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爆款《狗十三》,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作?

肋罔uvlZ8993


《狗十三》是导演曹保平的又一力作,抛开曹导以前的电影《追凶这也》《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光荣的愤怒》等等这些佳作不谈,我们就先说一下《狗十三》

《狗十三》作为一部家庭系列青春文艺电影,其风格也是沿用曹导一贯的风格。导演处理特别细腻,特别现实真实,当中很多的情节画面想必看过的朋友肯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一些烦恼的事,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们每个人都听过这句话,而且还没少听,不是吗?父母和那些大人们,总是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给你做很多或让你做很多你自己不乐意的事情,虽说他们是真的对我们好,但有时候这份爱总是来的过于沉重!李玩不想补英语,爸爸非要让学,李玩想找回爱因斯坦,爸爸却让在买一只,好不容易对那只小狗🐶付出感情了,又要把🐶送去屠狗厂,这无疑是对李玩深深的打击,她有错吗?没有,成长的烦恼,就是少了那些个理解不是吗?

看完电影后,无奈好涌上心头,特别的沉重,生而为人,每个人活得都不容易,都特别的累,在这里成长或许就是逼着自己懂事和长大吧。李玩不容易,爸爸不容易,弟弟也不容易(这么小就要学滑冰),爷爷奶奶也都不容易。

看完真的是感觉特别现实,特别生活化,不得不承认本人有被深深感动,没看的建议可以看一下。

青春,总是那么的美好,又是那么的苦涩……愿正青春的你能够理解父母亲人的爱,能够快乐的成长……








汉子萍


“蚌贝生珠,始于一沙之痛。”

如果把青春再回放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挂着泪,直至放声痛哭。

电影《狗十三》讲述的便是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的青春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女主角李玩说:“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被完成。”

这是一个少女在青春期时有些美好又虚幻的内心独白。

该片于2018年12月7日上映,票房热卖。曾经拍出很多优秀作品的曹保平,是一位擅长主流叙事又喜欢探讨人性纠葛的导演,他所带来的《狗十三》荣获第六十四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狗在古典主义中寓意着爱和诚实,而影片却讲述了一个以“爱”之名去伤害欺骗的故事

对比鲜明,感触深刻。

电影上映后,许多观众发文感叹:“终于有能揭露我们成长之痛的电影了”。

以前推荐电影,都希望对方能感同身受。而我希望你一辈子都读不懂狗十三,一辈子都不会和这部影片产生共鸣。因为它要表达的东西太过沉重,看懂的人或许都是青春期受过伤的,而我希望你的青春过的不那么痛。

和以往的青春片色彩鲜艳,靓丽活泼的基调不同。该片画面色彩偏冷调,这也十分鲜明的突出了它所要表达的青春中除了欢喜还有悲伤的一面

之前看过许多青春类文艺片,《我们天上见》讲的是爱与分离——青春就是一场得与失的较量。得到的多,失去的也不会少。《阳光姐妹淘》讲的是青春期中闺蜜之间的温情。《牛仔裤的夏天》讲的是四队姐妹在青春中的幸福趣事。《闪光少女》讲的是青春期少女对朦胧爱情的期盼与自身的蜕变。

而《狗十三》讲述的是成长和教育。

主人公李玩跟着祖父母长大,她父母离异,母亲去了其它城市,父亲再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跟许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李玩成绩不错,却很偏科。英语总是给她拉分,李玩的父亲便自做主张把李玩的兴趣组换成了英语。

十三岁的李玩就像一根橡胶皮筋,父亲想起来的时候便脾气暴躁的揪一揪。忙起来的时候干脆消失不见。再想起来了,便用物质去弥补。

通过一系列父女的互动、言语交流、感情流露,无处不反映了如今常见的“诈尸式育儿”的教育方法。具体是指父亲在教育中经常缺位,却又偶尔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指责孩子,又不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很多人成长的缩影。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李玩变得格外敏感,后来父亲买来一只狗陪伴她。父亲自以为是对女儿的关爱和补偿,但实则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买一份心安理得。李玩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开始时她对这个“新朋友”十分抵触。

影片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言语等各方面,把主人公李玩从排斥狗到接受狗,再到喜欢狗这一个过程演绎的十分到位。

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的李玩发现小狗温顺讨喜。许是外表再坚硬,属于少女的内心孤独和忧愁都缠绕着李玩。她很快接受了这个小伙伴,并取名叫“爱因斯坦”。

