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炎帝到底哪個才是我們的祖先?

微言諫語


我們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這也就是說炎帝和黃帝都是我們的祖先。

中國歷史的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和黃帝時期,之後才是蚩尤,堯、舜、禹。

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神農氏,正是炎黃二帝之中的炎帝。

是炎帝教會了我們耕種農作物,說白了在炎帝之前,我們都是靠天吃飯的,那時候懂的的僅僅是採野果子,打野獸。

若是那一天沒有收穫,肯定就是要餓肚子了,可以說在我們學會耕種之前,人類的生活都是極其的被動的。

炎帝還發明瞭火,有了火之後,我們人類才吃上了熟食。而且還把火的作用擴大到防禦野獸上來。

炎帝還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他嚐遍百草,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中藥。就是我們現在沿用下來的很多中醫藥方面的成果,也是從炎帝那裡傳承過來的。

可見,炎帝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貢獻了多少的智慧。

可以說正是他發明的這些東西,讓人類的歷史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但是,炎帝還是被黃帝給打敗了。

儘管當時炎帝做的已經很好了,帶領人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歷史終究還是要向前進的。

因為部落的迅速發展,讓部落和部落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正是部落之間的衝突,讓黃帝意識到要發展器具,要冶煉金屬,要製作武器的。

可是,炎帝並不想這樣做,他覺得這樣太折騰了,還是安安靜靜的過日子比較好。

兩個領袖之間出現了分歧,誰都說服不了誰。

索性最後只能用武力來分個高下了。

最終知道冶煉金屬,擁有武器的黃帝打敗了炎帝,成了部落的老大。

就這樣我們的祖先從炎帝這裡,又傳承到了黃帝這裡。

黃帝開始帶領我們又開啟了一段輝煌的歷程。所以說我們被叫做炎黃子孫。

炎帝和黃帝都是我們的祖先。


史學達人


炎帝與黃帝均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當然按時序而言,炎帝遠早於黃帝,其是三皇之一,而黃帝是五帝之首,三皇先於五帝,所以炎黃子孫,炎帝為先黃帝為後。

炎帝號神農氏,又叫連山氏。中國有本經典叫易經,然傳說易一共有三本,禮記講:最早的易叫《連山》,其最終定型成書是夏王朝,而夏的人文知識其源泉於炎帝,因此夏易的書名就承沿炎帝的連山氏稱號叫《連山》。

炎帝一族是由北方(現寶雞附近)的還是母系社會時的姜姓部落,南遷至現在長江流域發展起來的一大氏族。神話傳說:炎帝牛頭人身,他為解民疾而親嘗百草,發現與發展了中醫中草藥治病,又發明了種植技術與工具,教化民眾開墾荒野,耕作農作物,並以糧食造酒與加工各種各樣的食品,所以世人尊為中醫與農業之祖,譽謂神農氏。

然現武漢則為長江流域地區,是為古炎帝氏族的活動地方。其實現說的炎帝並非光指一個人,而是指前後合計五百三十年的光景所產生的炎帝氏族部落的9位領袖,分別是:神農、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榆罔。

而記載黃帝出處最權威要數中國第一史:史記。五帝本紀講黃帝是少典的兒子,本姓公孫,後改姓姫,號軒轅,是圖騰為猛熊的有熊氏族的首領。

道家認為黃帝的時候因為有土德故稱黃帝。史記及上古神神話傳說:黃帝一生有三次頗大規模的戰事,分別是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平北之役。尤其是以第二場最為波瀾壯闊,對華夏的基礎定型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場戰役,是炎帝系晚期,在位天子的管治已經江河日下,於是黃帝對其發動征戰於阪泉,並以黃帝勝利結束。

第二場是:本來是炎帝的部屬的東方九黎族首領蚩尤,不服炎帝管理,我行我素。並發動對黃帝氏族的戰爭,最終黃帝與九黎在涿鹿這個地方開展終極大決戰。戰爭異常慘烈,產生很多波瀾壯闊的上古神話,比如九天玄女下凡助黃族……由於傳說蚩尤九兄弟個個鐵頭鐵背可飛砂走石,又得另外幫助九黎的神族風伯雨師力助,開始交戰時,黃帝軍兵被殺得傷亡慘重而軍心恐懼。

