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在我們襄城南,去城五里,有一個村子,名叫五里堡。村西緊挨311國道,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許南公路。公路西有個稅務所,沿後牆往西有個生產路,順路向西大約200米路北、硅烷廠西頭南約50米的交會處一個廢棄的古道邊,有一個座北朝南的墳墓,名曰“公冶長墓”。這條古道基本呈西北——東南走向,始於南城門的那個紅石橋“惠政橋”,往南蜿蜒至硅烷西,折而東南向到公冶長墓,穿過許南公路到山頭店供電所南牆外的大坑塘,經部隊營房直至七里店老街,再沿十里鋪、夜狐山、姜店、程莊出襄縣境。

公冶長墓頂上有一個石臼香爐,用首山紅石做成,有三分之一殘缺,一年四季都有焚香禱告、祈福平安者。墓前立一圭頭青石碑,高一米左右。上刻“公冶長之墓”五字。墓前長著一棵千年以上的桑樹,由於根基較深,雖經多次砍伐,來年皆發芽旺長。有關公冶長的故事,在城南以五里堡為中心的十里八鄉,家喻戶曉,乃至襄縣其他地方,知道的也人相當多。(下圖分別為墓址地理位置和指認具體位置近景)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先說公冶長小時候。

公冶長祖輩慕首山之名,定居於五里堡。待公冶長童年,爺奶已不在人間,父親有不知是何原因亦早逝,其在母親的拉扯下艱難度日。那時,首山南側有個葛溝,即現在隸屬於湛北鄉七里店行政村的葛溝,那裡有個老倌墳,墳頭位於葛溝東南角的一個大土嶺西端,座北朝南。此墳地埋葬有老倌和老倌母親的屍骨。這位老倌生前富足,住七里點(時稱七迷店)。當時葛溝因樹木參天,百草繁茂,泉水旺盛,無人問津而顯得十分寧靜。那老倌閒暇遊覽美好山色之時,覺得那是個身故後的好去處,年老將終,病塌前告訴子女,葛溝是個風水寶地,自己死後棲身,子孫必定興旺,生意必定興隆,並囑咐兒子墓地要嚴加看管,以免傷了地氣,並讓老倌的母親的瑩地也遷於此。

老倌去世後,其兒子就遂了他的心願。由於家大業大,老倌的兒子自己無暇看護墳地,打算出錢找人專門看管,就想找個靠得住的人家。幾經打聽,知公冶長母親是個賢德之人,身邊的兒子雖然年少,但也勤學好問,知書達理,非常有志氣,一般人不可比,是最好的人選。經說和,把看管的任務交給了公冶長母子倆,並定期送給母子倆一些糧食和穿用之物作為報酬。倆人十分牢靠,時間長了,老倌的兒子很是放心,有時候,就多給她們母子點東西,閒暇還讓母子倆上家一敘,把家裡的書簡給公冶長隨便翻看。

歲月不饒人。公冶長的母親年齡漸大,窮苦、辛勞、疾病使得將步入老年的她體力急劇下降,加上從五里堡到葛溝是曲折的山路,去時基本上是上坡路,且人跡罕至,經過夏天大雨沖刷無法整修,坎坷難行,使得自己力不從心,於是就把看護的任務完全交給了漸成年的兒子公冶長。酷熱的盛夏,公冶長為節省體力消耗,中午不回家,餓了就摘些野果填飽肚子,渴了,就飲汩汩山泉;嚴寒的冬天到了,公冶長就冒著風雪前去,毫不懈怠,休息於墳地旁邊的土洞裡,雖孤單枯燥的,可也暖和和地,可以耐過去。

在葛溝東北,有一長長的深溝,由東北角接山頂向西南延伸至葛溝正中心。那裡邊樹木蔽日,百草繁茂,難以見底,一年四季,泉水旺盛,裡面生存了許多的蛇,溝的下端出口處稱之為“蛇口”。雖然現在因城鄉建設掘土,使那裡已面目全非,但“蛇口”這一地名卻保留了下來。至今,泉水逢大旱之年也仍然甘甜可口,不會枯竭。

有一天早上,公冶長髮現蛇口旁,來了一對年輕夫妻,開挖了一個大洞住了下來。丈夫臉有些發黃,妻子的臉則有些發黑。夫妻倆慈眉善目的,看到公冶長盡職盡責,很是欽佩。見其吃不飽穿不暖的,也會給他一些東西,讓公冶長很感動。時間長了,彼此非常熟悉,親如一家。夫妻倆喜歡公冶長稱那位丈夫為哥哥,稱那位妻子為嫂嫂。每逢空閒無事,公冶長就轉過去和他們攀談,向夫妻倆求教怎樣為人處事。無意中,公冶長注意到夫妻倆雖未打獵,就會有野味享受,還偶然發現一隻鷂鷹給他們叼來一些死的動物。每當公冶長問其原因時,他們總是笑笑,避而不答。

另外,公冶長還時不時見到一男的和夫妻倆來來往往,十分親近,那個男的,白淨臉,年齡和夫妻倆相仿。談話中,公冶長了解到,那個人是高陽山下的白石溝的。有時候,他們仨會出遊好長時間不歸。

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公冶長每次回家前還要砍捆柴揹回家,除自己夠用外,還要揹出去換些必要的東西。也會去城裡或富人家想辦法找些書看,聽別人議論天下所發生的大事。有時候,拉書的車輛經過五里堡休息時,他也會湊上去和別人套近乎,向別人請教,徵得同意後,翻一下車上面的笨重竹簡。經考證,在山頭店供電所南邊的大坑塘附近,古代有兩個店鋪,供人和拉車的牲畜休息之用。那個坑塘,是古道上最難通過的地方,而且是個上坡,加上泉水常流,久而久之,被軋成了一個泥潭,常有車輛陷入無法前行,須等車輛多時,相會幫忙才能出離泥潭,繼續趕路。有時公冶長也去七迷店找那些住店的,聽他們議論天下大事。

有了許多“耳聞”、“目睹”,公冶長還知道魯國有個大賢人,名叫孔丘,非常有學問,其弟子眾多,周遊過許多國家,宣揚“周禮”,名揚天下。他想:“我什麼時候能見到那位讀書人呀!”

