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去世當天還閱讀近3個小時

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去世當天還閱讀近3個小時

主講人簡介

陳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兼《黨的文獻》雜誌主編,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主要著作有:《悲患與風流——傳統人格的道德美學》、《當代中國的現代主義》、《毛澤東的文化性格》、《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毛澤東之魂》、《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文人毛澤東》等10餘部。

電視、電影文獻片作品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新中國》、《使命》、《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走近毛澤東》、《大國崛起》等10餘部。

讀書是毛澤東的精神存在和昇華方式

據陳晉介紹,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政治家當中,像毛澤東這麼酷愛讀書,而且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見。在某種程度上,讀書對毛澤東來說,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也不只是為了工作的需要或解決什麼具體的問題,讀書是毛澤東的精神生存和昇華方式。

那麼,毛澤東讀書有哪些特點呢?陳晉介紹,第一個特點是讀書之廣博讓人歎為觀止。毛澤東去世後,有關部門專門成立了毛澤東圖書整理小組,整理出近10萬冊書。毛澤東在不少書上都有批註圈畫。他讀而未藏的書就更多了。另外,毛澤東讀書很偏、很深,一般人不大讀的書,他都涉獵。比如毛澤東說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俗語,是出自清朝嘉慶年間的一本講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說《何典》,當時很少有人讀過這本書。毛澤東讀書是活到老、學到老、讀到老,甚至是“讀到死”。在去世當天他還讀文件、讀書11次,近3個小時。

毛澤東讀書是真讀,是發自他內心的對知識、對思考、對思想的一種渴望。因為這種渴望,他才有一種真讀精神。《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資本論》、《紅樓夢》,以及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傳記,他都反覆讀過。另外,毛澤東讀書還有一些習慣。一是讀書的時候習慣做圈畫,喜歡做批註,他曾經讀過一本僅10萬字的《倫理學原理》,批註就寫了1.2萬字。對同樣內容的書,他喜歡找各種版本、各種觀點的書對照來讀。在讀《拿破崙傳》時,還專門找來英國人、蘇聯人寫的不同的版本,瞭解不同國家的學者對拿破崙的看法。

除了寫心得、批註以外他還喜歡跟別人討論。在延安時,他專門組織讀書小組,每天晚上讀十多頁,讀完以後就討論對這十多頁的看法,要討論出思想。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就是這樣讀完的。

積累胸中日月 營造人間天地

 毛澤東是真正的讀書人。讀書對他來講,不僅是吸收知識、豐富談吐,最重要的還是促進、指導他的實踐。“毛澤東是在瞭解各種主義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學習馬克思主義之後,才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陳晉說,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在深刻理解並接受的基礎上形成的。

歷史為什麼選擇了毛澤東而不是別人?陳晉說,通過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就會發現,真正對歷史有影響力的人除了他當下的功業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建功立業後面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價值。人民越來越關注毛澤東得以成功的思想智慧、精神風範、經驗方法,包括他的個性情懷。

因此真正的偉大人物,對歷史的影響絕不是一世一代,他的思想和精神完全可以超越時空。陳晉介紹,有人做過一個調研,在中國的10個城市,對1250個人進行了調查,其中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誰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請列出10個。”結果在中國人的眼裡,排在前三位的思想家是毛澤東、孔子和馬克思。

陳晉說,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當中,他對前人和同時代的人創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識、積累的經驗,是很注意吸收、揚棄和發展的。陳晉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毛澤東通過讀書積累營造了他的“胸中日月”,他有了胸中日月才通過自己的實踐行動創造了“人間天地”。所以,今天解讀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就是從他的胸中日月到人間天地的梳理過程。這就是毛澤東的讀書形象。

毛澤東一生讀書的階段性特徵

 陳晉把毛澤東的讀書歷程概括為這樣幾個主要階段。一是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在這個階段,毛澤東主要是完成從修學儲能到尋找真理的過程。概括起來,他主要閱讀了四類書籍,即傳統的文史典籍,近代以來“睜眼看世界”的著作,新文化運動後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書籍和馬克思主義書籍。這些書不僅幫助毛澤東修學儲能、修身處世,也為他後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下了伏筆,並且幫助他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談到此,陳晉特別指出,從青年時代毛澤東的讀書經歷可以看出,在五四時期掀起大風浪的風雲人物,都是一色的知識分子、讀書人。這些青年都是通過大量閱讀比較後才確立了信仰,而一旦選擇就不輕易改變,就會堅定地守望它、維護它、實行它,可見讀書獲得的精神力量何其巨大。