常言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昂贵的珍重。

“爱因斯坦”陪伴着李玩,感受着她无人诉说的感受,欢喜着她生命里的欢喜,而这种情不分人或物。

生活偏偏不会那么轻易的饶过你,安逸幸福哪里能一直持续。

好景不长,“爱因斯坦”在跟着李玩的爷爷出门买菜时,意外走失。当李玩冲出家门到处找着“爱因斯坦”她不顾一切的行为激怒了她的父亲和家人,他们认为李玩太任性了。

后母出主意寻了一条同样品种长相的狗,全家都欺骗李玩说是走丢的那条。可朝夕的相处,李玩又如何认不出?她因为难过,忤逆家人。因为伤心,独自喝酒买醉。

她的做法激怒了父亲,父亲弄碎了李玩手中的酒瓶,嘴上的辱骂与拳腿并用,行为简单粗暴。

我曾看过一句话:“没有陪伴的家长是没有资格谈教育的。”

遗憾的是,影片中的父亲意识不到。而最令人感触的是这样一个反感女儿喝酒的父亲却在应酬上,为了讨好上司,主动劝女儿喝酒。

无论是后母还是父亲,在遇到事情后想的都是孩子做错了、不听话了,而不是我做错了,我要改正。

在家庭和所谓亲情的压力下,李玩终于放弃寻找真的“爱因斯坦”。开始接受假的“爱因斯坦”而这仅仅是为了遵循父亲的“规则”。片中父亲说的最多的话是“你怎么就不懂事?”“长大你就明白了”

何其相似,为了迁就别人,伤害孩子。这就是父母眼中的成熟。

这个突出点也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它表现出了如今很多家庭教育的弊病。家长总是“独我心”太重,认为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要听我的。

往往忽略了在青春期中的孩子性格是需要家长耐心塑造的,如何保护这颗脆弱的心是父母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遇到问题后,及时进行沟通疏导,用温和有效的办法去化解孩子的苦恼和叛逆才是最正确的。

暴力,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出场后,拿着晾衣杆拍打一遍家庭成员,又把“魔手”伸向狗,却没有受到大人的指责。当假“爱因斯坦”因为被棍子拍打后吓到弟弟时,大人没有过问李玩的意见而是执意卖掉它。

还教导李玩“弟弟还小,你要让着他”。

又是用听起来十分“合理”的“规矩”掩盖他们重男轻女的本质。

当父母很难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更是不易。但如果决定要当,请一定用尽全力的当好。

李玩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人眼里和狗一样或许只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只是一个必须守规矩的摆设。她蹲下身对惊慌的狗说道:“爱因斯坦,别怕”,别怕,是对爱因斯坦说,也是对她自己说。

从那刻起,李玩真的变了。

影片名字中的“狗”寄托了十三岁的李玩所有悲伤与快乐,犹如她的分身和影子。

片尾饭桌上,一位大人点了红烧狗肉,他夹了一块肉放到李玩的碗中,所有人目光都在她的身上,李玩夹起了狗肉,放入口中,大口的嚼着。

狗所象征的“自我”丢失时,李玩挣扎过。最终却失败了。而对大人们来说,她只是顺着他们的心意长大了。

影片画面效果独特,故事情节真实感触人心,在文艺的基础上又融入许多反应社会现实的细节。使得它所反映出来的道理不只停留在叙事剧情的表面,还有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描绘出了一部有灵魂又有血肉的故事。

当一切平静时,街角拐弯处,李玩遇见了已被人收养的真“爱因斯坦”时,却假装不认识,淡然地选择离开说:“刚才真害怕它认出我扑上来,还好没认出来。”

<strong>

<strong>

李玩真正长大了,那段简单又纯真的时代终归过去了,如今的她学会了如何伪装。

或许人生在世,我们都会面临成长的打压,脱胎换骨走向成熟的过程。那段日子,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我们唯有独自一人,流着咸涩的泪水,去面对青春的兵慌马乱。

过去了,这就是你的成人礼,过不去,求饶了,这就是你的无底洞。而结局是忧是喜,我们虽然决定不了,却应尽力做到:拒绝伪善,从容坦荡。

我们也都期盼着影片开始时,李玩所希翼的那个“平行世界”。

成长是苦涩的,只愿所有青春里的倔强与善良,不被复杂世界的伪善与谎言磨损。


迷影生活


等待五年才迎来《狗十三》的首映礼!徐峥说,他没想到能拍这样的题材。

2018年11月30日,由曹保平执导的电影《狗十三》在北京举行了首映礼。导演携众主创亮相发布会,张雪迎、果靖霖、黄诗佳、曹馨月等主演时隔五年再度聚首。宁浩、徐峥、黄渤、廖凡等10多位明星也到场支持,并在映后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

电影《狗十三》讲述了张雪迎饰演的李玩生长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中,她被迫接受自己重组的家庭,无力与无奈地承受父亲强加给她的生活方式。

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她连名字都是随便起的,无处不在的压迫和沮丧让她对生活逐渐绝望。为了修补父女间破裂的亲情,父亲领回一只小狗,这个小伙伴的到来让李玩冰冷的心开始逐渐融化。然而,这条小生命突然的消失,打乱了一切有序的节奏,也让这个家庭引发了积怨已久的危机和战争。

1.

