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作為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一直傳承著對祖先的崇拜,而祭拜先人也一直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人文始祖黃帝。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奠基人,其歷史影響無人能比,中國自古以來也延續著對他的崇拜與祭祀。新鄭古稱“有熊”,相傳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建都之地,歷代文獻多有記載,黃帝傳說在新鄭也廣為流傳。同時,民間對黃帝的祭拜也源遠流長。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歷史上對黃帝的崇拜與祭祀。一方面就官方而言,是把他當成是始祖和帝王的身份來祭祀,是為政治服務的,體現其所建立王朝的正統性,表達自己是繼承黃帝衣缽,君權神授,為其合法性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人民大眾則是表達一種樸素的祖先與英雄崇拜,是一種祈求,是情感的寄託,為的是祈求得到祖先神靈的庇護。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人民大眾的信仰反映了人們情感的底層最能代表社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遷,古老的民俗會隨著時代的需要不斷地流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正是傳承中的民俗圍繞社會需要而做出適當調整的反映。在當今社會,隨著現代化的衝擊,許多民俗儀式正在逐漸的簡化,失去了原來的面貌,甚至民俗本身也在逐漸的改變,更多寶貴的民族精神更是逐漸消失。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歷代以來,官方與民間祭祀軒轅黃帝不斷。

新鄭具茨山風后頂有軒轅廟、南崖三宮,縣城中則有軒轅廟、三皇廟(祀伏羲、神農、黃帝)。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三皇"本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宋金時期逐漸被醫家作為一個整體奉為醫學始祖。到了元代時仍祭三皇,雖然規定伏羲、神農、黃帝仍由國家祭祀,但是祭祀祀不再由皇帝親祭,改由太醫主祭。政府更是在全國範圍內將"三皇"奉為醫學祖神,模仿孔廟與醫學校並行建立三皇廟,每年春秋兩季舉行2次國家大祭,開創了醫祀三皇制度。

《元史·志第二十七·祭祀五·郡縣宣聖廟》載:“元貞元年,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黃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載於醫術者,以祀兩廡有司歲春秋二季行事,而以醫師主之。

於是全國各地普建三皇廟。黃帝也被成為醫學祖師,而元以前的的黃帝廟、軒轅廟,有的則成了祖師廟。

比如新鄭具茨山的軒轅廟、縣城中的軒轅廟,就改稱了祖師廟。而新鄭縣城的三皇廟也由此而來,鹿邑軒轅黃帝廟也被稱為祖師廟。

新鄭縣誌中所謂的祖師廟即為古代祭祀黃帝軒轅廟,如下圖: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下面是《新鄭縣誌·重修三皇廟碑記》有關三皇廟的記載:

該碑發現於1985年,現存城內北街三隊王紅旗家中。碑高132釐米,寬43釐米,厚12釐米。該碑兩面刻文。碑文系邑廩膳生秦景兆所撰,增廣生員秦冠書丹。該碑立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碑記全文楷書,共142字。

全文如下 :

蓋聞有功德於民者,世世禋祀勿替。縣北門內舊有三皇聖祖廟,旁列十代名醫。神像輝煌,照人耳目。但年長日久幾經風雨剝蝕,遂致暗淡無華。有監生劉廣,祀生秦炳元,約會合邑紳士各捐資財以成勝果,廟宇牆垣燦然可觀。工既告竣,市之人莫不爭先快睹。此因神功垂於無窮,實人力為之更新雲。

據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鄭縣誌》記載:“三皇廟在北門內東首,祀伏羲、神農、黃帝。”至於碑記中所說“旁列十位名醫”,由於資料缺乏,無考。此廟今廢。

可以看出,與元史記載完全相吻合。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明清時期,朱元璋對於三皇、五帝的祭祀,廢除太醫主祭,仍由皇帝或皇帝派遣官員祭祀。

明嘉靖五年(1562年)於新鄭西南具茨山風后頂南修建“南崖軒轅宮三皇殿”,祀伏羲、神農、黃帝。崇禎三年重修新鄭具茨山軒轅宮三皇殿。清代祭祀黃帝基本沿襲明代。

明清時期,這一制度逐漸褪去政治光環,三皇廟與藥王廟同時出現,演變成民間百姓祈求祛病攘疾的廟宇。而新鄭的三皇廟也已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廢棄。

《新鄭縣誌·明風后嶺摩崖題記》如今三宮也只剩一個了:

