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職業年金保險,有視同繳費的說法嗎?

用戶7323964123407


職業年金是沒有視同繳費這個說法的。

職業年金作為基礎養老保險的補充,是從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後開始繳納的,同時建立了個人賬戶,賬戶中的金額由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共同組成,實行的是完全積累制,並沒有視同繳費這個說法。

其實職業年金賬戶和養老金的個人賬戶很像,都是可以繼承的,如果這兩個也有視同繳費的概念,那得是多大的一筆財產呀。年金也可選擇按照本人退休時對應的計發月數計發職業年金月待遇標準,但與養老金不同的是年金賬戶中的金額髮完就沒有了,而養老保險即便個人賬戶的錢發完了,還可以繼續按原標準享受相應待遇。

視同繳費這個說法與之相對應的是實際繳費,它針對的是養老保險中的基礎養老金。對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以前參加工作的在編人員,因為改革以前是不需要繳納社保的,因此實際上是沒有繳費工資與繳費年限的。為了適應改革以後的養老金計發方式,就將改革前參加工作的那段時間稱為視同繳費年限,結合各省自己的視同繳費指數可以計算出每個人的繳費工資指數,然後計算得到基礎養老金。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職業年金不是一種保險,是一種補充養老制度,叫做年金制度,可以把它看成一種養老基金,而不能把它看成一種保險。

它是依據國務院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設立的,同時天還需要完善相應的管理及投資運營辦法等相應的配套措施。

職業年金制度採取的是積累制和記賬制的綜合。

職業年金個人繳費實行實賬積累,非全財政全額撥款的單位要實行實賬積累。

職業年金個人積累,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月發放工資時要扣取繳費基數的4%,存入相應的職業年金專戶,有專戶委託的資質基金管理機構進行理財。

單位部分由於承擔的是8%,各地的財政由於並不完善,國家允許他們採取記賬制,等待職工退休或者轉移的時候,再將所有的記賬錢數撥款充實。即使是記賬,也要按省級政府統一發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所以,職工並不會吃虧。

職業年金的領取待遇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按照養老金個人賬戶記賬月數,計算出每月可以領取的金額。每月領取一部分,直到領完為止。相當於多了一部分個人賬戶養老金。如果退休時職業年金賬戶有5萬元,60歲退休個人賬戶計發月數是139個月,這樣每月我們能夠領取三百六十元的職業年金,一直到領完為止。退休後每年的收益率要按照理財機構實際收益率計算了,沒有記賬利率了。



第二種方式,實際上是用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的利率非常低,一般也就在3%左右,一般是趕不上年金專門理財機構的。

保險的話,有一種保障的特性。比如個人賬戶養老金,每年他的記賬利率是由國家統一公佈,並不是按照機構的實際理財利率計算。2016年是8.31%,2017年是7.12%,2018年是8.29%,遠遠超過了很多人的理財利率,甚至趕上了一些地區的工資增長率。如果我們活的時間比較長,將個人賬戶養老金餘額領取完畢的話,國家會通過統籌賬戶補發相應的待遇,確保大家退休待遇不降低。

職業年金賬戶有沒有視同繳費呢?沒有。

原因就是國家規定了十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新老辦法待遇比較,老辦法待遇高按照老辦法發放退休待遇;新辦法待遇高,在發老辦法退休待遇的基礎上,額外發放一定比例的新辦法比老辦法高出部分。

老辦法的退休待遇被卡死在了2014年10月的基本工資水平上,然後按照國家公佈的工資增長率,每年一調整。2016年是6%,2017年是4.5%,2018年可能是3%。

主要原因就是國家參照退休老人的養老金增長情況和退休待遇新辦法的增長情況所確定的。

過去我們沒有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之前的繳費年限,實際上國家通過過渡性養老金予以補償。補償的並不僅僅是個人賬戶,也包含了職業年金部分。

比如按照按照社平繳費基數繳費一年,能夠領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不計算貶值的情況下,只有0.7%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過渡性養老金一般在1%到1.3%之間,而且跟社會平均工資掛鉤,不會貶值。而且退休時相應的視同繳費指數,是根據退休時的職務來確定的,一般都會遠遠高於1。所以,過渡性養老金將個人賬戶和職業年金的部分都找平了。

所以,職業年金既不是保險,而且也沒有視同繳費一說。


暖心人社


問題:對於職業年金保險,有視同繳費的說法嗎?

