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家名稱後綴的“尼亞”和“斯坦”是什麼意思?

手機用戶斜陽在天


很多人初識世界各國,可能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有些國家的名字感覺是一個系列的。例如: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裡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等等帶“斯坦”的國家;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和毛里塔尼亞等等帶“尼亞”的國家;英格蘭、愛爾蘭、芬蘭、荷蘭和新西蘭等等帶“蘭”的國家和地區,當然,還有最常見的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等等帶“國”字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帶斯坦國家

首先肯定是,這些都是中國翻譯的問題,但是卻是根據該國的文化所翻譯的。除了帶“國”的我們可以很好的理解,畢竟“國”代表的便是一個國家,那麼“斯坦”、“尼亞”和“蘭”又是因為什麼呢?

“斯坦”的來源

“斯坦”的國家主要分佈在亞洲,而且以西亞、中亞為主。那這個叫法的來源是古波斯語。波斯語寫作:-ـستان,羅馬語寫作為:-stan,是來自波斯文的後綴,意思是:某個民族聚集的地方。-ـستان和印度——雅利安語支的“-sthana”具有發生學上的聯繫,二者都是來自梵文。比如“哈薩克斯坦”就該翻譯成“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

▲歷史上的波斯帝國

所有這些叫“斯坦”的國家都是曾經古雅利安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但是一直宣稱自己是雅利安人後代的伊朗卻並不適用這個“斯坦”。他們直接將自己叫做“雅利安人的土地”——“Iran”,Iran是波斯語Aryan的英譯。

總而言之,“斯坦”的出現是因為古波斯文化大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國家基本都出現在現在“波斯人”後裔的伊朗的附近。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巴勒斯坦”和“阿富汗”這兩個國家也跟這個“斯坦”很有淵源。巴勒斯坦(Palestine)能夠這些“斯坦”的親戚,完全是因為其音近,完全不是因為雅利安人的影響,巴勒斯坦是“古閃族”的後裔,跟猶太人同源。

▲深綠色代表國名中帶有“斯坦”的國家、淺綠色代表國家一級行政單位帶有“斯坦”的國家

而阿富汗卻是受到了雅利安的影響,如果準確翻譯成中文的話,阿富汗(Afghanistan)應該翻譯成“阿富幹尼斯坦”。畢竟這些地區都曾經被波斯征服過。除了這些國家,在伊朗、土耳其、俄羅斯等國的國內一級單位(類似於我國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也有斯坦的分佈。

“尼亞”的來源

跟“尼亞”有親屬關係的“利亞”、“地亞”、“比亞”和“維亞”等等的“亞”一族來源是怎樣的呢?

這些詞都來自歐洲語言裡“ia”後綴和不同單詞結尾的輔音結合形成的不同漢語譯名。這些“亞”的意思基本一樣,但是卻有不同的來源。如果想一次說明其中的意思,還不得不去研究不同國家的來源,這裡就以“尼亞”為主要研究對象。

▲羅馬尼亞

“尼亞”主要來自希臘語。由於希臘文化是整個歐洲文化的起源,希臘語的“—ia”也影響到了歐洲其他地區,而近代歐洲的擴張,又影響了其他洲的情況。“ia”不僅被廣泛使用在國家名中,還在醫療領域有很大的分佈,例如:白血病(leukemia)、瘧疾(malaria)等等。

當然,“尼亞”也跟“斯坦”一樣,有些國家的英文名也被叫做“ia”,但是中文名卻沒有“尼亞”等“亞”系一族,最常見的便是我們北方的兩個鄰國:俄羅斯(Russia)和蒙古(Mongolia)。其實在英語中,簡單來說,“ia”所代表的意思就如同我們的“國”,就是國家的意思,或者是某一民族聚集的地方。

而“蘭”的來源則跟“斯坦”基本一致,只不過“斯坦”是受波斯語的影響,而“蘭”則是受到了“日耳曼語”的影響。

▲芬蘭所在位置

所以,總而言之,無論是“斯坦”、“尼亞”還是“蘭”在國名中出現,基本都是代表“國家”的意思,跟“國”同義。只不過在中文翻譯中充分地尊重了他們國家的民族特色而已。


藤樹先生


這是一道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而有趣的題,福垊很樂意為您回答,分享自己的獨特的看法。福垊統計發現:全球共計193個國家,其中帶“尼亞”的國家有8個,帶“斯坦”的國家有7個。那麼這些“尼亞”、“斯坦”的在國家名字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尼亞】的意思是什麼?

