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永怀感佩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力学人才。

他曾担任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4月4日,是郭永怀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

说起“两弹一星”的功臣,很多人都能够报出一系列科学家的名字。但有一个名字,可能会让人感到陌生——郭永怀。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个烈士,更是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人之一,他的妻子则是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的李佩。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郭永怀

196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12月5日,“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郭永怀因飞机失事殉职。

22天后的12月25日,在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的同一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51年后的今天,郭永怀的事迹和精神仍然为人所敬佩,根据这段历史创作的京剧《横空出世》也将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目,九月份将在北京首演。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郭永怀先生是'两弹一星'元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烈士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为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伟业的英雄们逐渐离我们而去,很多素材都几乎是在抢救式的走访、采访中积累起来的。作为一名创作人员,我觉得我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这是我们缅怀英雄的方式,因为这些英雄们,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两弹一星”的科研精神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和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样,能够给予民众以激励,激发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每碰触那段历史,都让人们对那些为祖国不懈奋斗的科学家心存敬意。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我们能看到这些人物的故事里有喜悦、有悲欢、有泪水。这些人有的还在,有些人的家属也还在,当然也有的已经斯人远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愈发觉得这些隐姓埋名的人,默默干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真的应该通过我们这些文艺创作者来把它讲述出来。”

01.郭永怀生平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城滕家镇郭家村,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

郭家虽然是普通农户,但家境也颇为殷实。

郭永怀从小就聪明机敏,勤奋好学,12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家乡的第一个公费中学生;1929年郭永怀又如愿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成为了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1933年,郭永怀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的学生。

本以为一生就这样顺遂地度过,但1938年的一场考试,却彻底改变了郭永怀的人生。

当时的中英“庚子赔款”委员会举办了第七届留英学生招生考试,拟录取名额20人,但报名人数超过3000人。郭永怀报考的“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专业,只招1人,但有50人报名。

出乎意料,他与钱伟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林家翘(著名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同时名列第一,最终三人被一同录取。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1940年8月,中国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

然而因为二战爆发,英国进入了战争状态,只能将这些学子送到其他国家留学。

送别亲人上船后,郭永怀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护照居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上面还写着:“允许在横滨停留三日,上岸游玩。”

那时正值日军侵华,一腔热血的学生们对日军恨之入骨,郭永怀当即就撕毁了护照,拎着行李走下了轮船。

他说:“不出国就不出国,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

幸好,在第二年,郭永怀就收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又顺利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主修空气动力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知己——钱学森。

02.学成归国

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郭永怀主动提出要进行“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研究,这是当时空气动力学最前沿的课题。

凭借着这方面的研究,郭永怀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而这件事也让他踏入了新的领域,如同飞鸟遇到了绿洲,他开始潜心研究,搞科研、做课题。

在很短时间内,郭永怀就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计算方法——“PLK法”。

十多年后,当钱学森教授给学生们上课时,介绍到备受美苏航空界推崇的PLK方法,他自豪地告诉大家:“P、L、K代表了三个人,K是中国人,他就是郭永怀。”

台下顿时爆发出惊呼,因为在近代科学界的书本上,还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第一排左起第3位是钱学森,第一排右起第四位是冯·卡门,第二排左起第一位是林家翘,第二排左起第3位是

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卓越表现和贡献,郭永怀在美国业界声名鹊起,很多大学纷纷邀请他前去任教或做讲座,相关企业开出高薪请他去工作。

但他心中有一个念头却自始至终没有打消过,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这个念头更加强烈:回国。

当时有朋友劝他:你在这里什么都有了,将来孩子在这里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什么还要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呢?