现实主义题材的佼佼者,曹保平导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自《追凶者也》之后,观众一直都在期待曹导的片子。并不是一味去刷流量和炒热度,他的电影根本不需要去讨好观众,因为现实的题材一定会引发真正的共鸣。

在曹保平导演擅长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他最想传达的就是令人感同身受的故事,让观众在剧情中可以找到共通点,继而有所感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的电影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发挥,《李米的猜想》和《烈日灼心》以及刚刚提及的《追凶者也》,在豆瓣上的评分均是国产电影中的佼佼者。这一次,《狗十三》更是达到了8.5的高分。

他并不是一个产量很高的导演,但每一部作品都能一鸣惊人。为了直击人心,他足够敢拍。《狗十三》聚焦了李玩的成长过程,于是就要将这份惨痛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这就涉及到家庭暴力的表达。家暴这个题材,是非常难以驾驭的社会现象。

在首映礼上,张雪迎就提到自己与果靖霖饰演的父亲这一场“父亲掌掴女儿”的家暴戏。她表示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果爸爸也对这段戏产生了排斥心理。果靖霖是家暴下的一代人,这场戏无疑是揭开伤疤般的疼痛。但为了真实呈现片中李玩的生活状态,所以在多次调整后终于做到了完美演绎。因为没有事前商量和准备,所以双方的表现都极为真实。比起刻意去演出来的惊恐失措,这样的效果才更能直击人心。

2.朴实的故事不需炒作,徐峥现场为同班同学打call

《狗十三》自点映之后,收获的好评如潮。这部电影没有过多堆砌流量明星的情况,而是选择朴实地讲故事,凭借内容取胜。

徐峥观影后谈到,虽然等待许久才等到电影的上映,但作品的优质令人惊喜。除了为曹保平导演而来,他还为了自己的同班同学果靖霖而来,并称这个角色就像是与他注定会相遇一样。谈及这个电影的题材时,他直言没想到曹保平导演会拍这个类型。电影揭露了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承担的那份重量,讲的人物虽小,但反映的社会现象很普遍。同时,期待大家能够关注这部电影。

黄渤也表示,这部电影中的残酷无奈和细腻引人深思,看似朴实但内里表达的情感则是波涛汹涌。看一遍似乎还不能排解心中所想所思,他说希望自己还能再看一遍。

3.五年的等待,一份“切肤之痛”的礼物

《狗十三》自拍摄完成到上映,用了五年的时间,但这份等待是值得的。曹保平导演谈到,因为有情感之间的共通,所以一切都不算晚。好的故事,依旧还是可以穿过岁月蹉跎,依旧绽放它的美好。

电影揭露出的“中国式家庭”悲哀,比起遥不可及的其他类型作品,《狗十三》做到了贴近生活,让观众在感官上有“切肤之痛”。发人深省的故事,尤其是灾难般的争执过后,李玩终于妥协了自己,成为了父亲眼中懂事的“大人”。父权家庭的悲哀,是一代又一代的延续。因为李玩的父亲也正如她一般,青年时同样承受着来自父辈的压力和压制。这样的一种延续,让许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回忆起不堪回首的过往,并引发了关于成长代价的讨论。

12月7日,《狗十三》将与所有观众在大银幕上见面。国产电影也有佳品,请不要放弃希望,也不要失去信心。

在众多外国大片占领市场的时代,这样的作品格外值得我们的期待。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叶秋臣


人间悲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次坐在电影院里看《狗十三》是第二遍,上回是几年前的某次艺术交流展映,那次看的很淡定,这次,却哭的像狗一样。