福垊想說的是“尼亞”本源自“亞”。國名帶“亞”全球共計34個(包括幾內亞比紹)。“亞”處於國名後綴,根據尾音不同而產生“利亞”、里亞“、“地亞”、“維亞”、“地亞”、“比亞”、“內亞”、“西亞”、“吉亞”、“尼亞”、“尼西亞”等變種。福垊認為:這裡的“亞”本為“阿”,源自希臘字母“α”。用於後綴乃某某國之意。福垊羅列出8個帶“尼亞”的國家:【亞洲】亞美尼亞;【歐洲】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非洲】肯尼亞、毛里塔尼亞、坦桑尼亞。福垊還想說的是以上是中文翻譯習慣,其實俄羅斯、奧地利等國家的英語名稱也是明顯地帶“亞”的。

因為在古希臘時期都是城邦國家,福垊認為如果要將這些國家翻譯成我國古風味的話,應該採用“城”或“邑”。這個“邑”在遠古時期就是“國家”的代稱。福垊腦洞大開就來說亞美尼亞吧。因為亞美尼亞傳言有馬超家族後裔——馬米科尼揚氏,而福垊則姓馬。亞美尼亞國名源自亞美尼亞祖先哈伊克,按照福垊的意譯應該哈伊克城(邑)。在波斯語裡,亞美尼亞被稱為亞美尼亞斯坦,好下來福垊就和大家聊聊斯坦吧。

【斯坦】的意思是什麼?

斯坦(stan)源自波斯語(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استن】(這是福垊網絡翻譯的波斯語,有誤的話還請指教)。福垊認為“斯坦”的本意並非網絡所傳的“之地”的意思。究其原因波斯帝國擴張所稱呼的“斯坦”的國家,都具有以下特徵——要麼曾經是他的地盤,要麼曾是他的藩屬,要麼是波斯文化圈一員。故而福垊認為應該翻譯成藩屬國較為妥當。

這也就說明了,至少最早“斯坦”的本意不是“蘭”(land,土地)之意,而是“state”(國家)之。福垊感覺翻譯成上面的“城國”、“邑國”、“方國”都還不錯。當然今天“斯坦”也都可以翻譯成某某地,更可以翻譯成某某國,也可以翻譯成城、邑,因為斯坦最小的單位竟然是鎮,大的有省,也有共和國(自治)最大的是國。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還有個古利斯坦的鎮,巴基斯坦有俾路支斯坦省,俄聯邦有達吉斯坦等等。故而福垊認為,“斯坦”翻譯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國則翻譯成國,非國翻譯成地區。

福垊羅列下7個“斯坦”國: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斯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哈薩克斯坦。他們全在亞洲,而且是清一色的穆斯林。其實叫英語上叫斯坦的國家可不僅僅就這7個,還有阿富汗等國。福垊這裡只談兩個國家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因為總有人傻傻分不清楚,福垊今天好好講講,您看了後就不會混淆了。

【巴基斯坦】它是我們的巴鐵,其國名福垊認為可以意譯成清真國。福垊猜想在伊朗人看來,巴基斯坦也算自己的“藩屬國”了,畢竟他多少有些哈里發的心理嘛。

【巴勒斯坦】這個以土地換和平跟以色列不共戴天的巴勒斯坦的“斯坦”是個“山寨”的。他這個“斯坦”的英文是“stine”,比波斯語的“stan”早多了。意思也完全不一樣,巴勒斯坦的斯坦的意思是人,而不是地,不是國。其“正確”的音譯應為帕勒斯泰因,更“正確”的是發音是腓利斯丁。巴勒斯坦的意譯就是腓利斯丁人。

謝謝大家。


福垊


木叔十幾年前在做國際導遊的時候,這些可是必備的常識哈哈,下面來一個一個地說。

斯坦

提到斯坦,很多人會想到伊斯蘭教吧,其實,這確實與中東有關係。

斯坦是中文音譯,英文單詞後綴標誌是stan,包括中東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中亞、西亞、南亞國家地區以這個名字結尾。據考證斯坦這個詞出自波斯語,表達的是一個地理範圍。斯坦前的內容是生活在這個地理範圍的民族,比如哈薩克斯坦,就是哈薩克人的土地。

(圖為中亞的一堆斯坦國地圖)

正因為是波斯語,所以斯坦國家幾乎都在伊朗附近。剛才木叔提到的哈薩克斯坦也不例外,此外更為國人熟知的巴基斯坦也是伊朗的好基友。

木叔再說一點的是,斯坦因為與地理範圍的意思一樣,所以逐漸引申為國家。當這個國家伊斯蘭化後,斯坦也就被貼上了伊斯蘭國家的標籤。

另外,好玩的是,雖然斯坦是波斯語,伊朗也是伊斯蘭國家,但伊朗國名卻不叫什麼斯坦。Iran是波斯語Aryan的英譯,是雅利安人的土地的意思,因為伊朗自稱是雅利安人的後代。這是4000多年前高加索的古老人種,和伊斯蘭可沒任何關係。

