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永懷感佩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懷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座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中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為祖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力學人才。

他曾擔任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導彈、核彈與衛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4月4日,是郭永懷誕辰110週年的紀念日。

說起“兩彈一星”的功臣,很多人都能夠報出一系列科學家的名字。但有一個名字,可能會讓人感到陌生——郭永懷。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一個烈士,更是近代力學事業的開拓人之一,他的妻子則是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的李佩。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郭永懷

196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12月5日,“兩彈一星”元勳之一郭永懷因飛機失事殉職。

22天后的12月25日,在中央授予他烈士稱號的同一天,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51年後的今天,郭永懷的事蹟和精神仍然為人所敬佩,根據這段歷史創作的京劇《橫空出世》也將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劇目,九月份將在北京首演。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郭永懷先生是'兩彈一星'元勳獎章獲得者中,唯一一位烈士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我國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當年參與'兩彈一星'偉業的英雄們逐漸離我們而去,很多素材都幾乎是在搶救式的走訪、採訪中積累起來的。作為一名創作人員,我覺得我有責任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這是我們緬懷英雄的方式,因為這些英雄們,共和國永遠不會忘記。”

“兩彈一星”的科研精神是非常振奮人心的,和長征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一樣,能夠給予民眾以激勵,激發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每碰觸那段歷史,都讓人們對那些為祖國不懈奮鬥的科學家心存敬意。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我們能看到這些人物的故事裡有喜悅、有悲歡、有淚水。這些人有的還在,有些人的家屬也還在,當然也有的已經斯人遠去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愈發覺得這些隱姓埋名的人,默默幹了這麼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真的應該通過我們這些文藝創作者來把它講述出來。”

01.郭永懷生平

1909年,郭永懷出生在山東榮城滕家鎮郭家村,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

郭家雖然是普通農戶,但家境也頗為殷實。

郭永懷從小就聰明機敏,勤奮好學,12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青島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家鄉的第一個公費中學生;1929年郭永懷又如願考取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1933年,郭永懷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了當時國內知名教授顧靜薇的學生。

本以為一生就這樣順遂地度過,但1938年的一場考試,卻徹底改變了郭永懷的人生。

當時的中英“庚子賠款”委員會舉辦了第七屆留英學生招生考試,擬錄取名額20人,但報名人數超過3000人。郭永懷報考的“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專業,只招1人,但有50人報名。

出乎意料,他與錢偉長(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林家翹(著名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同時名列第一,最終三人被一同錄取。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1940年8月,中國第七屆留英公費生在俄國“皇后”號郵輪上。後排右3郭永懷,前排左1林家翹,前排左

然而因為二戰爆發,英國進入了戰爭狀態,只能將這些學子送到其他國家留學。

送別親人上船後,郭永懷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護照居然是由日本政府簽發的,上面還寫著:“允許在橫濱停留三日,上岸遊玩。”

那時正值日軍侵華,一腔熱血的學生們對日軍恨之入骨,郭永懷當即就撕毀了護照,拎著行李走下了輪船。

他說:“不出國就不出國,中國人要有自己的骨氣。”

幸好,在第二年,郭永懷就收到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隨後又順利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主修空氣動力學。

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的知己——錢學森。

02.學成歸國

在多倫多大學學習期間,郭永懷主動提出要進行“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研究,這是當時空氣動力學最前沿的課題。

憑藉著這方面的研究,郭永懷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

而這件事也讓他踏入了新的領域,如同飛鳥遇到了綠洲,他開始潛心研究,搞科研、做課題。

在很短時間內,郭永懷就創造出一套全新的計算方法——“PLK法”。

十多年後,當錢學森教授給學生們上課時,介紹到備受美蘇航空界推崇的PLK方法,他自豪地告訴大家:“P、L、K代表了三個人,K是中國人,他就是郭永懷。”

臺下頓時爆發出驚呼,因為在近代科學界的書本上,還幾乎沒有中國人的名字。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第一排左起第3位是錢學森,第一排右起第四位是馮·卡門,第二排左起第一位是林家翹,第二排左起第3位是

由於在空氣動力學和應用數學方面的卓越表現和貢獻,郭永懷在美國業界聲名鵲起,很多大學紛紛邀請他前去任教或做講座,相關企業開出高薪請他去工作。

但他心中有一個念頭卻自始至終沒有打消過,尤其是在1949年之後,這個念頭更加強烈:回國。

當時有朋友勸他:你在這裡什麼都有了,將來孩子在這裡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什麼還要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呢?

