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走进汕头市澄海区,可以感受到澄海乡村的独特风貌:碧水蓝天、莲峰倒映,古栈成排、绿树成荫,坐落在樟林古港边上的东里镇新兴街村,古朴风貌让人恍如置身画中;荒坡地蜕变小公园,广益街道北陇社区的村民聚于此,其乐融融;村在水中、水穿城过,隆都镇前美村,宛如一幅江南水墨;上华镇菊池村以“微改造”实现见缝插绿、见缝造美,留住乡愁的同时也拥有了新内涵……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主题突出、各有特色。

一个个形象鲜明、韵味独特的“美丽乡村”,正是澄海区“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工作思路的生动体现——该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时强调规划先行,在规划时充分尊重民意、遵循自然肌理,重视村庄建设内涵、建设领域的拓展。

正是这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做法,令澄海区不断涌现出精品村、特色村:它们并不“千村一面”,也没有很强烈的城市味道,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面孔和个性,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能记住和挂念。

从首批建设项目中总结经验教训

澄海区地处韩江出海口,总面积345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农业人口61万人占78%。从2017年以来,澄海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各村居按照“先整治、后建设”的原则,坚持抓“三清”、拆“三旧”、促“三建”,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7年,该区第一批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涌现出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

其中,东里镇新兴街村以樟林古港入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为契机,通过推进樟林古港整治、修复新兴街历史建筑,为澄海区打造了一张新的乡村休闲旅游名片;隆都镇前美村结合古村落保护及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创建4A级景区,村庄整体环境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不过,在此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澄海区相关部门却敏锐地发现了一些问题。

“规划的深度不够,是其中一个问题。”澄海区委农办主任林宏光表示,第一批示范村由于规划编制时间紧,规划及项目设计不够完善,落地可行性差,不少项目在施工中必须进行调整设计,导致示范村建设进度偏慢。有些村居在这方面“没有概念”,存在着随意性,也造成了一些浪费。

此外,部分乡村还存在着照搬城市模式的现象。在林宏光看来,真正的美丽乡村是乡愁的载体,而一些过度硬化、生搬硬套甚至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做法,极易破坏原有的乡村味道。

再者,个别村居在环境整治后无法跟上提升建设步伐,造成“脏乱差”回潮;加之多数村居缺乏对已完成建设项目的日常管护机制和后续管护资金,村民文明意识宣传教育不到位,使得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不足。

转变思路将规划引领作为“关键一招”

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良机。针对这些不足,澄海区委农办迅速转变思路,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具有“澄海特色”的建设路径。

规划引领,就是澄海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招”。

在保持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基础上,澄海区编制《汕头市澄海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规合一”,实现“一张图”管理。

“规划必须有前瞻性和严肃性。每一个美丽乡村在建设之前,我们都要求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文化积淀、人文风俗、产业结构等特点,科学制定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林宏光说。

与此同时,澄海区还要求各村居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尊重民意,遵循村庄自然肌理,重视村庄建设内涵、建设领域的拓展。

林宏光表示,强调“遵循村庄自然肌理”,为的就是保护乡村特色,避免过度城市化。他举了一个例子:隆都镇前美村在对池塘进行改造后,就采用竹篱作为池塘围栏,摒弃了惯用的石栏杆。“比起石栏杆,竹篱造价低,也更富于乡村味道。”林宏光说。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而为了让各村居将“规划引领”这一思路落实到位,澄海区也计划于近期开展美丽乡村培训班,邀请规划设计单位为各村居培训,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进一步地挖掘特色,做好规划。

“双办法”为建设项目绘就“路线图”

在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后,如何更加规范化地统筹、管理、实施建设项目,并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对此,澄海区委农办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澄海美丽乡村建设绘就了细致的“路线图”。

其中,《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系统梳理、细化了建设项目的确定、实施和长效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等方方面面,从项目的规划编制、申报、审核审批等确立环节,到招投标、施工、验收、结算等实施环节,再到“明晰农村建设项目产权”、“建立农户缴费制度,完善养护机制”等长效管理环节,均有对应的条例可供对照。在林宏光看来,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能够让澄海美丽乡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资金管理方面,《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则突出了“区级统筹”这一财政奖补的“自选动作”。

林宏光说,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省、市、区各级财政均予以大力支持。但澄海区各个村居的乡村规模参差不齐,人口最多的村达1.8万,人口最少的村仅有273人,如果不加差别地统一分配,并不一定能满足每个村的需求。

因此,澄海区采用人口规模和自然村数双因素办法,根据人口规模,以500人为一档、以55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500人增加补助资金60万元;每增加一个自然村,再增加50万元补助资金。对省、市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进行科学分配。

如此一来,干部群众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底气更足、思路更开阔、措施更有效。像全区第一大村、人口1.8万人的莲上镇永新村,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获得2700万元的财政补助,比省的补助标准多了1700万元,而这都是得益于财政资金区级统筹政策。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此外,澄海区还鼓励“先建后补”:对未纳入年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居,鼓励有条件的村提前开展整治建设,并严格按照《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区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标准予以奖补。

这一举措,有效促使澄海美丽乡村建设“多点开花——上华镇菊池村就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严格按照《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汕头市澄海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污水整治、供水管网改造、村道扩建、文化休闲广场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成功打造生态宜居样板村。

撬动乡贤能人合力共建“正能量”

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澄海区还注重发动群众参与、乡贤支持,让美丽乡村成为“大家共同的美丽乡村”。

一桩桩、一件件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事例正在澄海乡村演绎传承:东里镇塘西村集中财力物力,对淤塞几十年的污水池进行清淤、引水、筑堤,将其整治建设成乡村小公园;上华镇菊池村,群策群力、全民参与,村前屋后见缝插绿;上华镇岛门村,克服重重压力,对入村大道违章建筑进行清理清拆,村道面貌焕然一新;溪南镇西社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示范带头,带动广大群众在短时间内拆除所有违章搭建物,实现村庄零违建;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组建一支由100多名当地村民组成的环境卫生义务监督队,经常性对樟林古港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打造古港洁净环境;2017年,热心企业捐资3000万元,实施樟林古港古驿道保育活化工程,使古港河实现了由污浊黑臭向清澈秀美的“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港”……

澄海:遵循自然肌理,让美丽乡村绽放“诗画之美”

“农村建设不能太过城市化,但人的观念必须‘城市化’。”林宏光认为,美丽乡村建设除了要改变村容村貌,更应该改变村民的观念,让文明乡风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在林宏光看来,“人”的变化,才是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灵魂。“文明环境加上文明乡风,才是有血有肉的美丽乡村。”

因此,澄海区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村民自觉自愿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共建、共享和共治中,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同时,动员乡贤能人参与到包括规划设计的“全链条”建设中,撬动更多合力打造美丽乡村特色村、精品村的正能量。

【全媒体记者】杨可

【作者】 杨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