净,自然是不用担心会弄脏衣服什么的问题了。

而普通的百姓们,他们在干活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穿着长袖、长袍去干活,他们一般会挑选简便一些的衣服来干活,在夏天热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光着膀子或者穿着无袖衣服的状况。


想必大家都看过清明上河图,大家如果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的话,就会发现里面很多人都穿着短袖或者无袖衣服,这点和现在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人的穿着,一般衣服能拖到地上的人,都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弄脏衣服的忧虑,普通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一般会挑选适合自己穿着的衣服样式来穿着,而现如今很多人声称着要复兴的汉服,大多数是古代贵族或者上流人士们穿着的衣服。


孤客生



古人穿的衣服确实是拖到地上的,这是古代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但这并不是所以的古人都这样,一般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穿拖到地上的长袍,一般的平民都是穿粗布制作的衣服。
那穿长袍脏吗,答案肯定是脏的,但达官显贵,有身份的人自然有很多的下人来服侍,而且贵族得人几乎都不用下地走路,地板被下人打扫得很干净,自然不怕弄脏衣服。
阶级森严的古代,连衣服都是地位和经济的象征,衣服不能乱穿。古代衣服有很多都是长袍,这种衣服在周朝就开始流行,但平民事不能穿的,倘若穿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衣服出门,很容易就引来杀身之祸。
平民就算不要命就要穿,那他也得考虑下自己的经济,平民之所以穿短袖是需要从事体力劳动,长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万一庄稼减产,就没有收入,有可能令全家人吃不饱饭。而且在古代衣服的长短和价格有很大的关系,稍微长一点就会多加一些银两,所以一般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钱。

长袍确实穿的不灵便,但这是地位的象征,何况上流社会的人根本就不用从事体力劳动,也因为地位问题,所以在周朝时期就要求不同层次的人,长不一样长度和款式的衣服。

所以也就有看“衣”识地位层次这一办法。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同“庶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青衿:亦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比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苍头:战国指乡党青巾裹头的青年,汉代指奴隶,魏晋之后,就纯为私家奴仆。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搢),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赭衣: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


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除了日常的服装有等级的限制,古代官员的朝服同样限制严格。


首先不同级别官员朝服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青绿色官服通常是六品以下的官员,紫红色的官服,通常是五品以上官员穿的。


其次,官服上的纹饰也是体现官员等级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皇帝的龙袍上面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草、火、粉米、黼、黻,取九五之尊之意,这是最高等级的纹饰。

在明清朝廷上,官员的品级也可以通过纹饰来分辨。 在古代,有地位,金钱的人满足了生活所需,又不用体力劳动,当然选择长袍一类的衣服,好看又时尚,衣服就算脏了也有奴仆洗。


论史者


不是所有人都穿长衫,同样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穿长衫的。在鲁迅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述就有一句:“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一般穿长衫的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些人不需要做体力劳动,普通的做工百姓都是短衣。更不要说拖到地上的衣服了,一般拖到地上的衣服也是在比较重要场合穿的,就像现在的很多晚礼服也是拖到地上的,这点古人和现代人其实也没差。

也许在你的印象中,古代服饰应该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但以上这些都不是市井百姓的服饰,如果想要了解普通市井百姓的服饰,不要去看那些壁画或者仕女图。最直观的应该是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图中除了那些有身份的人的人,穿的是长袍,其余的都是短打,就连妇女的也是。

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都是短打。而且在裤腿那里都会收紧,就像我们现在的裤子一样。


渔耕樵读


中国有据可考的服饰出现在商周时期,那时颜色只有红和黄,上身有袖子的称为衣,下身短裙装为裳,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至于说长衣拖地,不方便行动而且容易脏也是有的,但是也完全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都是长衣长衫。这些也只存在于官僚阶级,他们是脱离了劳动的贵族阶层,不需要劳作。可是是普通老百姓就不同了,能有粗布蔽体保暖就很好了,怎么可能平时总穿长衣拖地呢,多以小袖短衣为主,便于行动和劳作。

其实统治阶级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穿的虽然华贵,但是也确实不方便。

我们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当时赵国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大力发展骑兵。赵武灵王以身作则,并要求将军,大夫,嫡子,代史全部穿着,提倡大家一起学习胡人,穿着胡人的短衣长裤和马靴,活动便利。

胡人衣服的特点是:窄袖短衣,合裆长裤,便于骑马射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采用了部分赵国服饰,秦代所用的高山冠、术士冠以及武士所穿的黑色长裤,都直接受到胡服影响。到了汉代这种穿着也被继承下来,武将所戴的大冠武士所穿的短衣大袍,也是采用胡服遗制。



汉代平民服装

不过史书有记载,这些服饰大多只用于军旅和平民,不通文儒,帝王官员以及他们退朝以后闲居时所穿的衣服,仍用周制。

魏晋时期,北朝也是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是汉服。

但是这段历史比较复杂,有“五胡乱华”历史事件,所以到了北朝时期,又逐渐废除了胡俗,并以汉服为礼服。注意是礼服,也就是说,官员们闲居是所穿,以及普通老百姓所穿,仍然是胡服的短衣长裤。