突然天邊出現環狀光器,從光芒萬丈中走出一黑色女神,自稱九天玄女,賜黃氏三式兵法、又派遣女魃、應龍神族救援帝軍,終於在玄女幫扶下,黃帝慘勝九黎。

第三場是攻打暈粥,平定北方。神話傳說暈粥是狗頭人身的惡神。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土,黃帝在平定了東方之後,隨對北方暈粥部族發動反攻,最終以暈粥戰敗退回漠北。由此黃帝墊定以黃河流域為管治中心的中土天下了。綜觀黃帝是繼炎帝之後的另一代聖王,被譽為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前後兩者均是華族的組織主要成份,所以後人自稱炎黃子孫。好,問題就回應於此。


洪範國學堂


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那麼,炎帝和黃帝哪個才是我們的祖先?

原來,黃帝是古老部落的一個首領,姓公孫,名軒轅。他帶領部族人修建房屋,馴養家畜,在黃河流域過上了定居生活。

而在黃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個姜姓部族,首領就是炎帝。炎帝部落與蚩(chi)尤領導的九黎部落發生了衝突,被九黎部打敗了。炎帝只好帶著族人來到了黃帝部落的地盤上,最後被統一在了黃帝的部落裡,於是就有了"炎黃子孫"之說。

在黃帝合併了炎帝之後,他們又打敗了九黎部落。又收服了周圍的部落,統一了中原,最終黃帝成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通常大家都說"炎黃子孫",炎帝在前,黃帝在後,這可能是人們的用語習慣而已。事實上,可能是炎帝部落早於黃帝部落,炎帝年齡也長於黃帝年齡。

所以說,黃帝、炎帝都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程勝軍3


我們經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將上古時期的黃帝和炎帝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當然,這種說法肯定不錯,但是並不準確。在黃帝和炎帝之外,我們還有一個始祖,一個長期被醜化和遺忘的始祖。那麼,他到底是誰,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他就是蚩尤,上古時期九黎部落的首領。當時,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可不是在貴州、湖南的深山中,而是佔據在黃河中下流地區。他們也不是什麼蠻夷,而是掌握先進的冶煉、農耕、兵器製作等技藝的文明部落,並且蚩尤還首創法規,在某些方面黃帝領導的部落也不能與之睥睨的。總之,蚩尤所領導的九黎部落是一個非常先進的部落,為當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當時,在黃河流域除了蚩尤之外,還有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炎帝敗給蚩尤後,炎帝和黃帝聯手,合二為一。後來,蚩尤與黃帝為了爭奪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雙方爆發了涿鹿之戰,打的昏天暗地,最後蚩尤戰敗,被黃帝所殺。黃帝一統中原,與炎帝一起作為勝利者,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始祖,享受後世的香火。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蚩尤就是那個失敗者,他被勝利者醜化,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個大反派,飽受非議。然而,蚩尤領導九黎部落與黃帝、炎帝一樣創造了人類先進的文明,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應該與黃帝、炎帝一樣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並非是一個大反派。

很多人可能會說蚩尤才不是我們的祖先,他是苗人的祖先才對。實則不然,在蚩尤被殺後,他的九黎部落,只有一小部分西遷成為羌人的祖先,南遷成為了苗人的祖先,而大部分的族人融於炎、黃集團,從而成為部分華夏部落的祖先。



綜上所述,黃帝、炎帝、蚩尤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都應該是我們的祖先才對。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三皇:伏羲,神農氏,炎皇。

神農氏為中華人文初祖。

神農氏不是黃帝,黃帝最少晚三千年。文字從伏羲八卦為符號起源,到神農氏已經成系統文字了。神農定經脈、嘗百草為醫祖,醫道同源,也是道祖,並且做了文字記錄的!七千年前,神農氏族約存70--17個世代、時間兩千到五百年間,推算應是70個世代兩千多年。當時文明很發達,人很健康快樂,是早期公有制、大道之行。陰符經為道門之源,文字精妙,並不是什麼沒開化的人能寫出來的!應是神農氏作,炎皇完善。

為什麼說炎皇是人皇?炎皇朱襄氏,擅用火,氏族約存八個世代兩百多年。第一,炎皇之死找不到任何記錄:一個可能是炎帝比黃帝大很多,但能有心氣跟黃帝打一仗兩人的年齡是差不了多少的;最大的可能是發生了謀殺案奪權,就是黃帝和他手下殺了炎皇。但是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無論黃帝掛多少名、醫書也好道書也好,炎字總在黃字前。就是說,炎皇的功勞絕對比黃帝大,所以炎在黃前。

