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黄颡鱼密度高就一定会高产吗?当然不

黄颡鱼养殖已多年,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密度也不断提高,很多养殖户认为高密度,就会高产量,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肯定“不是”!

一张塘一年最高产出多少鱼是一定的,密度太小和密度太大,都会造成产量降低,只有密度最合理,才能发挥这张塘的最大产能。什么样的密度最合理?

因此,高密度=低产量,想高产,想赚钱,密度合理最重要,千万别再盲目追求高密度了!

养殖黄颡鱼密度高就一定会高产吗?当然不

1

弊端一

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的成品炮头小,影响成品鱼售价。

养殖过密,受空间制约,同时养大的鱼炮头鱼规格小,市场售价低。

2

弊端二

养殖密度过高,“毛毛鱼”多,大大影响养殖效益。

养殖过密,鱼吃食不均匀,同时养成时的筛底“毛毛鱼”会很多,而“毛毛鱼”只有的白菜价,毛鱼多,不谈效益,直接亏本。

3

弊端三

养殖密度过高导致饵料系数升高。

只有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才能降低养殖成本。

4

弊端四

养殖密度过高降低养殖成活率。

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户,每批鱼的成活率最高能达到80%,有的客户甚至连70%都不到,而正常的养殖很多养殖户成活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8%。因为养殖密度过高,导致疾病频发,而且难以控制,最后成活率下降。在当前鱼价行情下,成活率达不到70%以上基本是赔钱的。

5

弊端五

养殖密度过高导致用药成本增加。

养殖密度过高易爆发疾病,药物成本就会增加,而且还影响鱼类的长速。一般鱼有点轻微的毛病,用药合理也得5天以上才能治好,严重一点的疾病最少需要用药10天以上,而且不一定能治好。经过市场统计,养殖密度过高每条鱼的药物成本高达1.5-2.0元,而合理的养殖密度,药饵成本每斤黄颡鱼不超过0.5元。

养殖黄颡鱼密度高就一定会高产吗?当然不

为了防控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的爆发,请提前使用乐畅桉树精油,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渗透性,可以通过其脂溶性破坏寄生虫的细胞膜结构,使寄生虫的细胞结构遭到破坏,从而抑制或杀灭寄生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