當他把自己的心思說給母親後,見識頗多的母親開了腔:“好好學習吧,有緣分,你們會相見的,只有你若勤學好問,心目中那位老師會接納你的。我已年老體衰,恐難等到你們相見那一天了,希望孩兒莫辜負好時光,好好學習,省得見面時,自己知識淺薄而羞愧難當。”

隨著公冶長和那對夫妻交往的與日俱增,他們彼此更加親密無間。一日,那位丈夫對公冶長說:“我要獨自一人去雲遊,需十天半拉月,希望你閒時跟你嫂嫂說一說話兒,免得她無聊孤單。”公冶長爽快地答應了,但他懂得禮數,一般也不進洞裡,只有在洞外和嫂嫂聊些無關緊要的事兒作罷。公冶長有時還見那位白石溝的男人也會來這裡和那嫂嫂閒扯時間很長,即使他們兩個人進洞里老半天,公冶長覺得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開始四五天,公冶長在外面和他們見面搭上幾句話。後來幾天,發現他們整日不出門,感覺到有點不對勁兒,好像有意躲著自己。一次漸近中午,他砍夠一捆柴準備下山回家,路過他們的洞口時,好奇地進洞想看個究竟。當他走到最裡面的時候,驚呆了,原來兩個人正在床上行不軌之事。公冶長慌亂地“逃”出了洞。

回到家,公冶長心神不寧,不知如何是好。母親看出他有心事,追問根由,公冶長只好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說給了母親,母親聽後,勸解他:“不作虧心事,不怕鬼叫門!等到那個黃臉哥哥到家後,再想辦法告訴他,懲治那對狗男女。你現在要裝作什麼也不知道,以免節外生枝,惹出禍端來。

一晃就是半月,公冶長終於看到哥哥回來了,他覺得自己飽受煎熬的心,該到頭了。可是當公冶長找個機會,單獨在洞口給他講述自己看到的那一幕時,不料那位丈夫卻衝他大發雷霆:“恨我瞎了眼,結交了你這樣一個狼心狗肺的傢伙,我這才幾天不在家,你就想打你嫂嫂的主意,分明是你不安好心!你還是個讀書人嗎?你嫂嫂臉上的傷是不是你造成的?隨後,那位丈夫又叫出來了那位嫂嫂,她也衝公冶長又哭又罵,還要尋死。

公冶長怎麼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他難堪極了,這是他自小到大心裡上遭受的一次重大打擊。原來,那天公冶長撞見了兩個奸人,跑出之時,兩個人聽到了公冶長脫身時的腳步聲,覺得公冶長可能會壞了他們的好事,為遮醜,他們定下苦肉計,嫂嫂故意把臉弄傷,想嫁禍給公冶長。等丈夫回家,即惡人先告狀,訴說公冶長的“惡行”,要求丈夫懲治“賊人”公冶長。

這件事漸平息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那位丈夫又要遠遊了。臨出門時,他喊住公冶長,同妻子的面對公冶長怒目圓睜,警告他如再有不軌行為,輕者,趕走他,讓他無法看管老倌墳,重者告官,讓他入牢獄。

沒想到,第三天上午,公冶長去葛溝,路過那對夫妻的洞口時,他隨意瞟了一眼,吃驚地看見了那位哥哥從洞裡快步而出,並喊住了他,不由分說要拉他進洞。公冶長不解其意,心想,前天才出去,今天就回來,怎麼這麼快,不是說要好長時間嗎?他感到不對勁兒。有了上次的教訓,公冶長怕有不測,強退著步不願進去。丈夫看出他有顧慮,就用溫和的口氣對公冶長說道:“請不要害怕,我這是要感謝你哩!你是個好學子,你跟我進去一看就明白了,我這次不是數落你,反而是要獎勵你呀!”於是乎,公冶長不情願地被哥哥拽著胳膊進了洞。

當他看到裡面的情景後,嚇得他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只見床上兩位奸人渾身是血,躺在一起。公冶長似乎明白了為什麼,一下子說不出話來。丈夫又說:“我沒看錯人,你真是個正人君子,我那次只責怪了你,就是懷疑他們倆。其實我這次根本沒有出遠門,同著那賤人給你說出去遠遊,是作的假,目的要澄清孰好孰壞。現在我把這對奸人殺了,他們罪有應得,不將他們殺死,我會是男子漢嗎!你對我有功,我得重謝你!”

