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劉備的蜀國還失敗了呢?

寧玉新


在三國割據時期,劉備領導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軍隊,為了打仗而活著,類似於我們東北角的鄰居,實際上從細節來看,蜀漢軍事集團和聖殿騎士團有很多相似性。所以從開始就註定回失敗!

魏蜀吳三個國家的人口和軍隊數量,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沒有詳細的記載。而根據南朝宋裴松之作注,蜀漢劉禪投降鄧艾時,“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即蜀漢末期人口94萬,士兵10.2萬。而就魏國來說,人口440多萬,士兵數量在40多萬以上。非常明顯的是,在三國時期,蜀漢的人口和士兵是最少的,而最強大的魏國,在士兵數量上大約是蜀漢的4倍多。

三國大亂世相比於東漢末年的幾千萬人人口淨損失達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蜀漢更是品均九個人就要有一人作為兵丁,壓力可想而知,自詡為漢室正統,不伐魏就失去了存才的合理性,面對巨大的財政輸出,只能靠買布(蜀錦)為生,還有一條路,就是搶了,搶錢,搶地,搶人,搶女人。目的是為了再去打仗,一個簡單的循環,為了漢室的道統。雖然只有十萬人,也不能放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希望。雖然那只是一個夢想!

就像一臺真正的戰爭機器,但零件也會老化,總有結束的一天,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掉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洩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失敗!


李典戲說三國


諸葛亮厲害嗎?諸葛亮當然厲害,漢末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裡的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


劉備為了得到諸葛亮,曾經頂風冒雪,三顧茅廬,終於得到了諸葛亮的全心支持,諸葛亮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為劉備燒出來了一片天地,儘管如此,劉備最終沒有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諸葛亮那麼厲害,有那麼用心去輔佐劉備,為什麼最終卻是東晉統一了天下了呢?

一,這是因為勝敗不僅僅是人力,而是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而最重要的就是人和。而諸葛亮曾一度不得人和。


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劉備的境遇確實低到了塵埃裡,當時借住在荊州劉璋那裡,軍隊也少的可憐,除了關羽和張飛,劉備身邊根本沒有一個得用的人。可是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劉備卻連續打了幾個勝仗,最終借得了荊州,有了存身之地。來有佔領了四川,得以與曹操和孫權鼎立。

諸葛亮之所以為劉備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不僅是因為諸葛亮的文韜武略,也不是因為劉備的仁德,更不是關羽和張飛的武力,而是因為當時在劉備的堅持下,關羽張飛必須服從諸葛亮的指揮,這樣才有了諸葛亮的用武之地。正是劉備的無底線的支持和信任,諸葛亮才如魚得水,劉漢才得以立足。

然後咧,當劉備站住腳以後,劉備內部就有了親疏之別。諸葛亮的份量就不太重了。劉大哥,關二哥,張三弟是嫡支近派,而關二哥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最終走了麥城,最後關家軍成了歷史,張飛接著也因為關於知識而脾氣暴躁,被那些被虐待的軍士割去了腦袋,而劉備更是不顧諸葛亮的阻撓,親自去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不得己白帝城託孤。

諸葛亮因為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最後身死,諸葛亮輔佐劉備沒有成功,被劉備託孤之後,又去輔導劉備之子劉禪,劉禪是不是就聽諸葛亮的呢?也不太聽諸葛亮的。儘管劉備臨死之時,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能夠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似乎給了諸葛亮很大的權利,但實際上諸葛亮還是被左右製肘甚多。而劉禪也對諸葛亮防範甚多。以至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勸喻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二,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

諸葛亮在三國鼎立前期,還有能力與東吳和曹魏力扛,但是後來,隨著曹魏的不斷壯大,而劉漢的不斷分化,諸葛亮也是力不從心,曹魏出現了一個司馬懿,無論從智商,情商還是韌性,都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特別是司馬懿的隱忍,更是諸葛亮也遜一籌,最後司馬懿忍道諸葛亮死後,最終滅了劉漢天下。使劉備集團軍成為了歷史。

三,劉備集團先天不足。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而劉禪並沒有雄心壯志,反而在諸葛亮的映襯下妄自菲薄,不思進取,而且與諸葛亮並不一心。而曹魏集團則是優勝劣汰,最後被司馬懿抓住了先機。


總而言之,劉備失敗,不是諸葛亮的錯,而是在天時地利和人和方面出現了問題。儘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也只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


萍風竹雨123


人定勝天?這太唯心了吧!

