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讓美麗鄉村綻放“詩畫之美”

走進汕頭市澄海區,可以感受到澄海鄉村的獨特風貌:碧水藍天、蓮峰倒映,古棧成排、綠樹成蔭,坐落在樟林古港邊上的東里鎮新興街村,古樸風貌讓人恍如置身畫中;荒坡地蛻變小公園,廣益街道北隴社區的村民聚於此,其樂融融;村在水中、水穿城過,隆都鎮前美村,宛如一幅江南水墨;上華鎮菊池村以“微改造”實現見縫插綠、見縫造美,留住鄉愁的同時也擁有了新內涵……可以說,每一個村莊都主題突出、各有特色。

一個個形象鮮明、韻味獨特的“美麗鄉村”,正是澄海區“因地制宜、規劃引領”工作思路的生動體現——該區在美麗鄉村建設時強調規劃先行,在規劃時充分尊重民意、遵循自然肌理,重視村莊建設內涵、建設領域的拓展。

正是這一“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做法,令澄海區不斷湧現出精品村、特色村:它們並不“千村一面”,也沒有很強烈的城市味道,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面孔和個性,讓每一個來過的人,都能記住和掛念。

從首批建設項目中總結經驗教訓

澄海區地處韓江出海口,總面積345平方公里,人口78萬人,農業人口61萬人佔78%。從2017年以來,澄海區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各村居按照“先整治、後建設”的原則,堅持抓“三清”、拆“三舊”、促“三建”,深入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017年,該區第一批19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基本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湧現出一批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典型。

其中,東里鎮新興街村以樟林古港入選“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舉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為契機,通過推進樟林古港整治、修復新興街歷史建築,為澄海區打造了一張新的鄉村休閒旅遊名片;隆都鎮前美村結合古村落保護及歷史文化名村建設,創建4A級景區,村莊整體環境面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不過,在此前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澄海區相關部門卻敏銳地發現了一些問題。

“規劃的深度不夠,是其中一個問題。”澄海區委農辦主任林宏光表示,第一批示範村由於規劃編制時間緊,規劃及項目設計不夠完善,落地可行性差,不少項目在施工中必須進行調整設計,導致示範村建設進度偏慢。有些村居在這方面“沒有概念”,存在著隨意性,也造成了一些浪費。

此外,部分鄉村還存在著照搬城市模式的現象。在林宏光看來,真正的美麗鄉村是鄉愁的載體,而一些過度硬化、生搬硬套甚至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做法,極易破壞原有的鄉村味道。

再者,個別村居在環境整治後無法跟上提升建設步伐,造成“髒亂差”回潮;加之多數村居缺乏對已完成建設項目的日常管護機制和後續管護資金,村民文明意識宣傳教育不到位,使得部分美麗鄉村建設存在不足。

轉變思路將規劃引領作為“關鍵一招”

問題的出現,往往是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良機。針對這些不足,澄海區委農辦迅速轉變思路,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形成了具有“澄海特色”的建設路徑。

規劃引領,就是澄海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一招”。

在保持與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其他相關專項規劃等的銜接和協調基礎上,澄海區編制《汕頭市澄海區區域鄉村建設規劃》,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五規合一”,實現“一張圖”管理。

“規劃必須有前瞻性和嚴肅性。每一個美麗鄉村在建設之前,我們都要求必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村的文化積澱、人文風俗、產業結構等特點,科學制定村莊整治建設規劃,做到無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林宏光說。

與此同時,澄海區還要求各村居在規劃設計中要充分尊重民意,遵循村莊自然肌理,重視村莊建設內涵、建設領域的拓展。

林宏光表示,強調“遵循村莊自然肌理”,為的就是保護鄉村特色,避免過度城市化。他舉了一個例子:隆都鎮前美村在對池塘進行改造後,就採用竹籬作為池塘圍欄,摒棄了慣用的石欄杆。“比起石欄杆,竹籬造價低,也更富於鄉村味道。”林宏光說。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而為了讓各村居將“規劃引領”這一思路落實到位,澄海區也計劃於近期開展美麗鄉村培訓班,邀請規劃設計單位為各村居培訓,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更進一步地挖掘特色,做好規劃。