不過中文翻譯有時候也會有點問題,容易讓人搞混。比如以色列的鄰居巴勒斯坦,英文為Palestine,這可不是波斯語詞根stan,但是中文翻譯卻一樣。其實巴勒斯坦後綴的音節是stine,這是來自古閃米特語,這可比波斯語還更加純粹與古老。Stine為人群的意思,不是地理範圍。

而阿富汗其實英文也是斯坦——Afghanistan,但不知道為什麼當年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沒有把斯坦給翻譯出來。

尼亞

其實這個詞本質上和斯坦的含義類似,都是個地理範圍。只不過斯坦是波斯語,而各種亞則是拉丁語。

與尼亞相近的詞還有什麼利亞、西亞等名字。他們後綴都是ia或者ea,加上前面的聲母l或者r就被翻譯成各種亞。它們在印歐語系希臘語族的拉丁語裡為土地、地方的意思。


尼亞的話比較知名的是羅馬尼亞,當年羅馬帝國時期稱之為“達西亞”,也是個地理範圍,後來羅馬帝國亡了,一部分軍民留在了達西亞,後來達西亞自稱羅馬尼亞,估計還是追憶羅馬的榮光。羅馬尼亞語是拉丁語族,但是其文化卻是希臘化的,也能看出這個地方比較獨特。

叫利亞的話也不少,比如澳大利亞意為南方的土地。大家更熟悉的敘利亞,則意為閃族人的土地。因為猶太人、阿拉伯人、亞述人巴比倫人都是閃族,當時這片土地住著閃族人,敘利亞就這麼定義國名了。

(圖為敘利亞的中東位置地圖)

木叔對以色列比較瞭解,就舉幾個以色列國內有什麼尼亞、利亞的例子。比如凱撒利亞、提比利亞等。這兩個都與歷史上的羅馬人統治有關,換句話說是以色列被殖民的歷史範圍。

凱撒利亞在以色列北部的地中海濱,是由猶太王希律為了示好羅馬人,以羅馬皇帝凱撒的名字命名新建城市。當時城市的建造式樣模仿羅馬,建設神廟、圓型劇場、神廟等。後來逐漸敗落,直到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這裡開發旅遊業,將很多古蹟挖掘並修復,讓2000多年的古城重煥生機。

提比利亞同樣建於2000多年前,由希律王的兒子以當時羅馬皇帝提比留的名字命名。當年就是加利利湖區的中心,也是歷史上猶太教的四大中心之一。另外這裡以及附近的加利利湖區有很多基督教遺蹟,提比利亞還是以色列基督教中心城市之一。


木春山談天下


先說“尼亞”,現在叫尼亞的都比較低調,比如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等等。不過,70多年前,倒是有個異常高調的“尼亞”胎死腹中,那就是,希特勒的“日耳曼尼亞”。

當時,納粹德國有個邪惡的終極目標——消滅一切“低劣人種”,給優質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建立日耳曼尼亞,建設工程由阿爾伯特·斯佩爾擔任總設計師。

前幾年,美劇《高堡奇人》中,魔幻的還原了所謂的“日耳曼尼亞”,在電視劇裡算是圓了他老人家那個邪惡的夢。

實際上,“尼亞”源自拉丁語,指土地、地方。加在名詞後面,意為“來自……的人們”。多用於歐美國家和前歐洲殖民地。

根據尾音後綴的不同,還衍生出來了“尼西亞”(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雖然這兩個是穆斯林國家,但是國名都是拉丁語系的殖民宗主國起的),維亞(塞爾維亞、拉脫維亞),還有澳大利亞、哥倫比亞,、羅德西亞(今贊比亞和津巴布韋)、敘利亞(曾為東羅馬帝國領土,受拉丁文化影響)等等。

此外,也有因為中文翻譯的緣故,咱們體會不出來的情況。比如,實際上,俄羅斯也是個典型的帶“西亞”的國家,發音末尾就是是拉西亞(Rasiya)。再看斯坦,這個多用於穆斯林世界。比如現在總戲稱,歐洲移民和難民的量大,又特別能生,加上歐洲人本地人又不喜歡生養,早晚歐洲會變成“歐羅巴斯坦”,現在的法國和德國已經快成了“法蘭西斯坦”和“德意志斯坦”了。

