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出口创牌”,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出口创牌”,国门之内无名牌

“出口创牌”,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进入多元化战略阶段之后,采取“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策略,先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强,再进入相关行业。进入新领域,做到一定规模,一定要跃居行业前列,冰箱之后,空调、冷柜、洗衣机都有了领先的市场份额。

张瑞敏对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好坏之争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不管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都可以找出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关键是企业定下了目标,有没有能力去实现目标,或者说靠什么方法实现目标。非要下一个判断,只能说多元化比专业化难,产融结合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做成了,产融结合是最好的,多元化次之,专业化再次之。

此时,真正的大鳄悄然盯上了中国市场。1992年,GE家电在中国考察了很多公司,最后认为海尔管理不错,想收购海尔。当时双方实力悬殊,海尔的规模只有GE家电的几十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意识到GE家电只是想把海尔作为在中国发展的棋子,不会让海尔品牌有何发展,张瑞敏拒绝了收购的提议。

收购不成,美国人说话很是直接。他们说,他们在中国不会放弃,会寻找别的合作伙伴。找到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打败海尔。原因简单,海尔已经是中国冰箱行业最好的选手,打败海尔,其他人就不在话下了。张瑞敏当时就说:“我也送你们一句话,就是你们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任四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二战’时说的一句名言——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如果有自信,能够战胜自己,其实不会怕你。”24年后,海尔宣布收购GE家电,规模已是GE家电的5倍,这是他当初做梦都想不到的情景,真实的“龟兔赛跑”游戏上演了。

当年的对话不无火药意味,但有的话还是触动了他。GE家电的人说,别看海尔现在欣欣向荣,迟早会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开始人拼命干,很有激情,因为工资低,可以不断涨工资。但工资总归有涨不上去的一天,另外收入高了,也很难再有驱动力。这就是人性,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1992年,海尔才8岁,朝气蓬勃。这一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海尔抓住历史机遇,在青岛东部高科技开发区征地,建设海尔工业园,此时能够听进去这些“盛世危言”,需要足够的自省意识,这或许也为海尔未来的持续变革埋下了伏笔。

不管怎样,GE作为当时全世界多元化做得最成功的企业,一直是张瑞敏观察与研究的对象。他认为,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至少有两点非常了不起。一是充满活力,既可以把公司做到全世界最大,又可以把公司做到全世界最小,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的企业”,至今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做到。二是产融结合做得非常好,找不出一家公司像GE这样,制造业充满竞争力,产业跨度又如此之大,从飞机发动机到一台小电机均有涉及。更重要的是,GE的产融结合不是靠抓住一两次机遇或冒一两次险就干好的,而是有长效机制,全都是大手笔,又不让人感到提心吊胆。

海尔:“出口创牌”,国门之内无名牌

1999年,海尔已经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张瑞敏却认为“国门之内无名牌”,并非不要国内市场,只是因为世界级的品牌,必定要覆盖全球市场。这一年,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设家电生产基地,引来一片质疑。人们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连外国公司都争相来中国设厂,海尔去美国设厂,不是盲目扩张,就是好大喜功。其实,海尔内部有规定,达到盈亏平衡点才能建厂。当时,每年对美国的冰箱出口量已经达到50万台,而只要达到30万台,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如果说把产品出口到海外只是“走出去”,在海外建厂就是“走进去”,决定了今后能否“走上去”。“走进去”需要高度本地化的设计与生产,成为当地认可的产品,而“走上去”是成为当地名牌。海尔从一开始就坚持不为其他企业代工生产,放弃代工的稳定利润,只做自己的品牌。“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本质上是因为海尔对独立自主发展有着高度的渴望。

每一个强大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原产国,国家品牌会为这些品牌背书。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在发达国家建立品牌,并不容易。海尔选择了最崎岖的一条路,光是适应当地的制度与文化,就需要高超的智慧。

张瑞敏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当地法律不允许海尔欧洲总部的职业经理人的年薪与业绩挂钩。而辞退员工,最少要支付9个月,最多要支付22个月的工资。一些当地的经理人甚至直接对他说:“我工作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舒服。”

海尔的办法是先让每个人跟自己的业绩挂钩,业绩达不到的人不扣钱,但每天早上要谈话,分析原因。接下来还是完不成,就继续谈话。谈话的办公室,门是敞开的,来往的人都可以看见。一般来说,有的人会向好的方向转变,有能力的人,不是不能干,只是不想干。还有的人最后受不了,主动选择辞职,这时企业就不需要支付赔偿金了。

海尔:“出口创牌”,国门之内无名牌

在海外,品牌推广费用也是巨大的。海尔曾在日本银座投放户外广告,当时海尔在日本一年的营业收入(不是利润)都不够支付广告费。至今,中国品牌占据了全球家电市场近49%的份额(因为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仅有3%的份额,其中90%还是海尔的产品。(未完待续)

——选自《他们正在改变中国》

海尔:“出口创牌”,国门之内无名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