很多人的三觀是有問題的,解讀歷史時也是如此,撇開環境因素,撇開大勢背景,只強調個人能力。在當下這種愚蠢思維的還真不少,特別是追星一族在面對自己偶像時,所以這種人被稱為“腦殘粉”,腦殘是其最大特徵。

回到問題。從兩個層面去說:一,為什麼諸葛亮沒能實現抱負,匡復漢室、一統中原。二,諸葛亮到底厲不厲害,厲害在哪?

先看第一。諸葛亮是在劉備死後,又經歷了一些朝堂鬥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的。而這時,三足鼎立之勢已成,蜀漢為最弱小一國,佔據益州和漢中兩地,人口不足百萬。而魏與吳,僅人口分別是400萬和200萬。以10抽1組建軍隊,蜀漢最多也就10萬,魏則40萬,吳20萬。諸葛亮再牛,也不能撒豆成兵,而冷兵器戰,兵力終是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以少勝多的戰例不少,可大多是主將出現重大失誤,如果未出差錯,兵少一方是必敗之局。

從政治格局看,曹丕代漢,並沒受到朝野上下多少的抵抗和反對,老百姓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最想要的是休養生息。而曹丕新政,正符合了老百姓的需要,管他誰當皇帝,過安穩日子最要緊。這樣,當諸葛亮打著匡復漢室的名義北伐中原時,並沒有出現老百姓一呼百應,以應王師的效果,反而諸葛亮挑起戰事,是給老百姓添堵,並不受歡迎。魏國內亂不起,孔明就是以弱擊強,那裡能收穫大的勝利?所以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空耗國力。看後來魏滅蜀後,蜀中再無反叛,說明蜀國百姓也不想打仗了,諸葛亮實是逆潮流而動,焉能成功?

軍事上北出祁山,道路險阻,補給困難,諸葛亮沒辦法只能屯田,自我補充一部分,部隊是亦農亦兵,專業化程度下降,用兵時間受到限制,不能春耕秋收時,扔下地裡糧食不管去打仗吧?那不是一年辛苦白廢?去到魏國境內搶糧食,就是與強盜無異,與老百姓為敵,怎能得魏人人心?劉邦出秦嶺,是因為在關中時與民約法三章,有好的民意基礎,才打得下站得穩,有關中就地的糧食兵源補濟,這才能爭天下。諸葛亮沒這個環境,他是招魏國百姓恨的人。

再看第二個問題,諸葛亮本事究竟有多大?許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諸葛亮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可以作法通神,其智近妖!其實真實的諸葛亮並不是這樣的!演義中許多諸葛亮的事蹟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這種經典故事。還真就是個故事。

歷史評價諸葛亮,長於政務而短於軍事。最受推崇的政績是很好地處理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其他的發明了連弩和木牛流馬,打仗就一般了,有些戰鬥級的勝利,可戰役級的一個沒有,北伐無一成功這是史實,無可辯駁。

軍事戰略上有個隆中對,可說到和做到是兩回事,蜀漢戰略錯誤極大,戰術錯誤更多,比如失街亭,所以諸葛亮本事客觀還原後,真的一般,至少沒演義吹得那麼神。

有人說諸葛亮被後世譽為“智聖”,入武廟十哲,本事還不大?要仔細研讀歷史,後世都是儒家天下,諸葛亮被儒家推為聖人,最關鍵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儒家討好皇帝的核心忠君理念,楷模就是諸葛亮,掌大權而不自立,以孔明為楷模,儒生都學諸葛亮,讓皇帝放權放心。這樣,就不斷地美化、神化諸葛亮,各種高帽子也就來了。

綜合起來,還是個英雄造時事還是時事造英雄的哲學命題,結論是沒有時事,光靠英雄是無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