从电影里那只叫“爱因斯坦”的狗丢了开始,一气儿哭到影院阿姨过来打扫卫生,期间要不是怕妨碍别人,我可能就直接在那嚎啕大哭起来了。

奇怪的是我也不知道我在哭什么。

这让我想起一个亲近的孩子,记忆里每次见到他,他总会有不高兴的一阵子,有时候不理他,一会儿就过去了,有时候怎么哄也哄不好。

某次我依旧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哭的那个“痛”,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我担心害怕的搜肠刮肚,恨不得连自己小时候一次离家出走的理由都想起来了,还是想不到他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他可是个男孩子,他不会得了黛玉病吧。 那个过程中,他悲从中来,我手足无措,从担心到不耐烦,到试图用一个大人的理智想解决方案,最终还是无能为力。

大概我当时的解决方案十分愚蠢,就像《狗十三》里孩子的“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大人们“好心”的找来另一只相同品种、个头差不多的狗代替。

南辕北辙!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次他为什么哭, 就像此刻我也弄不清楚我为什么哭。

大概他对青春的痛是当下的,我,早被岁月洗刷的麻木了。

《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2013年的作品,因为太过真实残酷被封杀了五年。

影片讲述少女李玩青春期成长的过程,爸爸离婚再娶,后妈怀孕,她被送到爷爷奶奶家住,不是亲爸不要她了,恰恰是大人们为她着想,怕添个弟弟她一时接受不了,爸爸还给她弄了个小伙伴儿——一只狗,喜欢天文物理的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很搞笑,作为一个人,李玩的名字跟闹着玩儿似的,还没她的狗正式,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她即将到来的弟弟待遇就不一样,爷爷奶奶背着她好好的想了想,慎重取名“昭昭”。取自《孟子》“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寄予厚望。

但这里的大人们并没有刻意重男轻女,他们跟绝大多数的中国式家长一样,闺女也亲,但儿子更好。

骨子里的东西比刻意更可恶。

起初李玩并不怎么喜欢爱因斯坦,因为爸爸的缘故,不过很快她就接受了这个玩伴,亲手做猪肝拌饭,她和狗一人一碗。

不巧爷爷牵着狗出去买菜,狗丢了,李玩急的发疯,半夜三更出去找狗,还失手推倒追出来的爷爷。 为了一只狗把一把年纪的爷爷脚扭伤了,她实在太不懂事,被爸爸狠狠的责骂。爸爸骂自己,爷爷骂爸爸,“她不懂事你就懂事了?你以为娃是小狗,给口馍就长大了?”

看着不可收拾的局面,后妈出了个好主意,买一条跟爱因斯坦长得差不多的狗给她不就行了。大人们以为万事大吉,可是李玩要的是原来的爱因斯坦,丢了就尽力找,实在找不到也没有办法,现在弄回来一只假的,还硬说就是爱因斯坦,还非得让她承认,这算怎么回事?

不懂事儿的李玩就是不接受,她那会儿怎么明白,大人的世界里哪有对错,只有利弊而已。

生气的李玩摔门而出,爷爷还受着伤,不放心的奶奶只好去找她,可是奶奶是个一年到头不出门,连菜市场都不去的居家老太太,一出去就迷路了。这让爸爸终于发了雷霆之怒,狠狠揍了李玩。

找回奶奶,爸爸当然也后悔自己把女儿打狠了,老泪纵横的向女儿道歉,喃喃地说,“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啥时候长大呢?“ 抚摸着李玩的伤口,流泪的爸爸也不明白,这一堆的焦头烂额究竟是谁错了。

《狗十三》的一款海报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电影的音乐也时常不像青春片,更像是犯罪悬疑片。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场戏:课堂上英语老师讲课,突然飞进一只蝙蝠,全班同学都沸腾了。而英语老师镇定的卷起课本,一抬手就“胡”死了蝙蝠,稳准狠,然后冷酷的搓起尸体扔出窗外。

这场戏拍的,像极了凶杀案的现场。

是啊,走丢的不是爱因斯坦,被打死的也不是蝙蝠,那都是李玩的青春,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 李玩终于开始长大了。

一向被英语拖后腿的她拿到了全校第一,爸爸别提多开心,趁此机会也终于揭开了弟弟这个大秘密。

在弟弟周岁生日这天,李玩第一次见到了他。 弟弟没有错,事实上谁都没有错,李玩也明白,如果自己要是闹腾,那就太不懂事儿了,大家都兴高采烈的拍手唱生日歌,自己怎么能够扫兴,她也拍着手,唱着歌,努力控制情绪,逼着自己像个大人。

成绩优异的李玩又被爸爸带着去跟领导吃饭,她可是值得炫耀的好孩子,不光是她,连一岁多的弟弟都被带去饭局,大人们溜须拍马,喝酒套关系,小孩儿就在旁边的沙发上睡觉。

多么熟悉的画面。

席间爸爸要李玩向领导敬酒,爸爸是从不准她出去喝酒的,可眼前的这一杯正是爸爸“逼”着她喝,不喝可就不光是面子的问题了。

爸爸没有放过长大了一点的李玩,后妈也没有放过刚睡醒的弟弟,当着各位领导,叔叔伯伯的面,开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吗?

