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主要活動範圍在北方黃河流域,為何死後卻葬在了尚未開發的湖南?

義倉文化


炎帝陵乃是後人所立,與炎帝的活動範圍沒有關係。

《禮記·月令疏》引服虔之言曰:“自少昊以上,天子之號以其德,百官之號以其徵。自顓頊以來,天子之號以其地,百官之號以其事。”那麼炎帝自然就是德號了。

炎帝之德自然是火德,上古之時,有火德的帝王有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有煉石補天的女媧氏,還有刀耕火種的神農氏。

《禮記·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鄭注》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韋注》曰:“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孟子·滕文公上》曰:“益烈山澤而焚之。”說的就是神農氏的刀耕火種。

因此,炎帝就是神農氏。

《月令疏》引《春秋說》雲:“炎帝號大庭氏,下為地皇,作耒耜,播百穀,曰神農。”《左傳·昭公十八年》曰:“梓慎登大庭氏之庫。”《注》雲:“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處作庫。”《帝王世紀》曰:“炎帝都於魯曲阜。”

所以,炎帝部族的活動範圍在今山東,也就是泰山周圍。事實上我們所知上古各帝王基本都是在泰山周圍活動,為什麼後世帝王封禪大典都選泰山,因為在上古時期,泰山就是周圍地區就是中原,稱冀州。那為什麼堯舜禹卻到了山西河南呢?

想想,從炎黃到夏禹,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對就是大洪水。大洪水從帝堯到帝禹,我們不說太久,就按三十年為一代,堯舜禹三年,近百年。這百年間的大變故導致大部分部落西遷。為什麼要西遷?因為大洪水是喜馬拉雅運動,導致青藏高原的形成,所以是天缺西北,地傾東南。大洪水從西北來,那自然高地是在西北,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只能西遷。

所以陝西有炎帝陵就不奇怪了。

那湖南為什麼會有炎帝陵?這就不得不蚩尤和三苗了。

儘管大部隊西遷了,但是還是有很多留下來了,這就是東夷。所以以黃帝為代表的中原部族和以炎帝為代表的東夷部族就有了後世上百年的鬥爭。

炎黃之後有顓頊與共工之爭,《史記·律書》曰:“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淮南子·兵略訓》曰:“顓頊嘗與共工爭為帝矣。”如此看來黃帝末年就有洪水了,時間可不止百年。

顓頊之後是帝嚳高辛氏。《淮南子·原道訓》曰:“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帝嚳之後就是堯舜禹。《周書·史記》曰:“昔者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淮南子·本經訓》曰:“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荀子·議兵篇》曰:“禹伐共工。”《成相篇》曰:“禹勞心力抑下鴻,闢除民害逐共工。”

那麼這裡的共工是誰?當然肯定不是一個人,也不可能是官職。一個人不能活這麼久前後五世,最少百年以上了。如果是官職,豈能每一個居此官者都反了,還是連著來,有這麼巧合?所以這裡的共工只能是一個部族了。

那共工是何族?炎帝之分支也。

《山海經·海內經》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明。噎明生歲十又二。洪水滔天。”

所以炎帝中有一支,後世出了個共工,共工霸九州,所以這一支就被統稱為共工了。共工分兩支,一為術器。一為后土。《禮記·祭法篇》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社。”社稷之“社”就從這裡來,所以社稷有炎帝一半,還有一半是黃帝后裔,周朝的先祖棄,他代表的是社稷的“稷”。

那麼炎帝陵在長沙茶陵,只能說與三苗有關係,三苗何來?蚩尤之後也。《國語·楚語》曰:“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等等。《戰國策·魏策》曰:“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有人說不對,衡山怎麼可能在北方呢?此衡山非今日之衡山。秦亡之後,吳芮受封衡山王,都邾,邾就是今天的湖北黃石。難道不是在彭蠡洞庭之北?再說,這裡的彭蠡洞庭也不一定是今天鄱陽湖和洞庭湖,說不定今日之名稱是因為三苗南遷才有的呢?