其實,“斯坦”同“尼亞”一樣,也是後綴詞,本身沒有宗教色彩,最早來源於波斯語,意思是某某“之地”或者某某“之國”。

誕生於公元前558年的古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信仰拜火教和祆教,統治中心就是現在的伊朗。至今,伊朗仍然以波斯人,波斯文化繼承者自居。現代中東這些國家大部分都在古波斯帝國的影響範圍內。

這裡要強調一下,波斯文化跟阿拉伯文化是兩回事,也不同於伊斯蘭世界的概念,整個波斯帝國時期,基本都沒伊斯蘭教的事兒(公元610年左右才誕生於阿拉伯半島)。

因為波斯文化在歷史上曾經長期對周邊的中亞、印巴、西亞乃至俄羅斯地區產生過重要影響,所以,這些地區都廣泛地接受了用“斯坦”來代指某個國家或者某區域的用法。比如,哈薩克斯坦,就是哈薩克民族之國。

還有個阿富汗,同俄羅斯差不多,名字被中文翻譯耽誤了,沒體現原汁原味。阿富汗的英文 ——Afghanistan,就是用響亮的”斯坦“結尾的。

現在的中亞、西亞、北非地區幾乎都是穆斯林聚集地,所以往往給人的感覺,一提到“斯坦”就是妥妥的伊斯蘭教國家。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講,波斯文“斯坦”可比伊斯蘭教誕生早了好幾個世紀,兩者之間,並沒有特別的關聯。

此外有個問題需要請教一下,“斯坦”雖然源於伊朗,但伊朗國名中卻從來沒出現過“斯坦”二字,而是由雅利安(Aryan)演化而來的Iran,這又是個什麼緣由呢?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一些國家的名字中,常常帶有“斯坦”和“尼亞”這樣的後綴,讓人摸不著頭腦。那麼,這些後綴都是些什麼意思呢?是否又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斯坦”

常見的名字帶有“斯坦”的國家:巴勒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

斯坦”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波斯語中,“-stan”就是它的羅馬字母轉寫形式。本義原來是指“地方”、“地區”。不過在波斯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斯坦”的詞義有所擴大,就是某某“省份”、某某“之地”或者某某“之國”的意思。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就可以理解為烏茲別克國,哈薩克斯坦就可以理解為哈薩克國。

“尼亞”

常見的名字裡帶有“尼亞”的國家:亞美尼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愛沙尼亞、肯尼亞、坦桑尼亞、毛里塔尼亞、新喀里多尼亞

“尼亞”、“利亞”這些詞都是歐洲語言裡“-ia”這個後綴與不同單詞結尾的輔音結合形成的漢語譯名。“尼亞”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希臘語,既“-ia”。它本身沒有任何具體的含義,但歐洲人常把它加在一些詞語後面,這樣就有了具體的含義。

用漢語來解釋這個後綴,大致可以解釋成某個民族的實體或者某個地域的統稱,單獨解釋“尼亞”沒有任何意義,需要加入特殊的前綴。以國名為例,澳大利亞(Australia)、奧地利(Austria)、阿爾巴尼亞(Albania)、保加利亞(Bulgaria)中都有“-ia”這個後綴,所以這些國名中的“-ia”都可以理解成“國家”。

總而言之,“尼亞”、“斯坦”等詞在國名裡時都可以按照“國家”來理解,但如果在其他詞語裡那就另當別論了。


歷史的荒野


誠邀,如題。聽多了國家之名,什麼“羅馬尼亞”,“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之類的,突然發現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名稱後綴都含有“尼亞”和“斯坦”,這是為什麼呢?

國家名稱是國名,即國家的名稱(包含主權國家和地區的名稱)。通常國名是指國家的官方外交名而非簡稱。國名是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代稱,所以一個國家的國名也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為何這麼多國家都愛“尼亞”和“斯坦”呢?

“尼亞”,是英文中的nia的音譯,其間“亞”是希臘-拉丁語詞尾“-之國”的意思。跟著詞尾之前的一個字母發音不同,譯成漢語也就變成了“尼亞”、“西亞”。比方羅馬尼亞、馬來西亞等等。 希臘語,希臘人的言語,廣泛用於希臘、阿爾巴尼亞、塞浦路斯等國,與土耳其一帶的某些地區。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所以很多印歐語系希臘語族國家或者被其殖民的國家以此為結尾,就不是很難理解了, “斯坦”的來歷與”尼亞“差不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一些國家名稱後綴的“尼亞”和“斯坦”是什麼意思?