而到了唐朝,就不用说了,由于民风开化,胡风盛行,连百官上朝都爱穿胡服,长裤短靴。

甚至女子都流行穿胡服骑马,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陕西等地的墓穴壁画中有大量反映。


唐朝妇女胡服

到了宋朝,据王国维氏《胡服考》记载,汉族皇帝又颁布法令禁止胡服胡俗,复兴汉服和汉文化。

这主要是宋代北方契丹人力量强大,对宋朝构成威胁, 宋朝的统治者非常惧怕胡风的渗透和蔓延,同时也担心汉人穿胡服之后,出入市井难以分辨。据《宋史.舆服志》等书记载,在两宋时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间效仿胡俗,穿着胡衣。
宋朝平民与官员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朝廷也曾下令多次禁止胡服,但民间男女仍多穿胡服。

所以,宋徽宗不得不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再次规定,“敢为契丹者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大意就是再敢以胡俗穿着的,逮住以后,以违反圣旨的大罪处罚。

元代也不用说,蒙古统治者也是游牧民族,胡服类似,以便战斗骑射。

元农民

到了明朝,驱逐了蒙古统治者,就又推行汉服,禁止胡服,同时还不许使用胡语,胡姓。但后来政局稳固以后,有关诏令逐渐减少,民间便不可避免的吸收了蒙古服饰的元素。

到了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满族人的统治比较疯狂,必须男子剃发留辫,穿着满人服装,若有不遵本朝制度杀无赦,这种做法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特别是留辫子,以前的各个朝代,基本上,男人的话就是梳一个发髻,也就是抓一个揪,有的人包一块头巾,有的就戴帽子,结果到了清朝,就必须强制你留一个辫子。

这一时期平民的服装呢,虽然虽然是受到满族服装的影响,男子穿长衫,但是这个长衫是左右开叉的,并没有长到拖在地上,不会盖脚面,无马蹄袖,所以也很方便,劳动的时候呢,把长衫撩起掖到腰带上。并且真正的农民呢,也不会穿着长衫,就是基本上是短衣长裤。

到此可以看出,中国各个朝代的服装,贵族统治阶级基本是以宽大的汉服长衫为主,虽然他们也明显感觉到不方便,时有改变,但是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基本还是推崇汉服文化。但要说明的是,他们的也多是在上朝,祭祀的时候,就像我们婚礼,新娘要穿婚纱一样,特殊场合穿着礼服,大家都能理解,闲居的时候也并不会这样,衣服整天拖在地上。

而普通老百姓则都是推崇胡服或者类似胡服的衣裳,毕竟他们都是要干活劳作的,不可能像贵族统治阶层的人们一样,不用参与劳动,总之不存在我们想象的那样,人们都穿着长袍,拖在地上,然后很容易脏等情况,那是不可能的。


每朝一史


先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古代穿长衫的人非常怕脏,他们穿长衫不是为了时尚。

一、关于穿长衫与怕脏的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古代什么样的人穿长衫,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穿长衫。古代只有士族及以上身份的人才可以穿长衫,因为这些人是不需要劳动的。而那些需要劳动的人就不穿长衫,他们穿的衣服一般都比较简单,要方便干活。

如果是那种可以拖在地上的长衫,那么对身份和地位的要求就更高了。首先,穿这种衣服的人一般出入的场合都非常的干净。你能想象宫里娘娘的地上会有土的感觉吗?室内一般都需要反复不断的擦,地需要不断地拖。如果走到室外有土的地方,身后一般还会有仆人帮他把衣服拉起来。而且他们的衣服会换的非常勤,基本上一天换一套吧。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怕脏,但是他们穿的衣服不会脏的原因。

二、他们为什么要穿长衫?

相信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么礼为什么不下庶人呢?

其实礼在制定之初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区隔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区别。所以士族无论从穿着,还是行为规范,都要与平民不同。这样才能长期保持他们在平民心目中的地位,让平民百姓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的奴役。

你可以试着想一想,如果平民百姓跟士族,皇族穿的都一样,那么平民心里可能就在想,都是人,凭什么你不用干活,我需要干活,如果这样想的人多了,就必然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综上所述,古代的人并不是人人都穿宽袍大袖的衣服,而穿宽袍大袖的衣服的人,往往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他们通过宽袍大袖的衣服,以及一套复杂的行为礼仪规范,把自己与平民百姓区分开来,而这种统治策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茗仁先生


衣服想拖地,你要先有这个权利!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文明,着装便是礼仪之一,对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着严格规定,所谓问题中所说的古人衣服都拖地了,首先要有这个权利。


不是说普通老百姓,就可以随便穿十分华丽,且有很长裙摆的衣服的,我们来看下贵妇人和侍女衣着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越是下摆长,甚至拖地好大一块的,往往身份越尊贵。当然担心弄脏完全没必要,因为做的不会是寻常路,大多出门便是众人簇拥,坐轿子等交通工具,脚踩的也都是地毯,或是打扫干净的阶梯。

脏?完全没必要担心的!