所以炎帝陵在西也好,在南也罷,都是後人所立,並不代表炎帝的勢力範圍。


豐子的歷史札記


炎帝有南、北炎帝之說。湖南不是沒有開發之地,而是比北方開發更早。現代考古發現,湖南道縣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距今一萬二千多年,比北方早幾千年。過去學者們認為中國的農業也是從西亞兩河流域傳入中國的,源於蘇美爾(曾被認為是全世界農業發源地),但湖南的發現,使中國可能成為世界農業的第二個發源地。湖南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遺址——城頭山遺址。先秦所說的江南,特指湖南,炎帝和舜帝死後都葬於湖南。當然最早開發的湖南地區,主要是湘江流域的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岳陽,舜帝葬於永州零陵,炎帝葬於株洲炎陵。農業最早誕生於植物物種豐富的山地高原上,北方黃土高原上並不具備這種條件。最早的農業是旱地農業,稻一開始也是旱地栽培的,而不是後來種在水田中的水稻,在農業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是不存在水田的。刀耕火種的時代,耕地是不能長期耕作的,必須每隔幾年就要放棄,就要耕作新的土地,所以那時的農業民族也是要不斷遷移的。湖南道縣正好位於湘江流域的永州,最早發展出農業的原古先民,最可能的遷移路徑就是沿湘江向下遊遷移,到達湖北,長江下游和湖北以北的黃河流域,在當時還是經常氾濫之地,原古先民還沒有能力控制那些地區的水患,四川險峻的地勢顯然也不合適,到達湖北的原古先民只能向陝西方向發展,並發現黃土高原上的土地更鬆軟,更容易開墾,於是便開始在黃土高原上發展,向西到達甘肅後,發現更西邊的地區不適合當時的農業開發,就轉而沿黃河向黃河下游發展,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人類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在進步,開始有更好的工具,開始出現灌溉農業,開始具備了治理水患的能力,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得到開發。中國的開發很可能從南方開始,逐漸轉移到北方,然後隨技術進步,又從北方發展回到了南方。炎帝、舜帝只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先之地巡視,不幸死於江南,而葬於江南。湖南的湘江流域不是什麼晚開發地區,炎帝一族的活動範圍就包括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些地方都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


沉140769451


炎帝的陵墓有兩個,一在陝西寶雞,另一在湖南炎陵縣。炎帝是華夏兒女的祖先,他為華夏民族的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兩個陵墓,很多學者認為寶雞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墓,而炎陵縣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墓,這種說法又有什麼科學根據?

炎帝和黃帝一樣,都是華夏兒女的祖先。炎帝,姜姓,父少典,母女登。傳說,距今大約五千多年前,炎帝曾是我國上古時期一個先進部落的首領,他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作人。他曾教上古人民稼穡,被後世人稱為神農氏。因為以火德王,所以又稱為炎帝。現在很多學者認為,炎帝出現在今湖北隨州,在姜水長大,後來到了陝西寶雞,沿渭河東下至黃河中游地帶,再南去江漢平原及湖南。

根據史書記載,他始作耒耜,教上古人民耕作;他嚐遍百草,發明了醫藥;織麻為布,製作衣裳;曾經用桐製作琴絃;把樹木做成舟,以威天下。在新石器時代,他開創了中華的原始農業,是我國農耕文化的創始人。他使中國上古人民由矇昧走向文明時代。他和黃帝,先後創造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被海內外炎黃子孫尊為華夏人文鼻祖。

寶雞的炎帝陵在天台山,到現在仍然有神農遺蹟和傳說。天台山上,仍然有炎帝遺體的骨臺寢殿,寢殿已湮沒,柱礎石、牆垣基礎,漢白玉的“骨床”仍然嵌在寢堂殿址中央。據當地的傳說,神農曾經為了嘗百草辨藥性去過天台山,但是,不幸誤食了斷腸草,因為當時沒有解藥,肝腸斷裂而死,隨後上古人民將他安葬於蓮花臺。

據《帝王世紀》史書記載,炎帝為了給人民治病,來到湖南採藥,曾經一天嘗毒七十次,後來因為誤嘗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很多學者認為今天的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就是炎帝去世的地方。後來人民為了紀念炎帝,將他葬於現在的湖南炎陵縣。

但是也有很多學者認為:炎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炎帝族,炎帝族從北方的渭水、汾水流域遷移到湖南地區,這種觀點,既解決了為什麼會存在兩個炎帝陵的問題,同時我們看出炎帝陵存在於那裡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黃河流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自古以來是一直相通的,它們共同形成了華夏文明。


公元前


誰說炎帝主要在北方活動?那是因為後來北方發達了,就誤以為伏羲女媧炎帝都在北方。下面我來給你捋一捋炎帝的來龍去脈。科學解讀傳說故事,謝絕扯淡神話。

伏羲、女媧和前期的炎帝均出自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距今約9000年。

據專家考證,地球氣候存在週期性的冷暖變化,距今十萬年前,長江以南都是冰天雪地,考古發現的超過二十萬年前的古人都已絕後或搬走,現代中國人是殘存在非洲熱帶的人遷徙過來的,在大約距今2萬年前從雲南進入,然後隨著氣候逐漸變暖冰雪向北消退而向北遷徙傳播,距今約9000年前,湖南省西南的會同縣出現了文明的曙光。

