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開心?何苦爭面子把自己搭進去

以前“買”為了用,現在可能為了好玩和“比”,花錢買開心,跟風消費,追求的可能不是自己認為的好,而是大家口中的“棒”。勿“喪己於物”。

花钱买开心?何苦争面子把自己搭进去

(新華社 徐駿/圖)

南方週末2019年3月28日刊發的《校園白條的明與暗》讓我想起了身邊的事。

我的原單位曾發生一樁涉嫌集資詐騙的案件。二十來歲的小李,看似涉世未深,竟也打著高息理財的幌子,大肆騙取同事的資金,然後通過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按月結息,一時博得不少人的信任,紛紛奉上辛苦的積攢,投入到“高息”的黑洞。殊不知,你看上別人的“息”,別人盯上的卻是你的“本”。小李把拿到手的錢,全部用來奢侈揮霍。直至案發,涉案金額達到了7位數。讓我十分不解的是,面對早晚要露餡的謊言,這個小夥子竟然也能吃得好、睡得香,拿著別人的錢在酒吧開2萬一瓶的酒,就為當眾擺闊,虛榮到何等程度。

校園白條並不遙遠,其實國家前腳剛整治過類似的校園貸。身邊也有深陷其中的在校生,不過不是作為借貸方,而是代表平臺放貸的在校代理人,他們提成曾經相當可觀,大學二年級就能買輛車開開,一晚在酒吧也能成千上萬地揮霍。最終迷失了自己,違規放貸、騙貸,成了金錢的俘虜,大好的青春年華只能在高牆內度過。

校園實在不該成為白條的天堂,不應成為超前消費跑馬圈地的戰場。但是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是學生超前消費的需要催生了火熱的白條市場。學校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裡,社會上存在的物質至上、追求享受的不良傾向也會在校園生根發芽。為了爭得“面子”,不惜省吃儉用,借貸消費,甚至“裡子”也可以不要,直接裸貸。大學生不是沒有辨別是非的基本能力,對寅吃卯糧也不是沒有懷疑,但在世俗眼界提升與現實經濟依賴的制約下,往往識得破,卻抵不過,甘當金錢的奴隸,到頭來把自己搭進去了。

我們老家有句話,“多帶盤纏,少置貨”。道理很淺顯,就是充分儲備,量入為出。中國人自古就沒有超前消費的傳統,大家一貫重視的是存錢,強調的是有多大能耐幹多大事,精打細算、勤儉持家。這也就無怪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居民儲蓄率始終排在全球之首。即便當下流行的信用卡、房貸,也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進入中國的舶來品。

當下,提前消費的觀念深入人心,應該說適度超前是多贏的。但在商家跑馬圈地,什麼都可以打白條的時代,“買”的對象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前“買”是為了用,尚且有底,畢竟再能吃再能穿也有上限。現在“買”可能是為了好玩,為了“比”,看重的是佔有,使用實用倒是其次,比如炒到上千的某咖啡貓爪杯。

真是觀念一變天地寬,“買”一旦淡化了和“用”的聯繫,大家就會發現囊中羞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所謂花錢買開心,跟風消費,追求的是人有我有,最好是人無我有。看似個性追求、自尋開心,而細究之下,這份開心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別人反饋之上的虛幻,追求的可能不是自己認為的好,而是大家口中的“棒”。試想那數萬的包包,秀在不識貨的人群中,想必你就只能丟下句“真是沒眼光”,心塞地走開。你看,我們就這樣輕易地把自己的心交給了別人,這就是莊子講的“喪己於物”。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自己花錢,就不該看別人臉色,不妨為自己消費。一味混面子,就像喝鹹水,越喝越鹹,入不敷出,到頭來總要還的。

(作者為上海央企職員)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