新鄭縣城西南約20公里,有歷史名山大隗山之主峰風后嶺,海拔793米,其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峭壁,舊為仙人隱居和遊覽勝地。相傳峰之命名來源於黃帝三公之一——風后。舊時峰頂建有軒轅廟。東南山腰間建有“三宮”:頭宮奶奶廟,二官天爺廟,三宮天主廟(祀伏義、神農、黃帝)。附近有黃帝避暑官、御花園,並鑿有馬仙、康仙洞。這裡山峰險峻,風景宜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縣黃水保某人榮任寶豐縣前到此遊覽,看到有些建築被毀。便在三宮北側創建看山之神廟一座,塑神一尊,以示敬仰。並在廟後山崖上書寫鑿刻摩崖題記一塊,長80釐米,寬60釐米。現廟存而神像已毀,題記的字跡已風化不可辨認。只有“萬曆十一年”“新鄭縣黃水保榮任寶豐縣創修”請字尚可辨認。

從軒轅廟到祖師廟:

後世廟宇歷經數百年,多有傾塌、遺棄的,以及改祀其他的。

祖師廟一般是供奉某個門派的公認的修行好的祖師,對於不同的門派宗教,所供奉的祖師人物也不同,甚至朝代不同,供奉的祖師也不同。

在流傳下來三本新鄭縣誌裡,祖師廟也只出現一次,後世應該被遺棄了。

而早期北邊的顯龍宮原來是祭祀黑帝的,也就是民間的真武大帝。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真武大帝所在廟宇,也叫做祖師廟。

到了後事,祖師廟(顯龍宮)中供奉的是誰,多數人已經不清楚。

比如《重修顯龍宮碑記》中,連供奉的是不是真武大帝都已經不確定了:

該碑現存縣城北關軒轅故里紀念館大殿內側東山牆上。碑高261釐米,寬67釐米。廩生員陳泰來撰文,邑庠生員秦漢章書丹。清乾隆四十八年五月立。全文如下:

邑北門外舊有顯龍官,構廟以奉玄帝,尊神者也。創建已久,碑記無存。雖屢經重修,不過稍為補葺。去年秋陰雨連綿,忽傾圯。四旁居人皆側然心傷。太學生鄭智與張家聲、馮琯、馮天錫等,糾合眾人募化重修。經始於壬寅季秋,,落成於癸卯仲夏。鳥革翠飛,煥然一新,其為功豈淺鮮哉!昔吾家後山有云後人作記,乃論體,非記也。雖然,不可不詳論之。粵考《周禮》,有祀五帝之文。又曰以玄玉祀黑帝。夫黑與玄,異名而同實,其所祀即玄帝也,明甚。後人注《周禮》,又強為之立名,則誕甚也。

前面,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於北門外立“軒轅故里”碑。

到了清朝後期,而改祀黃帝,更多的稱祖師廟為黃帝廟,林則徐參觀的即是此處。

引:

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中山大學近代史研究室編《林則徐集》,其中一則日記載:“道光十七年二月,二日,戊辰,晴,……又十七里迎經店,又五里袁家鋪,鄭州、新鄭交界。又十里郭店鋪,署新鄭令李丞(嘉禮)來迎,並具饌。飯罷又行二十里抵念裡鋪,又二十里新鄭縣,有軒轅故里及歐陽文忠公墓碑。由北關外轉至東關內行館處,鄭州施牧送至此,黎同知(淦)亦從汴省來見。”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民國期間,民間祭祀黃帝依舊,新鄭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各地群眾登具茨山風后頂軒轅廟或城區軒轅故里祠焚香祭拜始祖黃帝。

於是後世就有紀念黃帝三月三廟會,與紀念真武大帝成了同一天。

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為何黃帝與真武大帝是同一天誕辰這種類似的疑惑,原因即由此而來。

下面是有人做的研究:

元代官方意志再次對民間信仰加以影響。元代仍祭三皇,規定伏羲神農、黃帝仍由國家祭祀,但是祭祀不再由皇帝親祭,改由太醫主祭,認為黃帝是醫家的祖師,下令各地設三皇廟,於是全國各地普建三皇廟,因此元以前的黃帝廟、軒轅廟,多稱為祖師廟。

