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證券投行黯淡史:昔日貴族,今日“隕石”

銀河證券作為昔日的投行業務翹楚,曾經雄踞券商投行第一梯隊多年,而現在卻又離開了第一梯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12月15日晚,中國證券業協會剛剛發佈了“證券公司從事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財務顧問執業能力專業評價結果”。評價結果顯示,銀河證券的併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連續下調兩級,從A類直降C類。近年來,銀河證券的投行部門或經歷了從高潮到低谷。

“大而不強”一直是業內人士對銀河證券的評價,曾經輿論紛紛感慨銀河證券的衰退與破局之路。十年多以來,銀河證券拿得出手的一直是其出類拔萃的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而這兩年,投行業務卻急轉而下。曾經國內的十大IPO項目幾乎出自銀河證券之手,現如今銀河證券卻掉落國內券商投行業務第一梯隊。

近幾年陷於拉鋸內耗的銀河證券元氣大傷。2012年空降銀河證券的汪六七,在接任投行老總一職時,曾壯志豪情地簽下了“三年之約”: 未來三年,儘快讓銀河投行回到第一梯隊。而五年之後,今年11月底,汪六七離開銀河證券之時,卻尚未完成這個“小目標”。

IPO趨嚴,併購重組回暖,銀河證券卻沒把握住

2017年8月16日,證監會就曾發文稱,併購重組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這一表述無疑引來了併購重組市場的陣陣歡騰。證監會就此還表示,推進併購重組市場化的各項改革和監管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併購重組市場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不斷髮揮更大作用。

證監會的發文讓這個2016年遇冷的市場,一下子又活躍了起來。2016年9月,“史上最嚴”重組新規正式落地,伴隨一系列監管條例出臺和實施,併購重組市場遇冷。然而從今年6月起,併購重組市場卻明顯感受到陣陣暖風。證監會主席等分別在不同場合提到鼓勵併購重組。隨著IPO趨嚴,併購重組更是成為了券商投行的另一回歸方向。

2017年12月15日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官方版併購重組財顧評級出爐。這是國內官方機構最權威指標:2017年度,共有19家券商的併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評為A類,26家評級為B,50家評級為C。而曾經在投行業務上風風火火的銀河證券,從A類直接連降2級變為了C類。

而在今年上半年IPO一路向好的情況下,銀河證券似乎也沒能抓住機遇。報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12月18日發佈的《2017年亞太地區跨境IPO指數》顯示,2017年中國公司共發行482筆境內與跨境IPO,創2010年(463筆)以來的最高值。

其中,境內IPO交易融資額上升22.2%達307億美元,交易數量增加55%至397筆。然而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河證券股權承銷金額僅有36.08億元,在所有券商投行中僅名列第48位。這36.08億元的募資額中包含鈞達股份和佛燃股份的兩單IPO,以及豫能控股的增發。

IPO的盛宴中,老牌券商卻只分得了2個首發項目的“殘羹”,不禁讓人扼腕,曾經的投行大戶銀河證券去了哪裡?

投行業務從龍頭變成了“拖累”

或受累於市場化的改革派與體制內“銀河老將”的“爭論”不斷,銀河證券錯失了多次轉型的良機。當銀河證券寄希望於5年前空降投行部老總汪六七的時候,事實證明銀河證券又一次“選”錯了。5年過去了,銀河證券投行部並沒有重新殺入第一梯隊,伴隨此的還有曾經壯志豪言的汪六七的離職。

5年間,銀河證券甚至從曾經的投行業務收入第二梯隊直接滑落至第三梯隊。銀河證券2014年的投行業務收入位列第10名,而至2016年該項排名跌落至了第23名。今年1月,銀河證券實現了A股的迴歸,成為了A+H兩地上市的券商龍頭,不過作為重要業務之一的投行業務是其短板所在,尤其今年,業務量下滑嚴重,股權融資更為明顯。

2016年全年數據顯示,銀河證券全年完成6單IPO項目,主承銷金額人民幣36.45億元,完成10單非公開發行項目,主承銷金額209.21億元,1單併購重組暨配套募集資金項目。股票主承銷金額合計299.41億元,行業排名第14位。

銀河證券2017年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約57億元,同比下降約11%;歸屬母公司淨利潤達21億元,同比下降約6.4%。經紀業務、資管業務、投資業務和投行業務四大業務中,投行業務的同比降幅最大。今年上半年銀河證券投資銀行業務營業收入為1.26億元,同比下降75%。銀河證券表示,2017年上半年,受流動性偏緊及嚴格監管政策影響下,債券市場收益率明顯上升,一級市場發行步伐明顯減緩。

