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於知識呢?

陽光華彩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文化和知識的基本概念。根據東西方學者普遍認可的觀點,給文化和知識下一個簡單的定義:

文化:人類長期發展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

知識:人類通過生產生活實踐,對事物的本質、關係、規律形成的認知和理論。

通過對上述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清楚文化和知識的關係和區別了。



1、文化相比於知識,其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加廣泛。它不但包括精神文明,而且包含物質文明。由此派生出諸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制度文化、道德規範……,再往細分,還有茶文化、酒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之類,難以盡述。

2、知識的外延小於文化,知識包含於文化當中,屬於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說建築文化,不但包括建築知識,而且包含建築本身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比如戲曲文化,不但包括戲曲內容和知識,而且包括舞臺、演員、燈光、背景等。

3、知識需要客觀性,文化可以允許主觀性。比如說地球,它本來是圓的,你不能說它是方的,這是知識。但是文化可以發揮主觀想象,比如說宗教文化,估計沒人見過耶穌,但是信仰者相信。再比如一幅畫,繪畫技巧屬於知識,但是畫什麼那是畫家的事,綜合起來就成了繪畫藝術。



4、文化和知識密不可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知識,比如說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知道了哪些東西是可以吃的,這就形成了知識。道人在煉丹的過程中發明了火藥,這也形成了知識。反過來,知識可以指導文化發展,並且形成理論,不斷傳承和更新。

5、再說幾句題外話: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是有區別的。有的人可能學到了很多書本知識,但是綜合素質不高,很難算作一個文化人。比如我認識一個生物老師,語言粗俗,行為粗魯,待人接物缺乏禮貌,給人感覺就是一個沒文化的人。再比如我認識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不但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而且懂得為人處事的很多大道理,給人感覺他反倒是個文化人。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斷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綜合修養,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時代新人。



(作者:醉客野趣齋,興趣廣泛,半個文人,愛好國學、書法、歷史、文學,願誠交天下朋友,希望大家關注支持,謝謝!)


醉客野趣齋


華夏的文化起源於對太古時期,先祖們觀天,析地,水運人生地實踐經驗之總結,言傳口授給後輩們傳承。到了上古時期,伏羲氏印證並不斷髮展為《古易》,畫為八卦圖,以圖表示天地萬物產生、發生、發展,易變規律地規律文化。神龍氏賞百草印證並發展了祖先們言傳口授農業種植技術、醫藥藥理使用技術,針對人體病變使用靜物、植物進行食療救治《連山易》。與黃帝傳承印證並發現總結的《歸藏易》。所有這些易變規律,被人們掌握作用就形成了文化。這三易,古稱崑崙道,又稱崑崙文化。在崑崙文化地引領下,才產生了殷商以後的《周易》與戰國時期的《道德經》以及百家,並引發了地球上,至今難以超越的百家爭鳴。整體就是國學傳統文化儒釋道文化。


自在樂行真


文化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呢?說到這個問題,大家習慣性的認為書讀得多,學歷高就是有文化。



“學歷高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先別急著回答,先來看一些基本事實:大家都從各個新聞報道中可以知道當前我們學術腐敗相當嚴重,抄襲論文在我國高校中已成為一個普通性的問題,這些抄襲論文的人書不可謂讀得不多,學歷不可能不高,但卻做出來這樣為常人所不齒的行為,這個問題還不是隻在一二個人身上發生的,還是高校中一種普通性的現象,那麼大家想想看他們這些高學歷的人文化素養高不高呢?此外高校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利用手中掌管的對學生招生及評分的權利,強迫學生達到自己的私利的行為近年來也屢屢曝光。另外學術場中拉幫結派,排除異已的種種行為讓學術圈外的人看起來都感到觸目驚心,他們為了名利使出的下三濫手段甚至連黑社會都自自嘆弗如。大家在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心裡也會想,這些人知識這麼豐富,學問這麼高,怎麼還會做出來如此下做的事呢?那麼這些人到底有沒有文化呢?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一下子迷糊了:文化不就是知識多,學問高嗎?怎麼他們身上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在這裡,大家混淆了概念,那麼是知識同文化是不同的概念,知識不等於文化。 學歷同樣不等於文化 一般來說高學歷的人有知識的人相對有文化些,但是高學歷並不必然就等於文化高。高學歷的人肯定知識多,但知識不等於文化、知識多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成為專家,如醫生、工程師、電腦專家、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等,但知識多人不必然代表有文化,要不然就不會出現前面說的那些現象了。



知識包括專業技能也不等於文化,最多隻是文化的一個方面,但肯定不等於文化,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有些教授白天是教授,晚上是叫獸了;有些博士生學歷很高,但情商很低,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不懂得珍重他人,為了一點點小事就報復他人,前不久報道說上海一所大學一個博士生因為很小的事與室友發生矛盾,他利用自己的知識投毒殺人,因為每次只投一點點,這樣就很難被發現,這個人的學歷不可謂不高,專業知識不可謂不深,但說到文化則是很差了;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一點心理承受力都沒有,一遇到點點挫折就想著自殺跳樓;特別是當前很多高學歷的人自立能力很差,生活能力很差,離開父母基本上寸步難行,但他們又不懂得孝順父母,把父母當搖錢樹,一旦父母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惡習語相向,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種種難以理解的問題,說到底是知識不等於文化,學歷同樣不等於文化。



王侯史官


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不是等於知識呢?