目睹血淋淋的場面,聽了哥哥的一席話,公冶長渾身有些發抖,不知說什麼好,他儘量使平靜下來說:“請你別感謝我,我這是應該的,應該的”。“我一定得謝謝你”,哥哥接著說,“你知道我們三個是什麼人嗎?你平時不是想知道為什麼有鷂鷹給我們夫妻倆叼肉嗎?”“我不知道”,公冶長搖搖頭,“但我很想知道”。“我告訴你吧!現在就給你說清楚。”於是他就講起了自己的來歷。

原來,這三個人,非是凡人,都是歷經千年修煉而成的蛇精。那對夫妻倆,被公冶長親切地稱之為哥哥的,臉有些黃,是個黃蛇精,臉稍黑的那位嫂嫂是個黑蛇精。夫妻倆都是蛇口裡的一對蛇修煉而成的精靈。那個白臉的男子是個白蛇,是一條高陽山上修煉成的精靈。三個人成了精靈後,愛戀凡間,化作人體,彼此來來往往,成了好朋友。因為他們是精靈,是半仙之體,所以知百禽之言,解百鳥之語。聽了黃蛇精的一番話,公冶長有些驚奇,他對黃蛇精說:“我真的不需要恁感謝,平時恁夠關心我了,我感激不盡,我作了我該作的。來,咱趕緊收拾收拾吧!”“先不用收拾,知恩不報非君子,不然,會被人笑話,等我感謝了你之後也不遲。”“既然如此,恁說的感謝指什麼?”“你看,我們是半仙之體,他們倆雖然被我殺了,但是肚子裡有蛇膽,是我們蛇仙的精華,你只要吞下這兩個蛇膽,你體內馬上就融入其精華,就會懂獸言,擅鳥語。來吧,我給你取出來。”

這時間,公冶長有些激動,但還是有些稀裡糊塗。他也曾聽到有“蛇仙”之說,想不到自己卻碰上了。他也知道蛇膽能治病,蛇口裡有很多蛇,但也沒捨得殺過一條,更不用說吃蛇膽了。今天要吃下去,太讓人難為情。黃蛇精見他不情願,拿刀在手,乾淨利落地就把兩個蛇膽取了出來。沒等公冶長反應過來,蛇膽已被黃蛇精弄下了肚。開始他還有些不好受,後來漸覺精神倍增,有飄飄欲仙之感。

洞穴清理完畢後,黃蛇精把公冶長領出洞,教他聆聽百鳥之聲,仔細分辨其代表的意思,還特地喚來一隻公冶長彷彿認識的鷂鷹,囑咐其要和公冶長成為好朋友,互相照應。一段時間後,在黃蛇精的悉心教導下,公冶長已熟知鳥的各種語言,並且能和許多鳥進行交流,黃蛇精對自己的學生也很滿意。

可是,有一天,黃蛇精對公冶長說:“很榮幸結交了你這樣一位賢德之人,我已報答了你。但這是我的傷心之地,我不想久留於此,想另尋他處,不願再回來了,望你潛心讀書,將來成就一番事業。魯國的孔丘是個有學問的人,有機會去拜他為師。我們首山乃名山之首,說不定哪一天他會周遊到此。如果有那一天,那隻鷹會提前通知你的;你還要孝敬你母親,祝你的母親身體康健!”說罷,飄然而去。

黃蛇精的離去,太突然,讓公冶長來不及反應,他悵然若失,站在原地愣了大半天才緩過來神。他哪捨得自己的老師黃蛇精呀!

回味老師的話語,他有所悟,好像一下子也長大了許多。面對老師離去的方向,他發誓要發奮努力,報答老師的教誨,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這就是公冶長在襄城懂鳥語的故事。【圖片為蛇口】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有了我們襄城公冶長懂鳥語的傳說,再看其如何處“在縲紲”之事。

自從公冶長知鳥語後,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了很多變化,視野也大為開闊。鄉里鄉親對其很是佩服,他因此在方圓左近小有名氣。

一天,他正在院裡朗誦詩文,鷂鷹飛到門前的大梧桐樹上,衝他喚道:“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拖羊,你吃肉,我吃腸!”開始,公冶長由於太專心,沒有聽見。鷹又飛得低一些,又叫了一遍。這次,公冶長聽見了。鷹是告訴公冶長,南山上有隻老虎咬住了一隻羊,要拖到暗處吃掉。鷹在空中盤旋,看見後,趕忙來給公冶長報信,讓公冶長去趕走老虎,把羊弄回家,好肉吃掉,羊腸留給鷹。彼此都能美餐。這叫各享其成,要不然老虎把整個羊吃掉,鷹什麼也吃不著。公冶長拿弓箭和鐵叉趕過去,射傷並趕跑了老虎,把羊弄回家了。

公冶長和鷹交往多了,自然會有不愉快發生,導致他鋃鐺入獄。

事情是這樣的:一日,鷹給公冶長報信說,南山又有了“虎拖羊”。公冶長去了之後,遠見有一群人圍在一起,以為別人是搶奪他的東西,忙喊到:“那是我的,那是我的!”等他到跟前時,人們不由分說就把他捆了起來,送進了監獄。後來他才知道發生了兇殺案,人們以為他喊是主動投案的舉動,把他關了起來。邑令審他時,他不承認犯了罪,但也無法說清楚。後思來想去,才想起來可能是鷹報復自己所致。那是因為上一次,他把羊弄回家處理後,把腸子給了比他窮困的人。鷹沒吃到,很是惱火,就想報復他.

這就是公冶長“在縲紲的”由來。細品起來,山東的和襄城的情節相比幾乎雷同。只不過兩者故事中,鷹給公冶長所報的動物是“羊”和”獐”罷了。根據山東的故事,我們只知公冶長被邑令審問時,是“無以對”。沒下文說清楚公冶長怎樣洗脫罪名的。而在我們襄城的故事裡,公冶長卻“有以對”。情節更動人.

