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S型坦克為什麼這麼奇怪?無炮塔有什麼優勢嗎?戰力如何?

和風漫談


瑞典Strv103主戰坦克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坦克,號稱陸地之王,但凡是有點規模的陸軍,肯定都是要裝備坦克的。坦克起源於一戰,在二戰中大放異彩,在冷戰期間,蘇聯打造了一支由坦克、裝甲車組成的鋼鐵洪流,而北約國家為了抵抗華約的裝甲力量,在坦克發展上也是不遺餘力,所以在冷戰期間湧現出了諸多優秀的坦克。很多經典的坦克大家都已經相當熟悉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款比較小眾的坦克,瑞典的Strv103系列主戰坦克,簡稱S型主戰坦克。

S型坦克四視圖

S型主戰坦克不僅小眾,其設計也相當有特色,雖然稱之為坦克,但S型坦克採用了非傳統的無炮塔造型,所以看它的外形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二戰時期的坦克殲擊車。S型坦克之所以採用這樣非傳統的設計,肯定是有其考慮的,S型坦克是瑞典在1958年開始設計,1966年開始批量生產,1967年開始裝備部隊的主戰坦克。在這個時期,如何防禦前蘇聯的裝甲部隊時歐洲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S型坦克就是在防禦前蘇聯的國策下的產物。回想一下二戰時期的坦克殲擊車,坦克殲擊車的職能就偏向於防禦作戰,那麼同樣立足於防守的S型坦克有著和坦克殲擊車類似的造型也就不奇怪了。

S型坦克,憑藉其液氣懸掛可以控制車體的俯仰

S型坦克在設計之時,就要求要有良好的生存性能,能夠適應瑞典國內的森林沼澤等複雜地形。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S型坦克就採用了無炮塔、火炮固定的設計方案。採用無炮塔設計一是可以顯著降低坦克的高度,S型坦克的車體高度僅1.9米,同時期的德國豹1坦克高度為2.4米(至炮塔頂),前蘇聯的T-62坦克高度也有2.2米(至炮塔頂)。坦克的高度降低了,被擊中的概率就會相應地降低,而且也有利於坦克的隱蔽,再加上車體正面的裝甲與水平面夾角僅為30°左右,可以明顯提升S型坦克的裝甲防護水平,S型坦克的生存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同時,採用無炮塔的設計也有利於S型坦克的減重,瑞典國內河流、湖泊較多,其上的橋樑承重有限,且北部地區存在較多的沼澤,長期處於冰雪覆蓋之下,所以S型坦克必須要儘可能減輕重量以提高通過性能,Strv103B型的戰鬥全重不到40噸,雖然並不算太輕,但是相比於同時期美國M60以及英國奇伏坦超過50噸的戰鬥全重還是好了不少。

S型坦克的主要假想敵,蘇聯的鋼鐵洪流

採用無炮塔設計確實有不少好處,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坦克之所以設計有炮塔,就是為了方便全方位發揮主炮的火力,而S型主戰坦克沒有炮塔就意味著其火炮只能向前射擊,而且更要命的S型坦克的主炮還是剛性固定的,一點角度都無法調節,所以火炮的瞄準全部需要依靠車體的旋轉和俯仰來實現。旋轉倒還好說,為了能夠實現車體俯仰角度的變化,S型坦克採用了從美國引進的液氣懸掛的技術,依靠這套液氣懸掛,S型坦克可以做到相當誇張的車體姿態。但是即便如此,S型坦克在應對側後方的目標時還是存在天生的劣勢,很可能還沒有轉過來就已經被對方幹掉了,而且由於火炮固定,S型坦克也無法實現行進間射擊,只能進行短停射擊。

S型坦克車體正面裝甲與水平面夾角很小,可以有效增加等效水平厚度,再加上裝甲格柵,防禦力不俗。

除了獨特的懸掛系統,S型坦克的動力系統也不一般,它採用了燃氣輪機和柴油機雙機聯動的動力系統,綜合輸出功率可以達到730馬力。採用這種動力系統,最大的優點就是在低溫時可以先用燃氣輪機進行低溫啟動,並且就算有一臺發動機故障,坦克也不至於完全趴窩,只不過坦克的結構會變得更復雜,並且後勤維護也更困難,從這可以看出瑞典的S型坦克走的是精品路線。