得以曝光的弟弟成了爷爷奶奶家的常客,小家伙正是闹腾的时候,拿着根杆子到处乱捅,“我是金刚葫芦娃,你是老妖精。” 不小心弟弟捅破了奶奶的头,他明明应该向奶奶道歉,可是恰恰这时候所有人都选择原谅他,“他还小,他还是个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他掉下椅子要怪椅子,摔倒了要怪地板,他还小,可以不懂事,只是他还不知道,等长到某一个节点,瞬间就要长大,不然就真是不懂事了。

尚可以不懂事的弟弟打了人,人选择原谅,但打了狗,就被狗咬了,可他还小,什么都是别人的错,狗咬了他,狗就要被送走。

真的爱因斯坦丢了,连假的爱因斯坦也没了,任李玩怎么哭喊哀求都没有用。自那之后她一夜长大。

李玩曾说,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很多个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些了。速度快一些,时间就会缩短,人就会长大的快一点儿。

爸爸说地上的事儿还没弄明白呢就往天上看,孩子的内心还没被委屈撑的足够大,不寄托于另一个空间,要怎么办呢?

在某个夜晚回家的路上,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伴随着《再回首》的音乐声,爸爸突然泣不成声。 那是他的青春,他的青春大概早就死了吧,不知不觉死在很久以前在某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在转角无人的巷口……

几年后,李玩和姐姐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牵着爱因斯坦,姐姐追上去,可是李玩赶紧扭头走开,她理智的说,“刚才我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 那个干净的黑白分明的青春终于远去了,连李玩自己都害怕它又追回来。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这残酷的人生,狗日的成长。END


影享者film


我春节期间赋闲在家,恰好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感觉没有宣传得那么好,说是“神作”我觉得还谈不上吧,口碑还行,但知名度远远不够,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并没听说过这部电影。

(我很喜欢这张海报)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疼痛青春”题材的,不同于那些商业味浓重的掺杂校园爱情、青春放纵、或者文艺小清新类型的“疼痛青春”片,这部《狗十三》的重点放在了家庭、少年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的对抗与妥协的方面。这种类型的青春片以前绝少,确实是个很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因为它也反映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面面观。

但是故事的内容和一些细节我感觉比较矫情。首先,女主角少女李玩真的很可怜么?我并不觉得。她所在的家庭经济富裕,学习成绩很好,长得也挺漂亮,性格内向,但同学们并不孤立排斥她。虽然父母离婚了,但父亲和爷爷奶奶都挺疼爱她的。这种家庭和学习环境在当今社会已经属于很好的了。在这之下少女所产生的烦恼,无非是一方面来自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一方面来自家庭中她感到无人真正理解她。我个人感觉这都不算事,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活在世上,总要遵守一些社会法则,不可能活得太自我,也不能指望真的有人完完全全地理解你,严格讲,这跟青春期成长不成长都没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这有什么值得哭的呢?!片中对此有大量的隐喻,从女主角整形的牙套开始,一直到最终小男孩喝牛奶,乃至片名,我觉得都有点过,过于矫情。

另外,有一些人觉得真实反映了家长打骂孩子,引起共鸣。说实话,我觉得女主角的家庭成员的素质算是不错的了,都会顾虑到女主角的感受。而女主角推倒爷爷导致老人骨折,奶奶三更半夜地出门去找她……很多方面确实是女主角做的不对,引发爸爸生气打她几下完全可以理解,这些跟当今的虎爸虎妈们比起来,也都不算个事儿。我个人感觉这些情节编剧和导演找的不是很典型,导致给观众夸大的感觉,就显得很矫情。

最后说到狗,也就是片名折射出的爱因斯坦。如果从爱狗人士的感受去看,这部片子的很多情节反倒合理了很多,这让我有点哭笑不得,我觉得这导演绝对是个“汪星人”!同理,广大汪星人们绝对都会给这片子打高分!