當時,公冶長入獄正值麥收後的夏天,街坊鄰居們都去探望他,且到邑令那裡替公冶長講情辯冤。說公冶長懂鳥語,是個正人君子,不會害人命,那天去山上一定是巧合。由於邑令也聽說公冶長知書達理且懂鳥語,十里八鄉也算是個名人,只不過不認識。通過了解案情,也感到蹊蹺,一個殺人犯殺了人,怎麼可能折回,當眾說自己殺的呢?即便是自首,又為什麼辯解說自己沒殺人?另外,現場並沒發現公冶長犯罪的物證能證其殺過人,邑令想釋放他,但迫於受害人家屬的壓力,感到左右為難。左思後想,終於想出了辦法。他要說服受害人的家屬,讓他們相信此案中公冶長被綁純屬巧合。

在一次審問公冶長時,堂審正陷入僵局。邑令藉機將公冶長和受害人家屬下堂休息一下,然後再升堂,卻悄悄地命差役把堂簷下的一窩雛燕捉住,關進案桌的抽屜裡。一切辦妥後,又傳喚受害人親屬和公冶長重新上堂,看一對燕子在堂內嘰嘰喳喳地叫著,讓受害者家屬說一說燕子在叫什麼。受害人的親屬卻說不上來,當問到公冶長時,他脫口而出:“知否?知否?邑令知否?,一無冤,二無仇,為何把我兒關進你抽斗!”話音落地,邑令將抽屜打開,把雛燕放於案上,即鼓掌稱讚:“神了,真神了!”隨之,堂上的其他人也鼓起掌來,“嘖嘖”聲連連。於是邑令就順情順理地把公冶長釋放了。

從此以後,公冶長譽滿城南。這件事過後,鷂鷹再也沒有為難過公冶長,彼此相處更加和睦,情感更深,交流更多,分享也更多。不僅如此,公冶長在其他鳥的幫助下辦了許多好事。

一天,一隻鸚鵡給公冶長報信:“快點去!快點去!城東撒了米,城東撒了米!”意思是說城東有個牛拉的米車,不知為什麼,走著走著,米撒了好長一截路。鸚鵡看到了,報信於公冶長,讓他去告訴車主,把車子停下來收拾一下再走。公冶長急趕過去,幫車主收拾好了米車,並撿起來一些好撿的米,車主非常感謝,要送給公冶長一些,被公冶長拒絕。車主走後,公冶長覺得車主急趕路,把難撿的丟棄在路上怪可惜的,看有的帶回家淘一淘還可以下鍋,於是又重新撿了一遍,特別難撿的讓鸚鵡及其夥伴們叨吃了。

再有一次,鷂鷹來報:“快點走!快點走!城西撒了油,城西撒了油!”公冶長忙奔城西而去。原來有一段路,剛下過雨,泥濘難行,一輛拉油車不小心歪在路邊,險些翻到溝裡,車主費了好大勁,也無濟於事,無奈只好坐等路人相助。鷹見後就通知公冶長,讓他去幫忙。公冶長去了以後,最終和大家一起把車推出了那段泥濘路。

公冶長也和其它鳥兒有所對話。傳說他看見斑鳩一身灰色羽毛,就問:“斑鳩,斑鳩,你咋一身灰不溜秋?”斑鳩衝他叫道:“咕咕,咕咕,壞人總有!不然冬天,遇弓命休。”公冶長明白了,這是斑鳩的保護色,冬天人們食物短缺,就會用彈弓等打斑鳩這些做窩比較低的鳥解饞。公冶長又問烏鴉:“喳喳的烏鴉,你為什麼穿黑衣呀?”烏鴉回答:“子長啊,子長,一介書生,您忘了吧,我們秋天走,夏天達,我們怕冷,著黑暖呀!”公冶長看見黃鸝平時總躲在高高的椿樹上,又問黃鸝:“黃鸝黃鸝,黃黃綠綠,好看稀奇,衣啥用意?”黃鸝沮喪著臉回答道:“冬天南方去,夏天來這裡,待到開花時,我們正有子,花兒稠密密,有急躲過去。”公冶長見大白鵝一身著白,就問:“鵝、鵝、鵝,總愛向天歌,終日遊水中,白才幹淨麼?”大白鵝回答:“我們呆水中,是個怕熱呀樣!白色會反光,解暑命久長。”公冶長通過和很多鳥兒對語,明白了很多道理,鳥兒不管穿什麼衣服,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他也受到一些啟示,為什麼人們冬天穿黑衣感覺很暖和,為什麼夏天著白衣比較涼快些。他把這些道理教於街坊鄰里,大家懂得了更多的知識,冬天不再著白色衣服,自然少了些寒冷,夏天不再用黑色裝束,自然身體更爽,減少了許多疾病,身體更加健康。

後來,孔子一行人要拜訪首山,從魯國出發了。鷹即報給公冶長:“子長,子長!馬鞭已響,師徒向西,將要來訪!”真是個大好消息呀!公冶長聽後,又高興又激動,連忙告訴給母親,母親聽到後,也非常高興,語重心長地教導他好好準備,莫失良機。

當孔子渡過穎河來到化店(後因孔子修車停留教化百姓改為現在的化行街)時,鷹報:”子長,子長!化店已到,將要來訪!化店已到,將要來訪!”公冶長喜中有憂。喜的是朝思暮想的人將要到了;憂的是怕自己學識淺薄,讓孔子一行人笑話。鷹見其有些為難,勸告他:”今若不見,學問怎長!今若不見,學問怎長!”公冶長知道鷹都為自己著急,增添了信心,母親也告誡他不要自卑,”過這村,沒這店。”

孔子進了城,受到邑令的隆重接待,稍歇,就往首山進發了。鷹叫:“孔子離城,即刻來訪,準備相見,收拾妥當!”