郭永怀的回答是:“家贫国穷,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是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设祖国。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郭永怀

当郭永怀提出回国的想法后,他的行动就开始受到限制和监视。

1950年,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因为提出要回国而遭到关押,并且被抄家检查。同时,郭永怀的出国自由也开始受到限制,连去英国讲学也无法获批。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5年,中国和美国在日内瓦大使级谈判中达成一致,允许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钱学森终于率先回国。

回国之路艰难无比,郭永怀的家附近开始有黑衣人徘徊、监视,于是他做出一件让所有人惊呆的事——他将自己十多年来积累的大批科研资料和讲义手稿,统统付之一炬。

他的妻子李佩看到后默默地转过头去流泪,他却揽住妻子的肩膀说:“没关系,资料都在我脑子里呢,他们拿不走!”

1956年,47岁的郭永怀,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郭永怀(左)和夫人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历时两年多的打磨,李美妮写出一万多字的京剧剧本,但如何将这段历史用京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导演最终选择借助话剧的表现形式:突出矛盾,让人物立得住,情节有张力。

京剧《横空出世》的主人公“周之函”原型就是郭永怀,很多观众看了之后也忍不住为这种精神流泪。

《横空出世》导演 吴晓江:

“希望通过这个戏,来传递中国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一段时间里,在国外学习的科学家或者知识分子们回国后的个人成长,在舞台上传递一种既要实现自己价值也要实现社会的需求这样一种精神。”

国家京剧院编剧李美妮为了能够更好地还原这一段历史,特意去拜访了郭永怀的夫人李佩。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郭永怀家楼下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李美妮拜访郭永怀夫人李佩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我和著名编剧孟冰老师一同拜访了郭永怀先生的遗孀李佩先生。李佩先生虽然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但她的目光里充满睿智,岁月在李佩先生脸上不过留下了皱纹而已。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平静内敛、圣洁美丽、与众不同。”

“他们是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为之奋斗终生。以此为主题创作的京剧《横空出世》中的主人公就是像他们一样所有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的缩影,他的行动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体现。”

03.鞠躬尽瘁

当时正是建国初期,刚刚从战火中平息下来的中国满目疮痍,所以当郭永怀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时,眼前的景象尽是:基建落后、土地荒芜,仪器设备朽坏、试验台破旧、科研经费微薄……

面对这样的情形,郭永怀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1960年,由于钱三强的突然造访,郭永怀的科研之路又到达了新的高度——研发原子弹。

郭永怀被任命为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原理探索和核心研发,从此他的名字,只属于国家。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郭永怀在试验基地手拿爆炸成型试件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撤走了所有相关技术专家和相关技术设备、资料,中国当时的“两弹”工程陷入困境。

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王淦昌、彭桓武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青海高原气候多变,温差极大,郭永怀也坚持着和科研工作者们一起,忍受着最低零下40度的严寒和荒凉。即使高原反应会带来心悸、胸闷、浮肿等状况,郭永怀仍常常彻夜坚守,不眠不休。

有一次警务员要给他床上铺褥子,他却说:“不必了,我就睡这硬床板吧,铺得太舒服我怕自己睡过头。”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通过很多采访和深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不论是科技人员们,还是解放军指战员们,在最艰苦的年代,他们却是最阳光、最快乐、最充满希望的人。他们不在乎人们能否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梦想实现了。”

“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肯定不会了解现在那里的艰苦,也不会了解当年是怎样一种艰辛的状况。所以只有深入到那个地方,我们才能充分地体会到什么叫'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什么叫'上头无飞鸟,地上无走兽'。什么叫'三块石头架起锅,干菜盐巴当口粮'。我们才真的会知道人物是什么样的,他们当年住什么样的房子,吃的是什么样的菜,现在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这是我们在这一次采风走访的过程当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创作京剧《横空出世》的期间,李美妮等人走遍了发射中心,那些陈旧的老式办公楼还有着当年的氛围。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1967年,王淦昌(左1)、彭桓武(左2)、郭永怀(左3)和邓稼先(右2)等在我国新疆核试验场区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在核试验基地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以前专家们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楼房,上面只有一个小小的窗户。那个窗户我们问有什么作用,他们说是搞光学测验的。”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专家们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甚至带着家人孩子一辈子在这里默默无名地奉献着。