PS:虽然电影内容我觉得不尽完美,但不得不说,这几个演员演得都挺好,情绪很到位。


无花无花


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觉是觉得无病呻吟,其次想起网上的一句话: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是个好女孩。

整个片子看下来,不知道导演要表达的是什么?也看了很多影评,什么这女孩太惨了,什么坏事都让她碰见了,哪里惨了?家里条件优越到什么程度了?我记得电影有一点凸显时间是在2006年,06年家里有打印机,笔记本电脑,随身听等等东西的家庭有几个?我06年上的高中,高二的时候,有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同学他叔叔送他一台笔记本,8000多,还跟我们嘚瑟了好久,我买第一个随身听在09年,第一台电脑在11年,还是大脑袋那种,第一台打印机在15年,还是在工作之后,一个初中生,这些东西随便用,怎么惨了?爸爸还有车!这条件,在我所在的地级市也就寥寥几个家庭能达到吧!那跟她相比我们才惨好吧!

还有人说太真实,我想问哪里真实了?我周边同学,学习好的,我没有见过一个初中就去纹身,去喝酒的,哪一个不是全身心扑到学习上,一天到晚作业都做不完,还有心情整这些?还能考到省第一?

还有人说重男轻女,我更是没看出来,就因为名字起的随意吗?就因为大家对儿子呵护多吗?我觉得导演有刻意引导之嫌,从这个家庭来看,如果小的是个女孩,小的时候大家一样会呵护的!不是因为男女,而是因为他小!片中因为找狗,父亲骂了女儿,爷爷紧接着就骂了儿子!女儿外出不归,多年不出门的奶奶还出去找,儿子和女儿玩凳子摔倒了,后妈骂的是凳子,不是女儿!哪里重男轻女了?女儿在奶奶家得到爷爷奶奶多少呵护?全家人怕女儿伤心,一直没告诉她弟弟的存在,等到三四岁才知道有个弟弟,(另外这个弟弟的年龄我一直没缕清,到底是几岁?),因为狗丢了,后妈又是买滑冰鞋,又是买狗来讨女主欢心的。哪里重男轻女了?

还有人说大家都不重视女儿的心理成长了,又是逼她认狗了,又是逼她喝酒了,又是打骂她了,不领她去看展览了什么的,这算什么?这就是不重视她的心理了?认狗那个,你为了一条狗折腾的全家不得安宁,把爷爷脚都弄伤了,大家还在积极想办法,怎么就是逼你了?要真不重视的话,丢了就丢了!谁会让你折腾?喝酒那个,我觉得很正常,我很小的时候都去给长辈敬酒了,你也可以不喝,谁也不会去强迫一个小孩子的。至于打骂她,我觉得更是无稽之谈,奶奶丢了,爷爷伤了,你自己还跑去喝酒?你告诉我,你作为家长,你孩子这样你还不生气?况且父亲打完之后,还抱着女儿哄,为了女儿流泪,试问有几个家长能做到的?父亲,爷爷奶奶因为女儿考了省第一的时候那个高兴的,还要带她去庆祝,对她够可以了吧!我家邻居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小的是男孩,女孩小的时候有次差点走丢,妈妈气的都说丢了不要了,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好的都是给的儿子,女儿反倒很小都要做家务活!比起女主岂不是要惨死?

片中,父亲为了女儿多次流泪和欣喜,特别是坐车上接到前妻电话,泪流满面的样子,看了着实让人心疼!

另外电影还有两处不太明白:一,为什么要撩堂姐的男朋友?二,为什么要单独的搞一段堂姐和那个男的分手的戏?不理解这是表达什么意思?

人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样才能得到成长,这部电影无非是把人生中的挫折放大化,我个人倒觉得女主自己太作了!

第一次写影评,有些感觉没有表达出来,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来辩论,就电影论电影,不接受人身攻击。


C先生8253554334


上午十点“包场”看《狗十三》,影片放完后静静地待在椅子上,几分钟后才走出影厅。

电梯里,给朋友发消息去:看看《狗十三》吧,身为家长一定要去看看。

是啊,身为家长一定要去看看。因为我们多少家长就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以爱之名行“训化”之实。



剧中父亲无疑也是爱女儿的,但他爱的不是原本样子的女儿。他更爱英语95、分物理竞赛全省第一、能在饭局上给他争面子的女儿。

父亲的爱是高高在上的,他不理解或者不屑去理解女儿。

于是女儿只能接受父亲送他的“爱因斯坦”,接着要感恩戴德地继续接受继母送的第二只“爱因斯坦”,最后在饭局上吞下那块难以下咽的红烧狗肉……


最终,如父亲所愿,李玩“蜕变”了,从任性到懂事。李玩“成长”了,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女儿,成为了温暖的姐姐。但是这是太多的妥协太多的泪水换来的所谓懂事,这样的成长,太苦,太伤人。