河南新鄭具茨山黃帝廟、縣城軒轅廟,俗稱祖師廟即因此而來。

從元代到80年代末,新鄭的黃帝信仰,出現了兩個看似很有衝突的現象:祖師廟裡供奉的不知何人;文獻記載是黃帝,民間卻知祖師者多於知黃帝者。清順治、康熙、乾隆時期《新鄭縣誌》都有記載軒轅廟在在縣西大隗山巔,然而卻沒有記載民眾的信仰情況。文獻資料的缺乏,只有通過對當地民眾的採訪,來喚回歷史的記憶。這裡摘錄早期前人採訪離始祖山最近的七個行政村,20位老人,詢問他們所經歷的歷史。首先對詢問始祖山上的黃帝廟的稱呼和廟裡供奉何人,結果如下: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由上表可知,絕大多數老人把山上黃帝廟稱為祖師廟,可見深受歷史的影響,而廟裡供奉何神,答案卻是相當的複雜,沒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見,其中有13位老人不知道供奉何人,五位老人認為是老子,只有一位認為是黃帝。

從祖師廟到黃帝廟的迴歸

20世紀80年代後,在改革開發的推動下,尋根旅遊興起,新鄭政府在陝西黃帝陵影響和新鄭有識之士推動下,開始開發黃帝文化。1983年秋,時任新鄭縣城關鄉經聯社主任的趙國鼎先生去海南省崖城縣(今三亞市)考察,受到該縣政府秘書黃豫根的熱情接待,黃秘書說起他們村的祖籍在河南,祖輩說黃帝是他們的祖先,受戰亂影響遷到海南後村名改為河南村,並把姓氏改為黃姓,時刻想著回家鄉尋根。在趙國鼎先生的邀請下,海南島三亞市河南村黃姓10餘人於當年冬來新鄭黃帝故里尋根拜祖,結果此時黃帝故里被縣獸醫院所佔用,且破爛不堪;始祖山上的軒轅廟由於文革的破壞,沒有廟頂,只有黃帝像。當時作為新鄭人的趙國鼎羞愧萬分,感到故里破壞嚴重,對不起祖先,於是提議政府對故里加以修葺,對黃帝文化加以重視。

進入1990年代新鄭政府全面提升黃帝文化。從1992年開始,召開炎黃文化研討會和舉辦旅遊節,並加大對黃帝故里和始祖山的建設,深入人心的祖師此刻迴歸黃帝,祖師廟也改名為黃帝廟。在政府的推動下,始祖山獨特的黃帝資源得到開發,並每年都舉辦拜祖盛會,其影響也越來越大。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黃帝民間信仰分析--以河南新鄭始祖山為例》轉載:

筆者也對當地的青少年人進行了採訪,他們無一例外,都認為始祖山上的是黃帝,並且都能講出許多黃帝的傳說故事,可見“民間信仰受官方意識形態影響較大,地方文化傳統的獨立性沒有那麼強,因此表現出來一種相對正統化和單一化的特點。”

有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黃帝信仰上,新鄭官方和民眾之間大致有這樣一種關係:第一,在利益方面,雙方並不衝突,可以說民眾支持官方對信仰的重新閘釋,這樣信眾範圍不但擴大,而且周圍百姓也可從信仰文化旅遊中得到實惠。第二,在情感方面,雙方一定得衝突,衝突的主題,則是角色的變動,民眾由主角變為配角。而這一衝突也隨著大眾經濟、精神利益的提升,而得到了基本的解決,官民關係相當的融洽。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民間信仰的形成,便是一個突出表現。因此“每一種信仰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孕育、生成的,既得到多方滋養,又受到它們的限制。”

對於受黃帝傳說故事影響較大的地區,信仰意識比較濃厚,人們對神靈的信仰較為虔誠。通過對神靈的信仰與祭祀,滿足人們的精神安慰,而其他地區沒有這種民俗信仰的氛圍。信仰觀念則相對淡對某個神靈的信仰,人們總是相信他的真實存在,相信通過人們虔誠的敬仰,能夠得到神靈的庇佑。人們往往把自己不能解釋的現象都付諸於神靈的保佑,由此則對神靈的信仰有增無減,並形成一種習慣,形成民間記憶,一代代的流傳下來。因為“習慣或常規是自發的,人們對它的遵從往往也是一個主動自覺的或不知不覺自動遵守的過程,它作為行為準則,很少引發行動者對它的合理性進行反思。習慣或常規發揮作用,常常不需要做出太多的解釋人們總是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黃帝存在或不存在的信仰即由此而來,其他人文始祖也類似。

新鄭軒轅廟的前身:祖師廟

據始祖山下風后嶺、青崗廟等村的老人的回憶,他們對一個年代記憶尤深,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當時新鄭大旱,新鄭絕大多數顆粒無收。而當時的始祖山周圍,莊稼卻收成很好,當時的民謠稱“十里之眾信祖師,祖師繞山保十里”,其實用科學可以解釋,那是因為環山周圍溼氣重,水分相對較多之故。但民眾卻把此種現象歸結於自己的心誠,換得神靈的庇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