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春暖花開的季節,再次踏上了位於微山湖西南角的柳新鎮魏莊村,魏莊村隸屬於徐州市銅山區,屬於江蘇、山東的交界處,這裡土地肥沃,土質優良,靠近微山湖西南角,有著萬畝良田,當地人稱為萬畝方,這附近的李場村莊裡,聽到了一個有趣的傳聞,這裡的人家大多姓劉,而不是姓李,村裡的老人介紹,他們祖上是來自於微山湖上的留城,那麼這個留城又是哪裡呢?帶著種種疑問,再次踏上了尋訪之旅。

那這次尋訪之旅,先查了一些史料,歷史上確實有這個城市,就是距離微山湖上的微山島西南約7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在微山島和魏莊之間的一片區域,歷史上微山湖並不存在,從山東到江蘇這幾百里路的範圍內,都是肥沃的土壤和山脈,現在的微山島在當年也是秀美的山峰,從北到南大約18座城池,當然古代的城池沒有現在的城市那麼大,當年古泗水從留城穿過,使這裡變成一片綠洲,是魯蘇豫皖交界地區不可多得的富庶之地,這裡由於靠近劉邦的家鄉,加上土地肥沃,把劉姓子孫都居住在這裡,繁衍生息,現在的很多城市,附近都有江河湖泊,過去的留城也是這樣,留城縱然空前繁盛,卻命運多舛,黃河侵入泗水最早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宋以後,黃河氾濫頻繁,頻繁改道,將大量洪水瀦積於留城在內的很多城池。

直到有一天,這一切突然改變,據村裡的老人回憶,東漢末年曹丕篡權,劉氏皇族逃難在留縣東五里,也就是現在的微山湖西南15華里重建家園,歷經三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多個朝代,歷經1600餘年,是皇族遺脈在這裡繁衍生息,人口越來越多,那形成了城堡,後來就叫留城。明天啟4年,地震黃河決口,天崩地裂,城池下陷,洪水滔天,人口多數遇難,少部分跑到現在的微山湖四周,通過這次地震和洪水之後,微山島也有一座高山變成了一座小島,周圍變成了湖水。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洪武22年,微山湖形成,到底哪種說法更靠譜呢?筆者查閱了徐州自然災害歷史記錄,洪武22年,也就是1389年前後,徐州都是旱災,沒有大水的行情,明天啟4年,也就是1624年,這前後幾年,徐州及邳州大水地震接連不斷,明天啟4年留城沉於湖底更可靠一些。

沿著京杭大運河的西大堤,穿過八一大橋,雖然走在橋上顯得很高大,在橋下看,與這幾年建的橋比起來,顯得要陳舊一些,也許是旱季的原因,大運河顯得那麼小,來往船隻不是太多,但他依然擔負著南北貨運的重任。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穿過了大橋,這裡並沒有什麼工廠企業,原來這是我們徐州的一個重要水源地,大家喝的水很多來自這裡,當然不能有任何汙染,遠遠的看到我們的飲用水源,水面清澈,周邊都是桃樹還有一些綠植,顯得異常乾淨。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看過水源所在地,不遠處就是著名的萬畝方,歷史上這裡經常洪水氾濫,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這裡還有洪水氾濫,現在徹底治理了洪水,留下來的是肥沃的土壤,這裡的土壤和京杭大運河兩岸的並不一樣,新杭大運河兩岸是沙質土壤,那是原始的土壤,萬畝方里的土壤都是湖水衝擊而來,土地要肥沃得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的魏莊村,為什麼劉姓人家特別多

這裡都是大片良田,歷史上的留城離這不遠,可惜已經在湖水裡了,記得80年代,微山湖水乾枯過一次,沿湖周邊村民紛紛下湖捉魚,當年很大的鯽魚也只賣幾分錢一斤,當時很大的鯽魚在市場也要賣一元多,只是這湖裡的魚太多了,也就便宜了,大量的魚,很多人也見到了真正的留城,這裡有很多房屋殘留,還有一些建築構件,都可以看到,整個城市大約三公里,一公里寬,經過幾百年的洪水衝擊,現在更小了,很多周邊的村民也從湖裡撈上來很多當年的物品。

從這裡到有湖水的地方還有一段距離,道路也不是很好走,只好作罷。

按照現在的說法,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區域,應該就是當年留城的郊區,現在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這附近的村莊劉姓人家很多的原因了,因為他們很多都是劉邦後裔,今年留城沉於湖水之中時,他們的先人僥倖逃出,都分散在微山湖的周邊居住。

今天的這片區域依舊是富饒美麗,雖然留城消失了,但是這片湖田帶給人們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