第二,倉頡是黃帝的下屬,那之前幾千年的醫、道知識是怎麼傳承的?!那文字怎麼可能是倉頡創的?只有可能這人出了本字典啥的,偽名或者誤導後人是自己造字。那麼《陰符經》偽署黃帝名也只能是這人乾的,畢竟這事只要揣測下領導的心意。只是這人智力不夠,在三皇玉訣裡留了漏洞,能找到篡改的痕跡。所以我說因果因果,只要做過必有痕跡。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公元前2717到2599。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顓頊的侄兒。唐堯是帝嚳的兒子。虞舜的高祖窮蟬是顓頊的兒子,權力從叔叔家回本家了。就是說夏之前確有虞朝,且是一直在黃帝一家承繼的。請注意,這已經不是禪讓制了,是血統把持。在五帝之前從未有過。這也是人們懷念三皇的原因,三皇以公心立人道。

哈哈,剛寫完的中華文化的魂複製過來的。


節度使95


  • 炎黃二帝,誰先誰後?有“非黑即白、非大即小”那麼簡單嗎?
  • 到底“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達爾文進化論沒有解決,現代科學或許也在探索中……
  • 那麼,炎黃二帝到底誰先誰後,看似簡單,正如有人所言——“炎黃炎黃,肯定炎帝在先”;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大即小”那麼簡單,因為,遠古有太多的奧秘,太多的玄幻……太多太多讓人無從知曉的東西,就說“炎黃”吧,其實眾說紛紜,有人說“炎”、“黃”都是氏族部落的名稱,有人說“炎黃”都是具體的人文始祖;竊以為,既然當時無文無據無考,那就還是以諸如《史記》等正史記載為準好。
  • 炎黃二帝,到底誰先誰後、誰大誰小?只要你深入瞭解他們所處時代的“三皇文明”、“神農文明”、“五帝文明”,我想,答案自然明朗。

  • “三皇文明”
  • 追溯人類歷史,一百七十萬年就有了人類的祖先活動……到了人類“洪水大毀滅”時期,人文始祖伏羲與同母異父妹妹女媧相婚,再次締造人類——人類進入上古文明時期,距今至少有七千年曆史。伏羲乃中華有典籍記載的第一王,他開創了“三皇文明”——開始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過渡期。
  • 三皇(公元前 ? 年——公元前三O七七年),即羲皇(伏羲)、媧皇(女媧) 、農皇(神農)(《呂氏春秋》記載)。伏羲,三皇之首,中國典籍記載第一王,華夏、夷族(東夷、西夷、南夷,湖南瑤山古瑤歌中就有伏羲兄妹的典故)共同的人文始祖,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建有伏羲廟),農曆三月十八出生,風姓,《史記》中稱青帝,與女媧乃同母異父兄妹,相傳,洪水滔天,人全淹沒,兄妹躲在葫蘆中得救,為繁衍後代,兄妹相婚。羲皇稱帝一百一十一年,創立《易》(八卦)、文字,發明瑟、曲子,教民漁獵,締造人類、創立婚姻(對偶婚)制度;羲皇陵位於河南淮陽縣,佔地八百七十五畝,規模宏大,始建於春秋,與炎帝、黃帝同為華夏始祖地位……


  • 圖片來自網絡:始祖伏羲與始母女媧相交圖。
  • 就說有典籍記載的中華“第一王”吧,其實,也並非真正的“第一王”,因為之前,還有諸如神話故事中的“盤古”,盤古開天地,才會有之後的華胥氏與雷神相交而誕生伏羲。《山海經·內東經·郭注》:“華胥履大跡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龍的兒子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這就是“龍的傳人”的最早傳說。伏羲是有“龍祖”之稱的,那麼,龍祖的媽媽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了,華胥也是祖中之祖了。所以說,遠古多奧秘、多玄幻