這裡我主要說一下“斯坦”,斯坦裡面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中亞那五個斯坦。

stan- 或“stand”,在語言的各種衍生和發展中變成了很多單詞。古斯拉夫語中,斯坦意為“定居點”,亦即我們今天英語中所說的settlement.,而其他斯拉夫語言則用它來表示“公寓”或“國家”。所以不難看出,這些詞根首先表示的是“居有定所”,也就是待在一個地方不再移動了,第二層意思就是,大家都待在一個地方不動,那麼為了生活,也就要成立一個組織,慢慢的,stan就有了state的含義,也就是“有主權的國家”。

我們舉一個例子。阿富汗就是“阿富汗人的土地”的意思,Afghan是在歷史上對普什圖族群的一個描述用語。那說到這裡,大家都好理解了吧。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就是烏茲別克人的土地的意思。以此類推。

所以說,語言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

歡迎大家探討。


本來世界觀


“斯坦”和“尼亞”是許多國家的後綴名,有“國家”的意思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是以“斯坦”或“尼亞”做結尾的,像是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愛沙尼亞、羅馬尼亞、亞美尼亞、斯洛文尼亞等等。

其實這兩個詞翻譯成漢語都是“某某之地”的意思。

“斯坦”這個後綴主要出現在中亞地區,源於古波斯語,意為“某某之地”。

中亞地區在古代屬於波斯文明圈,就跟日本、韓國在以前屬於漢字文明圈一樣,這些地區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極大,因此許多地名都會帶有某某斯坦的後綴。

比如說哈薩克斯坦,翻譯成漢語就是哈薩克人的土地。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到了近代,“斯坦”這個詞就開始具有國家的意思了。

(中亞五國的國名中都帶有“斯坦”後綴)

除了中亞五國外,帶斯坦後綴的國家還有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漢語簡稱阿富汗),巴勒斯坦。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斯坦”都是國家的意思,像是巴勒斯坦的國名就是一個固有詞彙,來自於古代閃米特語,是沒有“國家”和“地方”的意思的。

除了“斯坦”以外,“尼亞”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

這個詞主要出現在歐洲國家當中,最早是起源於希臘語,之後拉丁語也有個詞,之後這個後綴經常出現於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國家的名稱中。

(歐洲帶“尼亞”的幾個國家,除了圖中標註的以外,還有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


千佛山車神


在我們經常聽到的國家名稱當中,經常會有後綴帶“斯坦”和“尼亞”等詞彙的,經常讓我們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斯坦”和“尼亞”的含義。

斯坦

“斯坦”作為國家名稱後綴的國家,一般都分佈在亞洲,準確的說是中亞和西亞,我們熟悉的包括:“巴鐵”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這幾個國家和中國交接),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巴勒斯坦等。其實,阿富汗的國名中也帶“斯坦”,只不過平時簡稱省略了。

“斯坦”是波斯語“-stan”的音譯,翻譯過來就是“---之地”隨著古波斯文化的傳播,影響到了中亞等地區,詞義也有所擴大,成為“----省份”“----之地”“---之國

”的意思。

尼亞

“尼亞”<strong>作為國家名稱的後綴,也是音譯的結果,“尼亞”和“利亞”基本同意,這些國家主要分佈於歐洲和非洲,例如歐洲的羅馬尼亞,愛沙尼亞和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尼亞“是希臘-拉丁語詞尾”-nia“這個後綴音譯而來,這個詞尾源於古希臘,所以受古希臘文化影響的東南歐地區和受到拉丁語系殖民的非洲很常見,語義也是”----之國“的意思。

其實這些都是音譯的結果,就比如俄羅斯有很多城市帶”格勒“,像”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等,格勒的意思是”城市“,一樣的道理。


染火楓林12137


“尼亞”源自古拉丁語,“斯坦”應該是源自古波斯語,後來被突厥語引用了。二者意思相近,都是某某的土地、某某人的家園的意思。還有納粹德國的種族理論,就是自欺欺人的,完全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政治環境而編造出來的政治工具。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不知真假,裡面分析了世界各個民族的基因構成情況,結果令人吃驚,說我國新疆維吾爾族人,體內來自北歐日耳曼人的基因,比德國土生土長的德國本土人還多,而且還多了好多百分點。😂如果是真的,讓一向自詡為正統日耳曼民族的德國人把臉往哪兒放啊?哈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穿了納粹德國種族理論的荒謬和虛偽,揭穿了納粹黨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而不擇手段的醜惡嘴臉。如果當年希特勒看了這帖子,就不用自殺了,直接氣死了吧,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