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陈弘志杀了皇帝唐宪宗,唐穆宗怎么不给父亲报仇?

岳晓瑶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无论从历史记载还是实际来说,可以确认就是陈弘志弑杀了唐宪宗。但是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团行为。集团就是以唐穆宗舅舅家的郭家为首,和宦官勾结到一起,为了抢占帝位而发动的宫廷政变。唐穆宗是最后的受益者。

没有证据表明他也参与了其中的阴谋。但他是在宦官的拥立下上位的,所以不可能为父皇报仇。再说唐穆宗当上皇帝后就光顾吃喝玩乐了,哪里还想到父仇未报这个茬呢?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唐宪宗一生的成败得失。

第一部分 唐宪宗生平及业绩

唐宪宗李纯(778-820年), 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他是晚唐最强有力的皇帝。”(《剑桥中国隋唐史》)

的确,唐宪宗很幸运,他生下来似乎就是直奔皇帝龙椅来的。在他还是六七岁孩子的时候,他和爷爷唐德宗有个对话。

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

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

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唐德宗李适听了,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分喜爱。

父亲唐顺宗身体不好,李纯在当太子时就开始监国理事。

唐宪宗的历史功绩主要有改革弊政,平定藩镇,开创元和中兴这三大项。

如果把这种势头持续下去,唐宪宗有可能真正的振兴大唐,使唐朝再走向一个辉煌的顶点。可惜,他没有后劲,平定藩镇后开始享受生活,为了长寿而吃丹药,吃完药以后性情大变,身体大不如以前。

唐宪宗当政时期,有三个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也正因为这些问题,导致了他最后的人生悲剧。一个是家庭问题,一个是宦官问题,一个是继承人问题。

一、家庭问题

唐宪宗的家庭关系很复杂,以至于他临死前都没有正式的妻子——他生前没有立皇后。

唐宪宗复杂的家庭关系主要来自于郭贵妃。

唐宪宗:母亲是唐代宗才人。

王妃郭氏(后来的郭贵妃):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郭氏父亲:驸马郭暧。母亲: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也是唐代宗李豫的外孙女,唐德宗李适的外甥女,唐顺宗李诵的表妹。这样算来,要论辈分,李纯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

唐宪宗李纯称帝以后,始终没有立皇后。史书上记载“帝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 《旧唐书·后妃传》)这个评价恐有些狭促。

年轻时候的唐宪宗是有大志向的,不可能把后宫的那些事当成自己此生的奋斗目标。他即位后把唐太宗始终做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所以才取得“元和中兴”的成功。

所以,他当时应该是处于这种考虑:在唐高宗以后,皇后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超越皇权,乃至于取代皇帝的地位。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唐肃宗的张皇后,都可以干涉朝政,对皇帝形成掣肘。

而郭贵妃的身份,比提到的这几位皇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祖父郭子仪对大唐有“再造之功”,后来郭子仪的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 而且她的母亲还是唐朝的宗室升平公主,另外还生有太子李恒,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立她为皇后,或许会比韦皇后和张皇后等人更加无法无天。因此,为了避免郭家坐大,唐宪宗选择空悬后位,这才是唐宪宗为何不立皇后的主要原因。

二、宦官问题

李纯重用宦官,重用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还让他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有的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吐突承璀后来惹了众怒,被贬。于是又重用梁守谦、王守澄等人。吐突承璀在地方上没待几年,又把他调入京城。

“宦官干涉军事,在宪宗朝始终是个特大问题。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做密探、招权纳贿等等,组织严密;他们不仅抓神策军,甚至也在许多方镇部队和长安将要成为将军的人中插上一手。”(《剑桥中国隋唐史·宪宗时代的中央集权进程》)

三、继承人问题

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这期间他又遇到郭贵妃那边的阻力。最后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而死。

李宁一死,本来已经稳固下来的储位之争又起波澜。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而最受唐宪宗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

唐宪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郭氏家族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拥立皇三子李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最后弄得皇上也没有办法,只好顺从大臣们的意见,于公元812年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

有意思的是皇帝身边的宦官集团,此时也分成了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其实,宪宗心里对新太子一直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

第二部分 唐宪宗的死因探讨

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死。由于是非正常死亡,所以他的死因成了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们看看以下史载: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旧唐书·宪宗本纪》

