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不少人不能客觀、公正看待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4796054428


什麼客觀公正,好冠冕堂皇。放眼社會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自說自話而已,有多少人能真正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替別人想過。教育界的代表說:教師的付出與收入不符,教師怨聲載道要求增加工資;公務員隊伍的代表說:公務員工作量很大壓力很大待遇太低,要求提高收入;演藝界代表說:演員特別辛苦是高危職業,大多數人的收入很低,收入高的很少……總之一片訴苦聲,這本無可厚非,爭取自己的權益嘛,商品社會錢當然多多益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吧。剩下的工人,農民,農民工,自由職業者【其實就是失業者無業者】,也只能私底下發發牢騷了,誰讓自己是弱勢群體呢,誰讓自己沒話語權呢,他們鬱悶的時候嘟囔幾句也在情理之中吧,有哪一個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的呢?什麼叫客觀公正,請別拿這句廣告詞或者是口號來愚弄眾生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這樣糾結的走下去吧。


雲遮月3216


社會問題客觀存在,讓人提意見天不會塌下來。由於人的生存環境不同,身份、職業、地位各異,所站的角度不一樣,提出社會問題自然就不一致。有人說真話,有人說假話,有人愛聽真話,有人愛聽假話,各取所需。沒有公平,何來公正?可有人寧願相信主觀臆想,也不承認客觀事實。甚至講真話的人遭排斥,講假話的人受重用,這就是潛規則。金錢至上,嫌貧仇富,這就是社會現實。不過,沒有問題就不是社會,社會存在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問題無人解決或解決不徹底、不公正。所以,要傾聽不同意見,合理釆納,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


付從權


人與人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的心態才有平等的言行,沒有刻入骨髓的平等的人生觀價值觀,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沒有科學的思維和修養,不會有客觀公正的言行。客觀公正的言行,往往是別人感覺到的,不是自己刻意表現出來的。自己刻意說出來、表現的人往往是偽君子。其實,他人不用與你相識、相知,站在局外看著你的言行,君子或小人一目瞭然。那些在大庭廣眾之下侃侃而談,面帶微笑、自信的人,往往獲得他人背後的嘲笑。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他人背後談論的笑柄。人啊,沒必要裝,與其示人於虛偽,不如示人以真實。因為,即使無知,別人可以善意的給予忠告和解釋。而虛偽,人們往往只是接住了你的虛偽而不再言他,讓你繼續無知、虛偽下去,而自己卻不知道,洋洋自得。不讀書,缺少教育,太可怕了。



雲慶華


所謂的客觀和公正,本身也是相對的。並且任何個人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公正,不是每個人都有客觀的能力。重要的是“實事求是”。

看待任何社會問題,所佔的立場,角度,時代背景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就不同,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有一種心理,我把它稱作“等車心理”,做過公交車的人都知道,當一個人在等車的時候,尤其是在著急等車的時候,總是希望那個公交車能等到自己上車後在開走,這個時候希望的是公交車慢點開走,但是一旦腳踏上公交車之後,心理就會發生變化,總是希望公交車快一點,總是覺得沒上車的人就不要再試圖擠上車了。

這就是在利益發生變化的時候,對同一個事物的截然不同的感受。社會問題大多如此。

因此,除非是有不良用心的人,公眾對社會問題的基於主觀認識的看待現象,十分正常。我們沒有什麼理由來譴責主觀的認識,也沒有必要強求所謂的客觀。

社會問題產生的影響,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環境下對公眾的的影響是不同的。

比如所謂的貧富差距問題。客觀的講,貧富差距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標榜最民主最自由最公平的國家,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也許是最大的,但是,當這個問題在那些國家被普遍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時候,這個社會問題就變得不再是那麼“不可調和”的問題了,這就是環境背景不同下的認識不同。

而在經歷過“均貧富”的環境下的公眾,對於“貧富差距”的接受程度就完全不同,因為他們認為“貧富差距”不是天經地義的,貧富差距的產生和加大,就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仍然是“主觀的感受”。

另外,一個成熟的社會,接受,理解幷包容對社會問題的主觀認識是很重要的標誌,只要是基於“事實求是”的原則的主觀認識,其實都是這個社會發生改變的動力。

作為社會當中的個體,其實需要注意的是“情緒化”的主觀認識,因為“情緒化”的認識,其實連主觀認識都談不上,僅僅算是一種情緒發洩而已。


步武堂


你這提問就是一個語句在打架,語言結構就是一個病句。不少人不能客觀公正的看待社會問題,不少人就是很多人,很多人不能公正的看待社會問題,很多人都認為不公平不公正了,那這個社會本身就是真的意味著不公平不公正,客觀不是你叫客觀,也不是某一個人叫客觀,一個社會所有人都是他人的客觀存 ,不是隻是你一個人是他人的客觀存在,你的意見代表的是主觀,別人的意見相對於他自己也是主觀意見,如果所有人的觀點都是主觀的,那他提出問題時相對於他人時又是一種客觀反映,致於這種客觀反映是是現像或本質,那就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的問題了,這社會到底公不公平,不是由少數人去表達公平,正好公不公平是由多數人去表達,少數人說這個社會是公平的則意味著這社會肯定不公平,多數人說這社會公平時這社會肯定是公平的。