沒多久,公冶長即見到了孔子師徒。他們在村南的店裡禮罷,公冶長就把拜師的想法講了出來。當孔子聽公冶長對自己的簡單介紹,知道公冶長近成年即通鳥語後,大為歡喜,一番稱讚後,爽快地答應了公冶長的請求。鷹見此情景,甚是激動,從南山叼來一隻大山雞,送進店裡,表示祝賀:“子長,子長,學海茫茫。今得相見,有禮奉上!”這使得孔子更是稱奇。就這樣公冶長從此成為了孔子的弟子。晚上,大家一起去七迷店住宿。第二天,公冶長陪恩師飽覽了首山風光。

第三天,孔子又要南行去楚國了。公冶長多麼想跟隨恩師去列國周遊呀!怎奈母親近來身體每況愈下,需兒子照顧,公冶長只好含淚拜別了老師。

日子一天天過去,公冶長的母親也將終老。 有一上午,他在山上巡查後,正在砍柴,鷹急喚:“子長,子長,母親將亡。快快下山,後不悔腸!”公冶長扔下手裡的東西就往山下跑,他心裡清楚,母親身體最近急轉直下,遍訪名醫無濟於事,說不定哪個時候就撒手人寰。到了家裡,只見街坊鄰居已圍床邊,默默掉淚。看母親氣息奄奄,公冶長淚流滿面拉住母親無力的手,跪於床前。母親強拉住公冶長的手,作最後的囑託:“我走之後,你再無牽掛,大丈夫志在四方,隨後,你就去魯國尋找你的老師吧!去後一定要發奮苦讀,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才兼備之人,這也是你父親對我的重託。”說完,母親就去世了。

安葬了母親,公冶長依禮等母親百天後,依依不捨地辭別鄉里,在鷂鷹的指引下到了魯國。受命運安排,捨身救女,成了公冶長的女婿。後來因才德出眾,在孔子七十二弟子們中位列第二十。按照公冶長的年齡(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和孔子的年齡(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我們推算,公冶長和孔子的女兒結成連理,邏輯上也說得通。

說到這裡,有人要問,既然公冶長去了魯國,死後建有墓穴,那麼,襄城為什麼也有其墓呢?

相傳公冶長年齡大時,想葉落歸根,藉口祭奠母親,,辭別大兒子耕和次子犁,帶僕從回到故鄉,不巧,年邁身體欠佳,加上路途遙遠,過於勞頓,重病纏身,故於襄城五里堡。遵照公冶長的遺願,人們將公冶長被埋於村西。墓向朝南,其意指死後也要遠望南山風景,近看來去匆匆的世人,繼續體驗人間滄桑。鷹也大為悲哀:“子長,子長,悲你命喪,如有來世,還將你幫!”為示紀念,鷹對眾人道:“子長,子長,身軀已葬,懇求大家,栽一大桑。每日我來,哀鳴一場!”這便是公冶長墓前那棵幾千年不死桑樹的由來。隨後,人們就像神一樣供奉著他,希望其靈氣保佑平安吉祥。兩千多年來,公冶長墓香火不斷。為方便燒香,有人又弄一石臼置於墓頂,此石臼爐俗稱石香爐。

再後,那隻鷹也死在了公冶長墓前,傳言它臨終一句話:“子長,子長,我老將亡,彼此親近,伴你身旁!”

公冶長墓毀於文化大革命,只留一小墳頭,墓前那棵桑樹雖多次被毀,卻由於生命力強,來年發芽,茁壯成長。石香爐也淤於土中,村民們有言,石香爐如露出半身,就會是大旱歉收之年,自己歸入土中就是五穀豐登之年,非常靈驗。墓前石碑已不知去向。

更讓人痛心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種地的村民為耕作方便,把公冶長墓平得幾無痕跡。老桑樹的根部被深挖到地下一米多,最後終於斷了氣。香爐也被一村民挖出,拉到公路上當石材賣了。那個村民原來不瞭解公冶長的一生,只聽說過公冶長是個懂鳥語的古人,後經筆者述說大為震驚,後悔又叫苦。據他說,自從他賣掉香爐之後,連遭不幸,妻子早逝,女兒早別,家裡又生兩次奇異火災,身體近期曾受大傷,長時不愈。疑是觸怒了公冶長的在天之靈,遭了報應。據上所述,公冶長小時候所處為鄭國,應該是春秋戰國時的鄭國人,即現在的河南省襄城人,而不是《史記》和《論語》中所載的齊人或魯人。

再看一下分析:

第一,公冶長成年以前的情況,在襄城的正史雖無,算是野史,但故事或傳說中反映得淋漓盡致,而山東的正史卻無,野史也無反映,只有成年以後的情況。筆者和有關研究人士溝通過,他們也沒有收集到山東公冶長小時候的資料。

第二,公冶長如何懂鳥語。山東的故事或傳說與襄城的故事或傳說對比,更是神乎其神,很不自然,特別是山東的,只是說公冶長受神的點化;襄城的,雖然也被神話,但觀其細節,說是公冶長受老師教導而得,顯得很自然。

也有人問,古人會通曉鳥語嗎?應該會的,只不過沒有傳說中那麼神。據中央電視臺報道,現在,我國雲南亞洲象保護區都有人懂象語,並且能和大象進行交流,還會使憤怒的大象平靜下來。古人則更有機會和鳥、獸接觸,俗話說,”鳥有鳥語,獸有獸言”,久而久之便從它們的叫聲和行動中,瞭解它們的喜怒哀樂,和它們進行交流。因此公冶長擅鳥語也不為奇。

第三,公冶長”在縲紲”之事中,山東的《青州志》載“無以對”,而襄城雖是野史,卻“有以對”。情節動人,邏輯嚴密,耐人尋味,更可信。

第四,關於公冶長的墓穴。山東和襄城雖都有,但山東埋葬的是為公冶長的屍首或者是單純的衣冠呢?公冶長墓更像是一種紀念,按常理,墓穴應專闢一地,襄城的公冶長墓相比沒有任何修飾,顯得古樸真實,它處於古道旁,墓穴後還有一個”大象墓”。說的是古代南方往北方京城獻一頭大象,不料死於此地。看護大象的人無奈,只好把大象的牙獻出,皇帝知後撥款以示紀念。老人們還記得那大象墓前立一石柱,高丈餘。這可能是古人的特意安排,更具紀念和保護意義。可惜大象墓卻不知道何朝何代所建,也無人回憶出有何撰文。可“公冶長之墓”五字,一般人都記得。有的外地人識字不多,路過時,把“冶”字念成“治”字,甚至把公冶長墓傳為公”治”長墓。另外,記載的墓向和傳說中的“南山”,兩地也很一致,“虎拖羊”和“死獐”從情節上看也沒大區別。