郭永懷的回答是:“家貧國窮,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是一箇中國人,有責任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設祖國。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郭永懷

當郭永懷提出回國的想法後,他的行動就開始受到限制和監視。

1950年,郭永懷的師兄錢學森因為提出要回國而遭到關押,並且被抄家檢查。同時,郭永懷的出國自由也開始受到限制,連去英國講學也無法獲批。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55年,中國和美國在日內瓦大使級談判中達成一致,允許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和科學家回國,錢學森終於率先回國。

回國之路艱難無比,郭永懷的家附近開始有黑衣人徘徊、監視,於是他做出一件讓所有人驚呆的事——他將自己十多年來積累的大批科研資料和講義手稿,統統付之一炬。

他的妻子李佩看到後默默地轉過頭去流淚,他卻攬住妻子的肩膀說:“沒關係,資料都在我腦子裡呢,他們拿不走!”

1956年,47歲的郭永懷,終於踏上了回國的路。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郭永懷(左)和夫人李佩(中)在回國的船上

歷時兩年多的打磨,李美妮寫出一萬多字的京劇劇本,但如何將這段歷史用京劇的形式呈現在舞臺。導演最終選擇藉助話劇的表現形式:突出矛盾,讓人物立得住,情節有張力。

京劇《橫空出世》的主人公“周之函”原型就是郭永懷,很多觀眾看了之後也忍不住為這種精神流淚。

《橫空出世》導演 吳曉江:

“希望通過這個戲,來傳遞中國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一段時間裡,在國外學習的科學家或者知識分子們回國後的個人成長,在舞臺上傳遞一種既要實現自己價值也要實現社會的需求這樣一種精神。”

國家京劇院編劇李美妮為了能夠更好地還原這一段歷史,特意去拜訪了郭永懷的夫人李佩。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郭永懷家樓下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李美妮拜訪郭永懷夫人李佩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我和著名編劇孟冰老師一同拜訪了郭永懷先生的遺孀李佩先生。李佩先生雖然已是九十多歲高齡,但她的目光裡充滿睿智,歲月在李佩先生臉上不過留下了皺紋而已。她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平靜內斂、聖潔美麗、與眾不同。”

“他們是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到祖國為之奮鬥終生。以此為主題創作的京劇《橫空出世》中的主人公就是像他們一樣所有無私奉獻的科學家的縮影,他的行動就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體現。”

03.鞠躬盡瘁

當時正是建國初期,剛剛從戰火中平息下來的中國滿目瘡痍,所以當郭永懷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時,眼前的景象盡是:基建落後、土地荒蕪,儀器設備朽壞、試驗檯破舊、科研經費微薄……

面對這樣的情形,郭永懷只說了一句話:“我想盡快投入工作。”

1960年,由於錢三強的突然造訪,郭永懷的科研之路又到達了新的高度——研發原子彈。

郭永懷被任命為副院長,負責原子彈的原理探索和核心研發,從此他的名字,只屬於國家。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郭永懷在試驗基地手拿爆炸成型試件

由於當時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單方面撤走了所有相關技術專家和相關技術設備、資料,中國當時的“兩彈”工程陷入困境。

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郭永懷臨危受命,和王淦昌、彭桓武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青海高原氣候多變,溫差極大,郭永懷也堅持著和科研工作者們一起,忍受著最低零下40度的嚴寒和荒涼。即使高原反應會帶來心悸、胸悶、浮腫等狀況,郭永懷仍常常徹夜堅守,不眠不休。

有一次警務員要給他床上鋪褥子,他卻說:“不必了,我就睡這硬床板吧,鋪得太舒服我怕自己睡過頭。”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通過很多采訪和深入,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無處不在。他們隱姓埋名無怨無悔,不論是科技人員們,還是解放軍指戰員們,在最艱苦的年代,他們卻是最陽光、最快樂、最充滿希望的人。他們不在乎人們能否記住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的夢想實現了。”

“我們生活在大城市,肯定不會了解現在那裡的艱苦,也不會了解當年是怎樣一種艱辛的狀況。所以只有深入到那個地方,我們才能充分地體會到什麼叫'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什麼叫'上頭無飛鳥,地上無走獸'。什麼叫'三塊石頭架起鍋,乾菜鹽巴當口糧'。我們才真的會知道人物是什麼樣的,他們當年住什麼樣的房子,吃的是什麼樣的菜,現在的生活有多麼來之不易,這是我們在這一次採風走訪的過程當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穫。”

在創作京劇《橫空出世》的期間,李美妮等人走遍了發射中心,那些陳舊的老式辦公樓還有著當年的氛圍。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1967年,王淦昌(左1)、彭桓武(左2)、郭永懷(左3)和鄧稼先(右2)等在我國新疆核試驗場區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在核試驗基地的時候,我們見到了以前專家們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樓房,上面只有一個小小的窗戶。那個窗戶我們問有什麼作用,他們說是搞光學測驗的。”

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專家們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極限,甚至帶著家人孩子一輩子在這裡默默無名地奉獻著。

