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古镇,位于四川三台县城南47公里处,南临郪江,东滨锦江,建于两江汇合处,虎踞龙盘,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镇,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恢弘都城,元代还作过四川的省府。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介绍郪江王城的石碑

田园牧歌里的古国遗韵

初春时节,围着郪江古镇慢悠悠徒步,杨柳依依,惠风和畅。步入镇子,一股清凉的风从脚边拂过,久居都市的喧嚣和浮躁顿时安静下来。

玉江街是镇子的主街,两旁房子大多带着木柱支撑起来的宽敞走廊,街有多长廊就有多长,颇有江南小镇的余韵。每一条纵横巷道,随处可见人们或站或坐,或独自凝思,或侃侃而谈,轻松而惬意。铁匠铺生意红火,火箱每天都拉得炉火熊熊,砧墩上砸出铿锵有节奏的叮当声。

“远看罗盘翻转,近看棍棍棒棒;既会浇水上天,又能弹琴歌唱。”这是当地人描写田园筒车打的谜语,说的是郪江汲水灌田的水利景观。其原理是,利用水的冲力推动筒车沿边竹编的片轮儿,片轮间的竹筒便可低处汲水,借转动的筒车把水送上三四十米高的“天船”,再用简竿将水送到沟渠里,哗哗流入田间。可别小看这筒车的力量,它可以灌田二十到三十亩。如今,沿江的鱼洞井、会仙桥等地都还在使用着这种古老的筒车。

走上镇上的古驿道,可见坑坑洼洼的石阶、参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三台县志》记载,这条道曾是巴蜀“古郪道”的一段,是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之地。

古郪道,主要指成都官道上的三台、中江这一段,而整个成都官道有1360公里,连接射洪、万县等地。山重水复间的石板铺成一条通衢大道,可过舆轿、驮马、走骡,也可承载大军过后的滚滚烟尘。

青山隐隐,阡陌纵横。古石板路除了通达南北,还连接着许多历史事件,老百姓最喜欢说的就是三国故事。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前往蜀中各地分定州界,他从古郪道来到郪县即今日的郪江镇,当地人获悉后大为欣喜,宰牛烹羊,载歌载舞,举杯欢迎。诸葛亮后来在此设置东广汉郡,亦以郪江为治所。往事如风,酒香早已飘逝,却留在代代百姓的传闻中,那段历史也造就了现今仍在使用的一处地名——会军堂山(今中江县境内,古属郪国)。

郪江九龙桥,架了历史和现实的两头,让这里的人们从童年走向成年,从异乡回到故乡……

九龙桥位于镇外郪江上,是一座清代修建的古石桥,它横跨郪江两岸,连接三台、中江两县,据说也是当年诸葛亮大军浩荡渡河的地方。九龙桥桥面,由两块各一米宽的石板铺砌,桥长约四十米、宽两米,桥墩两头两边都是龙头,龙头鳞爪须眉飞舞,栩栩如生;龙尾则分别镶嵌在桥墩之中,整个石桥工艺显示出古人的不俗匠心。九龙桥还有个传说:郪江曾有水妖作怪,导致河水泛滥,百姓来往两岸很不方便,玉皇大帝知道后,派来九条祥龙降服了妖怪,从此郪河平静,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这九条龙,官绅大户筹钱修建了这座桥,名曰九龙桥。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镇上悠闲的居民

一座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古人将城市描述为“聚之为村,易而为市,置镇于三江口岸,筑城于通衢要道……”历朝历代都重视对城市的修筑。

郪江镇为虎踞龙盘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曾作过郪王国的都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今三台一带设郪县,县城所在地也在今郪江镇。元代时,郪江还作过四川的省府。虽经历朝历代官员培修、改建、扩建,其城市规模有所变化,但城池基址至今未变。《三台县志》收录的一首古诗,描绘了郪王城的昔日繁盛:“天台鼓楼镇双龙,二狮抬头望金钟。九龙湖水朝金阔,王庙钟声送晚风。”

