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文 | 江宇琦、師燁東

不同業內人士向毒眸透露,一直致力於拓展文娛業務的恆大系,正在與中港合資的影投公司盧米埃影業洽談收購事宜。有消息人士表示,收購方案已談至收尾階段,目前正在經過恆大方面最後的審批。

毒眸於昨日向恆大與盧米埃方面分別發出了求證,截至發稿前,暫未收到回覆。

拓普電影智庫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盧米埃旗下共有影院40家,排名全國第23;全年累計票房收入達到6.7億元(不含服務費),排名所有影投中的第17;全年平均上座率達到了19.28%,高於全國12.1%的平均上座率,在所有影院數達15家以上的影投當中,這一數字是最高的。因此雖然如今影院收購的價格處在谷底,但盧米埃整體的估值仍不會是一個小數。按當下業內普遍的估值標準計算,40家影院至少也能賣到十餘億。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在毒眸看來,這筆交易的出現,並非出人意料。一方面,盧米埃希望出售旗下影院的傳聞由來已久,近兩年裡一直在找尋合適的買家;另一方面,恆大系的嘉凱城早在去年就宣佈要把影視做成第二主業,收購了明星時代影院和艾美影院、傳出過要組局收購星美的消息(點此閱讀:關停140家影院的星美院線謀出售,巨頭或組局接盤),並且通過收購明星時代獲得了院線牌照,現在缺少的正是有品牌的優質影院——盧米埃影院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能滿足其需求。

不過,即便此次收購已經走到了收尾階段,也未必就能完成交易。有知情人士告訴毒眸:“恆大之前曾在最後關頭否了一些影院或是院線牌照的收購,所以即便已經走到最後一步,也不能代表這筆交易已經十拿九穩。”而當初恆大與美嘉的收購談到最後一步後,最終收購方案仍然被高層否決了。

此外,同樣有業內人士稱,現在對於盧米埃來說,也未必是一個出售的好時機。只不過在行業整合的大格局下,

外資企業在產業鏈上的短板和較低的發展天花板已然凸顯,退出內地市場或成大勢所趨——盧米埃的出售傳言已久,加上此前先後出售的UME和橙天嘉禾、與恆大談過的美嘉、一直在尋求賣家的CGV,外資影投似乎紛紛有了退意。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盧米埃


而在這一系列交易和傳言的背後,院線洗牌已經在悄然加速。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恆大的進軍與尷尬

恆大希望在地產外謀求新業務線的想法,可謂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恆大集團就注資10億元人民幣成立了“集院線、音樂、影視、經紀、發行、動漫為一體”的恆大文化產業集團,開始在文化產業領域發力。負責影院業務的影投公司“恆大院線”,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彼時的國內唯一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恆大文化產業集團上市


過去幾年間,恆大院線在影院擴張上長期處於一個相對“激進”的狀態:2015年時,恆大院線累計開業影城53家、銀幕369塊;

公司彼時宣稱,“未來三到五年內將建成並投入使用影城335家,銀幕突破2300塊,成為中國最大的新型影院運營商”;到了2018年7月,恆大方面宣佈開業影城已達120家,銀幕數851塊,開業、在建設以及已規劃的影城項目合計達233餘家。


然而由於恆大院線影院主要分佈在瀏陽、中山、岳陽等三四線城市,少有位於一二線城市的影院,並且影院規模整體較小,單店盈利能力較為有限:按照恆大披露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旗下影院票房達到3.06億元,平均下來單店收入約為250萬左右;拓普智庫數據則指出,位於影投公司第二梯隊的奧斯卡、沃美等,同期單店平均票房都達到了560萬以上;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17、2018年恆大的場均人次分別為13和12,在排名前30的影投中是最低的。


因此雖然恆大在影院數量上已經名列前茅,卻仍然很少被放在頭部影投的討論當中。而或許是為了能夠把品牌做大,過去幾年間一直有傳言稱恆大正在找尋合適的影院收購,並和美嘉等擁有品牌、區位優勢的影院傳過“緋聞”。


