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

小時候,農村出去打工的人很少,那時候的人們不像今天,哪裡都敢去闖蕩。所以大多數人都是留在家鄉種田,或是在附近打打小工。在家的農村人,都喜歡養點雞鴨,一是可以雞鴨吃剩飯剩菜;二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可以吃自己養的土雞土鴨,比集市買的好吃;三是可以去圩鎮上售賣,換點零用錢,買其它的生活必需品。

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

所以在農村養殖雞鴨很普遍,那時候人們買鴨苗或雞苗,都不用去集市買。因為那時候有一種職業,那就是在天氣轉暖時,也就是三、四月份,小商販會來農村賣貨,商販中有的是賣冰糖葫蘆的,有的是補鍋、補鞋、補衣服的手藝人。其中,最為特別的就是販賣雞苗和鴨苗的商販了。

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

每當他們來到農村房子比較集中的地區,就會大聲叫賣:“賣鴨苗、賣雞苗咯;買鴨苗、買雞苗咯”,並且循環叫賣好幾次,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聽到後,就會圍住這些商販問價格。家裡有錢的人家,就會當場買下一些小鴨和小雞來養。

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

而一時手頭緊,拿不出錢買鴨苗養的人怎麼辦呢?這時候,商販就會說:“你可以“賒鴨苗”,等秋天養大賣了,我再來收錢,不過等秋後收錢時,價格要雙倍”。於是,一些想養雞鴨的農民,不用花錢,就能先養上小鴨子了,為啥商販願意“賒鴨苗”給農民呢?不擔心收不回錢嗎?村裡的老人是這樣說的,讓筆者想點贊。

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

一是這種賒賬購買的方式,會比直接購買付現金稍微貴一些,商販秋天來農民家裡收錢時,總體收益是更高的。而且賒鴨苗的方式,農民也更容易接受,有利於商販賣出更多的鴨苗。

二是商販以賒賬方式出售鴨苗,能吸引更多農村人的來諮詢,對於一些手頭寬裕的農民來說,買鴨苗時當場給商販錢,會更加划算。所以,這也是商販的一種促銷方式,給自己打開銷路,是一種很聰明的方法。

三是在農村社會,來農村販賣鴨苗的,可能也就是附近其他鎮子,或村子的村民。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都非常重視聲譽,買的時候很多鄰居們都在場,即便有想賴賬的人,也會不好意思的。所以“賒鴨苗,秋後付錢”,也是商販和村民們約定俗成的一個規矩,商販不會擔心不好收錢。

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

我們可以發現,“賒鴨苗”是商販和咱農民通過“信譽”來達成的買賣,對於雙方來說,是一種共贏的方式,雙方都樂意,誰也不會吃虧。對於這種做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二十年前的農村,手頭緊的農民“賒賬”買鴨苗,商販也樂意,為啥?(如果覺得文章寫的不錯,點個贊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