历史上的郪王国,掌控的疆域有多大呢?《太平寰宇记》载:“汉旧郪县城在今县(三台县城)南九十里,临江,郪王城基址见(现)存,以郪江为县名”。清《三台县志》卷五载:“郪江在今县南百里,汉之郪县,自以郪江水得名,其半有飞乌、射洪二县地,似《寰宇记》为得其实。”也就是说,古郪国地处巴国和蜀国之间,今天的中江、郪江以及涪江中游地区均属古郪国领土。

《资治通鉴》卷八十五载:很早以前,郪人先祖从云南迁徙来到巴国和蜀国之间,生长繁衍,在郪江河边建立了郪王国。虽不过是个“千乘之国”,但渔猎时代的郪国,有充足的鱼类、鸟兽,足以养活郪国人民;在农牧时代,郪王国又有充裕的粮食和畜产品养活郪国人民,境内拥有盐、铜这样的重要资源,经济能够独立,百姓活得滋润。《华阳国志》说:“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元和郡县志》记载,郪县有盐井二十六所。

《三台县志》另载,商周时期,郪国人的祖先濮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周武王伐商,当在公元前1066年左右,即周文王死后四年,武王姬发载着文王木主去伐纣,行军中前歌后舞,士气很旺盛,二月底攻入朝歌城灭商。濮人参加武王伐纣战争后得到封赏,势力和支系都有很大发展,大部分人留在今天的三台、中江县一带。

郪王生生息息传了几代?由于太过遥远史料缺乏,难以考定。学术界相对普遍的看法是:公元前316年秋,秦国大夫张仪、都尉司马错奉秦惠王之旨从石牛道南下伐蜀,途中“顺便”灭了郪国。然后,秦以蜀国土地建立蜀郡,以成都为郡治,郪为蜀郡所辖之地,不再是一个独立王国了。巴蜀古国嶙峋群山中,这座凸现的缥缈高地渐渐式微,最终坍塌,消隐在历史的烟云里。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郪江崖墓

“活”在山洞里的汉墓群

古郪国早已消失,但它依然活在郪江场镇一个个古老深邃的山洞里。这,就是名扬天下的郪江崖墓群。

郪江崖墓群,被称为中国四大汉墓群之一(另三座分别在河南、河北、广西境内),以金钟山、泉水坝、紫金湾墓群最为集中。墓崖产生年代早晚不一,以东汉墓为主。结构上,墓室大多建在中轴线上,一般分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侧室和耳室,墓内利用山岩凿有台阶、水沟、壁龛、灶案、柜、棺台、床等设施。

郪江崖墓对外开放的共有六座,呈一字排开。墓中石雕形态丰富,有日月星辰,有石头水缸和石灶,也有存放粮食的石壁厨,有造形奇特石横梁和拱顶,还有石猴的浮雕,两室之间的过道门楣上刻了一些牛头面朝洞口。崖墓室洞,互为相通。

崖墓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面镜子。郪国人“面水而居,依山而葬”,去世前都要为自己造墓室。墓室简陋与豪华,视主人身份而定。随葬用品,或鸡鸭猪狗牛羊,或车马青铜砖瓦,不一而足。这一随葬习俗,使今天的郪江流域留存了数千件汉墓成像作品,非常珍贵。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是一句著名成语。有趣的是,在郪江镇金钟山上的崖墓群第一座古墓内,竟然真有这样一尊狗咬耗子的古代圆雕,可谓誉满全球。

为何古郪国人要在墓内雕绘出这一离奇景观呢?这幅出现在东汉晚期、极为罕见的“狗咬耗子”石壁刻图,显示的是一只狗蹲坐着,它嘴里叼着一只长尾老鼠,狗儿的眼神还带点俏皮味儿。

其实,在古代社会,“狗咬耗子”并非多管闲事。比如秦汉时期,由于猫尚没有广泛被人们驯养,狗就担负起捉鼠的重要任务。考古资料证实,汉代才可能出现被人类驯养的猫,唐代以后猫才成为治鼠的主力军,这样一来,狗就不再“咬”耗子了。

在郪江,从历史的斑驳岩层里飘散出这样一丝轻快的世俗气息,在青绿山水的映照下,别有一番趣味。

校对:范莉

审核:周艺

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郪江古王城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