“雙辦法”為建設項目繪就“路線圖”

在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規劃設計後,如何更加規範化地統籌、管理、實施建設項目,並保障項目順利落地?對此,澄海區委農辦在充分調研、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臺《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辦法》,為澄海美麗鄉村建設繪就了細緻的“路線圖”。

其中,《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系統梳理、細化了建設項目的確定、實施和長效管理以及組織領導等方方面面,從項目的規劃編制、申報、審核審批等確立環節,到招投標、施工、驗收、結算等實施環節,再到“明晰農村建設項目產權”、“建立農戶繳費制度,完善養護機制”等長效管理環節,均有對應的條例可供對照。在林宏光看來,管理的規範化和精細化,能夠讓澄海美麗鄉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資金管理方面,《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則突出了“區級統籌”這一財政獎補的“自選動作”。

林宏光說,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省、市、區各級財政均予以大力支持。但澄海區各個村居的鄉村規模參差不齊,人口最多的村達1.8萬,人口最少的村僅有273人,如果不加差別地統一分配,並不一定能滿足每個村的需求。

因此,澄海區採用人口規模和自然村數雙因素辦法,根據人口規模,以500人為一檔、以550萬元為基數,每增加500人增加補助資金60萬元;每增加一個自然村,再增加50萬元補助資金。對省、市財政專項補助資金進行科學分配。

如此一來,幹部群眾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底氣更足、思路更開闊、措施更有效。像全區第一大村、人口1.8萬人的蓮上鎮永新村,就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獲得2700萬元的財政補助,比省的補助標準多了1700萬元,而這都是得益於財政資金區級統籌政策。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此外,澄海區還鼓勵“先建後補”:對未納入年度美麗鄉村建設的村居,鼓勵有條件的村提前開展整治建設,並嚴格按照《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實施,區將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財政標準予以獎補。

這一舉措,有效促使澄海美麗鄉村建設“多點開花——上華鎮菊池村就自籌資金500多萬元,嚴格按照《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汕頭市澄海區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實施汙水整治、供水管網改造、村道擴建、文化休閒廣場建設等一系列工程,成功打造生態宜居樣板村。

撬動鄉賢能人合力共建“正能量”

打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澄海區還注重發動群眾參與、鄉賢支持,讓美麗鄉村成為“大家共同的美麗鄉村”。

一樁樁、一件件合力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事例正在澄海鄉村演繹傳承:東里鎮塘西村集中財力物力,對淤塞幾十年的汙水池進行清淤、引水、築堤,將其整治建設成鄉村小公園;上華鎮菊池村,群策群力、全民參與,村前屋後見縫插綠;上華鎮島門村,克服重重壓力,對入村大道違章建築進行清理清拆,村道面貌煥然一新;溪南鎮西社村,黨員幹部以身作則,示範帶頭,帶動廣大群眾在短時間內拆除所有違章搭建物,實現村莊零違建;東里鎮文化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組建一支由100多名當地村民組成的環境衛生義務監督隊,經常性對樟林古港周邊環境衛生進行監督管理,打造古港潔淨環境;2017年,熱心企業捐資3000萬元,實施樟林古港古驛道保育活化工程,使古港河實現了由汙濁黑臭向清澈秀美的“華麗轉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港”……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農村建設不能太過城市化,但人的觀念必須‘城市化’。”林宏光認為,美麗鄉村建設除了要改變村容村貌,更應該改變村民的觀念,讓文明鄉風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在林宏光看來,“人”的變化,才是美麗鄉村建設背後的靈魂。“文明環境加上文明鄉風,才是有血有肉的美麗鄉村。”

因此,澄海區進一步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讓村民自覺自願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共建、共享和共治中,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同時,動員鄉賢能人參與到包括規劃設計的“全鏈條”建設中,撬動更多合力打造美麗鄉村特色村、精品村的正能量。

【全媒體記者】楊可

【作者】 楊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