第五,關於那棵桑樹。“喪”和“喪”音同,應該是為紀念公冶長身故。根據其根“深”的程度,推斷有千年以上,應該是公冶長葬時所栽。

第六,襄城正史為何無記載。歷史是後人編寫的,所以”志”的編纂受人為因素影響,會有出入。有的沒記載,有的有記載。如所謂的”兵部尚書古奉寧”,就有出入,《許州志》只記有李敏、辛訪等人,而沒有所謂的元朝“兵部尚書古奉寧”,《元史》、《新元史》也無。《襄城縣誌》卻有記載,何談襄城會載一個“小時”的公冶長嗎?所以,後來出名於齊魯大地的公冶長不見於襄城正史,一點也不奇怪。

另外,民國二十五年《重修襄城縣誌》曾經有記:“縣城南五里堡,官道西偏裡許有古墓。土人相傳為公冶長墓。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冶長齊人。集解張華曰:公冶長墓,在城陽姑幕城東南五里所,墓極高。此為傅會無疑。”

城陽姑幕城指的就是現在的安丘石埠子鎮,東南五里所指的就是現在的公冶長村所在位置。這些話意思就是說,土人(當地人)也不知來龍去脈,就隨意說墓地就是公冶長的。而張華已經有記,說在山東已經有公冶長墓了,襄城縣不可能有。

依筆者看來,志上實質上才是一種“傅會”,只依據西晉人張華的著作《博物記》,沒有進行考證,就下斷言說襄城的是假,有點兒不嚴謹。這正應了湛北鄉七里店村一碑文上的四個字“雉盛弗傳”。意思是“名聲小的人和事,不會有盛名或流傳很久”。

第七,受諸多條件限制,孔子的儒學是後人對其尊崇的結果,當時誰也不可能想到他們一定會傳世留名,特意記下他們的一切資料,因此,後人再去整理相當難,所以主要反映師徒們言論的《論語》,傳留下來也算是幸運,司馬遷更不可能弄清楚公冶長生於何時何地,只有以成名地為準了。

第八,山東公冶長書院出土的石羊也從側面證明,鷹所報的南山是羊,和河南襄城一致。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下面是流傳在山東 安丘、諸城一帶的公冶長故事,筆者整理編輯 出一部分和大家共享:

一,泥塘救女

公冶長跟孔子到了山東曲阜, 被暫時安頓在離孔子家很近的一所院子裡住下來,衣食住行基本上有孔子家人負責,公冶長也十分感激,潛心讀書並求孔子和其他教師兄們。閒暇自己或跟別人一起去附近的一個稍陡的泥塘邊走動,談天論地。有一天 剛下過大雨,他正在茅屋裡 提筆練字, 院子裡 一棵大樹上鷹 在急促地 衝他叫著:“子長、子長,快去泥塘,有人滑入,不救即亡!”

公冶長一聽,沒多想,就丟下毛筆跑出去,直奔出事地點,果見泥塘裡有一人在深水裡胡亂撲騰 著,看樣子是個姑娘家。公冶長小時候為抓魚在河溝裡學過游泳,略懂水性,“撲通” 一聲跳下去,游到那個人身後,揪住其後衣領向塘邊拉去。費了好大勁,最後,公冶長才把姑娘拉上水淺處並把其連拖帶抱地弄上了塘上。上了岸,公冶長才看清楚是孔子的女兒,和其他趕上來的人把姑娘放地上,排肚子裡喝的塘水。由於泥塘救及時,加上排水有方,姑娘很快甦醒過來,大家又快步將姑娘送回孔府。公冶長英勇救人的事迅速傳揚開來,很多人也想不到一個窮小子會奮不顧身救人,而且搶救有方!孔子一家人也十分感動,感覺真沒有白養一個小書生。待姑娘康復後,就十分感念親近公冶長。由於公冶長和姑娘年齡相仿,且公冶長表現非凡,才德兼備,孔子夫妻倆就以女兒在泥塘被公冶長施救時有抱和拖的行為為藉口,順水推舟地就準備把姑娘嫁給了公冶長。因為地位懸殊,有人反對這門親事,還說公冶長曾經住牢有汙點,孔子卻沒有低看自己的新弟子,以“非其罪”給公冶長正了名,使有情人終成眷屬。

二,報信救國

公冶長和孔子的女兒結為連理之後,恩恩愛愛,成為一對人人羨慕的好夫妻。可是,按傳統倫理,非招贅,女婿和妻子婚後是不能長期養在岳父大人家的,成了家,就應該自立,成婚一段時間後公冶長就想搬家,以免讓別人說自己一味靠別人生活。和孔子的掌上明珠商量一番後,賢良淑德的妻子也表示同意,於是二人決定往東,遷至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去男耕女織。開始孔子一家人都不同意,怕女兒受苦受難,想方設法留住,可耐不住通情達理的女兒據理力爭,孔子才尊重了兩口子的意見。最後,二人帶孔子贈送的書和銀兩定居在諸城西北錫山南麓。

生活穩定好多年後,公冶長想學老師孔子傳播文化禮儀,就有辦院學的想法,最後,選擇離家西北三十來裡海拔約400多米的城頂山南麓為址,那裡山路彎彎,泉水叮咚,樹木蔥蘢,百草豐茂,谷深幽靜,真是風景秀麗,非常適於教書。而那個和公冶長熟悉的老鷹也緊隨前後,遇歹人即報。