  • “神農文明”
  • 據《史記》記載——“黃帝時,神農氏世衰”。可見,黃帝之前尚有神農文明——相傳,伏羲禪讓帝位給神農氏,傳位七十(又說十七)世代,傳承了約二千年,但有典籍記載的,神農文明的確傳承了九世代(即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榆罔——炎帝),傳承了五三O年。農皇——炎帝,三皇之末,出生於陝西寶雞(但據《普書》卷92《文苑傳.伏滔》說炎帝出於“黔中之地”,炎帝又號“連山氏”,炎帝出生於華陽之“常羊山”,而湖南會同縣內的確有連山,連山境內有常羊山,與連山一山之隔的馬鞍鄉境內有“神農山”和“神農廟”,連山至今還完整保存一個“茶亭庵”——炎帝發明了“茶飲”,因此,有學者考證炎帝故里在湖南會同縣連山,確有依據。但不管怎樣,炎帝存於湘葬於湘,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葬於湖南株洲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 圖片來自網絡:炎帝神農氏“以姜水成”,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 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
  • 炎帝功績:制耒耜、種五穀;償百草、立市廛;織麻為布,削木為弓;作五絃琴,製作陶器;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炎帝乃農耕文明始祖,故號農皇。炎帝治國有方: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 圖片來自網絡:神農嘗百草。
  • “仰韶文化”印證了“三皇文明"——它以黃河中游為中心,東至魯翼、西至洮河(甘肅西部)、北起河套、南達漢水,最早發現於豫澠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時期的遺址尚有“西安半坡村"、“臨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鏟等糧食生產加工工具)、骨器(骨箭頭、漁叉、漁鉤等等漁獵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盤、杯、壺等用具,或印有動物圖案)、動物骨頭(豬、狗、馬、羊、牛等獸骨);在西安"半坡村"遺址中粟,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稻穀……可見,原始農牧業得以發展;因此,神農文明,實際上就是原始農耕文明。
  • “五帝文明”
  • 黃帝居功甚偉,被中華民族尊為始祖,但炎帝在中華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沒,因此,亦被共同尊為始祖,這就是“炎黃子孫”的由來。黃帝崩後,他的直系孫、曾孫、玄孫(只有舜為八世孫)——顓頊、嚳、堯、舜先後繼承了帝位,史稱“五帝時代”。“五帝文明”,特別是饒舜文明,家喻戶曉,黃帝可是“五帝文明”的開創者。
  • 黃帝統一了中國,中國完成了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黃帝時代,中國有四大部落集團:華夏集團(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首領為炎帝,號河洛民族)、東夷集團(以黃河下游為中心的齊魯大地,江淮、東北一小部分,首領為蚩尤,號海岱民族)、苗蠻集團(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延擴至江淮湘蜀黔等廣大地區,號江漢民族)、百越集團(以東南沿海為中心,含福建、兩廣、臺灣、浙江大部分,號百越民族)。黃帝三戰炎帝於阪泉,取代了炎帝部落盟主地位,炎黃二帝本為同根部落,很快就融合了,在炎帝的幫助下,黃帝征服了東夷(殺蚩尤於涿鹿)、九黎(苗蠻和百越的泛稱),統一了中國。
  • 黃帝生卒年份(出生於農歷三月初三)不詳,《史記》中只記載其崩後葬於橋山(陝西延安黃陵縣橋山),但道家將其繼位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作為道曆元年,相傳,黃帝20歲繼位,在位近百年……黃帝逝世後,雖然葬於橋山,但其陵墓中卻未安葬有其遺體,因為,“龍飛鼎湖”的故事告訴後人,黃帝原來“乘龍上天”了!
  • 龍飛鼎湖——《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漢·劉向《列仙傳》:“黃帝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於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屍,唯劍舄在焉” 。


  • 黃帝陵,乃《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 黃帝的主要豐功偉績:統一中國居功甚偉,建造房屋、車船、井田,發明陣法、音樂(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繼承和發展了炎帝的農業、曆法(令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記時記年,沿用至今)、興文字(令倉頡造字,開創了中華文化)、創醫學(《黃帝內經》)、製衣服(元妃嫘祖養蠶以絲製衣服)、鑄鼎(在荊山鑄鼎,分華夏為九州)……龍去鼎湖,相傳,黃帝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銅鼎(當時已有銅鐵冶煉技術)在湖邊鑄出來時,天上飛下一條龍,黃帝即乘龍上天,後來,帝王逝世,就是“龍去鼎湖"。