还记得《红楼梦》中对贾府老太太出行的描述么,想要去哪不是临时说去就能去的,而是要提前好多天准备,打扫干净是最基本的,闲杂人都不能有,所以这个担心没什么必要。



瓦尔登的船夫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片面。古代人的服饰其作用不仅在于保暖御寒,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一般情况下,古代达官贵人因需要参加正式社交活动,比较严格遵守周礼对服饰的规定,各个朝代虽有不同款式,但都崇尚优雅及地的长袍。

那么,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着及地长袍的达官贵人们,由于衣服经常拖在地上,自然也会弄脏,身着长袍不仅行动不太方便,还得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否则就会被人认为失仪,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至于大家担心的衣服会弄脏的问题,这个问题古人早就考虑到了,需要身着及地长袍的达官贵人们家里日常走动的地板一般是木质的,家里的奴仆每天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定期擦洗地板保持地板的整洁,这样主人在家里行走活动就不会轻易弄脏衣摆,即使脏了也没什么要紧的,类似款式用途的衣服还有备份,可以经常更换,反正脏衣服会由专人浆洗干净。

而庶民由于地位较低下,李商隐在《杂纂》中说:“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因为“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装,仆人是最下层的苦力,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加上经济水平有限,着长袍从事体力劳动十分不方便,一般穿着质地较粗糙的短衣。这一点在《孔乙己》中描述的十分准确,在咸亨酒店喝酒的常客,除了孔乙己身着长袍以示不忘自己的身份,其他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都是一身短打。


沧海拾遗录


在现代社会,很多女明星走红毯都喜欢穿“曳地长裙”,确实能够展现出一种非同一般的高贵与典雅,那么古代人为什么穿“曳地长裙”?

“曳地长裙”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古代社会很多穷苦人家根本没有足够的衣服,就算是近代社会也有很多哥哥穿完弟弟穿、姐姐穿完妹妹穿的现象,可见衣服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很大的开销。

所以,不能填饱肚子,没有达到温饱,是绝对不可能出现“曳地长裙”这种极为浪费的现象的。

实际上一直到唐朝时期,有了强大的国力和丝织业的发展,为“曳地长裙”的盛行提供了可能,使得“曳地长裙”得到了达官贵人之家,特别是宫廷嫔妃的喜爱。

唐朝的“曳地长裙”与什么服装搭配?

唐朝的“曳地长裙”在得到达官贵妇的喜爱后,更进一步与“齐胸襦裙”相搭配,甚至还要搭配上飘带。衣裙飘飘宛若仙女,确实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美。

在唐朝时期留下来的“仕女”图上,经常可以看到长裙曳地,雍容华贵的唐朝官宦人家的美女。

古代“曳地长裙”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

现代社会大家最常见到的“曳地长裙”,就是婚礼上新娘子穿的婚纱了。

可以说大多数西式婚纱都有一个长长的“拖尾”短的有40厘米,长的有80厘米甚至更长。这种拖尾婚纱似乎能够增添一种特别的“神圣感”。

虽然在唐朝不会特意追求所谓的“神圣感”,但是“曳地长裙”在庄重的场合,特别是在皇宫里,更加能够显示、衬托出皇后和嫔妃们的威严与尊贵。

据说杨贵妃最喜欢大红色的石榴裙,并且在唐明皇的命令下获得了群臣的参拜,从此“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开来,成为风流韵事。

就像现代女性一样,为了“美丽”可以抛下一切,更不要说区区“曳地长裙”的清洗问题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


先简单的回答你,能穿着长衣服到处走的人,其实他们的地脚下都不脏。


因为他们非官即富啊。


基本上,古代女子长衫拖地的形象,来源于古代的画是吧,比如这种:



可这幅画叫《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女子可是贵族啊


又比如说这种:



这幅画叫作《韩熙载夜宴图》,人家韩熙载可是当大官的,图中的小妹子们,按现在的话说,出席这种夜宴,穿的可是晚礼服。


所以,咱们从画里看到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形象。


而真正的老百姓,每天可是要起早贪黑干活的,先不说这些长裙能不能买的起,这种衣服也根本不方便干活啊!


所以古代农民,穿的是这个:



满身补丁,是不是太寒酸了?


没办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以从古至今,时尚和体面从来不是劳动人民的游戏,真是一声叹息。


知更图书馆


电视上面的衣服都是舞台装而已,大多数古代人是不会那样穿的,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或者皇宫里面的人才会穿那种拖地的衣服,而且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会穿,平时也不会那样穿,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吃饭都成问题,穿衣就不用说了,有的穷人家家里只有一条裤子,都是换着穿,谁出门的时候才穿呢 ,哪有多余的布料拖地呢,而且古代尊卑法律分明,有些朝代就都规定平民百姓穿衣尺寸颜色以及布料等,电视上只是为了影视效果才会那样穿,就是现代剧也是把一些穷人演的穿高档衣服一样的,看看清明上河图上面画的平民百姓穿的也都是裤子短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