很遺憾,沒有。在職時單位和個人真金白銀地交過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的人,退休後才會有補充養老金,以作為基本養老金的補充,提升養老保障水平。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均沒有視同繳費之說。在職時沒交過錢的,一律沒有。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年金在職時要盡繳費義務,退休後才能擁有領取的權利。

補充養老保險包括兩種,一種是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員的職業年金,另一種是企業單位參保人員的企業年金。叫法不同,性質相同。補充養老保險需要在職時積累,退休後下能領取。在職時通常每月單位按照繳費基數不超過員工收入的8%,個人按照繳費基數不超過員工收入的4%,合計不超過員工收入的12%繳納,全部進入個人賬戶,屬於個人財產。本金加上利息或理財型收益,在退休後一次性或分期返還給個人的,退休後就多了一項收入,但年金賬戶本息領完就沒有了,不是終生領取的。如果人在職時沒等到領,或退休後沒領完,人就去世了,年金賬戶餘額是可以繼承的。

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對應的補充養老保險金屬於福利性質,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補充養老保險金。單位給你交了,你就有,單位沒給你交你就沒有。就好比得先在銀行裡有儲蓄,才能在銀行裡取錢是一個道理。補充養老保險是靠真金白銀的積累說話的。

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是從2014年10月1日開始建立職業年金的,由於有公家的錢做後盾,所以覆蓋率是100%。也就是說2014年10月1日以後在職,之後退休的人,多多少說都有職業年金,退休越晚積累的越多。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是甜蜜的蛋糕。但2014年10月1日前已退休的人是沒有職業年金待遇的,也沒有視同繳費的說法。

企業單位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有企業年金的說法的,但落實不好。2019年又被國家重新提上日程,但可以預計,仍然難以落實。大部分企業單位,包括外企、合資企業、大中小型民營企業,都沒有企業年金。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公家的錢做後盾,屬於福利待遇,不是強制性的,所以覆蓋率很低,拒不完全統計,不到10%。企業單位的企業年金近乎畫餅充飢。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一樣,也沒有視同繳費的說法。在職時交過錢,退休後才會有。

平時我們所說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對應的待遇是基本養老金,有視同繳費年限之說。也就是說,視同繳費的說法是針對基本養老保險而言的。對企業人員而言,1992-1995年各地建立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制度前的正式的、連續的有人事檔案記載的工齡才算視同繳費。對機關事業單位而言,2014年10月1日以前的正式的、連續的有人事檔案記載的工齡才算視同繳費。另外上山下鄉、軍齡、公派留學、學習、培訓期間也算視同繳費,以人事檔案材料佐證為準。


結語

綜上所述,視同繳費年限和基本養老金掛鉤,和補充養老保險沒有關係。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和補充養老保險掛鉤,是基本養老金以外的補充養老金。沒有視同繳費年限之說。

我是“水流雲在草青青”,認真誠懇的退休顧問,歡迎大家加我的關注,查看更多社保及退休文章。願天下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水流雲在草青青


沒有!

謝謝《悟空小秘書》老師邀請。

為什麼沒有?

這是由職業年金的性質決定的。所謂職業年金,是專門針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而言的,與企業職工繳納的企業年金相對應,只是稱呼不一樣罷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稱為職業年金,企業職工稱為企業年金。

無論是職業年金還是企業年金,繳費標準是一樣的。即個人繳納本人工資的4%,用人單位繳納8%。職業年金只有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依法領取退休養老金時,隨退休養老保險金時一併發放,是退休養老保險金的補充,逐月隨退休養老保險金髮放,領完為此。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繳納職業年金的時間是2014年10月,企業職工繳納企業年金的時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未期。

因此,在職職工養老保險費的視同繳費,與在職職工在職時繳納職業年金沒有關係,所以沒有。

管見了。


商世好


樓主您好,企業年金實際上是我們這個五險一金之外的。那麼有這個企業年金的單位,通常稱之為是五險兩金。這個5險兩金呢,實際上並不是國家勞動法強制規定要為員工購買的,所以說它沒有任何的強制性。

也就是說你曾經在一家單位工作有這個職業年金,但是你離開這家單位以後,並不意味著你下一家工作單位有職業年金了,所以說你有可能會造成你這個職業年金的繳費中斷,那麼也有可能造成自己最終辦理退休的時候享受不到這個職業年金的待遇,那麼這個職業年金是什麼待遇呢?就是一個補充養老保險的待遇。

而且職業年金出臺的時間較晚是沒有視同職業年金這樣一個說法的,也就是說你實際參保多少年,那麼就有多少年的一個職業年金待遇。一般情況下只有你工作到退休為止,在這家交職業年金的工作單位,最終才可以享受這個補充養老保險的待遇,否則一般中途離開這家工作單位是享受不到職業年金待遇的,因為你自己是沒有辦法來辦理這個補充養老保險退休待遇的。


社保小達人


對於職業年金保險,有視同繳費的說法嗎?

職業年金沒有視同繳費的說法。

年金不是保險,是一種儲蓄性的基金。與社保同樣是國家規劃的三大養老支柱之一。

從實施起就由個人和單位共同出資,所以不存在向前視同繳費的說法。


查悅社保APP


沒有這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