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文.陈群芳 图.林格立】

你今天早餐吃什么?烧饼油条还是汉堡三明治?或是在便利商店匆忙买了面包?直到1960年代,台湾人的早餐还是以清粥或米饭搭配简单的菜色为主,如今却截然不同。究竟是谁或什么事件改变了台湾的饮食风貌?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过去台湾以农业为主,劳力密集的工作型态,加上盛产稻米,“米饭”一直是台湾人三餐重要的主食。对老一辈的人来说,吃饭才有饱足感,面食只是宵夜,或是餐与餐之间充饥的点心,但这一切在美援之后有了变化。

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援助经费的10%需投入农村复兴建设工作,为此与美国共同成立了“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此一特殊的单位,主导了当时美国提供的援助,对台湾农业带来重大影响。

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1960年代,台湾人的早餐还是以清粥或米饭搭配简单的菜色为主,如今却截然不同。究竟是谁或什么事件改变了台湾的饮食风貌?

扩大养猪规模

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曾经台湾人的餐桌上以米饭为主。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出口自产的农作物,加上当时全世界都向往美国的生活方式,以美国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指标,认为多吃肉能让身体营养、长得高大。

深谙战后农业与土地改革研究的台北粮食协进会执行长刘志伟表示,搭配美国提供的技术,以玉米为主的饲料及配方,让彼此互利的策略,影响了台湾养猪业的发展。过去台湾农村的养猪型态多为储蓄型饲养,一户豢养3到5头桃园种的黑猪。此猪种的特色是能够忍受很差的生活条件,因此能适应农户以自家种的地瓜、剩饭馊水为主的饲养方式,但也因为营养来源不稳定所以长的慢,大约需养18个月才能发育成熟。若要作为小孩学费、嫁妆之用大约要从一年半前开始养起,届时才能将猪只卖掉换取现金。

农复会为协助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户的家庭副业,在美国的协助下,1963年起率先在屏东试办综合养猪计划,让农户改养以蓝瑞斯、约克夏、杜洛克三种品种杂交的LYD白猪。若完全以饲料作为营养来源,仅需约6个月即可成熟,大幅缩短养育时间。

农复会指导农民搭建猪舍、提供贷款让农民购买猪只与饲料,并指导农民如何将饲料搭配地瓜使用,一步步改善养猪的环境与技术。随着猪种的改良与饲料配方的引进,每户农民养猪的数量也从试办计划的20头逐渐扩大。1970年代起台湾养猪业开始蓬勃发展,相应的饲料厂、动物用药厂也接续兴起。

“面面”具到

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过去面食只是农忙时期的点心,如今已成为生活日常。 (庄坤儒摄) 

美援提供借贷资金、武器、技术人员、农产品等,其中面粉袋更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为解决战后粮食不足,以及迁徙所带来的大批人口,美援面粉便是时代下的产物。当时在联华实业创办人苗育秀的建议下,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副主委尹仲容向美方协调,改以直输的方式进口小麦。美国除欣然同意,另提供制粉机器供台湾发展面粉工业,许多台湾的面粉厂也就一间间开了起来。

但台湾人的饮食向来以米饭为主,生产面粉必须要活用才能有后续效益。于是在1962年,由农复会、美援会及台湾面粉工业同业公会共同出资成立的“台湾区面麦食品推广委员会”因而诞生。在台北和台中举办面食示范表演会,将水饺、小笼包、葱油饼、刀削面等面食介绍给民众。

经济不那么富裕的年代,家户鲜少外食,街上也不像现在餐馆林立,让掌管家中餐食的妈妈们学习面点的制作才是比较有效的策略。所以委员会设立了面麦食品巡回讲习小组,招募一批熟悉面食制作的女性,并将她们培训为专业讲师,到各机关团体教授中式面食的制作与技巧。

不同于现代的付费烹饪课程,讲习所需的食材和工具全部由委员会支应,甚至还准备了面板、擀面棍,以成本价提供给参与讲习的学员,让她们回家后有器材能实际运用。当时这些娘子军,只要有团体提出授课的申请,不论地处多偏远,她们都会带着笨重的教具上山下海,走遍台湾各地种下面食文化的种籽。