  • 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像。
  • “龍山文化”就是“五帝文明”很好的佐證。“龍山文化”因在龍山鎮(山東章丘縣)發現而得名,據C14檢測,其遺址產生於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時間恰在“五帝時代”。與"仰韶文化"相比,“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更廣,文明程度更高;它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遼東半島、兩廣地區……諸如,黃河上游(甘肅和政縣齊家坪)的齊家文化、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龍山文化”最著名,長江中下游流域則分別出現“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遠超“仰韶文化",農具(石銅並進)先進、生產力大增;製陶業突飛猛進——以超薄高質為特點的“黑陶"遍及各地;銅冶煉及加工技術已得以發展,出土的銅鼎、刀、匕、鑿、環等已相當精緻;出土的卜骨反映出當時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龍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個顯著特徵,即人類已有巨大進步,從出土合葬墓屍體來看,男人為主,女人屈膝面對男人,對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這說明社會已完全進入父系社會。
  • 言歸正傳,瞭解了“三皇文明”、“神農文明”、“五帝文明”,我們就不難發現,如果按時間排序,那炎帝自然在先、黃帝在後,正如《史記》記載——“黃帝時,神農氏世衰”,可見,黃帝之前,的確有“神農文明——神農時代”。
  • 但是,若按其所處時代以及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來說,則他們各有千秋:首先,炎帝傳承了伏羲的天下,自然屬於“三皇文明”的範疇,開始了“人類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社會開始脫胎於原始社會而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黃帝則是先戰敗炎帝而取而代之做了部落聯盟之盟主,由於炎黃二帝是有血緣關係的兄弟部落,很快就融合在一起,黃帝在炎帝幫助下,黃帝征服了東夷(殺蚩尤於涿鹿)、九黎(苗蠻和百越的泛稱),統一了中國;黃帝開創了“五帝文明”,徹底完成了“人類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所以,炎黃二帝所締造的文明時代不同、範疇不同,雖然黃帝有史以來正式第一次統一中國,使炎帝時代的“鬆散式”部落聯盟變成了“統一式”部落聯盟,從這一點來看,黃帝的功勞是最大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炎帝神農文明的累積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正如“一個人吃第四餅吃飽了,可絕不能否認前三張餅的功勞”一樣,所以,炎帝的功勞也是無與倫比的。其次,炎黃二帝所締造的文明既相輔相成,又各有差異:炎帝所締造的農耕文明依然是“石器文明”——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鏟等糧食生產加工工具)、骨器(骨箭頭、漁叉、漁鉤等等漁獵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盤、杯、壺等用具,或印有動物圖案)、動物骨頭(豬、狗、馬、羊、牛等獸骨)為特徵的農耕文明;黃帝所締造的農耕文明的文明程度遠超“石器文明”(銅器時代)——農具(石銅並進)先進、生產力大增;製陶業突飛猛進(以超薄高質為特點的“黑陶"遍及各地);銅冶煉及加工技術已得以發展,出土的銅鼎、刀、匕、鑿、環等已相當精緻;出土的卜骨反映出當時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龍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個顯著特徵,即人類已有巨大進步,從出土合葬墓屍體來看,男人為主,女人屈膝面對男人,對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這說明社會已完全進入父系社會。最後,文明所履蓋的國土範圍已大不相同:炎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主要以黃河中游為中心,東至魯翼、西至洮河(甘肅西部)、北起河套、南達漢水。而黃帝時代的“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更廣,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遼東半島、兩廣地區……諸如,黃河上游(甘肅和政縣齊家坪)的齊家文化、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龍山文化”最著名,長江中下游流域則分別出現“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所以,歷史總是向前推進的,論功勞,比貢獻 ,炎黃二帝難分伯仲,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炎黃二帝都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再追溯至伏羲,伏羲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閒雲島


炎帝和黃帝可以說都是祖先,但黃帝的成分要多點。

炎帝和黃帝,未必是歷史真實人物,從稱號來看,很可能是五行學說演變的上帝。炎帝也叫赤帝,就南方天帝;黃帝就是中央天帝;同時也有黑帝(玄帝)、白帝、青帝等。後世把黃帝和軒轅聯繫起來,炎帝和神農聯繫起來,黑帝和顓頊聯繫起來,白帝和少昊聯繫起來,青帝和太昊聯繫起來,其實開始可能未必有關係。

