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败走华容道时还有多少人马?

张冒云


曹操赤壁战败后走华容道一说其实最早来自于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注引《山阳公载记》的一段话: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经过罗贯中的发挥,就变成了凸显诸葛亮智慧,关云长忠义的“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这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三国志之中描述的赤壁之战,虽然曹操败得很惨,但是远没有到达伤筋动骨的地步。下面就跟以史为鉴来分析一下曹操在赤壁之战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给孙权下战书的时候表示自己麾下有八十万大军。孙权收到战书后,东吴大臣都被吓坏了,大军都不发一言。这一点也被《三国演义》所采用,于是诞生了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的故事情节。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战争中,关于士兵的数量一般对外宣传的数字都是经过夸大的,甚至斩获也都是夸大的,经常出现以斩获一记载十的情况。这个八十万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此周瑜认为曹操大军充其量二十万人。

周瑜再跟孙权打气的时候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领的步卒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多年征战没有休息;这次刘表儿子刘琮投降后,所接纳投降的士兵也不过七八万。加起来也就二十二-二十四万人之间。

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原将军勿虑。”

在其他材料中,也有看到曹操“舟车十万”的记载。

所以说曹操此次南下征讨刘表也就带了十余万士兵,荆州投降后,曹操又受降了一部分荆州士兵。曹兵加起来总数在十万-二十万左右。

而孙刘联军的数量则清晰很多,孙权给周瑜了三万兵马,刘备本身拥有的一万兵马,以及江夏刘琦的一万兵马,总数在五万-六万之间。


赤壁之战虽然在演义中渲染的非常激烈,各种谋略层出不穷,最后曹操又连续中了诸葛亮三次伏击,最后只率领不多的残兵败将逃归北方,从此曹操专心维护北方,当魏王、准备篡汉去了。

但实际上曹操虽然战败,但实际上损失并未伤筋动骨。

三国志-武帝纪中对于这场大败,只是轻描淡写的描述为: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倒是周瑜传记中记载黄盖假投降,用小船放火,烧到了岸上,曹操:“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但是赤壁之战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自己烧船撤退:

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而在孙权的传记中,也提到疫病和曹操自己烧船而退的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但是不论怎样说,赤壁之战曹操的确是战败了,各种记载“大破曹军”、“吏士多死者”、“死者大半”、“死者甚众”都说明曹军不论是因为疫病还是火攻,都损失很多,但这些出自敌方的记载,可信度也不高,夸张的可能很大。

但是就算上述提到的曹军哪怕损失一半,曹军至少还有十万左右的士兵可以一战,这也是孙刘联盟占据荆州后无法更进一步的原因。

另一个曹军没有伤筋动骨的原因是,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操战败后回到北方大本营谯。到了建安十四年三月,距离赤壁战败仅仅三个月时间,曹操马上又开始在这里重新训练水军,积极筹备再次南下讨伐孙权。

到了这一年的七月,曹操带着新训练的大军再次南下征讨孙权,大军驻守合肥。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而后面曹操在建安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都曾亲自征讨孙权。


曹操赤壁刚刚战败,第二年就接着发起对东吴的战争,如此频繁的征兵,很难相信是赤壁战败后伤筋动骨的样子。

所以从这一点上推断,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损失最多也就一半人,而且这一半人的伤亡中,又有一半是因为疫病的原因,直接因为火烧赤壁战死的就更少了。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曹操从华容道撤退时至少还有十万左右的士兵。

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可我的分析?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打赤壁之战不是曹操原先规划的战争,曹操起初南下的战略构想,只是夺取荆州。

我们先来看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带了多少人马,《三国演义》里说是八十三万,小说不能当真。当时曹操统治的北方大约三百多万人口,算十人一兵吧,总共大概有三十多万,除去一半要镇守各地,剩下十五万人左右,打荆州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再减掉一半,那么曹操南下带的军队大概就是七、八万人。

曹操也没有想到战事进行得这么顺利,荆州不战而降,又得荆州兵大概十几万人,曹操主要收编了荆州的水军,大约三、四万人,这样曹操当时能打仗的兵力大概就是十一万左右。

荆州望风披靡,刘备又狼狈逃窜,曹操被速胜冲昏了头脑,志得意满不可一世。再也听不进谋士的正确建议,意图一鼓作气,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集团。没想到军中发生疫病,战斗力大幅下降,曹操反而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

曹操战败后也经过了华容道,但是没有像演义里说的碰到关羽截击,因为刚下过雨,华容道坑坑洼洼泥泞难行,曹操就命令那些瘦弱的士兵在前边铺路,路还没有铺好,后面的骑兵就迫不及待冲了过去,被战马踩死的弱兵无数。



最后我们来算曹操逃出华容道还有多少人马。

赤壁之战曹操参战的主力就是四万荆州的水军,战死加上病死的算一半,剩下二万人;曹操在陆地上的步兵和骑兵基本没有参战,但是在溃败时损失了一万人,在华容道又踩死几千人,这样算起来,曹操最后带出的军队大概在七万人左右。


未鸣读史


赤壁之战曹操的确大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也绝没有演义中那么狼狈!