而就在2018年,恆大系公司嘉凱城完成了公司產業轉型中的重要一步:7月底,嘉凱城宣佈,將收購明星時代影院和艾美影院各100%股權,交易對價分別為5.65億、3000萬,表示要積極培養地產外的第二主業。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明星時代影城


從資產角度來說,這兩筆買賣並不划算。截至2017年底,明星時代淨資產為4206.24萬元、全年虧損達到3300萬,即嘉凱城是以12倍溢價收購了一家嚴重虧損的公司;而艾美同期淨資產為-441.35萬元、全年虧損6萬元,負債3100萬元。

嘉凱城之所以願意花如此高昂的價格買下兩家公司,看重的其實是兩家手中的各類許可證,特別是明星時代擁有的院線牌照——畢竟在國家電影局發佈《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前(點此閱讀:院線洗牌真要來了!成立商業院線要求至少50家影院5億年票房!),院線牌照的申請已經停滯多年。


但也正因為去年收購的那些影院本身的盈利能力、品牌效應都不夠強大,無論是想要真正將院線業務做大做強,還是推出一個有足夠影響力的恆大系品牌,顯然都還不足夠,因此上述收購完成後,恆大系便和星美等之間有過收購傳言。


而相比於負債累累、設備老舊的星美,盧米埃無論是從品牌知名度,還是影院的位置、營業狀況來看,都顯得更為優質。如果此次的交易最終能夠成型,意味著恆大系中有望誕生一家國內靠前的影投公司,並且有機會通過併購等方式,成為新興的院線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夠打造這樣一個新的、更具影響力的品牌,恆大還放棄了經營多年的恆大院線。就在去年7月的交易完成後不久,恆大方面隨即表示,為避免同業競爭風險,將在12個月內停止恆大院線的業務。恆大宣佈將要停止恆大院線業務後,有接近恆大的人告訴毒眸,這之中其實包含了資本化的考慮。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嘉凱城和恆大關於解決同業競爭的承諾函公告

事實上,將文旅板塊拆分上市一直是恆大集團的重要目標。早在2015年12月,恆大地產發佈公告稱,恆大文化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綜合性文化產業第一股”。


不過上市之後,恆大文化過得並不順心,在新三板掛牌近一年多時間,恆大文化的股票沒有過任何成交記錄。因此到了2016年10月底,公司便宣佈“為配合公司經營發展需要”,選擇從新三板退市。

當時有很多人相信恆大文化會在不久之後轉投A股, 而今嘉凱城的一系列舉措,也都被視作是借嘉凱城為恆大的文化板塊添磚,給恆大文化借殼嘉凱城鋪路。另有消息人士透露,2018年嘉凱城基本上就已不再補充土地儲備,不排除未來文化娛樂業務會取代地產業務,成為公司的第一主業。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競爭激勵、無產業優勢,外資影投加速離開內地

作為此次交易傳言中的另一方,盧米埃的經營狀況一直不錯,但有院線人士告訴毒眸,這兩年來盧米埃一直在嘗試出售影院資產。而回顧過去幾年下游的併購消息後不難發現,像盧米埃這樣選擇急流勇退的外資、合資影投公司並不在少數——

2017年,作為首個紮根內地的香港影院品牌,UME賣身有國資背景的華人文化,據消息人士透露,成交價格可能超過40億元;同年,大地影院集團收購了橙天嘉禾中國影城業務,總簽約額33.87億元;美嘉也和恆大進行過商談,只不過交易最後被否決;CGV將要出售影城的傳言,更是從未停止……過去幾年裡,除了港資背景的大地電影,幾乎所有外資背景的頭部影投,都或多或少有過退出內地市場的想法。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UME影院


單以經營狀況來看,這些公司的表現都不算差,但為何要紛紛退出中國市場?