而截止2017年8月31日,2017年1-8月全國大小券商的59家保薦機構,一共承攬318單IPO上市業務。高居榜首的廣發證券,更是一共承銷了26家IPO業務,為企業募集資金超過136億。與去年同期47家券商承攬106項首發業務的規模相比,今年上榜券商新增12家,業務規模同比增長170%,總募資金額從621億元提升至1573億元,募資規模翻番。

就在2017年券商保薦業績跨入一個新量級的時候,曾與廣發證券和中信證券同屬第一梯隊的銀河證券,卻連券商保薦業務量前20都未進入。下圖中的2017年前8個月保薦業務量排名中,銀河證券和西南證券等均只有一個項目,同屬第37名。

銀河證券投行黯淡史:昔日貴族,今日“隕石”

2006-2009年間,銀河證券曾作為中國國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銀行等眾多大項目的聯合主承銷商。“其實,2008年之際,銀河的投行業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一名熟悉內情的業內人士告訴表示。當年銀河證券與中金公司作為聯席承銷商完成中煤能源的超級IPO項目,而在前一年,時任銀河證券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的趙駒帶著一波人出走,“此後投行部經歷多次人事巨震,市場化改革步履維艱,一直沒緩過來。”

2009年上任的銀河證券“百日總裁”就緊隨其後登場了,其大力推大項目制改革,改變過去銀河證券“大鍋飯”的機制,不過,卻也因為改革步子太大傷害了一部分老員工的利益而黯然離場。2012年出任投行部老總的汪六七想要徹底進行市場化改革,也曾想在投行部門進行“大動作”, 把併購、IPO、債券等部門整合起來,搞一個大平臺制,共享後臺。

然而計劃還沒有成型,汪總卻已因個人原因辭職了。伴隨著一代代管理理念更迭的,更是一批批管理者的離職。

投行部員工被拖欠5年工資,投行業務不匹配市場地位

8月份的一則關於銀河證券拖欠投行部員工五年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微博上的討薪信顯示:中國銀河證券拖欠投資銀行部全體員工2012至2014年應發獎金的30%,以及2015年至2016年兩年全部應發獎金。

銀河證券內部多位投行部員工確認,上述信息準確,不過獎金拖欠的主體是銀河投行股權融資業務線的員工,債券業務未受波及。而對於上述被曝光的“討薪信”的內容,銀河證券投行部員工亦確認屬實。

銀河證券投行黯淡史:昔日貴族,今日“隕石”

銀河證券投行黯淡史:昔日貴族,今日“隕石”

上述微博中還提到,投資銀行部員工以各種方式多次向公司領導、公司實際控制人中投公司相關部門反映、請求及時發放獎金,公司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公司長期拖欠獎金導致很多業務骨幹離職、流失,離職後以申請勞動仲裁方式要求公司發放應發獎金,但因離職時公司強制要求籤署一份不追索薪酬、獎金的承諾,導致勞動仲裁難以取得勝利。

隨著討薪事件一併發生的,是隨後的投行部老總汪六七的“請辭”。而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4月至汪六七為止,銀河證券已有4位高管先後離職。

2016年4月27日,銀河證券宣佈,因工作安排,陳有安辭任該公司董事長及執行董事職務,於2016年4月25日起不再履行上述職責。2016年7月29日,銀河證券公告稱,該公司副總裁霍肖宇因個人原因需配合國家司法機關工作,鑑於其不能正常履職,該公司不再聘任其作為公司執行委員會委員及副總裁。2016年8月30日,銀河證券原經紀業務線業務總監朱永強離職。

今年年中,銀河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和首席經濟學家更是相繼離職。

知情人士曾透露,“每一次銀河證券新上任的領導都會把之前在其他券商的成功案例複製過來,之前推行的戰略被推翻,一切又重頭再來,而其他券商適用的模式在銀河卻也不一定適用。”

銀河證券的問題也許可以歸結於歷史遺留和“時運不濟”, 但高層的頻繁變動,讓銀河證券缺乏一個長效統一的發展戰略。“相比王東明用20年打造起了中信證券,銀河證券的領導三五年就換人,一直在變”。一位接近銀河證券內部的人士這樣表示。

管理策略頻繁變動,留不住人,投行業務無法匹配昔日的“龍頭”地位,也許這成為了銀河證券現在最真實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