身为家长,不期望熊孩子如此早早地“懂事”。

虽然,以后这种事多着呢。


TANGIN瑞士天珺表


已经有好一阵子没被一部华语片兴奋到了。

而它无疑是个意外的惊喜。会让人忍不住想夸奖、想推荐、想更多人都能看到它。

这部电影就是:《狗十三》

记得之前做月度新片前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作品。

两万人人评分,8.4分。看起来,确实是个不低的分数。不过,就像我之前在桃桃观影团北京场时跟大家说的那样,即便有8.4分,我仍然觉得,这个分数低了。

既然豆瓣可以给很多院线片8.8分、8.9分,甚至9分以上。那么,在我看,这部《狗十三》也应该有个更可怕的高分。

因为,在当下的华语院线片里。这样的华语片实在是太少见,也太难得了。

影片的好,在于真实。如镜子反射一般将生活投射,投置于大银幕之上,它会让你想起自己,想起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难与苦。那些不得不面对的放弃与无奈。

与片中的角色一起难过,所谓感同身受,去受这切肤之痛。

看得次数越多,触动也会更多。尤其是,《狗十三》这种电影,是有后劲的影片,即便看过几天之后,还是想起其中很多剧情,忍不住想跟更多人聊这部电影,去分享它。

而在观察三场观影团的过程中,也有非常有趣的发现,以往做观影团。在做映后交流环节的时候,大家的提问还是喜欢针对影片本身,去聊些剧情细节,或是讨论一些影片的细节。

唯独面对《狗十三》,观众在映后都不约而同的讲起了自己,去聊自己的青春经历。好像《狗十三》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每个观众都想起自己的曾经,以及那些往事。

我们总说看电影最终都是看自己,那么,《狗十三》尤其是这样。

记得之前看到影片宣传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部国产青春片。当然,《狗十三》里面确实有很多青春片的元素,但是,仅将这部影片视作青春片,实在是有点看小这部电影了。尤其是,在华语青春片已经被这几年的前辈们污名化到如此程度之后,将其称为华语青春片就更别扭了。

当然,如果真将《狗十三》作为青春片看待,它确实指出了青春片的一个正常的方向。相比以往的国产青春片,《狗十三》不刻意煽情,不撕逼狗血。角色没有什么抓马设定,甚至对待各种不公,也不去怒吼争辩。

而是让角色始终保持一种: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的态度,一路去忍住、去接受。

越是这种妥协与无力感,才更让观众难过,难过到想哭。

因为,这一路被削平棱角的路,才是大部分人的成长之路。我们甚至不敢去抗争,就已经在父母的“正确规划”下,慢慢长大了。所以,为了这样的电影哭,也绝不是被感动,而是太难过了。

是为角色,更是为自己。

所以,除了把《狗十三》称为青春片,更可以将之称为中国式家庭伦理片(这还真不是我说的,是之前跟曹保平导演聊天,他说起的)

因为,仅从青春片角度切入《狗十三》,还是太窄了。这里可不光有青春,有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三代之家),并由之涉及到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式家庭关系,这其中不仅有父女关系,还包括爷孙、其他长辈与小辈等很多常规的人际关系。。。

当然,还有大家讨论最多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记得在片中有这么一场戏,片中的小男孩昭昭在背《三字经》,当背到“养不教,父之过”的时候,恰好女主李玩夺门而出。每次到这场戏,现场观众总会笑成一片。

因为,这恰好是个特别明显的讽刺,有着它的弦外之音。关于养,更关于教。

《狗十三》里的父女关系非常有代表性,差不多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子或父女关系都是这样的。

一定程度上,我们中国人都不是很懂得直接表达爱与情感,尤其是对于亲情。我们总是羞于表达、更不会表达。

就像片中的父亲与李玩一样,所谓的爸爸爱你,就是给你买礼物,给你钱,让你物质生活充实就好。除此之外,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不会,也不知该如何沟通,如何去爱,这也是无数中国式父亲的写照吧。

同时,父亲的教育方式则更加简单粗暴。制定好一条自认为最好的成长之路,让子女像机器一样服从、听命就是了。

这路都是爸爸妈妈们走过的,你们照做就是了。

不许有质疑,更不许有反抗。

如果孩子有反抗,那就是不懂事、不听话。。。

我们明明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再之后,可能就是一顿打了。

实在是,太过熟悉的经历了吧。相信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是在经历了这些不懂事、不听话之类的训斥之后,开始学会懂事和听话的。

最终,我们长大了。

微笑: )

作为电影学院才女焦华静的毕业剧本,《狗十三》有非常真实又亲切的生活气,而曹保平导演处理之后,则让这个故事更加复杂。影片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故事,而是她的家庭,以及更具代表性的家庭关系。

包括之前很多人聊起的酒桌文化,这也是非常中国式的,相比于孩子的世界。酒桌文化则是最典型的成人世界人际关系了,圆滑的、事故的、充满利益关系的人际形态,都最直接反应在酒桌之上。

它也让片子有了更多意义。

《狗十三》厉害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并不仅是站在女儿李玩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也不光是批评成人世界。

李玩并不是绝对的正义,她确实有些事情,让观众也觉得似乎有些过分和过激了。

同时,李玩的爸爸真就是个坏爸爸?