周代開始認五帝為始祖,按照《史記·五帝本紀》,虞、夏、商、周、楚都是黃帝之後,這些國家和他們後代諸侯國,比如陳、宋、晉、韓、魏、燕、鄭等國很多都是黃帝之後;炎帝的比較少,比較典型的是姜姓,周代的齊、呂、申、許等國;青帝太昊的有任、宿、須句、顓臾等國;白帝少昊的有秦、趙、徐、葛、梁等國,有的資料又把少昊當做黃帝的兒子。黑帝顓頊也被劃入黃帝一系了。

所以在今天看來,黃帝作為華夏祖先的成分應該是最重的,炎帝、青帝、白帝、黑帝也都有一定份額,但白帝和黑帝都被劃入了黃帝一系,青帝后代的影響力較小,所以一般就叫炎黃子孫了。


林屋公子


炎黃子孫,或者是黃炎子孫,其實都不是最準確的,最準確的應該叫炎黃蚩子孫。

黃帝公孫軒轅和他的有熊部落最初活動在陝西麟遊西北的杜林,後來遷移到黃河流域中流一帶。而炎帝和他的神農部落則活動於

(叫軒轅的原因是他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輛車),他的父親叫少典,是一個叫有熊部落的領袖,有熊部落發源於陝西麟遊西北的杜林,後來遷移到黃河流域中流一帶。涇水流域姬水沿岸。而蚩尤的九黎部落則活動於黃河下游一帶。

炎黃蚩構成了後來華夏民族最初的三大主幹構架,也就說,當時的黃河流域其實是擁有三大民族集團:東夷民族部落集團(炎),狹義上的華夏民族部落集團(黃)、苗蠻民族部落集團(蚩)。

後來,隨著各自部落人口不斷增多,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部落間必然就導致不可避免的紛爭,戰爭是解決這種紛爭的必然方式,於是炎黃三次角逐於阪泉,最終以炎帝敗北告終,

隨後,黃蚩角逐於涿鹿,黃帝同樣取得了勝利,兩次會戰的勝利宣告著黃帝公孫軒轅取得了黃河流域的領導權。炎帝的部分與黃帝部落合併成立了炎黃部落聯盟,構建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後來從黃帝、顓頊、帝嚳、帝辛、帝堯、帝舜、帝禹的部落領袖傳承,到夏商周,基本以炎黃部落聯盟為骨幹。而炎帝部落的餘部與九黎部落則南遷到更遠的南方長江流域,成為南方吳楚文化及西南苗民的先祖。

所以現在的華夏民族,更應該稱為炎黃蚩子孫更為合適。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讀史札記:炎黃與蚩尤——人文與宗教的終極較量 周革殷命的前傳」

說到「周革殷命」,除武力革命外,其實還有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大文化革命。

眾所周知,殷商的殘暴是舉世公認的,也是經考古證實了的(圖1)。


(圖2)甲骨卜辭《小臣牆刻辭》(紂王):

“比伐,擒危髦,馘千五百七十”。

✔馘,割去左耳,1570個割掉左耳的戰俘。

▲人牲都是戰爭俘虜,由俘虜基數可以想象到死於殷商鐵蹄下的戰爭冤魂到底有多少。

■春秋戰國的最大之人牲墓,來自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春秋雄主之一,人牲約為180多人。

✔上至一萬多年前,下至殷墟為止,所有人牲數量,不及殷墟人牲的10%.

▲這說明殺牲歷來不是中華大地的固有傳統。

顯然,姬周對殷商的殘暴統治作了一番顛覆性的改革,最能代表其改革思想當然是《尚書》裡的「德政」與「仁治」。

殷商的殘暴不仁,與宗教有密切關係,而周代商,也有衝著反對宗教統治去的。

嚴格點說,是反對「鬼神崇拜」的宗教。

這在《周禮》中已經有足夠的說明,姬周人信奉及祭祀的是天地自然神和「三皇五帝」,此已務須再贅。

而殷商崇拜的「鬼神」是什麼鬼什麼神呢?

