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祕密呢?

今天我們來說說劉備 ,曹操揮軍南下目標的是直指荊州,此時身處新野的劉備呢成為了曹操需要面對的第一個敵人,但此時劉備兵馬並不過萬,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在眾人的商議之下劉備率兵難目標是江鈴。

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但在逃亡的過程當中,沿路百姓的也加入了這隻逃亡大軍。等到了當陽人數也達到了 10萬之眾,但由於逃亡當中加入了過多的平民,使得劉備的逃亡速度大大降低了,但這個時候劉備並沒有選擇率兵棄民難逃。而是繼續帶著百姓難逃,然而誰知難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劉備攜民渡江一直被傳頌為劉備仁義的代表之做,之前我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會認為劉備的仁義之至,但我們現在都知道演義歸演義史實歸史實,我們需要更邏輯的思維去分析。劉備攜民渡江的真正含義。首先率民渡江,成功將會成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巨大資源以往我們稱一週為大周並不是指地廣而是指此州百姓之多。

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如果要論地廣無論是荊州交州還是西涼都遠遠大於司隸徐州等中原眾州,但人口密度來看,中原的這些州都幾乎是邊緣州的近百倍。三國人口分佈圖可以看到,中原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周邊,這也會使得中原得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備在新野盤踞多年深知地盤兒可以丟而人口不丟道理,如果需要成就霸業,需要人口,有人耕種,這樣才可以擴大賦稅,有了人才可以擴大軍隊劉備帶著的十幾萬人,實際上就是為了得到這些人。

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從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劉備這句,服務冀大事必以人為本,軍人歸吾何忍棄去,充分將劉備攜民的目標充分暴露,欲成大事,以人為本,而我們後人,很多時候將此句,翻譯為劉備是以人為本。而我們在這裡就應該看清了指的是什麼?實實在在的人對於劉備來說,擁有一支民心歸附的數萬群眾,一旦渡江到江鈴就會成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巨大財富,所以咱們可以判斷這些百姓很大部分就是劉備煽動指使的。劉備是這麼打算的但是呢沒有算準,曹操他會率精兵日行 300裡,強行追擊使得在率民渡江的算盤成為了泡影。

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而當真正的危險來臨,劉備是一個非常善於選擇的人,他立即選擇了拋家棄子更別說是這些跟隨他走了幾百裡的貧民,直接帶親信數十人跑路。對於劉備來說,如果有機會攜民渡江,那劉備是必如此因為這對他日後的荊州以南的這個地區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計劃一旦破滅最為優先的就是保證實力東山再起呀。

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如果成功渡江是劉備的如意算盤而一旦被曹軍追上了劉備第一時間考慮的就是如何求生。一戰時期德國的一個車,人數大約三位,行軍,從頭至尾大約是三公里,我們一次,推論此時劉備所率領的居民人數是 10萬人以上,軍隊撤離前後相距至少是十公里以上,而百姓並不是軍隊,無法保持一個完整的建制因此劉備所在的居民,延續可能會在 20 公里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劉備率隊走在最前面,那軍隊被追上的同時,劉備擁有 20 公里的人群緩衝地帶。

曹操率精騎,一日一夜行 300裡,追這個劉備我們簡單換算一下,意味著24小時150公里那一定是曹操的一個極限速度,那20公里對於曹操來說,即使追上了軍隊的尾巴,想要抓住頭部的劉備,至少也得三個小時,如果此時劉備前方,因為知道曹軍的到來絕對會加快行軍速度,那曹操呢,在不受阻攔的情況之下也得四個小時才能夠追上前方的劉備,更何況呢,這十萬百姓們也一定會成為曹操追兵的延緩器即使百姓不想抵抗但他們的存在勢必會讓曹操的步調放慢追擊的速度,所以當劉備意識到這十萬百姓已經無法帶到江南之時這10萬居民就成為了劉備跑路計劃當中的最佳緩衝。

劉備攜民渡江真的是愛民如子嗎,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看到這一點似乎所有的朋友們都會覺得我們把這個劉備是黑到底了,但是歷史證明。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以君王為目標之人都是將百姓視為可用之水。群雄逐鹿目的就是在於統治人口資源,在當時的劉備來說他深知人的重要性,於是呢他選擇攜民渡江,而這些人無法為所利用的時候,劉備啊就選擇拋棄同時呢將它們作為肉盾延緩追擊給自己的逃生留出足夠時間,這就是劉備的用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