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今天所说的是一段老巷“风味”的故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年,达州人在老巷子度过的旧时光,依然不会老去...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在金庸的江湖世界里,关于市井的描写很多,有靓丽的刀光剑影,有迤逦的儿女长情,有神奇的金氏武功,更有层出不穷的江湖故事。

其实,生活中的“老巷子”亦是一个“江湖”。斑驳陈旧的巷子里,只有那些真正掌握“火候”的人,才能烹饪出极致的人间美味来。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在达州这样的巷子很多,今天所说的“小北街”也是其中之一。

娴静的老巷子熬出了时光的味道


一个喜爱的美食的人,一定会去寻觅年代久远的小巷子。

因为最称心的美食,只会在民间,在一个遍寻不着的角落,在最市井的小巷里,那里往往藏着人间最好的美味。

走在大北街,感受达州中心繁华的同时,清水的思绪也飘回了过去。那时候的三圣宫还有一个更加富有情怀的名字---“小北街”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与如今繁华的大北街相应,“小北街”的存在则更为久远...

几条串联起的小巷子,圈住的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回忆。想着想着,清水的脚步落在了三圣宫的门口。


牛肉饼,穿梭时空的旅行者


老达州人的记忆里一定有一张属于小北街的牛肉饼。

清水还没走进三圣宫门口,熟悉的牛肉饼香味就已经飘来,这家牛肉饼小店,店面虽不大,却已是被时光所浸透...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和蔼的店主,手上一边擀着面一边向我们说着这里的历史:“那时候三圣宫没有现在这么大,大概就是大北街头头到桑树巷那么长,门面也没得这么多,也就是03年左右慢慢开始翻修发展起来的,他们改造嘛,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就留了下来”。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这一留就是十几年,曾经的青年与其招牌牛肉饼一起,成了三圣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一个空间,同一张牛肉饼,如同穿梭时空的旅行者,在记忆深处的儿时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当记忆涌上心头,闭上双眼轻嗅肉饼的香气,才是放下烦恼重归单纯的时刻。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看着来来往往的食客,老板笑着说,“开业到现在20多年,很多当年的食客,现在已经是为人父母,还带着孩子来吃。”

同一种食物,在两代中流转,不变的是味道,经历的是成长。

巷子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三圣宫巷,顾名思义因巷内塑有刘、关、张三圣像而得名。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古朴的屋檐下,一家家美食小店密密麻麻的排列着。

酥脆肉火烧、观音豆干、肉夹馍、达州酱鸭等等,数不清的名小吃在这里汇聚,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同时,也为昔日老巷也增添了许多活力。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凉粉锅盔,静候着“有缘人”


走过喧闹的巷子前段,来到巷子深处。目光一扫,一家卖凉粉锅盔的小店吸引了清水的目光。

小店门面几乎没有装潢,除了一个大爷在缓缓揉面外,甚至连店名都没有。可就是这样一家小店,由里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让大爷颇有一种世外“扫地僧”般的神秘感。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走近一问,这家凉粉锅盔已经卖了十几年了,大爷的手法也已经炉火纯青。

一张张面饼在他手中翻转,放入油锅,在滋滋声中散发出阵阵面香,撒上芝麻,待炸至金黄,迅速从锅中拿出,在温度尚高之时放入拌好的凉粉,这一份凉粉锅盔就算完成了。

刚做好的锅盔内外一热一凉,一硬一软,在口中交织碰撞,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如今的锅盔早已经和巷子一起成为了美食街的一张名片,善良的大爷也表示会一直坚持,直到干不动为止。


回忆里的黄桷树,仿佛依然在生长


吃完锅盔,清水来到桑树巷,不由的又想起那株达城标志性的黄桷树。

以前的黄桷树,树冠展开足有四五十平方,树干需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根延伸足有数十米远。小时候遇到炎热夏季,清水时常跑去那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除了小孩,那时候树下还有老人打牌,大人们也在打趣闲谈….

黄桷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为达州人遮风挡雨,甚至有居民将烟酒摆在树前,还有的来到树下烧香作揖,以祈求平安。

如今的黄桷树已经搬迁,但黄桷树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很多店铺也用其命名。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听做锅盔的师傅说,如今的黄桷树已经迁移至达川区百节镇机场附近。“空落落”的桑树巷让很多老达州人路过都不由得生出一种感伤怀念之情。

老巷深处的“酱油味”久久不散


黄桷树不远处,三圣宫片区的“黄桷树”牌酱油、食醋,也曾一直是达城人的偏爱。

据传始创于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街上的何家大户幸得御厨制作酱油工艺,其手工作坊紧靠黄桷树,得名“黄桷树”牌酱油。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桷树”牌酱油也滋养了数代达州人民,虽然也已经搬迁,但它留给这条老巷的厚重滋味却久久不会消散。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如今,为了纪念达县酱园厂,人们在老巷修建了蒲草田文化园,园中雕塑栩栩如生,在一个个蜡黄的雕塑下,隐约可以看见当初制酱工艺的繁盛。

走出巷子,已是沧海桑田

走出老巷,回首望去,刚刚走过的三圣宫除了美食又多了一层文化的韵味。在绚丽的灯光和一排排火红的灯笼的村拖下,三圣宫不仅保留了老一代的传统,同时也在与时俱进。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回到商业繁华的大北街,看着高耸的现代化建筑和拥挤的街道,更让人不由的感叹时光飞逝,沧海桑田。

达州这条“小北街”,亮的是景,藏的是味

如今的三圣宫已是达州的一张美食名片,里面的老巷子翻修后也被称为达州的“宽窄巷子”。

其身处的老城区也在城市的发展中越加繁盛,虽然曾经的年代感渐渐远去,但达城人并未忘记老巷子带给他们的回忆,特别是老巷装修后不仅让人有口福更饱眼福。如今的老巷,既能带给人们记忆中的味道,还能去探寻美食背后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