“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

这两个记载都说唐宪宗是暴卒,而且都怀疑是宦官陈弘志弑杀,但显然由于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官方对此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大和九年九月癸亥,令内养齐抱真,将杖于青泥驿,决杀前襄州监军陈弘志,以有弑逆之罪也。”《旧唐书·文宗本纪》

“宪宗服柳泌药,日益烦躁,喜怒不常,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旧唐书·皇甫鎛传》)

这些记载就很明确了,这事就是宦官陈弘志干的。但是有没有同党?一个内廷宦官,就是为了怕被戮就干出这些事来,似乎有些牵强。

大家想一下,伺候皇帝的又不是一个人,如果真是陈弘志个人谋害了皇帝,那他怎么也逃脱不了惩罚,所以,一定是背后有人撑腰。但这个背景的势力有多大,腰杆有多硬?我们接着再往下分析。

“一个由多数宦官、某些翰林学士和几个有势力的藩镇临时结成的联盟,顺利地使顺宗禅位于太子……后来关于皇位继承的斗争并不难于评价,因为我们可以从结果逆推其理,特别是可以看看是哪个宦官集团取得了胜利。”(《剑桥中国隋唐史·内廷的发展》)

一代大家陈寅恪也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中,研究认定唐宪宗是被太监阉党谋害,遗憾的是没有深入阐述这件皇帝被谋杀的案件主谋。

其实现代研究者任士英在《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中也得出这个结论,说:“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

但现在至少可以肯定,唐宪宗的被弑是一个集团行为了。但这个集团的主谋是宦官还是有背景有实力的人?

学者黄永年的这段分析,也为我们指明,宦官背后一定另有其人:

“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好比旧社会大家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小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反掉整个大家族。”(《唐史十二讲·唐代的宦官》黄永年中华书局2017年05月)

其实大思想家王夫之已经在《读通鉴论》做了肯定的回答:“弑逆之迹,暴露于论定之后,则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而谁哉?”他锁定的是郭氏。

到底是郭氏还是另有其人?

郭氏虽然也有这个动机,但是毕竟谋杀的是自己的丈夫,不一定下得去手,而且她不像武则天那样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史书上并没有看出她有什么过人的智谋。那么,不是她还有谁?问题逐渐的浮上水面。就是郭钊,对,就是郭钊!

其实司马光已经在《资治通鉴》中有所暗示,只是被大家忽略了:

“初,左军中尉吐突承璀谋立澧王恽为太子,上不许。及上寝疾,承璀谋尚未息;太子闻而忧之,密遣人问计于司农卿郭钊,钊曰:“殿下但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钊,太子之舅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

太子李恒听说,唐宪宗的心腹吐突承璀密谋要拥立澧王李恽为皇太子,又忧郁又着急,马上向他的舅舅郭钊询问对策,郭钊回答说殿下只要对皇上竭尽孝顺,等待事情发展的结果,而不要忧虑其他事情。

这话说得很老到。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淡定?一定是胸有成竹了!为什么胸有成竹了?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都应变准备!

史书上没说李恒听到此话的态度。其实,太子李恒当时方寸已乱,不可能表什么态,最大的可能就是听完舅舅的话以后,恍恍惚惚的回家去耐心的等待了。

公元820正月二十七日,就在这一天,一切的较量都要尘埃落定了。唐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一个时代结束了,唐穆宗从此闪亮登场。

但这么多人千辛万苦扶上位的唐穆宗,却让人大失所望,他荒于朝政,奢侈放纵,史评“惠王不令,败度乱政;骄僻偶全,实赖遗庆。”刚刚步入29岁的青春年华,就得病而亡。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

《唐史十二讲》黄永年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任士英


老衲侃春秋


如果说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唐顺宗被儿子唐宪宗和宦官们合谋杀死还只是部分后人的猜测的话,那唐宪宗被宦官杀死则是记在了正史中,即便其子唐穆宗没有参与,但他的死确实和唐穆宗有关系。

大唐自唐肃宗开始出现了宦官专政,他们权倾朝野,甚至能左右皇位的传递,唐代宗能顺利继位是靠了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的功劳,而唐宪宗的迅速继位靠的也是宦官。