我想,经历过《再回首》那场戏之后,你也会对这个角色有更丰富的认知。

与其说他是个坏爸爸,不如说他根本不会当爸爸。他想做好,但又毫无办法。

因为,也从来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做一个好爸爸。他只能用自己小时候学到的那些方法,受到的那些教育,来管教自己的下一代。

这同样是特别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沿袭,甚至连我自己,都逃不出这个魔咒。

所以,你仔细观察爷爷那个角色,有几场戏还是很有特点的。平时很温和,但必要的时候,他同样需要展示自己的父辈权威。

遗憾的是,我们的亲子教育,就是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无法解决,只能这么继续稀里糊涂的延续下去。

实际上,《狗十三》可以聊的地方还有很多,隐喻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那条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狗的失去与重新接受、楼上学鸟叫的男人、教室里的蝙蝠、李玩与昭昭的乳糖不耐受,他们的名字……

影片有太多细节都有格外的含义,可以去引申,可以去解读,也进一步丰满了这部电影。

但是,这些细节又没必要聊得那么透,因为,大家都懂啊!

是啊,《狗十三》是那种并不需要讲太多,大家自然都会懂的电影。因为,这就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生活,都曾遭遇过的故事。看这样的电影,就好像看自己的过往一样。

又怎么会看不懂呢?

可悲的是,你看得越懂,大概,也就是经历得更多吧。

于是,反而会羡慕那些看不懂的朋友呢。


妖狐说电影


爱狗人士评分的片(以为青春剧,看到最后出现呼吁爱狗反虐狗的字幕。瞬间明白了评分为什么高了):女主角上学没空,爷爷天天帮着遛狗,一天爷爷遛狗狗丢了,女主角歇斯底里的,大晚上出去找狗,爷爷怕孙女出事也跟着出来了,实在找不到爷爷说回家吧,女主发疯似的把爷爷推骨折了,然后学会了喝酒啥玩意的……真真一点都不懂事!!!再有感情,狗比一起生活疼爱她的爷爷奶奶还重要?说推就推!!!!最后电影结束还配上字幕,呼吁爱狗……——虽然父母离异,童年缺了父母的爱,但她好歹也是幸福的人,爷奶疼,父亲除了忙点,也还是疼爱她,继母也是想着法的讨好她,一家人围着她转,比起别的离异家庭来说,应该知足了。狗子和她同病相怜,没人疼没人爱,就女主角爱?女主角爱狗比爷奶还重要,看到找狗推爷那段,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她未免也太不懂事了吧!谁愿意丢狗,狗自己被人勾走了,爷奶一家人也和她道歉了,还整天做出无厘头的事,说明啥……看完就看完吧,原以为就是个叙述离异家庭孩子的苦闷心理,最后却弹出个反虐狗字幕,影片中也不叫虐狗吧,家里两孩子,女主角自己喜欢狗爱狗,没必要一家人都要和她一起爱狗护狗,(特么注意看爷奶家吃的还和狗同款碗!女主吃的和狗一样的猪肝饭,可谓爱狗爱出新高度)爷爷那么老每天帮她遛狗不错了,套房狗关卫生间,正常!一个喜欢一个怕,狗还不是好狗,除了女主人狗不乱吠外,见谁都叫,弟弟在自家上个厕所都害怕,父母保护弟弟的送走狗有什么?很正常!爱狗人士又要说,狗需要时间才能乖,除爱狗人士有这耐心,谁有?


柒建筑


天亮了,我们还在睡觉;长大了,我们却失去了真实!今天看完了《狗十三》,脑海里呼之而出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在家为了哄长辈高兴,在单位为了哄领导高兴,在社会上为了顺应大众潮流,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由,整个社会被谎话与虚伪充斥,但都在这种虚妄中意得自满,假装幸福与繁忙,即便有清亮的呼喊,也瞬间被混沌淹没。最美丽的世界也许就是真实,但最残酷的世界莫过于明知在演戏,我们还努力演的那么认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