答:就是「帝」。在甲骨文裡它是一個完全虛化的神,偶爾以殷商人先王身份出現,每次都必須“吞吃”大量的活人。

商周信仰的標誌性不同,揭露出中華文明亙古以來,就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思想:

✔一種是以神農氏為代表的農耕人文思維;

✔另一種則是蚩尤為代表的宗教鬼神思維。

《史記·五帝本紀》: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司馬遷未明說神農氏與黃帝有繼承關係,但在他當時所掌握的史料看來,炎黃之前,應該有一個「神農朝」。

又:“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神農的衰落導致了天下大亂。

我們都知道,炎帝是神農後人,這一點於史載來說,基本沒有疑問。


神農氏衰落了,神農後人的炎帝也自然衰落——時勢造英雄,兩個人物超越炎帝,脫穎而出。

一個就是黃帝軒轅氏,另一個就是蚩尤。

“神農氏世衰……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軒轅氏的崛起!

“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蚩尤比黃帝崛起得還更牛逼。

▲蚩尤的記載,由於筆色太雜,已難睹其貌,但「其人之事」卻還是有比較清楚的:

★《國語.楚語下》:

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對曰:古者民神不雜………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採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在周革殷命之前,最大規模的文化革命,當屬這場「絕地天通」!(圖6)

✔“上下之神、氏姓之出”——指被祭祀的是祖先神,是逝世的先人,古人相信他們登天化作神仙,並沒有真正死去。

✔“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相當於現在遍地開花的某教某寺,人人稱神,各自為政。

✔“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由於蚩尤後裔「九黎」破壞了祭祀禮儀,所以天神懲罰人民,導致了天災人禍。

▲這其實是託辭,實際上是暗示人民過於沉迷宗教膜拜而荒廢了生產,導致“無物以享”——發生糧食危機與生存受到死亡威脅。

於是:“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

✔重,應為天文官員。

✔黎,應為農業官員。

兩人配合,重新振興農業文明與指導生產。

▲所謂「絕地天通」,字面上理解是杜絕地上的人們與天上的神直接溝通,將祭祀收歸“國有”,但這只是手段,恢復社會秩序才是目的。

『炎黃的交易與合作』

《五帝本紀》:“神農氏衰……炎帝‘欲侵陵諸侯’”,但卻三次敗於黃帝——屋漏偏逢連夜雨,落魄的末代「農皇」炎帝又遭到了蚩尤的驅逐。

於是,走投無路的炎帝只好求助擊敗自己的黃帝(《逸周書》)。

但他卻為此而付出了代價——將祖宗基業交給對方,推舉黃帝為新的天下共主!

“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五帝本紀》。

黃帝和炎帝聯手——主要以他為主,強強聯合剿滅蚩尤,並按照戰爭禮儀將其肢解,象徵使其魂神俱滅。

炎帝將神農偉業交給了黃帝的同時,黃帝也“皈依”了神農氏。

「炎黃一系」對蚩尤發動的戰爭,從「絕地天通」可以看出,顯然也有宗教性質——雙方信仰的完全不同,決定了勢不兩立。

此後,黃帝一面遵照與炎帝的盟約“修(農)德”,但另一面則是“振兵”——繼續南征北戰,在的巨人肩膀上,去開拓更大的事業。

成為史上第一個統一東南西北的天下共主。


無風即風


炎帝實際是帝炎,即帝琰,與帝俊齊名。帝琰(北方風神),帝俊(東方風神),帝乎民(南方風神),帝韋(西方風神),都是黃帝的兒子。帝俊被周朝人改造成帝嚳,帝琰被改造為炎帝,比黃帝資格還老,成了神農氏,還說炎帝稱號傳了十幾代才有黃帝。帝乎民和帝韋直接刪除了。炎帝的孫子伯陵與吳權之妻阿女緣婦(做情人),生了三個男孩。吳權是誰?黃帝之子蚩尤(即昌意)的兒子,別號韓流。吳權是帝顓頊高陽氏的父親。炎帝與蚩尤是兄弟,炎帝的孫子蚩尤的兒媳做情人,差輩份。所以成了仇人。可黃帝卻站在炎帝這一邊,蚩尤氣極了,與黃帝斷絕父子關係。吳權被伯陵殺了,帝顓項被帝俊(大昊)的兒子少昊撫養長大(少昊與吳權是堂兄弟)。歷史真相就是炎帝是黃帝兒子,不是並列的。炎帝子孫當然就是黃帝子孫了,基因單倍體類型是一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