S型坦克模型,應該是一輛Strv103C,所有的Strv103C都標配了推土鏟

在武器方面,S型坦克的主炮為一門L74 105毫米線膛炮,該炮是著名的英國L7 105毫米線膛炮的派生型號,主要差別在於倍徑的不同,英國的L7身管長度為52倍徑,而L74則是62倍徑,炮管長度足足比原版的L7要長出1米多,若是不是無炮塔設計,可能也不會選擇裝上一門這麼長的炮。高倍徑火炮的優勢顯而易見,威力更強並且射程更遠,採用脫殼穿甲彈時初速可達1462米/秒。S型坦克裝備有自動裝填機,有助於提高火炮的射速,其射速最快可達15發/分,相較之下,英國的奇伏坦坦克的射速只有8發/分鐘。而且得益於自動裝填機,S型坦克不需要裝彈手,一共只需要3名車組成員。S型坦克的輔助武器為三挺KSP58 7.62毫米機槍,其中兩挺用作並列機槍安裝於車體左側,並且可遙控,剩下一挺則作為高射機槍由車長操縱。

現在瑞典陸軍裝備的Strv122主戰坦克

總的來講,S型坦克是一款獨特的,特性鮮明的坦克,優點突出,缺點也很明顯。但是就當時瑞典研製S型坦克的初衷來說,這些取捨大多都是利大於弊的,S型坦克確實成為了一款優秀的防禦用坦克,或者說防禦用機動炮臺可能更為形象。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冷戰結束過後,瑞典軍隊面臨的不再是單純的防禦作戰,而是多種可能的作戰情況,所以S型坦克就難以滿足瑞典陸軍的需求,現在瑞典陸軍最新銳的坦克已經是Strv-122主戰坦克,即豹2的瑞典版本。


桌面戰爭兵棋


相信很多人對於瑞典這款研發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S型主戰坦克,第一印象就是“沒脖子”,而這種無炮塔設計也讓S型坦克經常會出現在一些“奇葩武器”排行榜中。但正所謂“存在即合理”,S型之所以如此設計必有其道理。

S型研發時的國際大背景正處於冷戰,因此包括瑞典在內的西歐國家都對蘇聯防範有加!為了應對蘇聯可能對西歐進行裝甲式平推,瑞典也著重發展自己的裝甲部隊;彼時,英國產的百夫長坦克是其主要有生力量。

但這款自重高達50多噸的主戰坦克在瑞典多密林、沼澤、河流的環境下很難發揮出高效的機動能力,所以瑞典決定因地制宜研發一款適合自己的主戰坦克,S型隨即被提上了日程。

首先,降低自重勢在必行,所以無炮塔設計的S型坦克的戰鬥全重還不到四十噸;這一重量不僅能保證其有效的在溼潤地區進行機動,而且也符合瑞典大部分橋樑的最大可承受重量。

另外,無炮塔結構除了能儘可能地避開密林枝杈的干擾外,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坦克的被彈面。不過與此同時,S型坦克的瞄射過程變得更加複雜、低效:通過液力懸掛裝置讓車前體仰起,而且必須在停車狀態下進行、環繞射擊不像常規坦克可旋轉炮塔實現,必須轉動車體完成。

坦白而言,S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對假想敵蘇聯進行防禦對抗,其中一項作戰理念就是當敵人襲來時,S型可利用低矮的車身部署在工事後面防禦(那為何不直接做成炮呢);這也使很多人對S型的作戰定位產生了質疑。

不過,S型坦克的總產量並不算很大:截至1997年退役前(部分用於軍事訓練),該型坦克總共生產了不到三百輛。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如果沒有先進的液壓操控系統,瑞典S型坦克實際上跟自行反坦克炮沒啥區別。如果你有幸去過瑞典,你就會被這個北歐國家的美景所折服,奇特的峽灣、遼闊的雪原,以及它那多山的崎嶇地貌,就是這麼一個北歐寒冷國家,卻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具備本國自主且完備的軍工體系的國家。