你說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有人表達社會問題公不公平不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表達,你要別人站在你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流氓行為,讓別人成為你,讓你成為別人,這不是如何證明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的問題,而是如何證明你是他,你是我,我是你,我是他的問題,要誰能證明這樣的問題,那基本可能被正常人當成神經病了。我怎麼可能會是他,我只能會是我。我看待問題只能是我的角度看待問題,換位思考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他的問題,而是設想一下我處在他處在的條件位置及環境中,以我的角度看待問題會是什麼情況,不是說一換位思考了,我就不是我了,我就不是我的角度看待問題了,我就成了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了,一換位思考,就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他不是他了,那這樣的話,那誰是你,誰是他,誰是我,離了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那哪還有自己。如果社會多數人看待社會問題公不公平不代表客觀,那請問看待社會問題哪還有客觀標準?


隆中知鳥


如題所問。我的感觸在於:這是個意味深長的”問題”,也是個促人審慎的問題。就一個社會而言,究其竟什麼是客觀?究其竟什麼是公正?人性註定是自私的。而良知也是從悠久的人文演繹歷程中被淬鍊出來的一種人所共認。共認使得底限能夠存在成為可能和實際。比如道德法律的被人皆遵從。及其踐踏法理道義之懲戒的被信服和認知。

我們看見各種發聲充斥社會。我們也看見踐踏良知道義被人皆撻伐。這些又在預示什麼?就是做到更好更高。就是包容七嘴八舌。言曰,人皆有天賦的良知。這大抵也就能夠揭示許多的社會現象的本相了的吧?人皆有遣洩牢騷的心理。人也有遵從公義的理念。

如題所述,所疑。我的感悟是,永遠不要認為社會有清靜到人人處處皆吼”贊”的境界的那一天。那樣的幻境叫烏托邦。更不要無視或敏感社會的各種聲音。因為它足以令社會保持應有的審慎和理性。





良知這東西


這個問題提的有些幼稚。

以己出發,從自身的角度看問題提意見,說看法,而且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這是人的本性。

一部“紅樓夢”,有人說它是淫書,通篇都是賈寶玉跟“十二金釵”的事,開頭就是賈寶玉遺精;有人說是一本好書,它把中國古代生活溶於一書,是教人學會生活、適應生活、提升生活的教科書;有人說是一本奇書,它集中國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於一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給全人類的優秀著作等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何來客觀公正?

我們尋求客觀公正,但世界上沒有哪一樣是絕對的客觀公正,都是相對的。

我們要想得到客觀公正一點的答案,就得依靠自己的判斷、洞察能力,就得豐富自己的閱歷,昇華自己的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謙虛,善於聽取他人意見,不要固執己見。



十十樂


為什麼不能客觀公正看待社會,就是利益在內裡起作用。。改革開放了,當然人人有利益,但那只是改革,大型生產資料沒動。明擺著,有下了崗的工人,找不到新職業,沒可靠收入,就說現階段不如前段好,在前段歷史上,廠子是國有的,沒人平平常常就把工人下放了。而那承包廠子的人,大發橫財,利益至上,就一定說改革開放就是好。

生產隊時人人說集體至上,那些大隊幹部,支書,大隊長,長年不下地幹活兒。社員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流夾背,累死累活的。那當官的就說生產隊好。分田到戶了,人人有飯吃,人們會說,還是分田到戶好。可那當幹部的要是不下地幹活兒,誰白給糧食,把幹部的懶墮取消了,形勢所迫,必須下田勞動。

各說各理,為自己利益在政治上爭鬥,你說這好,他說那好,總之以利益為基礎,都是歪理斜說,不算正能量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1、國人生存環境決定是人情為主的社會。國人是情緒動物。有時候也並不是不曉得客觀公正,可是一到自己的身上,就容易被各種情緒所牽絆。先講感情,再說道理。

2、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一切知見,皆是緣起緣滅,世上多數事情也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可言。凡事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客觀也只是一定社會標準衡量下的客觀。

3、換位思考,忍一忍,讓一讓,少被別人的態度所牽制,少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凡事多想想後果,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你把各種人際關係打理得井井有條,少樹敵,多結善緣。久而久之,自然就獲得公平公正了。


棋盤居士


都是些什麼人,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社會問題?

一天胡吹六哨的人不少。一切一切哪兒都是好。這種現象會引起上下的反感。因為其離開了實事求是。

離開了實事求是的人都是人渣。對社會風清氣正,有百害而無一利。更是重創了方方面面的公信力。

現在確實有一個從根本上認識社會的必要性,從根本上統一人們的認識,使黨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到發揚光大。離開了黨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帶來的危害就會無窮無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