做了二十六年太子的李诵一登基就试图依靠“二王刘柳”进行“永贞革新”,目的就是削藩和抑制宦官干政,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才六个月之后,唐顺宗就被迫让太子李纯监国,再一个月之后,唐顺宗被宦官俱文珍逼着退位给唐宪宗李纯。

五个月之后,唐顺宗驾崩,后人通过一些笔记小说的记载,开始怀疑唐顺宗的死并不是正常的病死,而是被儿子唐宪宗和宦官们害死的,只是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唐宪宗继位后开启了帝国中晚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兴,即元和中兴,他任用贤相改革内政,致力于削藩,让帝国自安史之乱后再一次形式上统一,也就是说各地藩镇都名义上归顺了朝廷。

但是唐宪宗时期的弊病在于,宦官真正掌握了神策军,拥有了兵权。而唐宪宗和唐玄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像,同样在执政时期出现了两个极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倦政享乐。而且两人同样在立太子上有很多波折。

唐宪宗一生不立皇后,所以其正妻郭氏(郭子仪的孙女)只能屈居贵妃之位,而唐宪宗在立太子的时候就直接立了长子李宁(其生母地位很低)为太子,这可以说是狠狠地打了郭贵妃的脸,但天无绝人之路,太子在两年后去世。

唐宪宗再次面临立太子的事情,他在次子李恽(其母地位也不高)与郭贵妃生的第三子李恒之间犹豫不定,当时郭贵妃对李恒的太子之位是势在必得,同时还有右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和王守澄的支持,而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则支持李恽。

双方展开拉锯战,最终,唐宪宗立李恒为太子,当时是812年。虽然李恒太子的身份是定下来了,但是唐宪宗对这个太子却未必满意,甚或他当初也只是迫于压力才立了李恒,第二年朝臣请求立郭贵妃为皇后的时候就遭到了唐宪宗的拒绝,可见唐宪宗对郭氏一族的忌惮。

在之后的数年间,吐突承璀继续支持李恽,排挤李恒及梁守谦和王守澄这些太子一党的宦官。只希望找到机会废立太子,而这个机会在几年之后终于有了。

唐宪宗的晚年迷恋长生不老药,长期服用丹药,寿命没延长,脾气却暴躁了很多,动辄打骂身边服侍的宦官,宦官们苦不堪言。眼看着唐宪宗的身体越来越差,吐突承璀开始谋划废立太子之事。这让太子李恒很恐惧,遂问计于舅舅郭钊。郭钊让李恒该干嘛还是干嘛,并且要好好尽孝心,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

820的正月,唐宪宗突然暴死,宦官们给出的结论是服食丹药而死,实际上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为郭贵妃和郭钊所收买。

唐宪宗的突然暴死打了吐突承璀和李恽一个措手不及,紧接着梁守谦和王守澄就扶立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 吐突承璀和李恽被杀,而陈弘志、梁守谦和王守澄等宦官则被奖赏,他们对唐穆宗的顺利继位有大功。

郭家费尽心机让李恒继位,却没想到他是个荒唐的主,只知道享乐,无所不用其极的游乐,年纪轻轻就中风并服食丹药,在29岁的年纪就驾崩了。

而参与谋杀唐宪宗的这几个宦官都在唐穆宗儿子唐文宗执政时期死亡,或者病死,或者被处死。但自唐宪宗开始的宦官掌神策军却一直延续了下去。


萧晓四姑娘


(一)唐宪宗之死

首先老龙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纯(唐宪宗)这个人,他和很多皇帝一样崇拜先祖的功绩,史书形容早期的李纯“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初登大宝更是励精图治,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杜黄裳、裴度、李绛等人),个人最大的功绩是元和削藩的取得了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在这个过程中他搞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打败了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更是最终使得各地藩镇相继降服,史称“元和中兴”,可是在这个过程中重用太监(尤其是让太监掌握兵权)我们都知道军权事关国家统治阶级权力的保障,这个时期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皇帝对大臣失去了信任,而太监作为天子身边的人生理上的缺陷又给人他们不可能做皇帝的错觉,很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立下功绩后的他进入了皇帝的下一个追求阶段,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求长生这个话题哪怕是秦皇汉武也不能免俗,开始吃丹药求长生,性情也变得暴躁易怒,经常诛杀左右太监,再来说说太监陈弘志皇帝唐宪宗以及唐穆宗的渊源,本来当时掌权的太监不是他,而是太监吐突承璀,吐突承璀想立澧王李恽为太子,这样一来可就没有太子李宥(是为唐穆宗)什么事情了,陈弘志与王守澄于中和殿暗杀了唐宪宗。

