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八年膽汁流通不暢,看似“小黃人”

過去的這幾年,對 62 歲的陳奶奶來說簡直度日如年,8 年前,因為先天性的膽總管囊腫,她不得不接受手術。當時醫生將她囊腫連同膽總管攔腰截斷,整個連根拔起,手術以後,就留下一段肝總管在那耷拉著。

六旬老人八年膽汁流通不暢,看似“小黃人”

▲歷經 30 分鐘,醫生終於找到"膽腸吻合口"。

正常人的膽汁,通過膽總管流到十二指腸裡,而陳奶奶直接流到小腸裡。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陳奶奶開始反覆發燒,皮膚變得蠟黃,看了好幾家醫院,醫生說沒辦法,只能保守治療。1 月 14 日,記者從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南醫大深圳醫院")獲悉,陳奶奶近期輾轉來到該院消化內科就診。

經過檢查,南醫大深圳醫院消化內科接診的張迎春醫生得出了和其他醫生一樣的結論,始作俑者就是"膽腸吻合口",因為不明原因導致的狹窄,令膽汁流通不暢,以致她反覆肚子痛和黃疸。

假如沒有 8 年前的那場手術,陳奶奶的身體內部沒有發生大改造的話,那麼手術對醫生來說,相對輕鬆。但陳奶奶的身體經過大改造,小腸總共有七米,彎曲盤旋,擺在醫生面前的難題是"膽腸吻合口"在哪?怎麼找到它?小腸大約七米長,而那個"吻合口"只有針眼般大小,它在哪裡,完全不知道。

醫生決定使用雙氣囊小腸鏡輔助操作,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縱使張迎春經驗豐富,也不敢掉以輕心。"我們仔細地探查了小腸的每一處,足足找了 30 分鐘,才終於把這個針眼大小的出口找到,取出一些泥沙樣的結石,然後再把出口擴大。"張迎春表示。

術後陳奶奶的黃疸消退,肚子不痛也不發燒了,出院後隨訪一個月,一切正常。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是診治膽胰系統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正常上消化道解剖結構基礎上,它的操作難度被認為是消化內鏡技術中難度最高,同時也是患者獲益最多的一項技術。

但當上消化道因為外科手術造成"改道"後,尤其是像陳奶奶這樣做了膽腸 Roux-en-Y 吻合術後的患者,內鏡到達膽管開口的距離變長,且腸道更加彎曲,常規的十二指腸鏡或治療胃鏡幾乎無法到達,內鏡治療難度極大,成功率幾乎為零。雙氣囊小腸鏡輔助 ERCP 技術的出現,為上消化道改道術後患者進行 ERCP 治療提供新的思路,使患者免於再次外科手術,其操作難度較常規 ERCP 大大增加。

深圳晚報記者 王宇 通訊員 林奕旋 責編 李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