一次,北方的國家要南犯,鷹在空中看到,報於公冶長:“子長,子長,莫顧書堂,北國南侵,林立刀槍,快快南報,以免國殤!”公冶長聽後,知道是北方人趁機南侵,不敢怠慢,火速報告給守衛國土的將領,避免了一場戰爭災難。

三,銀杏同心

公冶長雖然辦了學堂,但受孔子思想影響,收入微薄,生活也不富裕。孔子知道後,想讓他們夫妻搬到曲阜,可夫妻倆信念堅定,不肯回曲阜。妻子為表示嫁夫不悔,就在書院裡以栽植雌雄銀杏兩棵為證。幼苗剛刨除,四隻雄鷹即從空中落下,兩隻分別噙住一棵的根和枝,飛往書院。栽植時,依男左女右之規,東栽雄西栽雌。這兩棵樹雄開花,雌結果,又叫“同心樹”,迄今已歷風雨2500年,且枝葉相撫,被後人冠以“執子之手,與之諧老”的美名。現兩樹高約30米高,雄樹直徑約5.2米,雌樹約6米,或5人才可摟抱,乃世人所罕見。(下面是書院裡的銀杏樹照片)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四,鳥叫蛙不鳴。

相傳,公冶長在教書時,逢夏天的時候,鳥鳴悅耳,襯托著書院格外的寧靜。可有時會蛙聲一片,熱鬧非常,會嚴重影響教書。公冶長有點兒生氣了,嘴裡嘟囔著:“去,去,去別叫了,真煩人!”話音剛落,蛙聲即停,書院恢復了平靜。

關於公冶長,史書提到他的只有《史記》和【論語》。

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複姓公冶,名長,字子長。據資料,唐朝開元27年,即公元739年追封公冶長為“莒伯”,北宋真宗時,即1009年封為“高密侯”,南宋度宗鹹淳三年,即1267年以高密侯,從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即1530年,改封“先賢公冶子”。

孔子曾曰弟子們“受業身通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他們主要表現在德行、政事、言語及文學等方面,當時皆受人稱道,而《史記》主要引自《論語》,其中還提到“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意思是說,後人誰也沒見過孔子的弟子們容貌,不熟悉其一言一行,他們各有千秋,無法給出全面的評價。比起顏回、子貢等弟子,書中關於公冶長的言辭更只是廖廖,因此我們現代人要了解公冶長不用說難上加難。我們只有從《論語》中尋找關於公冶長的蛛絲馬跡。

我們先看《論語》中的《公冶長篇》,從中領會到,公冶長在孔子弟子們中,地位相當高,不然不會居篇中首位。我們去摳一摳篇內語句,字裡行間沒有許多關於公冶長的內容,但其中一段話十分重要:“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leixie),非其罪也。以子妻之”。

根據這句話,不難推斷,在孔子的弟子們中,公冶長由於德才兼備,很受孔子的賞識,所以成了孔子的女婿。可孔子選公冶長為婿時,曾經有人反對,說公冶長坐過牢名聲不好。孔子卻注重人的品格,他給反對者說,公冶長雖曾有牢獄之災,並非是其有罪行所致,是清白的,人品沒問題。孔子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弟子南容。

有人會問,孔子的弟子那麼多,有德有才,且留名於世,為什麼偏偏把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公冶長作妻子呢?在古代,男婚女嫁,除了身價地位之外,男女雙方對年齡不是很苛刻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母親徵在兩個人,就屬於老夫少妻。雖然《論語》中沒有公冶長生平的記錄,但可以確定,孔子之所以“以子妻之”定有起因,那就是看中了公冶長的德才,因為孔子一生一世中最重德,其次是才,起碼通過《公冶長篇》裡面的話語,略見一斑。

那麼,孔子對公冶長所要求的德和才,體現在哪裡呢?我們就順著“雖在縲紲,“非其罪也”這些“蛛絲馬跡”談起吧。

先說說公冶長的出生地在哪裡。公冶長是哪國人,《史記》和《論語》中的記載有些不一樣。《史記》記述為齊人,而《論語》則記述為“齊人或魯人”。到底是哪一個記述得有理有據,更有說服力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代史料,特別是春秋戰國的有關文獻中瞭解到一些,春秋戰國後期,那時候,干戈不斷,齊國和魯國的邊界處於不穩定之中,結合公冶長的住址是現在的山東諸城這個重要記載,可以推斷,諸城那時候正處於齊魯邊境,《史記》和《論語》的記載各有道理,都不為錯,也算合情合理,後人沒必要較真,我們也能理解,史書作者受諸多條件限制,對於一些人物、事件的探究,好多還是停留在道聽途說或不詳實的資料層面上,無法給以詳盡的說明。

那麼,公冶長怎麼會“在縲紲之中”呢?我們先從現在的資料談起。

首先,說一說我們國家山東省。在山東諸城市馬莊鄉(現賈峪鎮)錫山東南山腳下有其墓穴;濰坊安丘市西南的城頂山南麓,即安丘市石埠子鎮孟家旺村西北,還有公冶長書院。有關志上盡而提到他小時候“簡樸、好學,攻讀史書,鍥而不捨”,長大成人後在孔子弟子們七十二賢中,位列第二十位;他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身不仕祿,相傳能解百禽之語。書院海拔440多米,“環房山,裂石出泉,樹穩風不鳴,泉安流不響,確係圖片幽靜讀書之所”。(下面是現在的公冶長墓地及書院門前圖片)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書院在明清兩代得到三次重修,最後毀於1943年,1989年重建。院內有銀杏樹兩棵,原有明清碑碣四通:一通為明萬曆三十五年立;一通為清康熙十五年秋立;一通為清道光九年立;最後一通則是清道光二十九年立。(下面是書院現存的道光二十九年碑記)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每年陰曆四月初八,是書院廟會,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就聚此互相交流物資,還可以飽覽山色美景並憑弔古人。