伏羲、女媧生活在會同縣連山鄉的連山洞,是部落首領,可能是夫妻,也可能不同時代。該部落崇拜蜥蜴,俗名狗皮蛇、狗婆蛇、狗步蛇、四腳蛇等。狗皮蛇生性機敏,善鑽草叢隱藏,有變色的本領,人們在生活中常模仿它,於是民間傳說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變。從漢墓出土的磚上常有伏義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像,且蛇身有足,可以為證。會同縣歷史上俗稱狗皮縣,是中國蜥蜴崇拜文化的發祥地,在連山鄉尚有一狗皮城遺址,鳥瞰酷似蜥蜴(見附圖)。

女媧上位後,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她熟練地掌握了製陶技術,能製作小陶俑,故而民間傳說我們都是女媧娘娘用泥捏出來的。

女媧生活在連山洞,天花板因風化漏水,苦不堪言。女媧帶領人們到附近的石年山開採石灰石,拿到附近的山洞(現叫藥王洞)燒成生石灰,再搬到連山洞前,加水調成石灰漿,加些石仔、紅土,拿去補天花板的縫隙,人稱“女媧煉石補天”(煉石是動詞,燒石頭的意思)。為防止天花板垮掉,女媧用木頭、竹杆頂住薄弱處,人稱“天柱”,即頂天花板的柱子。為了防止柱子陷入土中,用烏龜做墊腳,為防止它亂爬,於是就砍掉它的四足,人稱“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至今在窯洞石壁上仍可以看到石刻文字。然後用生石灰渣鋪在地上,吸乾潮溼的水份,人稱“女媧積蘆灰以止氵㸒水”。後常去石年山開採石灰石,有些地方堅硬異常,殘留下來形成石柱,所以石年山俗稱五指山。

女媧用石灰修補天花板在當時是創新的偉大工程,震驚天下,八方來朝,方圓百里皆歸女媧一族,女媧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接見周邊部落領袖來朝拜,人稱“會同”(《周禮》曰“時見曰會、殷見為同,八方諸候到帝都朝拜為會同),會同這個古地名就這麼來的,北宋始置會同縣,是採用古地名,並非新創。

女媧燒俑燒陶燒石灰,需要兩個助手,一個取水和泥,由女性助手共工擔任,另一個打柴燒窯,由男性助手祝融(也有的說是顓頊)擔任。由於部落壯大,領導權利有特殊利益,引起了屬下的明爭暗鬥。女媧去世後,按母系社會規矩,本該是女性助手共工接位,但祝融依靠力量強行奪位。共工氣憤祝融破壞政治規矩,但又打不過祝融,於是將怒氣發洩到“皇宮”連山洞,撞斷天柱,天花板垮塌,人稱“共工怒觸不周山”,(《山海經》記載“有山不合曰不周”,山洞天花板有縫叫有山不合。)與夫妻離婚時女方砸傢俱一樣,典型女性心理。連山所在小山脈為西北東南走向,東南方的山洞垮塌,西北山頂兀立,這叫“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山洞主體部分垮塌,周邊應力改變,正南邊的一小洞天窗發生細微移動,通過天窗為參照觀察日月星辰均不在原位置了,故《淮南子》說共工撞斷天柱後“日月星辰移焉”。

祝融帶領百姓到附近修建房子居住,將用火的本領發揮到極致,人稱炎帝。炎帝按照連山地形寫了一本書,教人按季節務農,即《連山易》,易經之源。《連山易》在貴州水族人的手抄本中世代相傳,用水書文字書寫,人稱“鬼書”,最後一本保存在荔波縣檔案館(封面見附圖)。

隨著氣候變暖,炎帝部落沿沅水向北遷移,在距今7800年前創造了輝煌的高廟文化,距今6500年前創造了輝煌的城頭山文化,然後沿長江向下遊、向北傳播,伏羲女媧炎帝文化就傳到了全中國,狗皮蛇也就逐漸演化成了龍。當時各地勢大的領袖都自稱炎帝,後期只有部落聯盟首領才稱炎帝。

距今5000年前,中東人從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境內,形成草原民族。距今4600年前,為首者黃帝與南邊的炎帝爭奪天下,炎帝失敗,不問政治,專研草藥,遇斷腸草中毒而亡。炎帝族的蚩尤繼續反抗,兵敗被殺,族人逃到西南,形成苗族。黃帝派二兒子昌意帶兵駐紮在今會同縣若水鎮一帶監視苗民(《史記》記載“昌意降居若水”,從繁華京都到偏遠地方居住才叫“降居”,好比公主嫁給地位低的男子叫“下嫁”)。若水鎮至今有黃姓和明姓兩大姓,黃姓為昌意後人,明姓為炎黃兩族後人。

共工族由於政治上被邊緣化,沒有隨炎帝北遷,後因戰亂向西遷入貴州,形成水族。今會同西邊為天柱縣,東北為洪江(即共工),南邊連山鄉有火神坡,縣城南的山叫南嶽山,這些地名同時出現不是偶然,可為佐證。

此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就長期留在北方,南方文明逐漸陷落,淪為蠻荒之地。而北方人氣旺的地方因長期祭祀伏羲女媧炎帝,被錯誤地認為是發祥地。