要看还有多少人马,得先看下原本有多少人马,演义中动辄70万,80万的大军在三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赤壁之战应该是三国参战人数最多的了,但是估计曹操的军队数量也就在10万到20万之间,而刘备和东吴的联军数量在5万左右,其中孙权给周瑜的军队数量是3万,刘备军人数2万左右。

之前就有分析,所谓的赤壁之战应该不止一次战役。分别参考《三国志》刘备、周瑜、孙权、曹操的传记:

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 先主传》

赤壁之战应该是先是以刘备为主的联军在一场遭遇战中打败了曹操,然后曹军发生瘟疫,战力大幅下降,然后导致在接下来的和周瑜的水军之战中被打败,导致相当一部分战船被焚毁,而瘟疫又难以控制,死伤越来越多,曹操不得已撤军,赤壁之战以失败告终。

假如曹操当时的军队取一个中间值15万人,接连两次被打败,又加上瘟疫肆虐,曹操军损失过半的确是有可能的,孙权的传记中就说:

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一只军队一般死亡超过20%基本就会溃败,曹操两次失败,加上瘟疫,损失必定小不了,但是也绝没有像演义中那样只剩几十个人,如上所说如果曹操真的带着15万人去的,回来时保守估计也不会低于6万人,从后面曹仁的防守也可以看出来,曹魏的兵力依然充足,曹仁跟周瑜对峙一年,期间甘宁偷袭了夷陵,而曹仁还能派出好几千人去围攻甘宁,且不耽误樊城的防守。

综上来看,曹操撤退时人数应该还有5,6万人的,绝非演义中只剩几十人的悲惨情况。


胡侃解密三国



七星印月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当时的人口数量,我们以三国鼎立时期的人口拿来参照。史书记载当时魏国400多万人,吴国200多万人,蜀国90多万人。按照10个人供一个兵(10人一兵已经是穷兵黩武了)来计算,三国的军队数量大致是40万,20万,10万。

由此看来绝不可能出现曹操引水陆大军83万下东吴,三国演义由于是小说,在一些情节上夸大也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我估计赤壁之战开打的时候曹操兵力应该在10-15万之间,不会高于这个数字。

首先曹操刚平定中国北方没有多久,边疆需要军队驻守。西北方还有马腾等人虎视眈眈,所以曹操不会倾全国之力下江南。至于曹操战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曹军染上了传染病,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是瘟疫。这点史书中也有记载“于巴丘遇疾疫,烧船”,也就是说曹军倒下了不少人之后,曹操下令把船烧了撤退。一般来说军队减员百分之30,这仗基本上就没法打了。去掉得病死的,战死的,应该曹操还剩余7、8万人。

不是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只剩十几个老弱残兵还被关羽放了。





文溪古今


先看看史料对赤壁之战的记载: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后汉书孝献帝纪》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载:(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三国志吴主传》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周瑜传》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三国志关羽传》载: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曹操败走华容道只是已经失传的《山羊公载记》上的记载,南朝的裴松之在评注《三国志》时引述了这部分内容,后世才得以知晓。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引用了这段记载。后世的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应该正是源于这段记载演绎出来的。

至于说到曹操败走华容道时还有多少人马,《三国演义》做了比较详细的描写:“曹操与张辽引百余骑,在火林内走”。。。“毛玠救得文聘,引十数骑到”。。。军”。。。徐晃领着“袁绍手下降将马延、张凯,有三千北地军马,列寨在彼”。。。“操教二将引一千军马开路,其余留着护身”。这样看来,曹操最初的兵马有三千多,经过甘宁太史慈陆逊吕蒙赵云张飞关羽的一路截杀,走出华容道时,“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

当然,《三国演义》只是故事,历史上应该不是这样的。历史上曹操败退途中,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然后才回邺城。曹操总不至于只留三个光杆将领去守两个城市。更何况曹仁此后还分兵夷陵攻击甘宁,还差点攻下来,兵少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在南郡“瑜、仁相守岁余”,曹仁率兵与周瑜的数万大军对峙了一年多,当时曹操应该没少留兵。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故事里的事完全是历史事实,自然也不能把故事情节认作历史。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几十万人折损大半,这个是有史可查的。如果按后面曹操的兵力部署来分析,曹操带着近十万人北逃应该是可信的。也符合史书上“死者大半”的记载。


众里寻她仟百渡


应该只剩几十个人了。不超过五十个。否则,曹操何须哀求关羽放了他?要是有个一两万的人马。就算是败军。外带张辽徐晃。就算是这两个人都带伤。曹操也敢直接跟关羽PK。


风雨中的梅云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这是罗贯中在书中第五十回的原话。另外有个谋士程昱,众将里面有名有姓的有许褚`徐晃`张辽丶李典。所以说跟随曹操从华容败逃的实际人数应该只有三十二人。


童146569245


收复刘表的水军烧没了!陆军收到瘟疫散失战斗力!主力全退回了!没水军过不了江打不了.


男百万20190307


如果是根据演义的数字,曹操剩余的人马应该不会超过一个营,也就是五百左右,不然的话就关羽那几百个亲兵根本就挡不住曹军,并且许褚张辽李典也在曹操身边。如果是根据史实,结合三国时期总人口和军队人数,就算赤壁之败曹军十不存一(凭曹操的指挥力和曹军的战斗力这种近乎全军覆没的结果绝对不可能),曹操剩余的兵力也应该有两万往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