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红楼梦时的几点疑惑

【原创】读红楼梦时的几点疑惑

欧阳奋强、陈晓旭版的宝黛读西厢

【原创】读红楼梦时的几点疑惑

小戏骨版的宝黛读书

人到中年,再拿起《红楼梦》来读,不似年轻时的心境,那时只会被宝黛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今天,我看到的虽然也还是良辰美境、流水似年,怜惜“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但是竟然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解之处:

不解之一:宝玉、黛玉、宝钗真实年纪到底是几岁?他们在大观园时分别是多大年龄。

《宝黛初会》时宝玉一出场十一二岁的样子?黛玉比他小一岁,宝钗比他大一岁?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时的十一二岁也太成熟了,况且是虚岁,现在的十一二岁的孩子大多还是稚气未脱,而在古代是不是比现代成熟多了,不但他们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而且还擅长吟诵作诗,甚至饮酒作诗都熟用词牌、酒令也是飞花令。庭院深深几许,朗朗书声阵阵,他们小小年纪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素养,真是了不起。那么那时的封建教育真让我们现代人望洋兴叹,看了红楼以后,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不解之二:贾府到底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既然是金陵十二钗,那么这些才情女子都居在南京才对。可是我读来读去一会儿觉得是在北京一会儿觉得是在南京。第三回中,贾雨村是同黛玉到“神都”投奔贾府去,那么这个“神都”必是北京无疑,还有第六回刘姥姥教训姑爷的话:“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下脚下”,第十八回元妃归省时,若是在南京又怎么能一天一个来回?第三十三回,贾母因贾政打宝玉,在那儿冷笑:“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种种迹象表明贾府一定在北京城。可是,在第五回书中写道: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来看,遂无心看别的了。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那么这里的金陵必然是南京。

中间还有好多这种迷魂阵,不知曹先生是无意还是有心这样做。

不解之三:称呼随意更换。

对奶妈的称呼,一会儿是嬷嬷,一会儿是姆姆,一会儿是妈妈,一会儿是奶嬷嬷。让人不知所以然。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写道贾琏与凤姐在一起吃饭,同吃的还有贾琏的乳母赵嬷嬷。凤姐称呼赵嬷嬷为“妈妈”,可见,这里的“妈妈”是指奶妈。即古代意义上的“妈妈”并非就是现代的孩子对自己母亲的称谓。我查了《辞海》,它对“妈妈”的定义是:母亲。那么说“妈妈”一词,在辞海中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至少罗列的不全面。《红楼梦》中薛宝钗一直叫薛姨妈为“妈妈”,是薛宝钗对薛姨妈的昵称还是她不是薛姨妈的亲生女儿?

在这里,想必外国人要来读懂中国古代的书,非一般的语言功夫是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国人把它翻译成外文也免为其难,一定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难怪有翻译说外国人把《水浒传》翻译为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

再就是“嬷嬷”词。一直以来,我都读为mo,mo,因为这好像是一个泊来的词,知道对西方的修女称之为嬷嬷(mo,mo),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尼姑的称呼。但是今天我再次读《红楼梦》时,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在中国古代有钱人家对公子哥的乳母会尊称其为“嬷嬷”。出于好奇,我搬来《新华字典》来查其意义,竟然没有收录这个字,感到很是惊奇;又搬来《现代汉语词典》、《实用汉字字典》来寻根问底,却有了一个意外收获:其读音为(ma,ma,)其意有两个,一为称呼年老的妇女;二为奶妈,但都没有第二个读音,只读(ma,ma)

那么我们通常读为(mo,mo)一音来自何处呢?我大感疑惑。为什么我就一直把这个字读为(mo,mo)?不可能大家都把这个字读错吧?红极一时的《还珠格格》里面有个坏女人叫容嬷嬷,电视里不是都读成(mo,mo)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找来《辞海》,它解释为:ma 又读为mo,同“妈”。有两个解释:一为妈妈;二为北方方言,对老妇人的尊称。

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该怎么读“嬷嬷”这一音。更不知道古代人到底怎么发“嬷嬷”一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