政策的變化可能是潛在原因。實際上,外資影投公司能在內地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是享受到了內地市場龐大以及產業相對空白的紅利。2003年9月,《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務會議通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文化部同意,正式開啟了外資影業來內地的歷史,UME等影院品牌紛紛開始入駐。

由於很多外資影投在香港、韓國等地區已經有著極為強大的品牌效應,因此在內地影院產業整體不夠發達的幾年裡,這些公司靠著在其他市場積累下的運營經驗,紛紛獲得了先機。直到今天,CGV、UME等公司在內地的市佔率仍位居前列。

雖然如今對於外資投資影院,並沒有明確的政策限制,但有不同從業者向毒眸表示,近年來內地影視行業相關政策的變動和不確定性,的確對一些外資影企的佈局產生了影響。

特別是《意見》的頒佈,意味著有關部門開始鼓勵下游進行整合,對於外資影投公司而言,是時候需要重新評估競爭環境和發展前景了。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內地的外資影投公司多為港資背景,政策變動對其影響並不會太大,一些外資影院萌生退意的更直接的原因,或許還在於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從2015年前後開始,由於電影行業的快速發展,內地掀起了影院建設熱潮,大批資本進入到下游產業、希望能夠撈上一筆。過快的產業發展,一方面分流了老玩家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炒高了以租金為主的運營成本,使得從業者生存壓力陡升——有不少從業者向毒眸抱怨,下游經營狀況正不斷惡化,這兩年能夠賺到錢的影院還不到10%。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這兩年能夠賺到錢的影院還不到10%


毒眸此前曾分析過,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產業整合必然會是大勢所趨,因為只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降低成本、豐富盈利模式、增加抗風險能力(點此閱讀:影投已開始準備院線牌照材料,經營差的小院線要準備被淘汰了)。尤其是在《意見》發佈後,“大吃小”一定會成為行業常態,規模不大的院線、影投都將逐漸退出市場。

誰更有機會成為洗牌的引領者?有人覺得是蓄勢待發的國家隊,也有人相信會是資源豐厚的地產商,但無論如何,在資本和政策方面都不佔據優勢的外資企業,都很難脫穎而出、在洗牌當中佔據先機。換言之,這類企業很難真正做到規模化。

由此帶來的侷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某知情人士告訴毒眸,受到規模等的限制,目前很多外資影投公司都只是一個終端企業,並不像萬達等一樣能夠深耕整個產業鏈,在內地電影市場不夠穩定、風險較大的情況下,這樣一種產業模式可供想象的空間有限。

“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影院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單單依靠終端優勢,收益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以CGV為例,在韓國或者其他一些市場,整個CGV集團的優勢其實在上下游的資源共振上;但在內地市場,韓國影視作品的影響力有限,CGV上游的優勢發揮不出來,這幾年在華的發展與集團預期應該是有差距的。”該知情人士表示,這可能是CGV一直謀求出售的原因。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CGV


除此之外,現階段地產商開始大舉進軍下游產業,也使得適合建造影院的商業地產成了稀缺資源。據相關人士透露,部分影院合同到期後,地產商都選擇不繼續簽訂租約,而是讓位於其自建影院。如此一來,無論是外資影院,還是其他單打獨鬥的小影投,未來在新影院的建設上,或許都阻礙重重。

“UME選擇離場的時間其實是最好的,當時的溢價還比較高。”一位資深影投人士告訴毒眸,即使現如今外資影投的生存狀況普遍還算不錯,可長遠來看其發展空間勢必會逐漸變窄,在價值高點尋求出手是不錯的選擇。

外資的撤離,某種程度上也變相加速了下游產業的洗牌。恆大如果能夠拿下盧米埃或者其他優質影院資產,將有機會成為下游的新巨頭;而拿下了UME的華人文化,則在《意見》頒佈後,便表示已經啟動了院線的申請——無論是國資背景,還是巨大的資金優勢,都使華人系將可能成為產業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而據毒眸獲悉,在這幾筆涉及到外資影投公司的傳言之外,下游產業還有更大的整合正在推進,不久之後便會公佈。當下的傳言,或許只是產業大變局的序章。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傳盧米埃影城擬賣身恆大,外資影院為何紛紛退出內地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