著名的Strv 103坦克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瑞典的皇家陸軍武器裝備管理局就開始為下一代坦克進行合同招標了,用以替代目前在瑞典軍中服役的英國“百夫長”坦克,當時瑞典本國的兩家公司沃爾沃和博福斯決定攜手一齊拿下這宗訂單,前者沃爾沃公司是瑞典國內最大的卡車、船舶和發動機生產廠商,始建立於1915年,而後者博福斯公司相信很多軍迷都應該知道,二戰大名鼎鼎的博福斯40mm/60和40mm/70高射炮就是這家公司研製生產的,是二戰中口徑高射炮的代名詞。所以這麼兩家公司攜手提出的方案,瑞典軍方還是比較期待的,這就是瑞典著名的埃米爾(KRV重型坦克)計劃,由於該計劃成本過於高昂,雖然設計上較為先進,但是被否決了,僅僅製造出來了兩個底盤樣本後就沒有進行後續的計劃了。

瑞典的埃米爾重型坦克計劃模型

KRV計劃流產後,各界都認為瑞典軍方有可能寄希望於德國的豹1或者法國的AMX30計劃,然而事實上瑞典軍方還是有著自己的方案,1956年皇家陸軍武器裝備管理局的斯文埃裡克•貝格提出了S系坦克(Alternativ S)計劃,這項計劃主要負責研製Strv 74和Strv 103。

圖為Strv 74坦克

Strv 103為何出名?就是其大膽地採用了無炮塔設計,且受彈面積極小。在S系坦克的設計上,貝格可謂下足了功夫,其通過研究了大量二戰的坦克損失報告的除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坦克的高度和其被擊毀的風險呈很明顯的正相關,很多坦克都是由於炮塔或者炮盾被擊穿導致的損失,如德國高大的四號、美國的謝爾曼坦克,而蘇聯的IS系列坦克由於車身低矮,損失較之其他國家明顯少了不少。雖然這也與坦克裝甲厚度有關係,但是這並不影響貝爾想要設計出一款低矮無炮塔且契合瑞典國情的“本土坦克”。

Strv 103可以裝配柵欄,防範HEAT彈擊穿車體和RPG火箭筒的直接射擊

Strv 103僅僅只有2.14米的車身,相比於同期最矮坦克T-64(蘇)的2.2米也矮了不少,並且坦克的前裝甲角度極其大,在安裝上柵欄和反應裝甲後,前裝甲僅厚60mm的Strv 103仍然能具有不俗的防護能力,因為大角度可以增大跳彈的幾率。

火炮上Strv 103採用了一門英國的L7 105mm/62的高精度線膛炮,後期Strv更是換上了74倍徑的105mm炮,和同期的豹1、巴頓相比火力上並不遜色多少。

Strv 103通過油壓懸掛,抬高主炮

Strv 103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它的懸掛,為了適應瑞典多山和寒冷的氣候,Strv 103同時裝有燃氣渦輪引擎和柴油引擎,即使身處寒冷地帶也能隨意馳騁,倒車速度驚人,不比正著開慢多少。而懸掛Strv 103採用了油壓懸掛,通過該懸掛系統,Strv 103可以實現車輛整體的俯仰來操控主炮瞄準目標,滿滿的黑科技感啊。

Strv 103通過油壓懸掛,降低主炮

這款集火力、優良的加速能力、高速行駛、優良的防護和無炮塔設計於一體的“黑科技”坦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在瑞典軍中服役,目前雖然大部分已經退役並換成了豹2,但仍有不少現在仍然堅守在陸軍一線。


科羅廖夫


如圖,見過神的,見過這麼神的坦克嗎?憑坦克主體俯仰,來完成主炮射角變化,主炮沒有炮塔,與車體這樣構成一個整體,不得偏移,亦不能產生高低變化,車體一張一合,以實現遠近距離射擊,看似隨心所欲,卻可以大為降低車體高度,僅為1.9米,當今世界主流坦克,豹2為2.79米,英國“挑戰者”2更有3.50米之高,二戰時的“謝爾曼”更有4米多高。實驗表明,這對依託地形地物,隱蔽待擊大有好處。對比過豹1,射擊時間需要13秒,命中率為70%,而豹1至少23秒,命中率為65%。這便是瑞典S型坦克,全稱S Tank - Strv 103無炮塔坦克,1967年開始裝備部隊,到1971年停產時,共生產了290輛,便被德國豹2A4替代。