我們先看幾個日常用的成語,文以載道,文過飾非,文從字順,化繭成蝶,化為烏有,化腐為奇,從這幾個成語來看,文就是文獻,文字,修改,文章的意思,化就是變化。百度百科給文的定義為文,wen,從玄從爻。天地萬物的信息產生出來的現象、紋路、軌跡,描繪出了陰陽二氣在事物中的運行軌跡和原理。故文即為符。給化給出來的定義為化,是漢語詞彙,讀音為huà和huā,古字為“匕”。會意。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變革,革命。如:《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


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範圍包羅萬象,所以很難用幾句話概括或者定義,就如同哲學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也很難有統一一致的定義。

餘秋雨先生在查閱了兩百多個定義之後,概括為“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對於這個定義我比較認同,因為我對文化的定義也大致如此。


以前研究企業文化,探索了一下文化的定義,研究的時候從齊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認識這種歷史上先民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從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認識人們的飲食習慣,從三湘文化,三晉文化,三秦文化,百越文化來了解不同地域的風情,通過這些用文化冠名的事物定義文化為被大眾認同的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一切規範。所以文化就是思想,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就是行為習慣,文化就是大眾的價值觀,世界觀,於是和餘秋雨先生說的集體價值觀大體相同。只要有人類活動,就會有文化,所以要把文化包起來,那就這樣定義文化,文化就是人類一切被大眾認同的精神思想的總和。


先秦文化就是流傳下來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湖湘文化就是湖南地域人民共同認可的思想上的規範和意識形態,飲食文化就是大家在吃飯上共同的意識形態。所以文化就是意識形態,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被大眾認同的意識形態。或許你說行為習慣也是文化,但是意識形態指導著行為。所以文化就這樣被定義了。

知識屬於文化的一部分,因為知識是被大家傳誦或者明文記錄的精神或者意識形態,所以有知識就是有文化,平常我們說一位高學歷的人就說他有文化,也就是說他知識淵博。但文化不等於知識,這就如同豬肉是食物,但食物不等於豬肉,不知大家怎麼認可。

回過頭來從字面意思理解文化就是固定形態的思想意識!


遠方的扶桑花


試答一下 (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於知識呢?)。 我認為:文化與知識;知識與文化有時候是分不開的!因為文化是知識的昇華;知識是文化的載體。很多人把文化與知識或把知識與文化等同看待是不正確!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推動著歷史社會向前發展,它是由知識到文化昇華的文化知識。因為它就象高山大海一樣存在著!我們今天看到古人的文化知識,學起來仍感津津有味,是因為它的知識文化與文化知識太淵博了!

如果要把文化與知識分的更清楚一點的去說,我始終強調了`文化是知識的昇華;知識是文化的載體' 兩句話究竟是什麼呢?本人觀點是:學習別人的文化就成了自己的知識,自己把所學知識能夠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文化。別人學你的文化就是知識,能夠使用便就是成了文化。

結論:學知識是學別人的文化;學了不會用叫知識;學而能用之叫文化知識。文化傳承叫知識;知識昇華叫文化。知識是水,文化是魚。

謝大家釜正!





古城漁樵


作為一個資深的文化領域的創作者,我非常樂意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文化到底是什麼?

其實文化既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以及產品,同時也是一個地區的常年累月形成的包含衣、食、住、行、傳統習俗、傳統思想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內的方方面面。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並不是單單指一個事物。

在常人看來,我們常常把那些有知識、有學歷的人稱為有文化的人,但是在我看來文化並不等同於知識,雖然知識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並不單指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但是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兩者是並不等同,其實在我看來,知識是屬於文化中的一部分,知識屬於文化,文化包含著知識,但是沒有知識的文化是不完整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文化之不等於知識的。


挖掘機小視頻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義韻概念,它包括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等。對文化下一個精準的定義或確切的概念,比較困難,至今仍眾說不一。但我比較欣賞和贊同作家梁曉聲對文化下的定義:

根植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知識,人類至今對它也沒有作出統一的、明確的界定。但比較一致的認定是: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結果的總和,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如學校教育中獲取的各種知識和工作實踐中掌握的各種知識等。

文化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是:知識屬於文化,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的昇華。知識對於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力量,文化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是一種文明。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是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文化是自然本有,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正是基於對文化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所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必須堅定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裡的文化自信,是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