無論走訪哪一個人,他們都沒有說自己起到了怎樣的重要作用,而是強調集體的勞動有多麼重要。

李美妮說,這些都讓她想起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所有的汗水都不會白流,1964年10月16日下午,在經過十秒鐘的倒計時後,羅布泊的上空升起一朵蘑菇雲——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原子彈試爆成功後,郭永懷的使命並沒有結束,他馬不停蹄地參與到衛星研製工作中。

長時間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讓郭永懷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業餘時間:他喜歡聽音樂,從美國曾帶回來兩箱唱片,結果還沒來得及拆就送給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他愛好集郵,曾蒐集了三大本,結果後來全送給了郵政總局;他還喜歡攝影,結果忙得連鏡頭都沒空摸一下。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橫空出世》劇照

在《橫空出世》這部京劇裡,馬蘭花的細節貫徹始終,編劇蘭寧遠說這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有一次蘭寧遠去採訪鄧稼先夫人,發現他們家中一直放著一盆乾枯了的馬蘭花,是隨著鄧稼先先生來到家中的。

這盆花不僅是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的精神象徵,更是千千萬萬在戈壁灘上研製原子彈的科研人員的象徵。

國家京劇院編劇 蘭寧遠:

“馬蘭花成為了那一代人一種精神的象徵,因為大漠戈壁上只有這麼一種花。如果用在這個劇裡的話,我想會喚起當年參加過核試驗,或者瞭解這段歷史的這些科學家也好,家屬也好,一種精神上的共鳴。”

國家京劇院編劇 王伯男:

“那個地方很荒蕪,什麼都沒有。在那種情況下馬蘭花就是最漂亮的植物了,最漂亮的花朵,所以我們把它作為一種對先烈的緬懷,獻給以郭永懷為原形的'周之函'先生。”

04.以身殉國

由於要經常往返實驗基地和北京,郭永懷一直選擇乘坐飛機。

當時中央領導一直叮囑,為了安全起見,不建議科學家乘坐飛機。

但郭永懷為了趕進度,不僅經常乘坐飛機,還經常乘坐夜班飛機。他說,這樣還有時間在飛機上打個盹。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2月4日。

那一天,原本郭永懷不需要那麼著急走的。

但是這一天的下午,郭永懷在實驗中發現了一條重要的數據線索,當即就決定趕回北京。

當時就有同事勸他別坐夜班飛機,但郭永懷還是義無反顧地出發了:“不能再等了!數據錯了,太危險了!我要馬上和總理彙報!”

竟不想,這一去就是永別。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紀念郵票《中國現代科學家(六)》之一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李美妮編劇在寫這一段劇情的時候,加入了大量的筆墨和內心思考,將細節挖得很深,這樣的捨生忘死的精神最是能感動人、鼓舞人、教育人。

5日凌晨,郭永懷搭乘的飛機準備在北京首都機場降落,但就在距離地面只有400米的時候,忽然失去了平衡,墜毀在離機場只有1公里的玉米地裡。

機上搭乘的乘客和機組人員一共14人,只有一人生還,他在回憶當時墜機前的場景時說,就記得郭永懷大叫了一聲:“我的文件!”

飛機墜毀,濃煙滾滾,火光沖天。

但是,有兩具燒焦的屍體卻緊緊抱在一起。

當救援人員費盡力氣將兩具已經燒得焦黑的屍體使勁分開的時候,發現在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夾著一個幾乎完好無損的公文包。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在飛機失事的短短十秒鐘內,他做出了這樣一個選擇,其實對我們的觸動很大,所以我們想要在這個戲裡把這一段寫出來,描述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

打開公文包,裡面裝的,就是郭永懷說要到北京彙報的那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

經辨認,這兩句屍體,一具是郭永懷,另一具是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在飛機墜落的最後10秒,他呼喊的不是救命,產生的不是恐懼,而是“我的文件!”身獻國家,英魂永駐。

清明憶先人 | 郭永懷:永懷感佩

△1960年代初,郭永懷李佩和女兒郭芹在北京家門口

當郭永懷的妻子李佩站在太平間不住地流淚時,他們的女兒郭芹正在內蒙古趕往北京的路上,她沒有想到,前段時間父親寄來的信,竟然是最後一封家書。

布鞋暫沒有,你是否畫個腳樣寄來,待有了貨,一定買。

手好了沒有?初勞動時要注意,過猛和粗心是一樣的,都是不對的。


——爸爸

生命的最後,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更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犧牲的是生命,留下的是精神。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他被授予烈士稱號。

兩彈一星共23位元勳,他是唯一橫跨三個領域的專家。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他熱愛的事業。

如今再看先生的一生,唯有發自心底的敬意。當真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

國家京劇院編劇 李美妮:

“2018年7月2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這才是'夜空中最閃亮的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