▲見怪不怪。任何國家裝備都是自己作戰思想的產物,瑞典這麼整,必有其因。1958年設計之時就規則,它必須低矮,有良好的防護,有較輕的重量,低矮利於隱蔽,大約也只有無人炮塔可縮小被彈面;防護力強,以提高生存能力,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沒有較輕的重量,怎能完成在任意地勢間的機動?我們知道,瑞典多山,不便機動,那就尋求一種可以原地不動,利於定位射擊,利於隱蔽的坦克。坦克不動,沒炮塔,易於自動裝填,射速當然就高,防護好不怕打,自然戰力不菲。只是這樣,不便於行進間射擊,瑞典打得是防禦,它也沒有行進間射擊的要求,於是就這樣做起來,也見瑞典軍工人的精心獨到。

▲自研與進口。在寒冷而潮溼的泥溝裡打滾,沒有液氣懸掛是不成的,在高山與草原,以及農田間行軍,一是機動能力,一是動力,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當時,瑞典什麼也沒有,作為二戰的中立國,戰後又得已一面面對蘇聯,一面是北約,中立不中,在歐洲各種經濟與政治聯盟,都有瑞典於其中,雖未軍事上正式加入北約,但其地位不言自明,因此歐洲還是美國都門清,知道瑞典的心,所以要什麼就能給它什麼,不會為表面的形式所困。什麼美國的液氣懸掛,波音的燃氣輪機,羅羅的汽油機,都能敞開了對他供應,得以這種應如自如的政治地位,瑞典想發展什麼,都能成功。

▲生於憂患。作為西歐山國,瑞典有非常輝煌的昨天,但其擺脫不了蘇聯與西方的擠壓,一度想發展核武器,美國施以極大壓力,不得已放棄,但他有這個能力,都不否認。瑞典的軍事能力不只擁核的若隱若現,其戰鬥機、潛艇、戰艦,在國際上那都是有一號的,從“鷹獅”戰鬥機,到AIP技術,在技術上卓異而立。表現其軍事能力上,其兵源數字為總人口的0.72%,比美國都高,一箇中立國的軍事能量,任何人不敢小覷。1971年,瑞典對這種坦克回過神來,以為走了彎路,只能防,不能攻,這樣不成,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呀,因此隨放棄發展,轉而引進了德國豹2,在加固防護後,成為自己的坦克。


魂舞大漠


▲S坦克的正面,可以看見其還裝備了格柵裝甲(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起瑞典人的S坦克,最讓軍迷感到神奇的就是其是一輛無炮塔坦克,因此從外形上看S坦克更像是一類坦克殲擊車,而不是坦克,當然,不管如何,瑞典人叫坦克,我們就姑且認為它就是坦克吧。那為何瑞典要設計這樣一型外形奇特的坦克呢?

▲瑞典S坦克的多視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主要是因為瑞典人在這型坦克的研發上更加註重提高坦克自身的防護,並大幅度控制高度和重量,而前者可以大幅度降低被敵方反坦克武器命中的概率,後者則是為了適應瑞典這身多森林及多沼澤的環境,另外就瑞典人當時設計這個坦克所處的東西方冷戰的時代背景來看,其更多是為了讓該坦克更好地進行防禦作戰,因此綜合上述幾點來說,將S型坦克設計成這樣一型無炮塔坦克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雖然沒了炮塔,但是S坦克的本領可不低,首先,由於其採用無炮塔設計,因此可以將全車所需的防護重量集中分配在車體上,進而提高了車體的防護,同時由於沒了炮塔,該坦克的高度也大為降低,這樣一來其被命中的概率也就降低,且無炮塔設計還能帶來製造方便,節約成本,容易佈置火炮自動裝彈機的好處。