玉堂行佛人


文字就是文化



文化,對於中國文化來說,中國的文字,就是文化。

藝術類,繪畫,音樂等等,也屬於文化。可以理解為,不同類的“文字”,廣義的“文字”。



甲骨文,象形文字為基礎產生的文字體系,完美的把“自然”存在“文化”了。



因此,中國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有現實意義。道德經,道名之論,正是說的中國文字的這個功能。也可以算是中國文化的提綱挈領。

文化有四個層次:知識,文化,道德,文明。

把文化的東西,記在器物上,形成知識。這是文化的基礎。

通過知識,瞭解、參悟到其中的道理。就成就了基本的文化。

奉行文化,就是道德。



文化道德的積累,最終形成文明。因此,廣義上來說,文明,也是文化。


愚木居士


第一個說“有些人有知識沒文化”這句格言的可能是我的中學老師,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事了。

她說:“知識存儲在大腦裡,文化流動在血液中。”

她說:“閭里僻巷,鄉俗民情,很好地保留了中華文化的血脈,這是元清兩代亡國之後,中華文化沒有斷絕的原因。”

在我們學都德的《最後一課》時,當她唸到“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時,禁不住熱淚滾落。她說:“漢字表音表義,聲美形美,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中國亡國而不亡種,就是因為漢語還在,中華文化還在傳承。”

我也認為知識不等同於文化,一個外國人能背唐詩三百首,也很難體會到那些詩歌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克麗絲汀(Christine Welch)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國文系研究生,喜歡寫詩詞,很了不起了,但是其詩詞也只是僅得其表。而一個鄉間的村婦,可能大字不識,卻可能非常懂得忠孝禮義廉恥,遇事也知道淨手潔案焚香祝禱,這就是文化。

對一個國家來講,當無數的先賢一生實踐他們的認知,當一代一代的智慧積累沉澱成民族的文化基因,後代從小就在那樣的文化氛圍中受到薰陶,這種文化就會根本性的塑造出特有的民族性。

文化是比知識更為深厚的東西,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是死記硬背能得到的,當然,知識經常會作為文化的載體,所以我們也絕對不能把文化與知識完全割裂。


傆神


這是2017年4月23日我在微博上與葛劍雄老師打招呼時寫的一篇與文化有關的文字,不想,都快兩年了,他卻一直沒有理我(哈哈,大人物們都太忙了),今天拿出來分享。有微小改動。

昨天早些時候看了部叫做“健忘村”的電影,又聯繫到您在“開講啦”裡面講到的關於“文化傳承”方面的問題,忽然間攪起了一些感悟,也是關於文化和傳承的。

我在這裡武斷的把文化歸結(理解)成了人類在把握和控制物質的過程中產生的非物質積澱,即心得和記憶(記憶可以看作是內在的儲存和外在的技藝與物質的留存)。

影片中失去記憶的村民等同於傻子,我以為這有很強的預示:一個沒有任何記憶(包括對於生命與人的大歷史和自己個體的小歷史的記憶,記憶是智慧的肉體)的人,又倒退回了人生(生命)最開始的地方(記憶是對經歷的記錄,是生活進步、生命進化的賬目、日記和痕跡)。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進步和發展是自然和生命一直要走下去的路,是歸宿,是生生與自強不息的永動,那麼文化的傳承就是必然。究其原因,我們每個人的此時此刻,都是,且也只能是在此時此刻之前所有年年月月、分分秒秒的促成與造就。而昨天和今天、過去和當下、水下和水面在這樣的情形裡也就可以畫上等號了。讓今天的一切減去過往的所有,我想那結果正好為零。

歷史何以要被銘記,那是因為巨人的肩膀和採摘如果隨意被丟棄(遺忘),不只是道德上要被視作作孽、無恥和暴殄天物,在行為上更等同於屠殺。

我們遺落了多少我們前人的文明與創造,那裡面傾注了多少前人的心血、精力和勞作,他們的生命正是以這種方式留存,我們的今天正是有他們心智與生命的加入,而傳承本身就有著感恩和孝道的意味。

繼承之事,“繼往”的肩上挑著“開來”。我以為,四大文明到今天惟留有我們的一支,這是一個原因。

最後,仍然是關於“文化”,在我之前對“文”的理解裡,“文化”之“文”是人文之中“成文和不成文(即知道、認識、掌握)的總和,“化”是消化、變化和轉化,文化即“知識就是力量”的意思。

繼承和發揚一種文化,是在發揚一種類型思想體系的精神到物質和生命的生產力,是對生命的昇華。生命是會死的,惟昇華了的生命才會不忘和不亡,如果物質因其自身的不變性而不亡,精神則會因其自身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和改變而不滅,這也是精神和物質生存於一體的共同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