女媧故里會同新說


中國的上古文明都是一種傳說,沒有任何考古證據證明他們的存在,多半是後人牽強附會,你看黃帝陵不下十座,老子籍貫不只五個 ,現代各地區爭來爭去,如果非得說有炎帝,那從分子人類學解釋,說明如下:

1.炎帝按其活動地域猜測,應該屬於新疆東及南部的吐火羅文明,他們公元前2000年就分佈在新疆及河套東西,是類似於凱爾特人的早期印歐種黃白人,紅髮碧眼。他們鑄土胚城而居,種植大麥,使用牛車遷徙。

2.黃帝身份猜測,一部分吐火羅人因隴西氣候乾燥化而東遷燕北遼西一代,因此地地形獨特,有山地草原沙丘森林且臨大海較近氣候宜居,他們在此發展了初步的文明,形成早期的部落聯盟,人口倍增後向中原擴張。


大漠文哥


人死了還不是隨後人埋嗎?

2013年考古證明襄陽宋代前舊城址在鄒灣,證實了現襄陽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離與“襄陽說”的依據相差太遠了,鄒灣與古隆中路徑有40一50裡遠,而且方向也是錯的。足以能證明襄陽古隆中諸葛亮故居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假古蹟。襄水畔漢襄陽舊城址發現的習馬懿印章和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族譜就是鐵證。

真實的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飛煙滅了,遺址應在何處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了。

襄陽與南陽的世代爭議終於結束了!

襄陽之名應來自襄水河之陽,(襄水河畔的鄒灣一帶),而不是來自現在的漢江之陰,這還如何叫襄?如何叫陽?襄陽有前後兩個古城,襄水舊古城可稱漢襄陽古城己經移址到漢江岸邊的宋襄陽古城了,只是仍用舊名而已。

就算按習鑿齒漢晉春秋野史所說:亮家在城西20裡(今16.6裡)這是指在襄水畔的舊古城區而言,說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這是兩個概念,把亮家與躬耕地混為一談是“襄陽說”的發明創造,與諸葛亮無關。

現古隆中是在遷移後的宋襄陽古城西十幾裡。這種拿新城址去對照舊書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會大錯特錯的。

難怪岳飛不上山去祭拜諸葛亮,因為至到宋代襄陽假隆中還沒有出現,叫岳飛咋去上山祭拜?

大家還是應當相信諸葛亮親自所寫: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隱居黃山


炎帝部落本來在黃河流域一帶活動,後來隨著生存需要不斷開發,逐漸向南方移動,有點類似拓荒的感覺,並且湖南很多縣名都都和炎帝相關,如嘉禾縣(炎帝發明五穀,教民耕種),耒陽市是(炎帝發明耒耜),茶陵縣(炎帝最早發現茶葉,稱為茶祖),並且湖南這些地區的神農文化非常濃郁,所以炎帝在這一帶肯定有過長期的開發和經營。


獨上高樓看月亮


遠古時,黃河長江流域已有人類活動,這些原始人組成了一個部落集團,叫神農氏。

炎帝就是神農氏部落首領的稱號,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有許多任。

後來脫胎於羌人的一支姜姓部落,從西北進入神農氏領地,以靠長期的戰爭與先進的生產技術,遂漸取得了周圍部落的信服,並獲部落聯盟首領一職,成為又一屆炎帝。

所以,在南北方都有炎帝活動的痕跡,但主要還是在南方。


醉眼朦朧看天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炎帝這個人?


手機用戶52419263411


少典之君,娶有嬌氏之女名曰⺀安登。感神龍而生炎帝,養於姜水,故以姜為姓。継伏羲氏以治天下,以火德而王,故稱炎帝。初建國於伊,後又為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建都於陳,即開封府陳州,後遷於曲阜。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神農氏時,人民眾多,禽獸之肉不足,神農氏按天之時,因地之宜,製造耒耜,神而化之教民農耕,故稱神農氏。

古之民有病,不知藥物治療,炎帝於是嘗草木藥石,察其寒熱㔻溫之性,為民療病,一日嘗遇十二毒,皆神而化之,醫道始立。

炎帝之世,人民淳樸,不忿爭而財足,無法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少而不煩。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時,有火瑞,故以火為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南至交趾,北至幽州,西至三危,東至暘谷。暘谷謂日出之所,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扶桑者,日夲也。

帝在位一百四十年,崩於湖南長沙之茶鄉。傳八世共計五百二十年。

炎帝傳子臨魁在位八十年。臨魁傳子承在位六十年。承傳子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傳子宜在位四十五年。宜傳子來在位四十八年。來傳子裡在位四十三年。裡傳曾孫榆罔在位五十五年而亡。

中國五千年曆史皆有紀載,豈有妄言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