▲因為裝備了液氣懸掛系統,故而S坦克可以根據需要調節不同車體的高度(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就S坦克的戰鬥力來說,除了在防護能力上別具一格外,其在火力上也是不錯的,它裝備有一門配備有自動裝彈機的62倍身管長度的105毫米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的初速可達1463m/s,且射速可達10-15發/分鐘,另外由於其配備了的液氣懸掛系統,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形調節不同的車體高度。總之,這樣一型外形奇特的坦克在其設計的那個年代還是一款戰力不容小覷的裝甲裝備。


軍武次位面


S型坦克最大的簡化了自動裝彈機結構,但帶來了是上下左右瞄準的難題。靠自身車體瞄準,比起普通坦克直接用方向機、高低機瞄準,速度有相當大的差距(如同龜兔賽跑),精度上也是無法相比。更要命的是喪失了行進間射擊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停車後調整好方向,再調整懸掛來改變火炮的俯仰角,經過一系列動作後方可射擊。

當然,從取捨的角度來說,取消炮塔的設計是勉強可行的。但是徹底的放棄了坦克的環射能力,對於一款坦克武器來說,顯然又太過於極端了。s型坦克從防護與隱蔽兩個主要性能來看還算不錯,但是卻喪失了作為坦克靈魂之一的戰鬥靈活性,只能處於隱蔽起來打冷炮的位置。相比較而言,就連二戰時期的各色突擊炮、殲擊車的靈活性與戰鬥主動性都不如,完全是守株待兔型的兵器。




鹿門富春


優點非常明顯:

  1. 無炮塔設計,坦克車身低矮,正面投影面積減小,受彈面積小,沒有窩彈區的煩惱。

  2. 炮身固定不動,更容易安裝自動裝彈機,射速高,且減少了一名車組成員。

  3. 由於炮身固定,為滿足多種射擊基線,其懸掛系統非常複雜。

  4. 靜態射擊的精度較高

缺點與優點一樣明顯:

  1. 由於炮身固定不動,因此無法實現行進間射擊。

  2. 炮身固定不動,因此轉動瞄準時,必須轉動車身,因此,相對於有炮塔坦克,轉向面準速度非常慢。

  3. 複雜的懸掛系統為後勤保障造成壓力。


理智悍虎


瑞典的S型坦克是一種無炮塔坦克,這種設計雖然在現在很罕見,但是在二戰期間,這樣的無炮塔的自行火炮、突擊炮、坦克殲擊車其實很多,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種S型坦克歸類為坦克殲擊車。

外形非常低矮的S型坦克非常有利於在瑞典複雜的地形和城鎮中隱蔽。

如果我們以坦克殲擊車的視角去看待他,那就合理了,首先,二戰中大部分的坦克殲擊車是無炮塔的,這樣看來也是一脈相承的,其次,S型坦克主要就是在瑞典這個地形和社會非常有特點的國家,反正也沒有機動的空間,那就乾脆定點佈置,大量殺傷敵人的戰車,沒有炮塔,可以減輕重量,縮小體積,提高防禦能力和通過性。

瑞典的交通條件有限,而且多山地叢林,這樣的低矮和輕便的坦克,確實利於快速部署到位。

瑞典是一個交通設施有限,人口密度不大,但是高度城鎮化的多山地國家,坦克在這裡作戰本來都是需要犧牲掉機動性的,可以說S型坦克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一開始就立足於點區域作戰的坦克,他因為沒有炮塔,所以外形低矮,可以隱藏在矮牆之後,也可以靈活的佈置工事,坦克沒有炮塔,火炮射擊的角度有限,不過也沒有辦法,像瑞典這樣的國家,坦克頂不住正面一波,基本上國家就沒了。

圖為二戰蘇聯廣泛使用的坦克殲擊車,可以把S型坦克看作是一種坦克殲擊車。

所以,沒有了炮塔,反倒是可以把正面防禦做強大一些,縮小了體積,就可以把更多的裝甲放在需要的地方。但是這個坦克的戰鬥力實在是不怎麼樣,奇葩畢竟就是奇葩,劍走偏鋒的武器往往沒有好下場,犧牲了機動能力,雖然容易部署,但是實在是有限的射擊角度和落伍的觀瞄系統導致他面對三代坦克基本沒有抵抗力。