(二)太监做将军

唐宪宗死后,对外宣称是暴崩而亡,又联络梁守谦、韦元素等拥立定太子李宥继位,太监陈弘志有拥立之功又是宫中大太监,掌管神策军后又封为襄州监军,小小太监一跃成为执掌三军的元帅,让人唏嘘不已。


老龙结语:唐朝皇帝不再信任武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宦官集团实际上取代了士大夫集团的地位,士大夫成为宦官的附庸,朝廷宰相更是成为了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就和朝廷官员和皇帝的关系一样,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军(即神策军近10万人),权力之大让皇帝也不敢轻易杀他。唐朝后期更是进入太监掌权的黑暗时期,史书记载的就有唐德宗李适的儿子唐顺宗、孙子唐宪宗以及后来的唐敬宗、唐文宗等人都是死在了宦官手中,可想而知这个时期他怎么敢杀陈弘志。

我是长得很帅很老的老龙求爱我关注我。


老龙说历史


俗话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仇恨之大,莫过于这两者。但在皇宫大内,为了争权夺利,杀父夺妻、杀兄灭子却成为常态,不可以常理揣度。太监陈弘志杀了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就没有给父皇报仇。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纯本来是一个有为的皇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颇有一番作为,尤其在削藩一事上,李纯取得重大战果,缓和了藩镇权势大于帝权的问题,中央政府的威望再次得到提升。李纯仰慕唐太宗与唐玄宗的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力图以二位先祖为榜样,有一番作为。李纯继位之后确实在前期也象唐太宗一样,开创了一个“元和中兴”的景象,虽然没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那样繁荣,但唐宪宗在历史上也与唐太宗和唐玄宗齐名,被称为唐朝三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但执政后期的唐宪宗李纯却颓废起来,原因在于他致力于长生不老事业,吃丹药吃多了,起了副作用。因此脾气暴躁,动辄斥责宦官甚至杀害宦官,弄得在身边工作的宦官们人人自危,不知何时死在皇帝之手。陈弘志就是其中的太监之一。但这,还不是陈弘志敢于向皇帝下手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在于,唐宪宗的儿子们为争太子之位,互相争斗,由于长子李宁早亡,其中一派拥立次子李恽,另一派拥立三子李恒。而陈弘志是李恒派。最后陈弘志和另一名太监王守澄趁唐宪宗病重,谋杀了李纯,拥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陈弘志虽然谋杀了李纯,但对外声称李纯是服用丹药过量而死,政治斗争的残酷使继位者和朝臣们不闻不问,因此唐穆宗也没有追究事实的真相,所以更谈不上为父报仇了。陈弘志杀了他的父亲,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呢。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缔造了一个中兴盛世,因为年幼经历过“泾师之变”,所以继位后任用名将李愬,平定并消灭了各方割据势力,唐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安定时期。同时又任人唯贤,唐朝国力蒸蒸日上,几乎赶超开元盛世。

但是晚期唐宪宗李纯重用宦官,宦官干政。以吐突承璀和陈弘志为两派的宦官分别想拥挤李恽和李恒为太子,公元820年2月14日,王守澄、陈弘志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了李纯,拥立了太子李恒。

正史是写陈弘志杀死了唐宪宗,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实则不然。唐穆宗李恒的母亲为郭氏,郭氏是谁?其为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平定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延续功不可没,及至宪宗,郭家在朝廷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唐宪宗却一直没有把郭氏立为皇后,郭氏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实则也想让李恒当上皇帝,只有她成为了皇后,李恒才能成为嫡子,更具有继承皇位的优越性,所以她为了地位的稳固,指使宦官陈弘志杀了宪宗,拥立郭氏之子李恒为皇帝,所以说陈弘志只是太后郭氏的一把刀,皇帝李恒顺利的上位,陈弘志功不可没,而且即便深追究,难免查出母亲郭氏的蛛丝马迹,所以出于种种考虑,权衡利弊,才未曾追究此事。

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