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重要會議聚集全球頂級專業人士,他們關注的問題都在這裡

3月份的重要會議聚集全球頂級專業人士,他們關注的問題都在這裡

卞永祖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營造更好經商環境

2019年3月1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成為外商投資領域的基礎性法律。

如何評價《外商投資法》?

新法將在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取代早年制定的“外資三法”,成為中國外商投資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外商投資法共有六章四十二條,以擴大開放和積極利用外資為主基調,對外商投資促進、投資保護、投資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規定,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釋放出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公平競爭營商環境的信號。

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擴大市場準入。從法案具體內容看,多個條文和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有關。第四條明確規定,“中國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取消逐案審批制管理模式;“對於禁止和限制外國投資者投資的領域,將以清單方式明確列出”,清單之外充分開放,將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實施管理。這樣的規定體現了中國對外開放力度之大、進一步實施開放的堅定決心。法案的通過有助於中國吸引更多外國投資,保護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出有利的經商環境。

3月份的重要會議聚集全球頂級專業人士,他們關注的問題都在這裡

規定知識產權保護和嚴禁行政手段強制轉讓技術,維護公平競爭。法案多個條文均和保障公平競爭有關,如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和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鼓勵基於自願原則和商業規則開展技術合作”,“外商投資過程中技術合作的條件由投資各方遵循公平原則平等協商確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強制轉讓技術”。

建立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等保護條款,發揮法治固本的保障作用。法案第二十五條明確提出,“建立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以協調完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中的重大政策措施,解決外商投資企業反映的問題以及解決外商投資企業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法案新增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拓展了救濟路徑,體現出中國在裁量權方面的公開透明、依法治理的考量。

外商投資法的通過反映了中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意味著中國決心營造開放度、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的投資環境,為新形勢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3月份的重要會議聚集全球頂級專業人士,他們關注的問題都在這裡

堅決打贏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攻堅戰

今年“兩會”上,高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強化底線思維,堅持結構性去槓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輸入性風險。

近幾年國家對金融風險非常重視,如何看待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

強化底線思維就是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制度不斷健全,防風險能力不斷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初步成效。但新形勢下,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國際、國內問題交織,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面臨更加複雜的挑戰。要不斷強化底線思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堅持結構性去槓桿,就是要分業施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和“急剎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針對不同部門、不同債務類型因地施策。各金融部門的槓桿率不同,槓桿也有優劣之分。結構性去槓桿就是要重點降低槓桿率過高部門的槓桿率,去掉不良的槓桿,尤其是國有企業要儘快把槓桿降下來,努力實現宏觀槓桿率逐步下降與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有機統一。

防控輸入性風險就是要進一步明確跨市場業務發展的方向、重點和模式,避免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染滲透累積。近來,民間融資、融資擔保、投資理財等新的金融業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在與“互聯網+”實現結合後,實現了資金的跨市場、跨境、跨行業的流動和擾動,且往往快速擴張、盲目加槓桿。新業態的風控水平普遍較差,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且與商業銀行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監管只關注金融體系尤其是銀行體系,將無法有效防控金融新業態的潛在風險。要加快開展綜合監管研究和實踐,推動銀行保險機構聚焦主業、迴歸本源。

3月份的重要會議聚集全球頂級專業人士,他們關注的問題都在這裡

綠色轉型融入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兩會上,領導層指出,2018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汙染防治得到加強,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同時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和效益繼續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1%。經濟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向高質量發展穩步邁進。

走綠色發展道路是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我國產業如何同金融結合以加快綠色轉型的步伐?

確實如領導層提到的,我國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取得進一步進展。據有關統計數據,在監測的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佔35.8%。近岸海域417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佔74.6%,比上年提高6.8個百分點。

尤其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效果持續顯現。2018年,全國萬元GDP(2015年不變價)能耗比上年下降3.1%,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全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44萬公頃。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59.0%,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22.1%,提高1.3個百分點。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金融支持是分不開的,綠色金融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組成部分,對實體產業的支持力度和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8.23萬億元,餘額同比增長16%,比同期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增速高6.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13萬億元,佔同期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增量的14.2%。2018年中國發行人在境內和境外市場共發行了2826億元人民幣(428億美元)綠色債券,同比增長12%,佔全球18%。此外,五省區開展的地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在綠色金融的地方實踐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已經寫入了十九大報告,顯示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同時,我國綠色金融必然在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組織機構體系、產品服務體系、綠色標準體系等方面加快發展步伐。(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3月份的重要會議聚集全球頂級專業人士,他們關注的問題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