圖為瑞典S型坦克,他的火控系統非常落後。

沒有炮塔就不能佈置獵殲系統,坦克的火控系統奇差,遠程射擊的精度並不好,最終瑞典也只是製造了不到300輛S型坦克,就轉而購買德國的豹2坦克了,畢竟還是真正的坦克來的更踏實一些。


海事先鋒


這個東西是無炮塔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類東西特別多,比如說德國人的三突子,還有象式坦克還有德國人投入戰場的最大號的實戰坦克獵虎。

但是事實上很多坦克車的王牌對於這種無炮塔的戰車評價頗低呢,比如說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頭號王牌卡爾烏斯就對於這種無炮塔的戰車表示不大願意接受,卡爾烏斯官方確認擊毀戰績達到了150輛,這樣的戰績是空前絕後的,但是他大部分的戰績全都是他駕駛著虎式坦克得來的。

虎式坦克的炮塔旋轉速度比較緩慢,所以必須要依靠它本身的車的自轉來完成炮塔的轉動,優秀的坦克駕駛員會把虎式坦克停在正確的位置,並且以正確的角度迎敵,這是卡爾烏斯一句名言,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虎式坦克的車長不是由傳統意義上的炮手晉升而來的,而是由駕駛員晉升而來的。

後來,卡爾烏斯在一次偵察活動之中遭到了敵人惡意的報復襲擊,然後卡爾烏斯受傷了,僅僅兩週出院以後,卡爾烏斯不再分配給虎式坦克,而是負責去駕駛獵虎,但是卡爾烏斯一直針對這個獵虎坦克車的這個無炮塔吐槽了很多回。

其實這也很正常,我們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庫爾斯克裡面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面對德國人佔據質量優勢的虎式和象式坦克,前蘇聯的t34坦克選擇以近乎於自殺式的衝鋒貼近敵方坦克繞到敵方的側面和後面對敵人實施重擊,拖住了德國人的進攻鋒芒,所以說,仔細回味卡爾無私對於駕駛員的評價,我們就可以看得出炮塔在當時那種坦克遭遇戰裡面所擁有的絕對優勢。

那麼現如今這種尤其是瑞士發明的這個s型的坦克究竟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簡單來說就是防禦力我們去看俄羅斯的坦克,他的整個車的車高是特別低的,他的坦克炮塔呈楔形,減少正面的被彈面積,同時,缺少了炮塔以後也可以騰出來一部分的重量,增加車子的防禦能力,也就是車子的防禦裝甲。

但是,根據現如今美國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大型炮塔的發展趨勢來看,坦克未來的改裝能力和坦克的發展空間決定的異型坦克未來的發展的時間是否能夠長久,炮塔越大,(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內部空間越大,改裝的空間也就越大。至於說防禦力上面的加上一點兒反應裝甲或者是增加一些特殊材料,就能夠讓坦克擁有極強的防禦能力,這一點又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說美國人對於這種降低坦克車高,然後減少坦克車內空間的事情表示不屑一顧,我不想怎麼敢這樣做的話太low了!多一個大炮塔,多裝一個人,坦克多一個人出來做雜物,而且還能夠順便增加一下坦克的發展空間和改裝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漩渦鳴人yy


要想研究一款裝備,首先要看他的使用者的需求。

S型坦克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

還有哪些需求類似的產品?

S型坦克研發的背景是冷戰,敵人是蘇聯。

在西歐陸地上,蘇聯一直保持攻勢。戰術也非常簡單:戰術核武器洗地,裝甲部隊快速推進。

所以防禦的戰術也很簡單:對著一個方向擼就完了。

S型坦克就是這一需求的產物:對準蘇聯裝甲部隊的方向,在被滅掉前多打幾炮。

沒有炮塔,外形低矮,隱蔽性好,被彈面小,都是為了適應這個需求。

同樣,這個時候炮塔能不能轉已經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