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結節可能會是癌——一個會自我實現的預言

肺小結節可能會是癌——一個會自我實現的預言

大約兩個月前,同事玲兒被查出了肺結節,多學科專家會診認為很可能是原位腺癌,一種極早期的肺癌。不需要治療,但是需要觀察。

平時樂觀開朗的玲兒馬上變得陰鬱不少,到現在都沒有緩過來。有時她會給我說:“老鄭,他們都說我是肺癌……”

我就會寬慰她:“你這個1公分的小毛玻璃結節,就算是癌,也不一定長大,根本就不需要治療,有什麼好擔心的。”

其實我的話很多餘,她比我還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就是不開心。想想我也很沒有同理心的,她要的並不是我的寬慰。

在這件事情上,自己缺乏同理心,我是今天剛剛認識到的。因為我也發現了肺結節,並且經歷了2個小時的情緒過山車。

拖延了兩個多月以後,我今天終於擠出時間去完成了今年的健康查體。

中午下班前,我調出了我剛做的胸部CT,然後震驚地發現,我左上肺竟然有一個6mm的實性結節。

連忙調出來2年前的CT(病房工作站只顯示了5mm層厚度圖像),發現當時這個結節是非實性的。非實性結節,兩年後變成實性結節,高度可疑為癌!

瞬間就懵了,連忙給我們影像神眼徐卓東教授發微信:“老大哥,我可能中招了,勞駕看看我剛做的肺CT。”

徐教授給我回到:“彆著急,查體發現的肺結節一般沒事,下午一上班我就看。”

然後就是食而無味的午餐,還有難以入睡的午休。

終於熬到下午上班時間,我早早地趕到徐教授的辦公室。徐教授對我CT資料仔細分析以後,很肯定地告訴我“良性結節,不用管了。你拿著2年前5mm層厚的圖像和現在1mm層厚的圖像比,沒有可比性。用同樣層厚的對比,沒有任何差別。”

哦,馬上感覺一塊大石頭從我的心臟上面拿開了,呼吸都順暢了不少。

真是醫者不自醫,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關心則亂,丟人。

丟人就丟人吧,沒事就好。徐教授這麼肯定地說沒事,那就是肯定沒事了。

一身輕鬆,愉快地完成了下午的工作。回到家以後,我就開始回味中午那酸爽的2小時。

那2小時內,焦慮,煩躁,食不甘味,睡不安眠。那種感覺,多一分鐘都是煎熬,多虧徐教授的神眼幫讓我雲開霧散。

如果,那個肺結節不容易鑑別,

如果,沒有遇到徐教授那樣高水平的影像專家,

如果,給我診斷的醫生水平不夠,

我可能會得到一個模稜兩可的,甚至是錯誤的答案。

“3月後複查。”“需要進一步檢查。”那麼,隨後的時間我將如何度過?難以想象。

查體發現的肺部結節,大部分是良性病變,少部分是極早期肺癌。前者一般不需要處理,後者大部分不會長成有臨床危害的肺癌,這都不需要治療。

道理都懂,但是,誰又敢不管不問哪?誰又放得下呢?

這幾年開始用CT篩查肺癌以來,各大醫院的門診上突然冒出很多來看肺結節的患者。他們心事重重,面色凝重,心急如焚,坐臥不安。他們的生活因肺結節而被打亂,一切都亂套了。

肺結節手術量大增,術後證實往往是極早期肺癌。這種手術簡單、安全、“效果好”。手術後就是治癒,病人感激的不得了,醫生也有成功感。

於是,有人提出來“發現一個早癌,拯救一個家庭”,這種口號真的是振奮人心。

但是,在這裡過度檢查、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的危害早就引起的有識之士的警惕。

沒有症狀也不構成健康威脅的某種疾病被診斷出來,就是過度診斷,對這種疾病的治療,就是過度治療。

並不是所有的肺癌都需要治療,大部分原位腺癌和微浸潤腺癌不會造成臨床危害。

有資料顯示,按“過度診斷”的定義,肺癌的過度診斷率在20%左右,早期的肺微浸潤腺癌的過度診斷竟然達78.9%。

被診斷為“不能排除為肺癌”,生活就充滿了焦慮;被切掉以後確診為肺癌,就會永遠戴著癌症生存者的帽子。不會再有野心勃勃,不會再有勇猛精進,生活軌跡將會改變。

更為可怕的是,“肺部結節不排除為肺癌”,“這個結節應該是個極早期肺癌”,這兩種判斷都有自我實現的能力。

眾所周知,癌症的發生與情緒息息相關,長期焦慮抑鬱,患癌的風險會明顯升高。

對於焦慮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僅僅2個小時就讓我有深刻體會。

不難想象,長期處於這種情緒狀態之下,會出現什麼情況。沒有肺癌的可能長出肺癌,原本無害的極早期肺癌,可能會加速生長而造成臨床危害。

肺癌預言可能就會這麼自我實現了。

那怎麼辦呢?難道我們就不去做肺癌篩查了?不是的,但要注意這麼幾點:

1. 認識到肺癌篩查有益處也有害處;

2. 符合肺癌篩查標準的才需要去查肺CT,否則會自尋煩惱;

3. 肺癌篩查機構要有相當高的診斷水平,不是有CT就能查肺癌。

至於查肺癌有什麼害處,那些人才需要查肺癌,建議出門右轉,去看看我寫的相關文章。

建議閱讀:

沒事別去查肺癌,那樣很危險!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肺癌?

查體發現肺結節,到底應該怎麼辦?

2019.04.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