據說原公冶長墓是圓錐形,土堆而成。高約三米,下圍十米,原先墓穴較大,上建有冶長祠。到1493年,明弘治六年,又下移墓前。清代的《諸城縣誌》載有公冶長墓及祠的圖形,以及明正德年間的三次修繕情況。現祠已不存,有墓穴和2006年重立的墓碑及牌坊。新建的公冶長祠位於書院東側。(下圖為公冶長村內公冶長75代孫公冶繁華及其妻指認留影)

襄城縣文史之公冶長墓

有了以上對公冶長的瞭解,我們再看《青州府志》的有關內容,其中,記有公冶長因為擅鳥語而偶有違背諾言之舉,導致他曾處縲紲之中。

原文如下:一日,有鴟(chi鷂鷹)來報長,曰:“冶長,冶長!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

公冶長應而往,果得獐,然其無意飼鴟以腸也。鴟由是以怨之。

居無何,鴟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譁,長以為死獐,恐人奪之,遙呼曰:“我,未死也!我,未死也!”

乃一死人。眾逮之,見邑令,令牢問,長再三辯。令曰:“爾自言,‘我未死也’。何為詐?”冶長無以對。

此志大致意思為:一天,鷂鷹給公冶長報信說:“子長,子長,南山有個死獐,你弄回來把肉吃掉,腸子留給我就行了!”公冶長去到南山,果然如鷹所說。可是公冶長把肉吃掉後,不知是何原因沒有留給鷹腸子,使得鷹很生氣,想辦法報復。又停了一段時間,鷹又給公冶長報信,說南山又有個死獐子。公冶長去後,大老遠,發現一群人圍著,鬧嚷嚷的,他沒有多想,以為別人在搶獐子,喊道:“那是我的,那是我的。”到跟前,公冶長才知道是一個死人,大家以為他是兇手,將他捆綁後押送到邑令那裡,審問了好多次,他都不承認殺了人,但也無法替自己洗清罪名。這就是所謂的“雖在縲紲,非其罪也”的記載。

此故事只告訴我們他和鷹發生了一個不愉快的事,並沒有說清楚公冶長是如何洗清罪名重獲自由的。

由此,我們有了疑問,公冶長“非其罪”,在邑令問案子時應該是“有以對”,而不是“無以對”。那麼他是怎樣的“有以對”呢?這是我們產生的第一個疑問。

這二個疑問是,既然公冶長擅鳥語而背諾,那他是怎樣才擅鳥語的呢?我們看一看山東省的傳說之一:

在公冶長書院東南,有一個山洞,當地人俗稱為“海眼”。海眼直通大海,是龍王瞭解凡塵的前沿,由一個龍婆把守,以防止邪惡之徒外出作亂。那龍婆忠於職責,一般不讓人替,怕有紕漏。這下可急壞了自己青春妙齡的寶貝女兒,她想到凡間看稀奇。

有一年春天,他趁母親和父親相會沒值班之際,私入人間。剛巧公冶長踏青,路過海眼附近時,見兩條蛇纏繞一起,似是一對於草叢中行苟且之事。公冶長見後認為有傷風化,拍手示警。無效後,怒撿一石砸去,正擊中一蛇頭,隨即鮮血迸出,兩蛇急退入海眼,不見了蹤影。

公冶長待了會兒,想等它們出來再教訓一下,沒等上,回身原路時,精神不覺變得恍惚起來。隱約前面露一茅舍,裡面走出一老婦人,持著柺杖,攔住其說道:“學子留步,請到舍裡一敘!”

公冶長聽後,隨婦人進屋。那婦人拱手致歉:“對不起,剛才,女兒行不軌,仙緣已盡,請懲罰她”。言後,從桌上拿一剪刀遞給公冶長,“請處死她吧!”公冶長聽過,明白了怎麼回事,不忍下手。老婦人見狀,將公冶長拉到裡屋,把受傷躺在床上的女兒摁住,用刀朝其下腹刺去,很快取出一內臟,遞給公冶長,說是蛇膽,並說他食下可祛除惡邪,增加智慧。

公冶長驚得渾身是汗,哪肯受用,但最後還是糊糊塗塗地被老婦人弄得吞下肚子。後老婦人又說:“從此以後,你會是半仙之體,知道鳥語獸言,我無愧於仙界!我們就此分別!”

等公冶長出離茅舍,再回頭時,茅舍已無。這時的他頓感神清氣爽,只聽樹上一鳥對著他叫喚,他聽懂了:“子長,子長,拜師孔丘,聲名傳揚”。這就是公冶長擅鳥語的緣由。

接下來我們談第三個問題:公冶長如何成為孔子的女婿的。我們看看山東省的記載和傳說。

自從公冶長懂鳥語後,他受一鷹的指點,到了曲阜,拜孔子為師。一天,他正在院裡認真讀書,忽然聽鷹急叫有人落水。公冶長急忙跑出去,奮不顧身將人救上岸,原來是孔子的千金。孔子本來就很欣賞公冶長的才華,這次又佩服其見義勇為。當時兩人已成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於是乎,順水推舟、力排眾議,將唯一的女兒嫁與公冶長為妻。

通過以上的資料,我們瞭解了有關公冶長的第二個疑問和第三個疑問,但第一個疑問,公冶長是怎樣洗清罪名的?既然山東省的記載、傳說皆無,從哪裡找到答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