无论走访哪一个人,他们都没有说自己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集体的劳动有多么重要。

李美妮说,这些都让她想起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1964年10月16日下午,在经过十秒钟的倒计时后,罗布泊的上空升起一朵蘑菇云——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原子弹试爆成功后,郭永怀的使命并没有结束,他马不停蹄地参与到卫星研制工作中。

长时间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让郭永怀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喜欢听音乐,从美国曾带回来两箱唱片,结果还没来得及拆就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曾搜集了三大本,结果后来全送给了邮政总局;他还喜欢摄影,结果忙得连镜头都没空摸一下。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横空出世》剧照

在《横空出世》这部京剧里,马兰花的细节贯彻始终,编剧兰宁远说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有一次兰宁远去采访邓稼先夫人,发现他们家中一直放着一盆干枯了的马兰花,是随着邓稼先先生来到家中的。

这盆花不仅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的精神象征,更是千千万万在戈壁滩上研制原子弹的科研人员的象征。

国家京剧院编剧 兰宁远:

“马兰花成为了那一代人一种精神的象征,因为大漠戈壁上只有这么一种花。如果用在这个剧里的话,我想会唤起当年参加过核试验,或者了解这段历史的这些科学家也好,家属也好,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国家京剧院编剧 王伯男:

“那个地方很荒芜,什么都没有。在那种情况下马兰花就是最漂亮的植物了,最漂亮的花朵,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对先烈的缅怀,献给以郭永怀为原形的'周之函'先生。”

04.以身殉国

由于要经常往返实验基地和北京,郭永怀一直选择乘坐飞机。

当时中央领导一直叮嘱,为了安全起见,不建议科学家乘坐飞机。

但郭永怀为了赶进度,不仅经常乘坐飞机,还经常乘坐夜班飞机。他说,这样还有时间在飞机上打个盹。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2月4日。

那一天,原本郭永怀不需要那么着急走的。

但是这一天的下午,郭永怀在实验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就决定赶回北京。

当时就有同事劝他别坐夜班飞机,但郭永怀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不能再等了!数据错了,太危险了!我要马上和总理汇报!”

竟不想,这一去就是永别。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纪念邮票《中国现代科学家(六)》之一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李美妮编剧在写这一段剧情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笔墨和内心思考,将细节挖得很深,这样的舍生忘死的精神最是能感动人、鼓舞人、教育人。

5日凌晨,郭永怀搭乘的飞机准备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但就在距离地面只有400米的时候,忽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离机场只有1公里的玉米地里。

机上搭乘的乘客和机组人员一共14人,只有一人生还,他在回忆当时坠机前的场景时说,就记得郭永怀大叫了一声:“我的文件!”

飞机坠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但是,有两具烧焦的尸体却紧紧抱在一起。

当救援人员费尽力气将两具已经烧得焦黑的尸体使劲分开的时候,发现在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夹着一个几乎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在飞机失事的短短十秒钟内,他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其实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所以我们想要在这个戏里把这一段写出来,描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打开公文包,里面装的,就是郭永怀说要到北京汇报的那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

经辨认,这两句尸体,一具是郭永怀,另一具是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在飞机坠落的最后10秒,他呼喊的不是救命,产生的不是恐惧,而是“我的文件!”身献国家,英魂永驻。

清明忆先人 | 郭永怀:永怀感佩

△1960年代初,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在北京家门口

当郭永怀的妻子李佩站在太平间不住地流泪时,他们的女儿郭芹正在内蒙古赶往北京的路上,她没有想到,前段时间父亲寄来的信,竟然是最后一封家书。

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

手好了没有?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


——爸爸

生命的最后,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更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牺牲的是生命,留下的是精神。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他被授予烈士称号。

两弹一星共23位元勋,他是唯一横跨三个领域的专家。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

如今再看先生的一生,唯有发自心底的敬意。当真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国家京剧院编剧 李美妮:

“2018年7月2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这才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