让面包与蛋糕成为日常


中式面食推广逐渐步上轨道后,在美国小麦协会的支持下,面麦食品推广委员会将触角延伸至西点面包。1966年首先透过招考征选了烘焙讲师徐华强与徐贵林,并将他们送到美国烘焙学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Baking)受训。隔年成立烘焙技术训练班,由徐华强、徐桂林担任讲师,不仅指导烘焙技术,更将习自美国的烘焙学理、原物料化学特性、营养学等专业知识扎实地传授给学员。

训练班学员从初期以烘焙从业人员为主,1970年代起也招收国中或高中职毕业的学生,训练课程不仅学杂费全免,还提供食宿,5个月课程结束后,安排学员到面包店实习半年,并提供零用金。当时,许多西点面包店的师傅都是训练班的徒子徒孙,面麦食品推广委员会现已改制为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刘志伟形容就像是台湾烘焙界的哈佛,为台湾的烘焙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连现在常见的生日蛋糕,也是徐华强在1971年赴美国学习蛋糕装饰艺术与技巧后,在训练班开设课程。才让一个个精致美丽的蛋糕来到台湾民众眼前,如今更成为大家庆生时的日常。

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在台湾,大街小巷都有面包店的踪影,随时能品尝师傅用心制作的美味面包。

走出台湾的烘焙之路

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世界面包冠军陈耀训以职人精神做出一个个美味可口的面包。

在各界及美国的支持与努力下台湾的面食文化逐渐开枝散叶,如今街上面馆、面包店林立,刘志伟笑说:“台湾西点面包店的密度,几乎是全世界最高。”台湾人的饮食已与面食密不可分,随处都能买到干面条,想自己下厨或上馆子打牙祭,都不是难事。就连世界面包大赛的殿堂中,也屡屡看见台湾烘焙人才获奖的身影。两年一届的Mondial du pain世界面包大赛,是由法国一群拥有国家颁发最高荣誉工艺首奖的面包大师(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 MOF)组成的法国面包大使协会所主办。比赛进行方式是由一位面包师傅偕同一名22岁以下的助手,两人在八个半小时内制作14个大项目、11种口味设计,总共150个面包。不仅考验技术,更是创意、体力与默契的展现。协会以宣导烘焙文化与传承为宗旨,面包师傅不光技术要好,更要为产业栽培后进,所以不论获奖与否,每人一生只能参赛一次。最近一届的冠军,正是来自台湾的陈耀训。

为了参加比赛,陈耀训走访全台,寻找适合的特色食材。台湾物产丰饶,四季都有滋味甜美的水果,且果干制作技术一流;更有许多特色物产,如台湾原生红藜、部落野生马告等。经过不断研发设计,陈耀训以马告、凤梨、大湖草莓干等,制作出一款款令评审惊艳的面包,从来自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等18个国家或地区中赢得冠军。陈耀训表示,比赛时透过设计理念的诉说,不只让国际看见台湾烘焙的实力,更将台湾的农特产带到世界的舞台。

早餐要吃米饭还是面包?来看看台湾饮食风貌的变更!

对于连续两届获得世界面包大赛冠军,陈耀训表示,台湾丰富的物产与创新的能力是我们的优势。近年来台湾面包师傅的技术进步,凭着天然的食材,不用靠食品添加物依然能做出松软可口的面包。师傅们也更用心制作具有特色的面包,研发融入在地食材的口味,希望让民众吃得开心而且安心。为此陈耀训接受便利超商邀请,开发几款强调“真食材、无添加”的面包,让超商也朝不使用食品添加物迈进,“好的面包越多人做,才会影响消费者,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陈耀训期盼地说。

过去台湾总是向欧美、日本学习烘焙技术,陈耀训自己也曾前往日本拜师,深切感受日本的职人精神。去年陈耀训受日本熊本制粉之邀,不仅成为该品牌第一位海外联名的烘焙师,面粉外包装都印有“陈耀训使用”字样,还前往日本举办讲习会,无疑是对台湾烘焙技术的一种肯定。

今年陈耀训也获邀担任丹麦奶油品牌的代言人,将带着台湾的烘焙技术与农特产前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展示,一同开拓亚洲市场。

因为有前人的努力改变了台湾饮食的风貌。如今仰赖进口小麦的台湾,却有着令世界惊艳的烘焙人才,台湾的农特产也将伴随着面包走向世界,用多元的饮食文化征服众人的味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