毛澤東讀書歷程的第二階段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這一階段,毛澤東主要是宣傳家和實踐家。他擅於用書宣傳,用讀書來指導實踐。由於時常帶兵打仗,又處於偏遠山區,這一時期毛澤東讀書非常之難,常常是無書可讀,精神生活處於極度飢渴之中。儘管如此,毛澤東還是想盡各種辦法,寫信給上海中央,要求代買《列寧主義概論》、《俄國革命運動史》等書籍寄來,特別是在戰爭中獲得的《兩種策略》、《“左派”幼稚病》幾本書,他更是當寶貝,讀不勝讀。

延安時期是毛澤東讀書的一個高峰時期。毛澤東用異乎尋常的精神堅持讀書、發憤讀書。這個時期讀的書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軍事學著作、文史哲著作、時事政治類四方面,這些書為毛澤東寫作《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和《新民主主義論》等打下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也使他在當時成為理論權威。陳晉總結說,延安時期的閱讀和理論創造,使毛澤東在陝北黃土高原的窯洞裡,走完了他成為中國革命無可爭議的領袖的最後一段歷程,這裡“領袖”的概念,不僅是政治的、軍事的,還是思想的和理論的。值得指出的是,延安時期的閱讀和理論創造,確立了毛澤東此後看待實踐、分析問題的兩個最根本的方法,即實事求是和對立統一,還有一個根本主張,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新中國成立後,是毛澤東讀書歷程中的又一高峰。涉獵範圍更加廣博了。僅就1972年以後的情況來看,他讀歷史傳記,從《晉書》、《三國志》、《史記》等史書中選了23篇傳記。他讀法家著作,包括《韓非子》、《荀子》、柳宗元、劉禹錫、章炳麟等人的著作。還讀了庾信、白居易、王安石、陸游、辛棄疾等人的辭賦詩詞等。晚年毛澤東錯綜複雜的心態和至深且巨的情感世界,使他不得不從中國古典作品中尋求心志的勉勵和撫慰,反映了毛澤東晚年普通人的感情。

毛澤東提倡讀書“授人以漁”

對於編書、薦書和講書的經歷,陳晉認為這成為毛澤東習慣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澤東很注意通過提倡讀書來“授人以漁”,由此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和倡導讀書,也成為了毛澤東特殊的政治領導風格。

陳晉介紹,毛澤東作為政治家和讀書人,他要把書作為工具,作為教育的工具,作為理論創造的工具和理論普及的工具。因而當初在延安那麼小的地方,能辦起那麼多各式各樣的學校,這在世界的教育史上是一個奇蹟。當時條件很艱苦,但為了培訓、教育辦了那麼多所學校,從黨校到抗大、婦女學校、民族學校這些都有,包括了青年學校、魯迅藝術學院和自然科學院等,這反映出毛澤東把讀書學習作為我們黨一種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式。而且毛澤東自己也編了很多書。比如說1955年搞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毛澤東自己看了一大批文稿和報告,選編了一本90多萬字的書,叫《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他自己寫序言,併為其中的文章寫按語。這本書被稱為“農業合作化的百科全書”。

沒有動力的事情是不能持續的。那麼,毛澤東讀書的動力是什麼?陳晉認為,毛澤東讀書的動力和目的是混合在一塊的。他讀書的動力有3個。第一,毛澤東早年讀書的時候很推崇“聖賢”人格,他很看重有思想並且能夠向人們傳播思想的人格境界。第二個動力就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深刻體會到幹事業,靠兩條,一條是人才,一條是道理。只有靠道理支撐的事情才能持久去幹。所謂道理,就是科學的認識,正確的理論。一個軍隊、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要靠道理來凝聚,來幹事情。因此他說,路線對了,沒有人可以有人,沒有槍可以有槍。第三個動力,就是來自於他的個性,來自於他的讀書人的個性,他的文化性格。同樣體現為讀書人都有的潛在的求知慾,但凡有一個知識空間要他去了解,就有一種足夠的誘惑讓他去克服障礙,去了解它。這種讀書人的天生的求知慾,也是毛澤東讀書的動力。人格理想、領導方式、文化個性,這3點應該說是支持毛澤東終身讀書的動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