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古都洛阳今日风貌之一)

踏进岳母居住的华林新村家,先踏过“铜驼暮雨"的牌楼。

一片灰色的楼堂瓦舍,依瀍河清流,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间有翠竹绕墙,巷有或静卧或慢行的骆驼组像,在古建筑群中画龙点睛。这是古都洛阳历史上著名八景之一。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骆驼组像)

腊月廿八,人潮涌动,瀍河石桥,老城街头,年画对联,蔬菜水产,牛羊鲜肉,酥脆油香……人在洛阳老城东关,喝着美味可口的胡辣汤,听着商贩们的叫卖声;看着双手提,小车驮,满面春风得意,自四面八方前来扫年货的人们,阵阵笑声响动,使得我归乡过年的情感,被激起层层涟漪,思想的时空穿越,时而停留今朝,时而梦回汉唐,于历史变迁的激流中冲浪。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历史文化街区)

豆沙色底,"历史文化街区"的白字牌,引我踏在洛阳东西南隅青石板上,看街边灰白古砖墙,观青脊琉璃瓦大殿,探玻璃保护罩内沧桑地下文物……刷身份证进到洛邑古城中,倚靠"老家洛阳"门柱,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新潭,倒映出高高的文峰塔。这座河洛文化名塔,引来无数目光。有人说,文峰塔离天只有丈七八。古塔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文峰塔与新潭和府文庙,塔、湖、庙交相辉映,形成了洛邑古城内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塔高约30米,共有9层,一层拱门有对联一副,字迹依稀可辨。右侧为:楼上风云通北斗,左侧为:楹苑桃李接东壁。传说东壁星是掌管文章的星宿,难怪历代今朝,洛阳多才子。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古都洛阳今日风貌之二)

穿过火红灯笼南北甬道,漫游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幸福鼓"、"快乐鼓"、"长寿鼓"、"桃花鼓",各种鼓阵落两旁,大人小孩都可掌击几下,发出铿锵有力的时代之音。蓦然回首,暗香飘来,梅园之花,白的,黄的,红的,还有青绿的,或含苞待放在金色阳光下,或争奇斗艳在春日里,香沁游人心脾。望着梅园青石上王安石名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知道,这梅林,这竹海,这牡丹园之下,就是价值连城的民族瑰宝,华夏底蕴。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梅园青石)

古迹留住了洛阳老城底片,大街深巷"河洛书苑",映出文化名城崭新写照。在洛阳漫游,居民身份证不可少,这是畅通无阻的"通关证",在电子感应器上一刷,免费进古城街区,入书苑阅览室,看文博会展,融入新年庙会……正想探寻洛阳咋这么便民利民,随手翻读《洛阳日报》,报眼上一行字很醒目:"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我心释然!

古都洛阳过年,年味浓浓,亲情浓浓,书香浓浓。从狗年腊月甘六,到猪年正月初一,几天里我逛市场,看老街穿古巷,探文峰塔,观文庙碑文,入民俗博物馆等等,快成了北京人说的"胡同串子"。

串走胡同,望见古迹,心想历史未来,情入民族文化。洛阳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读本,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今日洛阳,更是联合国授予的世界文化名城。"天下之中"的河洛大地,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区域,留住洛阳老城底片,就是留住我们民族自信的血脉,留住了华夏继往开来的活水源头。留住洛阳老城底片,创造洛阳新城美景,这一切都是靠人来实现的。他们或有名或无名,既是亿万普通劳动者,又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更是民族文化的创建者、保护者。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千古诉说的就是这天地之理。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洛阳街景)

人民是形象具体的,在我这个游子眼里,总闪现着一群或清楚或模糊的形象,他们是华林社区十多分钟就给岳母办妥八十岁老人补助手续的社工高丽霞,"党建书屋"看报时偶遇的社区主任马真玲,朱樱桥"河洛书苑"文静的图书员,洛邑古城的和气保安,天子驾六博物馆年过七旬的志愿者讲解员,还有正在中华诗词大会第四季上稳坐擂台的洛阳女孩邓雅文……

(2019年2月3日于洛阳华林新村,2月10日修改于西城枣林前街70号)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古都洛阳今日风貌之三)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古都洛阳今日风貌之四)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古都洛阳今日风貌之五)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古都洛阳今日风貌之六)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天子驾六博物馆)

留住洛阳古城底片(散文)

(节日夜色洛邑城\照片均由作者拍摄)

注释:铜驼暮雨,隋唐时期的铜驼陌,西傍瀍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鸟鸣杨柳,燕剪碧波。那时的铜驼巷人口众多,每当时近暮春,红日西坠,家家户户炊烟缭绕。人们登高远眺,低垂的暮云和漠漠的炊烟交织在一起,似阴云四合,大雨将临,形成烟雨万家的壮观景色。“铜驼暮雨”因此成为洛阳著名的八大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